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出现过的几个有代表性的概念入手,结合所在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情况,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高职教育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几个阶段的特点,并点明了今后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内容。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化;双师素质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萌芽期,渡过了九十年代的成长期,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初的迅猛发展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越来越受至4社会的关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已经由原来的追求规模扩张与数量膨胀阶段,转入了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重要转折期。于是,如何建立一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促进高职教育继续更好更快地发展,这一高职界始终积极探索解决途径的难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国高职教育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曾先后提出了“双师型”、“双师素质”、“双师化”等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概念,为更准确地理解这些概念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仅在这里谈几点认识以供商榷。
一、“双师型”的概念是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构成而言的
《孟子·尽心上》中有言,“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说,教师是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接受知识技能教育的参与者,学生是跟着教师学习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效仿和学习什么。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反之,要想培养出具有某种能力或专长的学生,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师对其进行知识或技能的传授。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熟练的岗位职业技能,因此,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就提出了“双师型”的要求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于是,高职院校几乎都把建设和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计划措施,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检验,大家逐渐认识到,对于教师个人而言,要同时成为理论教学的专家和实践技能的行家的确太困难了,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那么,这支关系着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怎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呢?我们在迷茫中苦苦思索,在实践中不断尝试,终于渐渐地悟出了“双师型”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它所侧重的不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个体,而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从构成上来讲,既要有一批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熟练的岗位技能。这种理解令我们的思路豁然开朗,于是在1994年以后,我院陆续从企业引进了近百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进一步加快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步伐。
二、“双师化”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的
正是基于以上对“双师型”概念内涵的理解,九十年代末,我们提出了对学生实施“双师化”教育的目标,即在学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支属于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之前,为了突出高职育人的特点,不降低育人质量,在学校自身高水平实践指导教师不足的情况下,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大系统中的人才资源,积极从企业行业中聘请专家、技术骨干等作为实践课指导教师,使学生始终享受到高水平的理论和实践教师的教育和训练——“双师化”教育,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我院各专业任课教师中,社会兼职教师的数量始终占据着较高的比例,并且流动性较强,但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熟练掌握多项专业岗位技能,综合素质较高,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自主创业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成绩为我院在2003年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成为首批八所优秀院校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双师素质”的提法侧重的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个体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它培养的不是研究型而是技能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差异,必然导致对教师素质要求上的差别,这种差别的体现,就在于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教学水平,还要求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但就教师个人发展来说,要求他们既是理论研究的专家,又是实践技能的行家,成为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这一目标至少在现阶段还难以实现,那么如何体现这种差别呢?在2003年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针对师资队伍这一重要指标,非常客观地提出了“双师素质”的概念,并进行了具体注解——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这样一来,不但明确了差异所在,也使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和高不可攀的,同时更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教师要通过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培训或应用研究等活动和方式及时了解、掌握与理论教学相关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尽快成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为我国高职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奠定人才基础。有了明确的指向,有了可操作性极强的指标,可以说,各高职院校都在欣喜与兴奋中积极展开和推进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如今,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再一次聚拢了上层专家和各高职院校的眼球,“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这一条在文件中已被明确地提了出来,并且,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和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看来,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这一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还很多很多,我们不但要继续做下去,更要努力把它做细、做深、做精,使之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金 平
关键词:双师型;双师化;双师素质
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萌芽期,渡过了九十年代的成长期,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初的迅猛发展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越来越受至4社会的关注。随着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既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目前,高职教育的发展也已经由原来的追求规模扩张与数量膨胀阶段,转入了以内涵建设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重要转折期。于是,如何建立一支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促进高职教育继续更好更快地发展,这一高职界始终积极探索解决途径的难题,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我国高职教育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围绕这一问题的研究,曾先后提出了“双师型”、“双师素质”、“双师化”等一系列有重要意义的概念,为更准确地理解这些概念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这一难题,本文仅在这里谈几点认识以供商榷。
一、“双师型”的概念是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整体构成而言的
《孟子·尽心上》中有言,“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就是说,教师是组织实施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学生是接受知识技能教育的参与者,学生是跟着教师学习的,教师教什么,学生就效仿和学习什么。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教师,就可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反之,要想培养出具有某种能力或专长的学生,就必须有相应的教师对其进行知识或技能的传授。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人才既要掌握“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更要掌握熟练的岗位职业技能,因此,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也就提出了“双师型”的要求标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于是,高职院校几乎都把建设和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并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和培养的计划措施,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检验,大家逐渐认识到,对于教师个人而言,要同时成为理论教学的专家和实践技能的行家的确太困难了,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那么,这支关系着高职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怎样才能真正建立起来呢?我们在迷茫中苦苦思索,在实践中不断尝试,终于渐渐地悟出了“双师型”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它所侧重的不是高职院校教师的个体,而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也就是说,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从构成上来讲,既要有一批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帮助学生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一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指导训练学生掌握熟练的岗位技能。这种理解令我们的思路豁然开朗,于是在1994年以后,我院陆续从企业引进了近百名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进一步加快了“双师型”队伍的建设步伐。
二、“双师化”是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的
正是基于以上对“双师型”概念内涵的理解,九十年代末,我们提出了对学生实施“双师化”教育的目标,即在学院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支属于自己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之前,为了突出高职育人的特点,不降低育人质量,在学校自身高水平实践指导教师不足的情况下,按照“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社会大系统中的人才资源,积极从企业行业中聘请专家、技术骨干等作为实践课指导教师,使学生始终享受到高水平的理论和实践教师的教育和训练——“双师化”教育,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我院各专业任课教师中,社会兼职教师的数量始终占据着较高的比例,并且流动性较强,但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校期间能够熟练掌握多项专业岗位技能,综合素质较高,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全省名列前茅,自主创业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成绩为我院在2003年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成为首批八所优秀院校之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双师素质”的提法侧重的是高职院校的教师个体
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它培养的不是研究型而是技能型人才,这种培养目标的差异,必然导致对教师素质要求上的差别,这种差别的体现,就在于对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求有一定的理论教学水平,还要求要有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但就教师个人发展来说,要求他们既是理论研究的专家,又是实践技能的行家,成为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这一目标至少在现阶段还难以实现,那么如何体现这种差别呢?在2003年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针对师资队伍这一重要指标,非常客观地提出了“双师素质”的概念,并进行了具体注解——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以上(含中级)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2)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这样一来,不但明确了差异所在,也使这一目标的实现对于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和高不可攀的,同时更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侧重理论教学的专业课教师要通过积极参与企业实践、培训或应用研究等活动和方式及时了解、掌握与理论教学相关的实践知识和技能,尽快成为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和要求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为我国高职教育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奠定人才基础。有了明确的指向,有了可操作性极强的指标,可以说,各高职院校都在欣喜与兴奋中积极展开和推进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并取得了斐然的成绩。
如今,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过程中,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再一次聚拢了上层专家和各高职院校的眼球,“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这一条在文件中已被明确地提了出来,并且,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和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也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看来,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这一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还很多很多,我们不但要继续做下去,更要努力把它做细、做深、做精,使之成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金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