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的博物馆雏形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stdq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与博物馆起源有着隐形的内在关联。有学者认为博物馆是文物的坟墓,而帝王陵墓作为文化遗产从发现之时就成为博物馆的核心。从博物馆视角来重新分析秦始皇帝陵,将陵墓中收藏物华珍宝、再造冥界军队、复制政治体制、象征宇宙天下的观念进行深入剖析。透过其收藏、复制、象征、陈列的多个维度来思考秦始皇陵所呈现的中国博物馆雏形。
  关键词:博物馆;秦始皇帝陵;雏形
  [基金项目:现代公共视觉艺术设计研究中心重点项目(JD-2015-02);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5259);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B2016150);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Y160)时尚艺术研究中心项目(IFA-2015-06);湖北美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609)]
  关于博物馆(院)起源的研究,迄今为止大多是以西方为中心的,清末张謇学习西方所创立的南通博物苑,被认为是我国第一所博物馆。中国的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往往被认为是舶来品,是学习西方的产物,但博物馆的“西方一元论”观点是值得反思的,将视野回归至中国文化之中重新思考与梳理,我们是不难发现中国博物馆历史久远的起源与沿革。用博物馆(院)的视角来分析秦始皇帝陵,可以从多个维度上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博物馆(院)的观念与基础。
  一、复制青铜车马,收藏物华珍宝
  秦始皇帝陵封土西面是铜车马坑,现今出土了两乘四匹铜车马,铸造的尺寸为真实比例的二分之一。其一为护卫武士所乘,其二则为后妃之类人所乘。出土的铜车马均为双轮、单辕、前驾四马结构。二号铜车马的四匹马神态各异:中间两匹马昂首向前,两边两匹马略微侧视,其中右侧马头带细铜丝绞结缨络,代表了皇家用车的等级和秦以右为尊的方位秩序。
  青铜车马在材料选择、制作工艺上远远超出了人们对秦代马车的想象。铸造上运用了青铜、黄金、白银等多种材料。以二号铜车马为例,四匹马头上有青铜、黄金、白银装饰,华丽富贵。二号铜车马总重量达1241公斤,由大小3462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其中青铜制件1742件、黄金制件737件、白银质件983件。马体按毛的方向错磨后彩绘,质感逼真。后面的乘坐车厢顶为龟壳装,寓意平安长寿与健康。铸造无拼接与焊打,整体一次制作成型,最薄区域仅为1毫米,最厚为4毫米,成为冶金史上的奇迹。
  青铜车马寓意着秦始皇的护卫武士与妃子在冥界皇帝的授意下能够驾车前往这个地下王国的任意之所。出土时大量干草堆放置于铜马的一旁,保证了粮草的充足。而这还并非秦始皇本人所乘坐的马车模型,史书记载,秦始皇生前的车乘大架为81乘,小架36乘,座驾规格为6匹马。
  刘邦在沛县泗水做亭长时曾见过秦始皇车马出巡。那时的刘邦不禁发出感慨:“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可以想象当时秦始皇车队威仪天下的气势与车马的华丽精致给当时刘邦这位仅掌管10里以内的地方小官内心带来的冲击与震撼。在冥界,则以更为长久保存的材料与精湛的制作工艺长存于地下,供其灵魂指挥调遣。
  护卫武士与妃子乘坐的车马的铸造水准与质量都达到了如此水准,那么以皇权至上的政治体制之下的秦始皇陵建造逻辑来看,必然有等级更高、制造更为精湛的专用马车仍长眠于地下等待有朝一日重现于世人面前。这种集合了当时最为先进的铸造材料、技术与工艺,以更加抗衡时间消磨的材质及其逼真的细节质感来再现生前的交通工具,进行更为长久的收藏。
  铜车马也意味着秦始皇对这些车马、护卫武士及车夫的占有。在秦朝,马的寿命为30年左右,人的寿命为50年左右。这区区几十年,在这位秦始皇千古一帝的心中恐怕是过于短暂了。秦始皇曾宣布“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以“始皇帝”自封,表明其地位的不可僭越。皇位权利的世袭根本原因在于秦始皇对于天下的占有,他希望将地上的天下传给子孙后代至“传之无穷”。而在这种“家天下”的观念中,地下的天下仍然为其所占有,甚至在冥界也要繼续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占有与支配。
  二、陶冶烧制兵马,再造冥界雄狮
  古人“事死如事生”,在死后继续占有物质财富在先秦以来的王宫贵族墓葬意识中非常常见。而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政治上开创郡县制度、官僚制度、中央集权制度;军事上灭六国,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实现国家统一;除了收藏物质财富外,还将军事力量带入了冥界。1974年,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发现了守卫冥界的兵马俑,出土的有一号坑、二号坑、三号坑,兵马俑总数在8000个。
  其中一号兵马俑坑出土的兵马俑有轻装与重装步兵、车兵以及中级军吏俑,是将战车、骑兵混编的主力军。布阵根据秦始皇生前军队排列:有10列土隔墙,11条门道。前方部队,左侧部队,右翼部队,中部是三十八路纵队形成的军队主体,后卫部队则防止敌人从后方与侧方的夹击进攻。二号坑是机动军队,里面分别为车兵阵、弩兵阵、步兵阵、骑兵阵四个特种部队组合军队。三号坑面积最小,但兵马俑的级别等级最高,三号坑南厢房里的兵马俑为指挥官,手握铜殳,面面相对,夹道排列,身材比例较一号坑的步兵更加魁梧高大,鱼鳞盔甲制作也更为细致,甚至胡须、指甲盖的细节都表现得栩栩如生。三号坑北厢房用于祭祀祷告,发现有鹿角遗迹,或许是祈求军事活动的胜利。
  秦始皇将生前的军队以兵马俑的形式带入冥界继续为他征战天下,这种复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君王贵族盛行的活人殉葬。因为将6000真人士兵随秦始皇殉葬,无论是从大秦帝国的安危还是秦将士们征伐六国的赫赫功勋而言,都是不现实、也是不人道的。经过泥塑、模具、雕刻、彩绘等工序,秦始皇可以最大化地模拟出秦军的编制、队列、兵种乃至于士兵服饰、体态与形貌细节,对比秦人所掌握的方法与材料,秦始皇选择了以更加持久的方式,无限接近存在本体形貌的写实主义,将象征着秦军的兵马俑长存于地下,听其号令,征战天下。
  这种雕塑的造像不同于秦之前的时代:夏、商、周的雕塑多为礼器,多呈现出神秘、凝重与威严的艺术特征。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发展与应用使得生产力有大幅度提升,雕塑将观赏与使用相结合,多以器具的附件、构件形式出现,技艺更加精湛,但先秦雕塑往往依附于实用器具、宗教器具、礼制器具的功能而存在。兵马俑这种纯粹为了接近“真实”而存在的雕塑在其年代之间未曾发现:秦兵马俑的尺寸为一比一的真实大小,并非依附于某种器具,并非批量化的简单复制,而是做为人殉的替代品,以整齐严密的军阵及宏大的气势在肃穆气氛中长久呈现,并以此象征秦军事的宏大、整齐、威武与力量。而如此恢弘的三个兵马俑坑从面积比而言,仅仅占到了秦始皇陵园面积的0.035%,除了满足军事功能,秦始皇还在复制他生前衣、食、住、行、游的各个场所。   三、重现百戏之乐,模拟皇家苑囿
  秦始皇帝陵内城墙东门外以南,则是与兵马俑的威武严肃形成大反差的百戏俑坑。百戏俑姿态各异,陶俑腰系短裙、上身赤裸,造型别致,风格独特。从已经修复的6件来看,有的膀阔腰圆,似乎手握兵器,充满力量;有的精瘦高挑,身体向前微倾,左手高举过头顶。这些陶俑按真人比例制作,陶俑造型各异,外观表现细致,充满了戏剧化的动态,其中有转盘俑,还有杆技俑,再现了秦代宫廷娱乐生活中的杂技、角力、舞蹈等。演员在表演时的动态与静态塑造,对于百戏的再现,即使是表现人物的动态,也区别于汉代百戏俑夸张活泼的艺术风格,呈现了秦人严谨的自然主义写实风格,以让秦始皇的灵魂在冥界娱乐与观看。
  内城墙西门外南侧,有31座珍禽异兽坑,中间17座坑中有动物的骨骼置于瓦棺之中,内有野兽的骨骸、陶钵、铜环,从牙齿及骨骼判断,有鹿类的食草动物、杂食类动物、禽类等。出土还有管理照料这些珍禽异兽的跽坐俑,陶俑执掌乐器,以音乐驯化水禽,将珍禽异兽进行殉葬并有专人管理的目的则是提供给秦始皇冥界中继续观赏、游戏与狩猎。
  除了将真实的珍禽异兽进行活葬,2000年城外东北角发掘了“铜禽坑”。坑内有一条古河流,岸边两侧有夯土二层台,台上放置了青铜禽46件,其中青铜制鹤6件,青铜天鹅20件,其他为鸿雁等禽类。相比较用黄土模铸、彩绘制作的兵马俑,泥土的材料在表现禽类修长优美的颈部曲线等细节以及动物体态上是不合适的,而是运用了当时已经广泛使用的青铜材料进行铸造,青铜材料可以更加真实地表现出水禽的栩栩如生。这些水禽塑造或站或立,姿态闲散,有的汲水觅食,有的闲散小憩,而头部都朝向了河道中央。
  河流水岸的象征性以及姿态各异的青铜水禽形成了一个生动的自然场景,将冰冷的陪葬坑模拟出了栩栩如生的动态感。出土的银质义甲、青铜棒分别为演奏秦筝(瑟)的义甲和击筑的工具,出土的骨质弦柱则可能是张弦乐器上的配件。可以想象:陶俑在一侧敲击击鼓钟、演奏筝瑟,通过音乐家演奏弦乐和击打乐,以节奏分明的曲调驯化水禽,使之能随着乐曲的变化起舞悦人,呈现出理想化的天下景致,表达了象征的天下牢牢掌控于秦始皇视野之中的恢弘理念。
  珍禽异兽坑与其他陪葬坑性质一样,属于中央政府或皇宫管理的官署的机构,是秦始皇陵外藏系统的构成部分。铜禽坑内则以精湛的青铜工艺铸造了栩栩如生的水禽,惊艳世人。在模拟物象的过程中,秦始皇不仅用黄土为材料以写实的手法塑造把军队带入冥界的情景,还在征战六国的过程中,将能工巧匠带入咸阳为其地下王国再造青铜珍禽异兽。把自然景观与动物带入地下,模拟复制象征生前的苑囿以及禽园,为皇帝的灵魂提供游玩娱乐。
  四、上下宫殿叠影,带入政治体制
  封土之下的地宫是秦始皇在冥界的居所。虽然地宫未曾打开,但关于秦始皇地宫的众多传说则神秘莫测,《汉旧仪》《三辅故事》《史记·秦始皇本纪》均有记载。而今天用遥感与物探对地宫进行探测,确定地宫就位于封土堆之下,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面积则相当于一个标准的足球场。
  《史记》中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已经被科学探测等手段逐步证实,现在对于地宫的探测发现封土中的确存在着汞异常,并且探测发现地宫中的水银分布位置大致与秦朝疆域相似。这种水银的特性不仅能防腐防盗,并以“百川江河大海”液态的形态存在,且远远比水的存在形式要更持久更珍贵。
  地宫下部是以水银象征的山川地理,上部则是据《汉旧仪》所载“叩之空空,如下天状”表现日月繁星的壁画,或许地宫顶将珍珠代繁星绘制二十八星宿图。让秦始皇的灵魂在地下王宫中“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通过这种收藏复制象征将天下带入冥界囚禁于此。
  秦始皇不仅认为他可以继续在冥界掌控天下,甚至认为地下的灵魂会从地下升到地面上来,那么灵魂则需要地上宫殿来居住,享受现世中的子民对其饮食起居的照料以及安全守卫的保障。地上宫殿内有乐府,乐师在内奏乐;寝殿内有专人整理始皇被枕;校长等官吏负责安全守卫;掌管宫廷膳食的官吏不仅提供皇陵祭品,更重要的是如秦始皇生前一般,每日都要为寝殿上食并且推荐新物。
  在封土以北曾有三组大宫殿建筑群,内存秦始皇衣冠几杖等象生之具,以此象征秦始皇本人。宫殿南北长750米,东西宽约250米,占地面积18.75万平方米,建筑结构是瓦顶、重层、中心建筑为双层或三层结构,内有方形大厅。建筑周围四面绕有覆顶的回廊以及水渠,高出环廊之上为主体建筑。这所配专门侍卫、婢女的地上宫殿,提供秦始皇去世后灵魂升入地上时起居所用。每月有祭祀之礼,将象生之物顺极道迎入极殿之内进行供奉,皇室成员谒陵则在皇室以北的区域内更换祭服、备祭品。通过这样的形式,将现实的权利结构以礼的祭祀活动把握在秦始皇掌控中,以模糊的冥界与现世的边界,将政治体制带入地下,并投射于天下之中。
  五、囚禁天下的博物院
  1962年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察秦始皇陵园,测绘出第一张陵园平面图。1974年发现兵马俑,秦始皇陵的发掘与研究工作拉开帷幕,首先出土恢弘的三个兵马俑坑从面积大小而言,仅占到了秦始皇陵园面积的0.035%。现发现有“文官俑坑”“石铠甲坑” “百戏俑坑” “铜禽坑”陪葬坑陪葬墓600余个。
  秦始皇帝陵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陵墓,一座无与伦比的地下宝库。丞相李斯为陵墓的设计者,前后征集70余万人力,从秦王即位到秦二世二年,工程之浩大,持续时间之久远,无出其右。
  陵园由内墙与外墙组成,象征了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在内城墻有秦始皇的封土、闻名于世的地宫则在封土之下。城垣长达20华里,门上有高大的门桥建筑,东西各有宽大的司马道,建制是模仿都邑,地上有宫殿建筑群落,地下是囚禁天下于内的地宫以及众多象征生前所拥有的陪葬坑。秦始皇希翼将他的陵墓再造为一个微缩性的帝国,并以他的地下微缩帝国来象征更为广阔范围的时空疆域。
  197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成立;2002年,秦始皇陵遗址公园成立;2009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综上所述:以博物馆的视角而言,这是一所收藏世间珍宝、复制政治体制、模拟皇家苑囿、再造冥界雄狮的博物院,一所博物天下,囚禁天下于此的博物院。这里面有飞禽走兽的动植物园、有体现中央政治制度的官署博物馆、有体现秦军威武之师的军事博物馆、有体现百戏之乐的娱乐博物馆。而在对这所被誉为人类文明史奇迹的地下博物院不断勘探、发掘与保护展示的过程中,学者们不断深化对于时代思想、技艺、制度、材料的研究,并以这所闻名于世的博物院来传播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恢弘历史与伟大精神。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郦道元.水经注[M].永乐大典本,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8.
  [3]何清谷.三辅黄图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袁河校注.山海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徐勇民.新建文档——徐勇民札记[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龚乾,湖北美术学院讲师,武汉理工大学与湖北美术学院联合培养艺术学理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博物馆的起源与沿革、博物馆艺术赏析。
其他文献
摘 要: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提香在其晚年时期所创作的《忏悔的抹大拉》强烈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所崇尚的人文主义精神,作者通过生动的画面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庞大而又丰富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威尼斯画派;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基督教;社会专制;人性复归  在源远流长的艺术历史之中,古典主义绘画为油画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绘画历史上油画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中,威尼斯画派无疑是其中的
期刊
欧洲的19世纪远不是一个平稳和平的时代,恰恰相反,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甚至可以说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整个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全面兴盛和发展,在这个充满战争和动乱的世界中,人们总是在寻觅着一块安顿心灵的乐园。即使是19世纪那最混乱、人类最痛苦、心灵最压抑和跌宕起伏的年代,也会开出如此静谧、平凡而美丽的花朵——欧洲现实主义美术,那是心灵的归宿,是人类永远的向往。  一、为反映真正的现实而斗争的艺术
期刊
作者单位:  廣东东软学院
期刊
作者简介:  袁大鹏,2015年考入四川理工学院至今,研究生在读。专业方向:中国画创作研究,专攻花鸟画,师从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彭永馨教授、成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李青稞老师。  获奖情况:  2015年作品《南国情》入選第十届中国大学生艺术节  2015年书法《乡愁》入选四川理工学院美术学院乡·愁  2016年作品《幽谷》入选四川省第八届新人新作展  2016年作品《彩之系列——红》、《幽谷
期刊
摘 要:线作为一种表现手段,是艺术处理中表达感受最直截了当的语言。尤其在中国绘画的发展中,线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画家凭着对线的高度热情对于线技术的谙熟运用是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线作为中国绘画中最基本、简练、概括的造型语言,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精髓所在。历代中国绘画中就是用独特的中国语言参透出“道”。原始绘画中的岩壁绘画,就确定了中国绘画以线造型的基本特征,线自然成为中国绘画主要的造型手段。线是艺术家对
期刊
作者单位:  新疆師范大学美术学院
期刊
摘 要:美术创研是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有力支持,也是高师美术教育在双创活动和创业型教改中的重要抓手。西华师大美院在相关教改中提前布局、勇于实践,在课程设置、教学任务、课外实践、开放环境等四个方面,为高师美术创研融入地方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美术创研;文化创意产业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资助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编号:17SA0189〕,2016年度南
期刊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开设美术课程过程中,美术教师应注意民间艺术元素的适当引进。这不仅会优化教学模式,而且还会丰富课程内容,学生在新型教学模式下有利于积累美术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也会相应提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民间艺术也能在美术课程渗透中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会有效弘扬。文章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民间艺术的内涵和特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民间艺术元素融入高校美术课程的必要性,分别
期刊
一、背景说明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笔下画出来的形象常常如同孪生子一样大同小异,另一方面,尽管我的学生已是十几岁的初中生了,画出的东西却简单得毫无细节。每当开始画命题性绘画时,学生的画面就会变得如出一辙……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这个现状,我选择了初一年级的某班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实验很简单,我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画出相应的形象,题目是学生平时生活中最常见到的东西,分别是房子、电视机和窗户。
期刊
摘 要:山西剪紙作为传统民间工艺,伴随着人类文明社会,可谓源远流长。民间剪纸来源于古朴劳动者的手中,他们将自己的美好生活通过自己的双手在纸上表现出来,鹿头花、窑瑄花、长寿图等都是经典的剪纸作品。如今山西剪纸艺术在传承中逐渐出现单一化的趋势,要生存就要创新,传统剪纸的出路可以与现代艺术绘画形式——插画相结合。插画现如今广泛地应用于平面设计中的方方面面,若相叠加于剪纸这一元素,想必也将得到消费者对其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