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学生的语文素质普遍不高,总使人感叹今不如古,一代不如一代。究其原因,是语文学科缺乏人文精神。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涵的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更好地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使语文教学进入美好的境界,这是一个应当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人文精神的涵义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反对把人当做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尊严、需要、情感、主张理解、平等与责任,倡导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其核心就是尊重人性。人文精神反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把学生看做一个“人”,不仅关心学生的认知发展,还要关心学生的生命质量,要把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体”,而非简单的“认知体”,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来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需要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吕叔湘先生在《语言与语言研究》中指出:“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它跟别的人文科学一样,可以尽量利用技术学科帮助进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古人所谓“言为心声”、“心生言立”以及“文道统一”都表明:语文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它包括古今中外许多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历史的、伦理的、民俗的等文化知识和人文情思。因此,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接受民族文化、接受灵魂洗礼、陶冶道德情操的过程。
2.语文教学改革强烈呼唤人文精神
传统语文教学存在不少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传统语文教学重普遍忽视特殊,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及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侧重进行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训练,试图让学生以此举一反三,而无视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具体作品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在典型语境中品词悟句。②重统一忽视自由,即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律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按既定的备课思路,框定学生的思想范围,限制学生个性的塑造,抹杀了孩子的灵性。倘若有哪个学生回答诸如美国小朋友在树下捡到一颗蛋,说会孵出个克林顿来,这位学生不被教师轰出课堂才怪。③重理性忽视情感,语文学科关注的是情感,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在不同人眼里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情景想象的再创造。人们平常以冷漠或纯理性的态度对待活鲜鲜的文学作品,不利于语感的训练,更达不到对学生开拓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④重技巧淡积累,语文学科的教育效果带有明显的滞后性特点,因此要重于夯实基础,讲求知识的积累。重技巧轻积累,只能给孩子带来花拳绣腿,势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这样就能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才能从根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上列举的几个存在的问题,正是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所应关注的。
三、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
1.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教师必须实行教学民主化
教师不能视学生为容纳知识的容器、单纯接受教育的对象,教师要将感情的立足点完全转移到学生身上,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并能以足够的心理勇气来承受学生大胆的质疑和独立的批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精辟讲解、深入启发,只有在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时,才能为学生接受。
学生置身于民主氛围浓郁的课堂,如同种子得到适宜的阳光、水分等条件,自我意识才能被催生、勃发。这样,学生情绪高涨,思想发表欲强烈,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学气氛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促使教师对教学工作保持适度压力,在平时能不断“充电”、“加油”,使教学长期处于具有生命力的活跃状态。
2.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教师必须建立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只有学生的语文实践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使学生形成语文技能。可是如今的语文教学,学生除了读课本以外,很少涉及其他信息,而只能在练习中左右突围。这样就造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处处受到压抑。为此,教师可根据不同选文的实际情况,作纵向和横向的补充,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
语文教学不能只看学生的眼前利益,而要看到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人”的发展。在当前大力加强创新教育的形势下,传统的教学空间已经完全被打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已经完全相等。语文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实现教学空间的开放。这不仅是更高层次的语文实践,也是学生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机会。应该说,除教室之外,图书馆、科技馆、德育基地等,都是学生主动学习、感悟生活的课堂,都是教师点拨指导、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情商
所谓情商,就是指人们自我管理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是我们“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几乎伴随人的一生,并直接影响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可是,现有的语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习技能的转化,忽视语文学科应有的人文熏陶,尤其忽视情商的教育,失去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多彩的人文特性。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情商培养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进行情商教育。教师可通过教材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信息,注重对名篇的赏析。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还可利用作文教学注重情商培养。俗话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把触发与培养学生的情感放在主要位置,通过具体事例的叙述,感悟到事例背后的真情,从而形成对人、事的正确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还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自由发挥,能根据个人理解对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观点,为学生今后能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总之,人文精神注入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学生也会变得鲜活灵动,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就容易得多了。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九中学(150040)
一、人文精神的涵义及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反对把人当做一个“东西”来研究,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它要求尊重人的尊严、需要、情感、主张理解、平等与责任,倡导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其核心就是尊重人性。人文精神反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把学生看做一个“人”,不仅关心学生的认知发展,还要关心学生的生命质量,要把学生视为鲜活的“生命体”,而非简单的“认知体”,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尊重个性,运用各种方式方法来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必要性
1.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的需要
语文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人文性。吕叔湘先生在《语言与语言研究》中指出:“说到底,语言学本质上是一门人文科学。它跟别的人文科学一样,可以尽量利用技术学科帮助进行它的工作,但是它自身不会变成一门技术科学”。古人所谓“言为心声”、“心生言立”以及“文道统一”都表明:语文具有鲜明的人文性。它包括古今中外许多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历史的、伦理的、民俗的等文化知识和人文情思。因此,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学习和接受民族文化、接受灵魂洗礼、陶冶道德情操的过程。
2.语文教学改革强烈呼唤人文精神
传统语文教学存在不少的弊端,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传统语文教学重普遍忽视特殊,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顾及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侧重进行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训练,试图让学生以此举一反三,而无视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具体作品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在典型语境中品词悟句。②重统一忽视自由,即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律按照教材、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按既定的备课思路,框定学生的思想范围,限制学生个性的塑造,抹杀了孩子的灵性。倘若有哪个学生回答诸如美国小朋友在树下捡到一颗蛋,说会孵出个克林顿来,这位学生不被教师轰出课堂才怪。③重理性忽视情感,语文学科关注的是情感,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在不同人眼里允许有不同的见解和情景想象的再创造。人们平常以冷漠或纯理性的态度对待活鲜鲜的文学作品,不利于语感的训练,更达不到对学生开拓性、创造性能力的培养。④重技巧淡积累,语文学科的教育效果带有明显的滞后性特点,因此要重于夯实基础,讲求知识的积累。重技巧轻积累,只能给孩子带来花拳绣腿,势必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这样就能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才能从根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上列举的几个存在的问题,正是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所应关注的。
三、语文教学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
1.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教师必须实行教学民主化
教师不能视学生为容纳知识的容器、单纯接受教育的对象,教师要将感情的立足点完全转移到学生身上,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并能以足够的心理勇气来承受学生大胆的质疑和独立的批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精辟讲解、深入启发,只有在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时,才能为学生接受。
学生置身于民主氛围浓郁的课堂,如同种子得到适宜的阳光、水分等条件,自我意识才能被催生、勃发。这样,学生情绪高涨,思想发表欲强烈,课堂上畅所欲言,教学气氛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同时,促使教师对教学工作保持适度压力,在平时能不断“充电”、“加油”,使教学长期处于具有生命力的活跃状态。
2.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教师必须建立开放型的教学模式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人文学科,只有学生的语文实践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使学生形成语文技能。可是如今的语文教学,学生除了读课本以外,很少涉及其他信息,而只能在练习中左右突围。这样就造成学生的人文意识处处受到压抑。为此,教师可根据不同选文的实际情况,作纵向和横向的补充,使教学内容与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达到教学内容的开放。
语文教学不能只看学生的眼前利益,而要看到学生今后的发展需要,重视学生的“人”的发展。在当前大力加强创新教育的形势下,传统的教学空间已经完全被打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已经完全相等。语文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实现教学空间的开放。这不仅是更高层次的语文实践,也是学生与社会沟通、交流的机会。应该说,除教室之外,图书馆、科技馆、德育基地等,都是学生主动学习、感悟生活的课堂,都是教师点拨指导、施展才华的舞台。
3.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情商
所谓情商,就是指人们自我管理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是我们“做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它几乎伴随人的一生,并直接影响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可是,现有的语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学习技能的转化,忽视语文学科应有的人文熏陶,尤其忽视情商的教育,失去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多彩的人文特性。
可以说,语文课堂教学具有情商培养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进行情商教育。教师可通过教材本身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信息,注重对名篇的赏析。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培养学生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还可利用作文教学注重情商培养。俗话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把触发与培养学生的情感放在主要位置,通过具体事例的叙述,感悟到事例背后的真情,从而形成对人、事的正确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还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让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自由发挥,能根据个人理解对问题提出个性化的观点,为学生今后能妥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奠定良好的能力基础。
总之,人文精神注入语文教学不仅可以使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学生也会变得鲜活灵动,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就容易得多了。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第九中学(150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