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的数学课程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本文从教育理念入手,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设计视为关键,深度剖析学生学习方式,将数学还原于生活。同时也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好数学课堂教学寻求道路。
关键词:新理念;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
常见的课堂教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其一,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二,则是另一种场面,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这是为什么呢?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也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数学课。
一、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基础
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无论是对于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灵魂。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教育中培养各种人才所需的共性的东西,既不是数学知识,也不是解题能力,而是数学观念——思考 、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象俄罗斯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所说的那样:把数学教学看作“数学活动的教学,即看作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这样我们才能教学生学会思考,我们的教育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保障
数学学习是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数学教学是从知识转化到数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实验大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方式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转化,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的主体作用。
1.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就是让学生去量一量、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算一算……,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做数学。在传统教育影响下,我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这一点有目共赌。事实证明:不但一切科学发明创造离不了动手实践,而且动手实践能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表现在书本由学生去读,问题由学生去解决,公式、定理、法则由学生去推导,规律由学生去揭示,知识由学生去获取。使学生顺应和构建探索式的思维模式,养成探索式的习惯,培样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良好思维品质。探索既是数学学习的目标,又是数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数学的主要途径。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就是在学生与教师信息交流的同时,并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相互间的沟通易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着本能的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有共同的语言;他们之间能踊跃发言,大胆质疑,敢于想象。合作交流学习要讲究合作的有效性,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合作的意义;问题过于难,会失去合作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仅要体现学生的合作意愿,还要把握合作的契机。合作交流要达到互学相长的目的,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产生一种同伴效应。
三、适时引导提问,培养问题意识是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而不可忽视的一环。
1.借助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提问
一节课,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新知导入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可借助揭题,引导学生提问,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2.利用自学机会,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以免出现应付式、盲目性的自学。教师不急于直接告知他们答案,而抓住重点知识讲解,再让他们讨论、计算、释疑。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了训练。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注重知识、智能、情感和行为的整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就能使数学课堂真正好起来,教学成绩真正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职教中心333100 )
关键词:新理念;数学;新课程;课堂;教学
常见的课堂教学往往有两种不同的场面:其一,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其二,则是另一种场面,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这是为什么呢?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也就是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怎样才能上好一堂数学课。
一、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基础
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认为:“无论是对于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还是数学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灵魂。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数学教育中培养各种人才所需的共性的东西,既不是数学知识,也不是解题能力,而是数学观念——思考 、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因此,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象俄罗斯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所说的那样:把数学教学看作“数学活动的教学,即看作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这样我们才能教学生学会思考,我们的教育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保障
数学学习是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学习不再是一种被动吸收知识,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处理新的任务,并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数学教学是从知识转化到数学活动的过程。新课程实验大力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接受方式向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方式转化,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的主体作用。
1.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就是让学生去量一量、摸一摸、折一折、画一画、摆一摆、算一算……,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做数学。在传统教育影响下,我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不足,这一点有目共赌。事实证明:不但一切科学发明创造离不了动手实践,而且动手实践能促进学生大脑的发育、思维的发展。
2.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表现在书本由学生去读,问题由学生去解决,公式、定理、法则由学生去推导,规律由学生去揭示,知识由学生去获取。使学生顺应和构建探索式的思维模式,养成探索式的习惯,培样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良好思维品质。探索既是数学学习的目标,又是数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探索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数学的主要途径。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就是在学生与教师信息交流的同时,并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学生相互间的沟通易于师生之间的沟通。他们有着本能的平等、和谐、民主的关系、有共同的语言;他们之间能踊跃发言,大胆质疑,敢于想象。合作交流学习要讲究合作的有效性,如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合作的意义;问题过于难,会失去合作的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仅要体现学生的合作意愿,还要把握合作的契机。合作交流要达到互学相长的目的,从而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产生一种同伴效应。
三、适时引导提问,培养问题意识是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精神。怎样引导学生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创新精神而不可忽视的一环。
1.借助揭示课题,引导学生提问
一节课,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新知导入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可借助揭题,引导学生提问,以激起他们的求知欲。
2.利用自学机会,鼓励学生提问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以免出现应付式、盲目性的自学。教师不急于直接告知他们答案,而抓住重点知识讲解,再让他们讨论、计算、释疑。让全班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均得到了训练。
总之,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应是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心理体验、新的认识,以改善自我、发展自我为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得到最鲜明的体现。新的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本着新课程的理念,用心钻研教材、教法,注重知识、智能、情感和行为的整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就能使数学课堂真正好起来,教学成绩真正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江西省鄱阳县职教中心333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