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人民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ijun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它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朗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清课文线索,加深印象
  
  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逐步探索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线索,理清文章中各种材料的安排:各层是怎样安排先写、后写的;作者是怎样由开端说到结局,由原因说到结果,由正面说到反面,由主体说到从属,由现象到本质等。这样,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段落与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一条线索,有助于更进一步地理解课文,提高分析能力,还有助于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表达中心的,可以培养学生作文能力。例如:我们阅读《冀中的地道战》这篇文章后,我们理清了课文先讲地道战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作用,再重点讲地道的式样和特点,讲了地道的总体结构是怎样的,怎样有利于隐蔽自己、打击敌人,怎样防敌人火攻、水攻、毒气攻击;怎样进行通讯联系,最后讲地道战的地位——在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因此,文章的写作思路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引导情感体验,促进情感升华
  
  从心理学角度探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朗读是调动学生情感的有效措施之一。人的行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而触发阅读动机的动力是心理的能量。激发心理能量就是教师通过一定的语感教学手段,引起学生对阅读产生情感波动,从而产生良好的阅读动机。在教《狼牙山五壮士》时,我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预习提示”去预习课文,弄清了五壮士在什么情况下接受了什么任务后,再带着为什么称他们为“壮士”的问题去朗读课文,答案逐步在课文语句中体现出来。尤其是课文最后描写五壮士英勇跳崖的部分,把五壮士仇恨敌人,顽强战斗的英雄气概和为人民甘愿牺牲自己的革命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把这部分内容提出来,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去朗读几遍,为学生的阅读情感推波助澜,高扬起阅读、欣赏课文的风帆。
  刘思勰说:“夫情心依于理,情得然后理真。”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受之于目,了然于心,透过现象的感性形式,掌握课文内涵,理解越深刻,感受越强烈,唤起情感的机会和可能就越大,产生更大的阅读愉悦。
  
  三、开拓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
  
  情感本身不是具体、鲜明的,但它始终伴随着主观体验,通过想象、联想、理解等体验的过程,用语言具体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老师在教学中可通过朗读这种语感手段,强化情感的表象并让学生进行积极抒情形象的创造。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巴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往上升。”“阳光透过云缝儿直射到水面上,很难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读着这些语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里每句话描绘的都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仿佛置身于画中,令人有身临其境的体验。
  
  四、为熟练背诵课文奠定基础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佳句都说明了朗读为背诵奠定了基础。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进而能背诵。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勤奋学习的学风。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熟练朗读的情况下,重视背诵的训练。
  
  五、朗读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语言干巴无味,没有内容,语句也不通顺,这与学生平时的积累有关。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大,要么看书时也是囫囵吞枣,不会细细品味。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大声地朗读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投入积极的情感,设身处地地理解。
   总之,朗读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提高写作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使用这种教学手段。
  (作者联通:562409贵州省兴义市万屯镇纳玉小学)
其他文献
中学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对初学者来说,大量的地理概念、规律、特征等常常不易分辨和掌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前后形成一个统一的知识体系。下面举例说明比较法的几种形式:   1、对比法:把分别独立的几个地理事物或现象,并列到一起进行对照。了解它们之间的个性和共性。让学生既能掌握全部知识,又能了解各自特性。例如:在讲“五种基本地形”时,一要充分运用各种地形图
期刊
近年来,世界各国在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都比较重视通过学具操作等活动促使学生学好数学。本文试就学具操作在小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学具操作的理论依据,运用学具操作应注意的问题等作一简要论述。    一、使用学具,可促进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去感知大量直观形象
期刊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师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不仅是对传统阅读教学的超越,而且也反映了当代阅读教学发展的趋势。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亲近学生,平等介入    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和思维上的对话,这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只有在民主、平等、理解、宽容的前提下,对话才能实质性地开展,师生才可能向对方
期刊
历年来,我校数学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特别是去年和今年我校数学科又取得了好的成绩;均分和及格率均居全县首位。通过几年来的毕业班教学实践,我有如下体会,认为有必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平时教学始终贯彻“实、活、准、精”的原则    “实”即实事求是,从本校、本班、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分层作业,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的完整、完美。在这方面开展
期刊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作文连接健康的生命》一文中指出:“作文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品味名家的优美散文,我们会沉醉于作品的意境;拜读高手的著名小说,我们会和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这种艺术魅力从何而来?来自于作家对生活的观察感悟,来自于作家对生命的沟通表达。也就是说,让生活化作文充满生命的灵性。    一、观察生活,展示生命风采    生活是生命之源。法国启蒙思想家卢
期刊
绘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儿童画的构图就很别具一格。儿童画多采用平面展开式构图,就像是在记流水帐,想到哪画到哪。当孩子们满怀自信和激情在纸上作画时往往不会有什么计划,更不用说有目的地、合理安排画面空间了。这样的构图特点是容量大,可以充分表现儿童自己的内心感受。在现代艺术对画面形式美追求更多元,我们的教学观念和思想追求更加开放的前提下,探索儿童画构图的新方法,一方面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是新课标的精髓,也是美术课堂上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不仅是在作业本上,还包括和美术创作活动有关的作品上都是值得探究的。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首先,让学生在自信和赏识中产生创作的欲望。  这对教师的素质也是一种长期考验。在学生的美术创作中引导学生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和自我存在的价值,并感受到创造性劳动的喜悦。这时,孩子的自信,当然归功于教师。可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中高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作文能力也是语文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在现代教育日新月异的今天,作文教学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每当提起作文,学生普遍认为作文难写,无话可说,甚至怕写作文。如何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主动参与,有话可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在想办法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小学生之所以感到作文难写,主要是缺乏作文动机。下面我就如何激发学生作文动机谈几点体会。    一、感
期刊
汉字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最初的甲骨文、象形字演变成至今的方块字,无不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在茫茫的字海中,想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是关键,教给学生科学的识字方法是手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要坚持两手抓,相信学生一定会乐学、会学、想学。为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做到了三动:    一、眼动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认知行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论述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预示着语文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过去以“满堂灌”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古板的教学状况,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  课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