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话情思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yyl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来了,说起中秋节,童年的中秋时光一下子涌现脑海,记忆犹新。
  儿时并不知晓中秋节的含义,只是听大人们说,中秋要赏月,吃月饼。记得那时,大人们总要搬桌椅到院子中间,摆上瓜果和月饼,沏一壶绿茶,一边赏月,一边侃侃而谈。我们这些孩子自然坐不住,跑到院子外玩耍,东奔西跑,捉迷藏、过家家,玩得不亦乐乎。
  月光虽淡淡的,却把大地照得清清楚楚,如同白日。月光流泻在院子的墙上,给墙壁涂上一层银白的色彩,地上映现出我们玩耍的身影。
  半夜时分,月光如水,月亮正挂中天,村子里静静的。突然,姐姐神秘兮兮地叫我去一个地方,还告诫我到了那里不要吭声,不要乱说话。
  来到院子后面的晒谷场,只见左邻右舍的姐姐、姑姑们早已围坐在一张方桌旁边。她们个个衣着鲜艳,打扮得漂漂亮亮,十分可爱。她们神情专注,仿佛在等候喜事的到来。姐姐悄悄地对我说:“姐姐、姑姑们在请天上的嫦娥下凡,为大家许愿,为姐姐们的婚姻和阿婆、姑姑们的家庭许愿,你就乖乖地看吧。”
  我听后喜出望外,早就听说每年八月中秋之夜阿婆、姑姐们邀请嫦娥姐姐下凡的故事,但从来没有见过,今晚能够亲眼看见,心里说不出来的高兴。
  我挤到桌前观望,只见桌子上面放有一张圆圆的大磨篮,磨篮中央放有一个大月饼,月饼上面洒了一层薄薄的白米,在桌子的旁边,有一个早已备好的米角筛,筛中间吊有一支大毛笔……姐姐神秘地告诉我,等一下有四个姐姐端那支大毛笔,只要姐姐、姑姑、阿婆们有什么要问的,或要许什么愿的,嫦娥姐姐会一笔一笔地教四个姐姐写在月饼上。姐姐还告诉我,这个月饼八斤,四个性格好、洁身自好、漂亮纯洁的姑娘担任“执笔”人,所有入场的人员不得有任何歪思邪念,凡是入场人员不得大声说话、吵闹……
  主持人通常是60岁以上有威望的老阿婆。而今晚的主持人是张阿婆,只见她满面春风,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
  深夜11点25分,张阿婆就叫四个姐姐去洗手,然后,焚香跪拜天地,之后分桌子四周坐下,四个姐姐受命后,执行神圣的使命……
  整个过程令我感到神乎其神,几次差点儿笑出声音来,可又不敢笑,我怕挨揍。事后,我问四个姐姐有没有其他感受,四个姐姐怒目而视,我知趣而退。此后,一直没有见过这种场面了,至今想起来心里依然感觉好奇,且深深怀念。
  年纪渐长,才慢慢懂得中秋的含义,但过节的氛围,一年比一年淡了。只有那早早大做宣传的月饼,才让人晓得中秋来了。现在的中秋,似乎也只剩下吃月饼了,又或者,还有那年年相似但索然无味的中秋晚会节目。而那古老的、原汁原味的中秋,似乎也只能在文字带给我们的想像中寻找了。
  想中秋之起源,源自嫦娥奔月。后羿得不死之药,嫦娥私吞灵药,抛夫而去,成为月宫仙子。从此,天地永隔,夫妻人仙分离,彼此遥遥对望,相思无绝期。月明之时,便是相思愁绪最浓之时。故李商隐有诗曰:“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古人之中秋,乃是月圆人不圆之中秋。夫妻相隔,相思成了古人永恒的话题。
  由夫妻相思又引发了游子之思,演变成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皆以“思乡”为主题。古人之中秋传统,却被今人所误。若真是月圆人亦圆,想必就不存在中秋之说了。
  其实,月本无光。依靠反射太阳光而有光华,日月可称为夫妇。十五之时,日月分离,彼此对望,又称为望日,故有“相思如满月,日日减清辉”之说。十五之后,月渐亏,故而“日日减清辉”。在农历月底日月相聚,又称为晦时。此时,方是团圆之时。月有阴晴圆缺,对应人有悲欢离合。
  正因为缺憾才更美,所以古人在不能团圆的中秋,才賦予中秋那么多的情思和诗意,成为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因为不能满足团圆愿望,便只好对月感慨,把一缕缕相思托给明月,但愿远方的亲人,能听到他们的心声。也因此,古人的中秋载满了悠悠情思和无限离愁。
其他文献
他名落孙山。她如坐针毡:“没理由啊,你是全校的标杆!”他杵在原地望着蓝天,幽深的眸子里似有星光在闪:“祝贺你如愿以偿。”  她启程校园。他打工窑厂,劳累的枷锁捆绑青春的光芒,忙碌的身影踏碎盈盈亏亏的月光。五毒虫酒,浇灌疲惫的神经,让他灵魂舒畅,无数条馋虫筑巢意志的城墙。  她暑假归来:“戒酒吧,电大才是你应该拼搏的地方。”  他躺在斜椅里哼唧吟唱,醉醺醺的脸,一副吊儿郎当的模样。她负气离开,多年的
期刊
他还会来吗?她在心里默默地问。每到一站,她的眼睛便紧瞅着车门涌动的人群。她不知道他是在什么地方上的车,只知道下车的地方与她是同一个站台。  那天上车时天有点阴,不一会儿便大雨倾盆。车到站台,她有点儿犹豫,但还是随涌动的人群下了车。她急忙躲在了站台上的亭子下,有伞的人渐渐消失在雨中。她左顾右盼,都是陌生人。  “你好,没带伞吧?”一个男人的声音传进了她的耳朵里。  她循声望去,见他上身穿着绿色的T恤
期刊
断绝回乡的渴念,他响应就地过年的号召,羁滞成客居的旅雁。  笃笃的敲门声藏匿起他落寞的寡欢。“你好,我是来走访的社区网格员。”门外的姑娘眸光明澈,似两潭温润的暖泉。  “谢谢你。”他接过食品袋,热乎乎的热狗熏染成贴心的暖。  频繁的访谈消退陌生的腼腆,熟谙成心与心的盼恋。工作劳累病悴她的容颜。捱不过锥心的思念,他登门探看。  “你找谁?”开门的长者疑惑满脸。独栋的别墅,奢侈的花园,惊慑他的双眼。他
期刊
院子里有一棵苦楝樹。  小男孩经常坐在那个院子里,呆呆地望着它。  放寒暑假了,他从城里回来,来到了农村的奶奶家里。奶奶不是忙地里的活,就是忙其他事。后来,奶奶生病了,就再也顾不上他了,他和村子里的孩子又不熟,奶奶家里在村边儿上,除了网络游戏,那棵苦楝树成了他的伙伴。每天没事的时候,他就会坐在院子里,凝神地注视着它。他陪着苦楝树,苦楝树也陪着他,他的童年生活就这样一路走来。  苦楝树在夏季开花,紫
期刊
炙热的阳光穿过紫堇,灼亮他等车的焦急眼神。他汗流涔涔。  “帮你扇扇!”绵柔的声音宛如天籟的音韵。  “我和你一起去微山湖。”她娇嗔。  他微笑,诙谐的言谈漫逸别样的气氛。  扁舟在绿波中匍匐挺进,粉荷伶仃的烟尘,光斑闪耀莲叶深处,叠影恍惚的缤纷。  “小心!”她的玉腕被莲刺剐出一道血痕。她泪眼嘤吟,他顿时乱了方寸,轻轻擦拭的湿巾拂开她心窗禁封的一纸经纶。  晚餐时,她找他对饮,黯蠕红唇:“我离开
期刊
白云的棉花糖溶化在微山湖的明媚里。她的微笑,风一样吹起他心头的涟漪。  他捂上眼睛:“你的明眸比微山湖还深不见底,我怕淹死。”  “去學游泳。”她笑靥旖旎。芦苇荡里的风,悄悄又习习。  大学毕业后为梦打拼,马不停蹄。闲暇之际,他约她到微山湖边钓鱼,不料,多年未见的湖水已臭气熏天,鱼蟹也奄奄一息。  “为什么会这样?”他黯然泪滴。她慌忙抱紧他双臂:“别急,我们学的就是环境治理。”  禁乱排、清垃圾、
期刊
乡亲们称王小八为割麦王。  王小八驾驶收割机收割小麦已有七个年头。他技术过硬,操作熟练,收割速度快,收割后的麦田异常干净,极少遗落麦穗。附近几个村子,干这一行的人也不少,没一个能超过他的。  “艺高人胆大。”老话说得没错!看着今年小麦大部分已经成熟,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王小八先是将自己那台威风凛凛的收割机精修了一番,又对外放出新招儿来—今年收割小麦实行三不收:一是在小麦没有自然倒伏的情况下,每亩有
期刊
一提起“老胡同”就让人倍感亲切,为什么呢?因为是它拉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勾起不少感人肺腑的故事。  “六尺巷”的典故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这是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安徽桐城境内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地与吴宅相邻。吴氏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了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  张英家人见有理
期刊
时光总是匆匆,又是一年中秋时。父母不知增添了多少皱纹,多少白发。可口的月饼可以让我品尝到亲人相聚的甜蜜,但偶尔缺失的陪伴是孤单的、酸涩的,却也让我更懂得亲情的珍贵,让我尝到了故乡的甜美及温暖。同时,让我深刻地懂得珍惜身边人。如今,在萧瑟、冷清的中秋,让我点燃一把温暖的火,驱除秋的凉意。  记得离家的第一个中秋节,我因为愧疚,没有回家。  晚上,站在宿舍的阳台上,校园里一片寂静。似圆盘的月亮高高地挂
期刊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悠久的五月,在时间的大河里穿越奔流。经纬着人文,静观着沧桑,见证着辉煌,吹拂着天南地北的曙色。这多味的南风,撩起炊烟的缠绵,牵引出童年五彩的回忆。麦子,涵盖了童年所有的色彩。  清明忙种麦。一粒种子,从冬天的渴望中走出来了。清明时节,北方还是冷风剪剪、柳枝萧条,或雨雪霏霏呢。但是,有经验的农民是不会被这些“假象”迷惑的。他们,是时令最忠实的拥戴者和执行者。  其实,清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