地域文化在传媒实务教学中的价值探析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engju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传媒行业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人才培育方向和重点由传统媒体趋向新媒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新媒体的“去中心化”使得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略显杂乱,合理利用地域特色文化丰富传媒教学资源,创建特色教学平台,促进校企共赢发展,应是地方高校传媒专业的发展路径。本文以南阳理工学院传媒学院传媒专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地域文化在传媒实务教学中的价值,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地域文化;传媒;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1-0143-03
  一、引言
  高校作为文化集结地,引领文化发展是其职责所在,这也是部分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激烈竞争下谋求发展地位、实现特色发展的首选路径[1]。高校应大力挖掘并借力地方文化,实现特色发展;地方文化事业也应滋养学校教育,助力人才培育。
  尤其是传媒类专业,旨在培养传媒人才,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但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更新,少数地方高校的传媒类专业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着壁垒和困境,如实践平台难搭建,学生动手能力难提升;课程资源易守旧,特色课程难创新等。在此背景下,高校的传媒专业更应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审视地方文化在传媒专业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本文将结合笔者所在南阳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就地域文化在高校传媒类专业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进行探讨。
  二、地域文化在高校传媒类专业建设中的价值
  (一)可丰富课程资源,助力搭建高校实践平台在媒介融合发展背景下,部分高校为迎合市场发展需要,积极搭建多方实践平台,争创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实践基地。第一,囿于资金有限,硬件设备不足,部分高校无力搭建真正的融媒体实训中心,校内实践平台只是把单个实践实训进行流程整合,真正的融媒体机构无从谈起。第二,囿于地域限制,地方高校的校外实训基地一般是与本地媒体机构合作。而在融媒体环境下,地方媒体机构,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县市级媒体的发展建设明显滞后,自身条件有限,与高校的合作建设并没有实质性的项目,媒体亦不可能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
  基于上述情況,目前地方高校传媒专业的实践平台建设重点主要依赖网络资源。不少课程依托网络自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抖音、喜马拉雅等音视频APP,鼓励学生进行作品创作与上传。这不失为当下传媒专业实践改革的首选平台,能够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了解自媒体运作流程。但问题依然存在——只是依托网络平台进行新闻传播的流程实践,忽视了传播内容的学习锻炼。多数学校学生上传的作品表明:教科书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传媒实务的教学内容仍然是以教材为主,忽视了传媒类专业的实务课程需根植社会基层、根植社会大众、根植一线群体,课程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传播社会所需,校园外的社会生活才应是课程资源的真正来源。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丰富课程资源,提高实践质量应是考量重点。
  此外,地方高校在课程建设中或许会面临传媒类专业教学资源搜集难的问题——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例,教师在教授剧本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以经典案例、教材案例为重点,忽视地域文化在剧本创作中的价值,也忽视了学生所处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从而削弱了学生进行剧本创作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成为被动接受和刻意模仿,教师觉得教材教学案例陈旧且少,学生感觉内容的接近性差。如果教师把地域特色文化融入传媒专业教学中,把高校所在地的地方自然景观、历史人文、民俗民风、歌赋曲艺、特色风情等,积累成优秀的课程资源,直接服务于传媒专业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程资源,而且有利于地域文化的传播,且能刺激学生的创作兴趣,给学生实践锻炼提供了便利性。
  所以,地方高校传媒类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不应只是在平台搭建上做文章,更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地域特色文化,在实践内容上提质量,寻特色。
  (二)可搭建特色课程体系,提升地方高校品牌价值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生命线,课程体系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更是制约专业人才培育能力的关键。亦是区别同类高校有无特色、有何特色的判定依据。
  目前,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多根植于以往的地方专科层次学校,或独立升本或合并升格。类型化、同质化是发展的主要困境,寻求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是这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差异化、特色化地域资源的有效利用,是高校发展的首选。
  不同地方的经济、文化资源各不相同,地方高校可以深入挖掘并高效利用地方社会资源,进行学科建设,提升专业发展竞争力,同时这也将繁荣地方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南阳理工学院作为一所地方高校,根植于豫西南地区,经对行业发展现状调查发现,该地区传媒产业相比南方沿海地区整体较为落后,传统媒体规模小,发展潜力低。但随着网络自媒体的普及,新兴媒体起步,豫西南地区受众基数大,市场潜力高;再加上近些年该地区产业扶贫带动网络直播兴起,使得网络短视频、音频市场火爆。对短视频制播、配音人才的需求大增。
  考虑到地域产业结构发展和人才需求,并结合自身实际,南阳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在传媒类专业教育中,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培育导向设为“声优”塑造,同时注重锻炼学生的剪辑制作能力。并以此形成了以《影视配音》为主的一系列特色课程体系,成为河南省同类专业中开设此类课程的首批高校,培养了一批专于声音塑造,精于配音的优秀人才。并鼓励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国内各类配音、声优比赛,积极从事声优社会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如此一来,该专业因发展方向明晰,定位准确,一跃成为河南省首批一流专业,学科建设竞争力大大提升。学生的就业率提高,专业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得到了提高,学科建设带动的品牌价值凸显。
  (三)可助于培养特色人才,为人才培养提供新导向地方高校对地域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责无旁贷。除去科学研究、提供知识、技术等文化服务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批懂地方文化,勇于继承地域特色文化,能用现代媒介技术进行宣传、推广的专业人才。   一方面,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当下,国内文化環境受到消费、物质文化的冲击,遭受西方文化的干扰和侵蚀,地域文化的传统和本土特性愈发脆弱无力。地方高校在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的同时,更应注重培养一批特色人才,尤其是在传媒类专业教育中,让学生通过地域文化教育的洗礼,领悟地域文化的优秀与稀缺,感知其发展的困境与不足,用现代传播技术与手段传承与保护、引领和发展地域文化的繁荣。
  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人才培育的同质化现象明显,如何在人才培育导向上明晰不同与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是地方高校人才培育研究的重点。那么,结合地域特色文化,把弘扬和发展地域特色文化的人才培养导向写进培养方案中,用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践平台培育这类传媒人才,也是特色化发展的不错选择。
  南阳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在人才培育方面,充分结合南阳地域文化。例如,把弘扬南阳楚汉文化、玉文化、张仲景中医药文化和月季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作为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才培育导向,在课程设置中增设了《南阳文化》,教师讲授玉文化、楹联文化、汉画文化、渠首文化、皮影戏文化、梆子戏剧等多种类、多样态的地域特色文化,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进行传媒作品的创作;并改革毕业设计传统的论文模式,鼓励学生结合南阳地域文化进行传媒作品创作,推介南阳地域文化。学生依托地域文化资源创作传媒作品不仅能够提升专业能力,满足地方社会发展需求,还能够促进地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批对地域文化感兴趣,懂地域特色,敢创新、勇推广的学生,学校采用社团管理的方式,积极和地方媒体、行政机构搭建合作平台,让这些学生能够直接助力地域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此外,地方机构也可从这些社团成员中甄选优秀人才,直接吸纳为企事业单位的后备力量,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可促进校企合作,为产学研搭建新平台地方高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做地域文化的科研选题,支持能够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的文艺作品的创作。鼓励文化传承、创新的各项工作,促进地方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南阳理工学院鼓励教师对地域文化进行传承发扬,对研究南阳独玉文化、汉拓片、内乡梆子、南水北调中段渠首文化、楹联文化、淮源文化的项目和团队,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并鼓励校企合作申报。
  此外,地方高校还可尝试建立产学研平台,为地域文化的开发利用和科研成果的转化提供平台和基地,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2]。南阳理工学院建立了文化创意孵化园,鼓励地方中小企业,尤其是地方文化创新企业入驻孵化园,在校企联手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的基础上,鼓励在校学生到这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产学研链条初具规模。
  除上述产学研合作之外,地方高校还应把学科建设纳入地区文化发展战略中,利用校企合作不断丰富办学模式,实行多层次、多规格、多种形式办学,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把研究成果向公共服务领域延伸。
  (五)结合新形势,为教学创新提供新思路
  2020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球出现了教育来源多元化、平台网络化、范畴全球化的表现,地方高校在硬件、软件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如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必将被教育发展所淘汰。地方高校要紧密结合市场发展所需,以学校和地方的特色文化资源为交换物,以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开放、发展的视野谋求与外界文化资源的交流,促进发展。
  网络媒体的优势红利使得地方高校的传媒类专业发展方向出现新诉求。高校传统的传媒人才培育导向再次被撼动,传统媒体教学模式受网络新媒体的影响很大,传媒人才就业方式更多元化。例如,传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育目标是播音、主持,而在特殊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人才就业导向转向网络直播、网络播主。
  国内部分艺术馆、博物馆等文化服务机构也尝试推出“云游”系列产品,如故宫博物院的“云”游故宫、淘宝网推出云游系列展。这种“云传播”,事实是文化产业和媒介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而“云传播”的主体是需要对媒体有一定认知的传媒人才,一时间,网络主播的人气高升、数量递增。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可以和一些行业企业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地域文化从线下移至线上,进行传播、传承。
  例如,南阳理工学院传媒学院鼓励学生居家实践——学校联系一些地方机构提供直播平台,如地方助农扶贫电商直播、地方特色商品直播销售、抖音平台小视频营销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对地方文化的了解程度进行分组选择,其效益直接体现和作用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之中:人才培养是主体、科学研究是辅助、社会服务是根本。
  三、结语
  对于传媒类专业而言,如何更好地挖掘、开发、传播地方特色文化是其主要发展路径。如果能把行业所需融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高校和地方行业联手合作,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共同探究培育地域文化传承方面的人才与方案[3]。那么,地域特色文化不仅是地域特色的代表,不仅是文化符号,还将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动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共同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汤洁.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互动研究[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7(12).
  [2]白振荣,方合林,王媛丽.地方高校引领区域特色文化发展研究[J].高教学刊,2017(14).
  [3]荆颖蔷,杨勇.基于地方行业协会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构想[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责任编辑:武典]
其他文献
摘要:“社会性别”通过与一般意义上的自然性别的区分,强调了性别的社会建构性。《申报》作为上海近代发行最久、最具代表性的商业报刊,其中对“3B原则”中的美女形象运用也使其成为商业报刊经营的成功典范。其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丰富经典,且深入人心,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消费文化,也实现了对于女性这一社会性别的建构。通过长期的熏陶与浸染,画报女性的形象得以固定,完成了一种消费文化下的形象建构。  关键词:《申报》
期刊
摘要:对于新闻而言,衡量一篇文章好坏是有其质量标准的,一篇好新闻一定是符合质量标准的新闻。而对于专业性极强的财经深度报道新闻却不同于其它新闻门类,其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新闻学属性,又具备经济学属性。相应的,其质量标准也就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新闻学质量标准与经济学质量标准。作为财经新闻一个子门类的基金深度报道也是如此,只不过其双重标准较财经深度报道而言更加具体和细化。  关键词:基金;深度报道;质量
期刊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背景下,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电影《别告诉她》就通过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成为观众展现了这一点。本文就“临终告知权”这一问题作为探讨的核心,从思维异向性、观念异向性两方面说明东西方关于公域与私域的文化碰撞;又从交流性认同、共生性行为两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在了解与共鸣中达成交融,以不同角度解读影片中无所不在的文化命题。  关键词: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文化交融;《
期刊
摘要:为了整顿电视剧行业,维持电视剧种类的多样性,保证优质古装剧剧目的输出,我国实施了“限古令”。本文以“限古令”政策下,2020年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2019中国电视剧选集中唯一的一部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下文简称《知否》)为例,应用个案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从政策与市场角度分析《知否》中的传统文化呈现、《知否》获得年度高收视率的原因和《知否》的受众心理分析几个方面来研究此剧集能在
期刊
摘要:主流媒体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媒介宣传作用,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其相关的纪录片在传递“一带一路”文化价值理念、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诠释和塑造中国形象、发掘和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价值。本文以央视丝绸之路纪录片为例,分析了主流媒体在进行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主题选择、内容设置、叙事表达以及传播渠道等方面的显著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提
期刊
摘要: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军人与军队建设日益受到重视,军人的媒介形象需要进一步提升[1]。本文以《人民日报》2009~2018年有关“中国军人”的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究《人民日报》如何建构“中国军人”的媒介形象以及建构了怎样的媒介形象,并针对“中国军人”媒介形
期刊
摘要:随着媒介文本边际的模糊化,以及受评论员记者化趋势的影响,普利策新闻评论文本表现出重视消息来源的趋势。笔者从2019年《圣路易斯邮报》的获奖文本中,共收集到63个消息来源数据,且消息来源的类型、具名性、层级性、对立性、故事建构性、话语表达性、被处置方式都表现出丰富的文本意义。本研究一是可以拓宽对新闻评论生产的认知;二是可以对媒介新闻评论机制的变革带来启示。  关键词:消息来源;普利策;新闻评论
期刊
摘要:上海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是2016年12月由宝武集团、宝山区政府、上海大学共同签署的“共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实践成果之一。该框架协议旨在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共促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吴淞院区建设,共同推动上海市吴淞地区转型发展和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本文通过梳理第二届吴淞国际艺术城论坛内容,探讨如何运用城市、艺术和教育三者互动联系,为对接城市转型需求,促进文化创意产业集
期刊
摘要:南粤先贤文化为中华民族生存发展与繁荣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学界对其系统深入的整体性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在概述南粤先贤文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佛山籍南粤先贤群体为例,阐明其研究意义,提出其研究框架,有益于南粤文化在当今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南粤文化;佛山;先贤文化;研究框架  中图分类号:G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1-0098-04 
期刊
摘要: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进媒体种类繁多,媒体行业的准入门槛迅速变低,致使受众每天所面对的信息量呈几何式增涨,几近泛滥之势。加之别有用心的人员利用各种机会发布不实信息,达到其不可告人之目的,广大受众面对海量信息,亦难以识别真伪优劣。因此有必要进行媒体评级,根据媒体所获评级有效管控信息发布内容,帮助广大受众筛选有效、有价值的信息,杜绝谣言传播和唯流量至上等各类丑恶现象。  关键词:媒体评级;谣言;管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