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Ⅰ. 序论
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这就意味着学术研究不受限于地域性或国家性,大大提高了其相互依存性。为了培养符合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如今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也不为过。信息的传达,文化的传播,情感的交流等活动都是通过国语来完成,因此国语教育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是基础教育也是核心教育。
韩国和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重视教育的国家,其中尤为重视国语这个基础教育。但对两国教育的比较研究甚微,因此本篇论文意在通过分析韩国国语课程标准来准确理解国语教育的实况进而寻求能否为国语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Ⅱ. 韩国初中国语的现行课程标准
以两国初中国语课程标准的历史为基础,本章主要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组成体系与性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初中国语课程标准的组成及性质
韩国的“第七次国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组成体系与第六次一致,由性质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五个领域组成。课程标准的性质是影响教育目标、教育方向、教育内容的决定性因素。在第七次国语课程标准“国语的性质”标题下面写着明确的定义:国语是养成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并在国语中渗透着韩国人生活点滴的能力和态度,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培养准确又有效地使用国语,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民族意识和陶冶健全的情操,为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表达做出贡献的学科。“性质”领域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国语的能力和态度;第二、对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第三、培养民族意识与陶冶情操;第四、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的表达。总结其特点:第一、通过强调“民族意识”“情操”来强调要创造性地使用国语;第二、由“渗透着韩国人生活点滴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文化性且强调了文化的表达;第三、体现了适应世界化,信息化社会的时代性,并强调了要通过自我实现,为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的表达做出贡献。
2. 初中国语教育过程的目标
教育目标是通过学习来引起学生的行为特征。教育目标是选取教育内容的依据,也是实行教育评价的标准,因此在整个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是核心内容。韩国初中国语教育目标指出:对语言活动,语言和文学的本质有总体的理解,综合考虑语言活动的脉络、目的和对象,准确且有效地使用国语,正确理解国语文化,培养对国语发展和民族语言文化的表达做出贡献的能力和态度。甲、熟知语言活动,语言和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活用国语的能力。乙、 熟悉准确且有效的使用国语的原理及作用,对各种类型的国语资料持有批判性的理解,培养有创意地表达思想和情绪的能力。丙、对国语世界满怀兴趣地继续探究语言现象,培养欲为国语的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做出贡献的态度”。
教育目标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重视国语使用能力和态度的同时强调创意性。第二、虽然强调了文化,但从“国语的发展和民族的语言文化”可以看出韩国并没有脱离自己国家的范畴。第三、形成了民族精神和对母语的感情。第四、对 “文化”的强调。总体来看,韩国的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态度”,重点强调了创意性。
3. 初中国语课程标准的内容
1) 内容领域的体系
大部分的课程标准内容是按照年级、领域、阶段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内容”部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部分要与目标有着紧密而具体的联系,并形成了体系。韩国根据课程标准的编排,“运营指南”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这十年定为 “国民共同基本教育期间”。这个期间,各个年级都具备着一贯性的体系。韩国的课程标准领域包括听、说、读、写、国语知识、文学等六个方面。
2) 听和说
“听”和“说”是沟通的道具,因此十分重要。语音是比任何其他途径或方法都直接和现实的沟通工具。虽然听和说有着各自的不同部分,不过也同时拥有很多共同的部分,因此在很多国家会一并讨论。
“听”的内容是 ①了解“听”是社会,文化的过程。②概括内容来听。③判断所听到的内容的可信性和妥当性。④對说话者给予适当的反应且要持有倾听的态度。“说”的内容有 ①了解说是社会、文化的过程。②考虑到话题的价值选择有议论价值的话题来说。③考虑到传达效果,说话的同时要调节内容的展开方式。 ④根据情况的不同,要调节语言的表达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⑤根据对方的反应来定说话的态度。
“听”和“说” 的内容体现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听”和 “说”有着同等的重要性。第二、强调了“听”和“说”的作用。第三、已经超出单纯听的过程,为“说”的前一个阶段做了具体的明示。第四、分别讲述“听”和“说”的领域,强调了彼此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及关联性。第五、强调了“说”的效果和说话的态度。
3) 读
“读”是读者对文章的含义进行组织的一个动态过程。国语教育不只是单纯地阅读并解释高难度的词汇,而是要成为可以培养读者辨别能力的教育。读的教育一直是强化国语教育能力的最佳的要素,纵观现实也可以看出,读在国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读”的内容有以下:①了解读是社会,文化的过程。②通过判定文章的重要度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③阅读相同主题的几篇文章掌握对主题或观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④判断所读内容的可信性和妥当性。⑤阅读的同时评价表达的效果。⑥为了更好地理解内容,养成利用各种途径来活用的习惯。
“读”体现出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把“读”的主要机能用在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要求超越单纯学习的评价,强调从不同的视觉去观察同一个问题,并正确地分析和判断。这可以说是在更高层次地要求读的机能。第二、内容的理解和评价,是给 “读”和接下来要讨论的 “写”搭起了桥梁。第三、在读的过程中学习表达方式。第四、通过各种途径来活用“读”,从而更好地掌握内容。
4) 写
“写”是以文字来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且可以看出个人的国语综合素养,是国语教育里最高的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精华。“写”的领域,可以说是包含着其他所有领域。“写”的内容以下几点:①了解写是社会、文化的过程。②选择和整理写作时需要的资料。③考虑到表达的效果写作时要调节内容的组织方式。④写作时要考虑到文体的效果。⑤考虑到读者、主题、目的而改写。⑥持有效地写作的态度。 “写”的内容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强调了文体的效果和多样的表达方式。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写”这个领域比任何一个领域都要重视,并强调了国语本身就是生活。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写”的部分得到发展,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国语综合素养。第三、通过连接“写”和 “说”来强调各个领域之间的关联性。第四,强调了多写和勤写。
5) 国语知识
“国语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也是国语教育的基础,是不能被忽视的部分。“国语知识”的内容有以下几点:①了解朝语和韩语的差异。②了解国语音韵变化的规律。③了解词语分类的标准和每个词语的特性。④了解文章段落和文章结构特征。⑤了解多种文章构造。⑥要使用正确而标准的拼写法。⑦要持有正确使用拼写法的态度。
“国语知识”内容里体现的特征如下:第一、强调了音韵。由于韩语文字容易学,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们也都会读,这也是韩文的优点。第二、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第三、强调“隐语、专业术语、俗语、粗话、流行语”等概念,强调掌握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新兴语言。第四、“修辞”并没有归类到 “国语知识”。
6) 文学
文学是通过学习者主动地利用个别文学作品来,实现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培养使用文学性国语的能力,丰富想象力,陶冶美好的情操。 韩国第四次课程标准单独设立了“文学”这个次级领域,体现了国语教育中文学的重要性。“文学”的内容如下①了解韩国文学的概念和特性。②理解韩国文学的历史性发展过程。③理解作品中使用的各种表达方式。④掌握作品中作者的个性。⑤理解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作者创作动机之间的联系。⑥选读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韩国文学作品,写出自己的感想。⑦要持有涉入文学世界的态度。
“文学”内容的特征如下:第一、强调要理解作品,还要评价和写作。第二、重视文学的本质,强调要理解作品的文学和历史背景。第三、强调要理解作品中丰富的表达方式。第四、没有涉及到文体领域。
4. 初中国语课程标准的方法
即使教育目标明确,内容丰富,但方法不得当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在韩国国语课标中“方法”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在“方法”领域里有“教学、学习计划”“教学、学习方法”两个次级领域。“教学、学习计划”内容包括“制定目标、内容的选择、知识与使用、创意性表达、课题解决过程、各种媒体的活用”等等。“教学、学习方法” 内容包括“提出恰当的课题 、摒弃过分夸张的分析方法、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各个过程的有关指导、注视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提供自我审查的机会”等等。方法特征如下:第一、“方法”较系统化,简单明了又全面,有利于理解。第二、强调了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主张讨论式授课。第四、重视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第五、强调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初中国语课程标准的评价
国语教育中的“评价”是指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评价”是课程标准的最后一个领域,同时也是更高层次的开始。韩国的“评价”领域有评价计划、评价领域、评价结果活用三个部分组成。“评价计划”有 ①制定评价计划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国语使用能力,要使用符合评价目标和内容的多种评价方法对本质,原理,态度等层面也进行分析、合理的评价。②评价的内容不能有偏颇,要均衡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等。③要提前告知评价标准和方法,使评价有助于国语学习和语言表达。④综合考虑评价目标、评价状况、评价内容等,合理地活用质的评价、量的评价、型式评价与非型式评价来进行评价。⑤评价与学习过程、结果并重。⑥评价不应只对学习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学资料、评价道具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评价领域”有听、说、读、写、国语知识、文学等六个领域。“评价结果活用”有 ①判断学习者的成果并用到教学方法、 教材或评价道具的改善。②分析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告知学习者、老师、父母和行政家,活用到提高学生的国语使用能力。
Ⅲ. 韩国的初中国语课程标准的特征
1. 国语课程标准的组成体系
第七次课程标准把“国民共同基本教育期间”定为十年一周期。提出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目标的一元化并制定了单一的内容体系。提出从一年级到十年级各个年级在各个领域需要达成的目标,环环相扣,从而可以看出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目标也将成为“国民共同基本教育期间”的目标。
2. 分層课程标准
第七次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可以说是 “分层课程标准”。分层教育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创意。其主旨很好,但像现在这样在一个教室里进行分层教学,并满足学习者的要求是有难度的。 如果分优劣班也相当于是把正在成长期的孩子提前分了等级,对学生的潜力开发也是不利的。这正是 “分层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3. 强调创新能力的扩展
第七次课程标准强调了创新能力的扩展。“性质”里强调了创造性;目标里明示了“培养要为国语发展和民族的语言文化表达做贡献的能力和态度”。 这对培养以熟练的国语表达,充满信心地面对二十一世纪信息化、国际化时代的韩国人会有很大的帮助。
4. 对文学教育的重视
第七次课程标准很重视文学教育。“性质”明示了“以对文学的基本知识为背景理解文学作品并培养对人们多种多样的生活理解的能力以及审美的情操”; “目标”里明示了 “掌握语言活动和对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知识”。“教育内容”把“文学” 设定为一个单独的领域。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5. “方法”领域的系统性和具体性
“方法”又细分为考虑各个领域的特性, 适用于授课模型, 链接内容和使用等三个部分。在“方法”领域提到了资料说明的重要性,不亚于目标和内容,重视达成目标中的过程性环节。这意在强调即使有很好的目标、精彩的内容,如果方法不当也是无法达成预期目标。
Ⅳ. 结论
分析韩国初中国语课程标准,我们能看到韩国的课程标准在政府的协同下逐渐完善,当然还需要补充改进的部分。如“分层课程标准”的介入,预示了学生们学习 “基本”后,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水平还需要进行补充学习,但是整体课程标准里并没有提到补充学习的内容。由于没有明确地提到区分基本和深化的依据,在区分活动的妥当性上仍处于模糊状态。本研究只理解和探讨了韩国初中国语课程标准,着重找出其特点。今后将以此为基点继续研究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比较分析并寻求改善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七次课程标准『国语课程标准』, 教育部 第 1997-15号.
教育部 (2002), 『 第七次课程标准解答』.
教育部 (1999), 『中学课程标准解说(Ⅱ)』.
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的时代。这就意味着学术研究不受限于地域性或国家性,大大提高了其相互依存性。为了培养符合信息化时代的人才,如今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某种程度上国家的成败取决于教育的成败也不为过。信息的传达,文化的传播,情感的交流等活动都是通过国语来完成,因此国语教育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是基础教育也是核心教育。
韩国和中国自古以来都是重视教育的国家,其中尤为重视国语这个基础教育。但对两国教育的比较研究甚微,因此本篇论文意在通过分析韩国国语课程标准来准确理解国语教育的实况进而寻求能否为国语教育带来一些启示。
Ⅱ. 韩国初中国语的现行课程标准
以两国初中国语课程标准的历史为基础,本章主要对现行课程标准的组成体系与性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初中国语课程标准的组成及性质
韩国的“第七次国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组成体系与第六次一致,由性质 、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五个领域组成。课程标准的性质是影响教育目标、教育方向、教育内容的决定性因素。在第七次国语课程标准“国语的性质”标题下面写着明确的定义:国语是养成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并在国语中渗透着韩国人生活点滴的能力和态度,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培养准确又有效地使用国语,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民族意识和陶冶健全的情操,为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表达做出贡献的学科。“性质”领域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可以创造性地使用国语的能力和态度;第二、对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第三、培养民族意识与陶冶情操;第四、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的表达。总结其特点:第一、通过强调“民族意识”“情操”来强调要创造性地使用国语;第二、由“渗透着韩国人生活点滴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文化性且强调了文化的表达;第三、体现了适应世界化,信息化社会的时代性,并强调了要通过自我实现,为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的表达做出贡献。
2. 初中国语教育过程的目标
教育目标是通过学习来引起学生的行为特征。教育目标是选取教育内容的依据,也是实行教育评价的标准,因此在整个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是核心内容。韩国初中国语教育目标指出:对语言活动,语言和文学的本质有总体的理解,综合考虑语言活动的脉络、目的和对象,准确且有效地使用国语,正确理解国语文化,培养对国语发展和民族语言文化的表达做出贡献的能力和态度。甲、熟知语言活动,语言和文化的基本知识,培养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活用国语的能力。乙、 熟悉准确且有效的使用国语的原理及作用,对各种类型的国语资料持有批判性的理解,培养有创意地表达思想和情绪的能力。丙、对国语世界满怀兴趣地继续探究语言现象,培养欲为国语的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做出贡献的态度”。
教育目标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重视国语使用能力和态度的同时强调创意性。第二、虽然强调了文化,但从“国语的发展和民族的语言文化”可以看出韩国并没有脱离自己国家的范畴。第三、形成了民族精神和对母语的感情。第四、对 “文化”的强调。总体来看,韩国的目标分为“知识”“能力”“态度”,重点强调了创意性。
3. 初中国语课程标准的内容
1) 内容领域的体系
大部分的课程标准内容是按照年级、领域、阶段分别制定了相应的学习目标。“内容”部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部分要与目标有着紧密而具体的联系,并形成了体系。韩国根据课程标准的编排,“运营指南”将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一年级,这十年定为 “国民共同基本教育期间”。这个期间,各个年级都具备着一贯性的体系。韩国的课程标准领域包括听、说、读、写、国语知识、文学等六个方面。
2) 听和说
“听”和“说”是沟通的道具,因此十分重要。语音是比任何其他途径或方法都直接和现实的沟通工具。虽然听和说有着各自的不同部分,不过也同时拥有很多共同的部分,因此在很多国家会一并讨论。
“听”的内容是 ①了解“听”是社会,文化的过程。②概括内容来听。③判断所听到的内容的可信性和妥当性。④對说话者给予适当的反应且要持有倾听的态度。“说”的内容有 ①了解说是社会、文化的过程。②考虑到话题的价值选择有议论价值的话题来说。③考虑到传达效果,说话的同时要调节内容的展开方式。 ④根据情况的不同,要调节语言的表达和非语言的表达方式。⑤根据对方的反应来定说话的态度。
“听”和“说” 的内容体现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听”和 “说”有着同等的重要性。第二、强调了“听”和“说”的作用。第三、已经超出单纯听的过程,为“说”的前一个阶段做了具体的明示。第四、分别讲述“听”和“说”的领域,强调了彼此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及关联性。第五、强调了“说”的效果和说话的态度。
3) 读
“读”是读者对文章的含义进行组织的一个动态过程。国语教育不只是单纯地阅读并解释高难度的词汇,而是要成为可以培养读者辨别能力的教育。读的教育一直是强化国语教育能力的最佳的要素,纵观现实也可以看出,读在国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读”的内容有以下:①了解读是社会,文化的过程。②通过判定文章的重要度来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③阅读相同主题的几篇文章掌握对主题或观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④判断所读内容的可信性和妥当性。⑤阅读的同时评价表达的效果。⑥为了更好地理解内容,养成利用各种途径来活用的习惯。
“读”体现出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把“读”的主要机能用在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要求超越单纯学习的评价,强调从不同的视觉去观察同一个问题,并正确地分析和判断。这可以说是在更高层次地要求读的机能。第二、内容的理解和评价,是给 “读”和接下来要讨论的 “写”搭起了桥梁。第三、在读的过程中学习表达方式。第四、通过各种途径来活用“读”,从而更好地掌握内容。
4) 写
“写”是以文字来表达和交流的主要方式,且可以看出个人的国语综合素养,是国语教育里最高的阶段,也可以称之为精华。“写”的领域,可以说是包含着其他所有领域。“写”的内容以下几点:①了解写是社会、文化的过程。②选择和整理写作时需要的资料。③考虑到表达的效果写作时要调节内容的组织方式。④写作时要考虑到文体的效果。⑤考虑到读者、主题、目的而改写。⑥持有效地写作的态度。 “写”的内容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强调了文体的效果和多样的表达方式。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写”这个领域比任何一个领域都要重视,并强调了国语本身就是生活。第二、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写”的部分得到发展,并以此来提高学生国语综合素养。第三、通过连接“写”和 “说”来强调各个领域之间的关联性。第四,强调了多写和勤写。
5) 国语知识
“国语知识”是发展语言技能的基础,也是国语教育的基础,是不能被忽视的部分。“国语知识”的内容有以下几点:①了解朝语和韩语的差异。②了解国语音韵变化的规律。③了解词语分类的标准和每个词语的特性。④了解文章段落和文章结构特征。⑤了解多种文章构造。⑥要使用正确而标准的拼写法。⑦要持有正确使用拼写法的态度。
“国语知识”内容里体现的特征如下:第一、强调了音韵。由于韩语文字容易学,小学低年级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们也都会读,这也是韩文的优点。第二、强调了语言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第三、强调“隐语、专业术语、俗语、粗话、流行语”等概念,强调掌握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新兴语言。第四、“修辞”并没有归类到 “国语知识”。
6) 文学
文学是通过学习者主动地利用个别文学作品来,实现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培养使用文学性国语的能力,丰富想象力,陶冶美好的情操。 韩国第四次课程标准单独设立了“文学”这个次级领域,体现了国语教育中文学的重要性。“文学”的内容如下①了解韩国文学的概念和特性。②理解韩国文学的历史性发展过程。③理解作品中使用的各种表达方式。④掌握作品中作者的个性。⑤理解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与作者创作动机之间的联系。⑥选读一篇具有代表性的韩国文学作品,写出自己的感想。⑦要持有涉入文学世界的态度。
“文学”内容的特征如下:第一、强调要理解作品,还要评价和写作。第二、重视文学的本质,强调要理解作品的文学和历史背景。第三、强调要理解作品中丰富的表达方式。第四、没有涉及到文体领域。
4. 初中国语课程标准的方法
即使教育目标明确,内容丰富,但方法不得当也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在韩国国语课标中“方法”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在“方法”领域里有“教学、学习计划”“教学、学习方法”两个次级领域。“教学、学习计划”内容包括“制定目标、内容的选择、知识与使用、创意性表达、课题解决过程、各种媒体的活用”等等。“教学、学习方法” 内容包括“提出恰当的课题 、摒弃过分夸张的分析方法、重视知识的生成过程、各个过程的有关指导、注视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提供自我审查的机会”等等。方法特征如下:第一、“方法”较系统化,简单明了又全面,有利于理解。第二、强调了主动性和创造性。第三、主张讨论式授课。第四、重视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第五、强调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5. 初中国语课程标准的评价
国语教育中的“评价”是指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评价”是课程标准的最后一个领域,同时也是更高层次的开始。韩国的“评价”领域有评价计划、评价领域、评价结果活用三个部分组成。“评价计划”有 ①制定评价计划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国语使用能力,要使用符合评价目标和内容的多种评价方法对本质,原理,态度等层面也进行分析、合理的评价。②评价的内容不能有偏颇,要均衡地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等。③要提前告知评价标准和方法,使评价有助于国语学习和语言表达。④综合考虑评价目标、评价状况、评价内容等,合理地活用质的评价、量的评价、型式评价与非型式评价来进行评价。⑤评价与学习过程、结果并重。⑥评价不应只对学习进行评价,还要对教学资料、评价道具等进行综合性的评价。“评价领域”有听、说、读、写、国语知识、文学等六个领域。“评价结果活用”有 ①判断学习者的成果并用到教学方法、 教材或评价道具的改善。②分析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告知学习者、老师、父母和行政家,活用到提高学生的国语使用能力。
Ⅲ. 韩国的初中国语课程标准的特征
1. 国语课程标准的组成体系
第七次课程标准把“国民共同基本教育期间”定为十年一周期。提出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目标的一元化并制定了单一的内容体系。提出从一年级到十年级各个年级在各个领域需要达成的目标,环环相扣,从而可以看出小学、初中、高中的教育目标也将成为“国民共同基本教育期间”的目标。
2. 分層课程标准
第七次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可以说是 “分层课程标准”。分层教育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能力和创意。其主旨很好,但像现在这样在一个教室里进行分层教学,并满足学习者的要求是有难度的。 如果分优劣班也相当于是把正在成长期的孩子提前分了等级,对学生的潜力开发也是不利的。这正是 “分层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原因。
3. 强调创新能力的扩展
第七次课程标准强调了创新能力的扩展。“性质”里强调了创造性;目标里明示了“培养要为国语发展和民族的语言文化表达做贡献的能力和态度”。 这对培养以熟练的国语表达,充满信心地面对二十一世纪信息化、国际化时代的韩国人会有很大的帮助。
4. 对文学教育的重视
第七次课程标准很重视文学教育。“性质”明示了“以对文学的基本知识为背景理解文学作品并培养对人们多种多样的生活理解的能力以及审美的情操”; “目标”里明示了 “掌握语言活动和对语言和文学的基本知识”。“教育内容”把“文学” 设定为一个单独的领域。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5. “方法”领域的系统性和具体性
“方法”又细分为考虑各个领域的特性, 适用于授课模型, 链接内容和使用等三个部分。在“方法”领域提到了资料说明的重要性,不亚于目标和内容,重视达成目标中的过程性环节。这意在强调即使有很好的目标、精彩的内容,如果方法不当也是无法达成预期目标。
Ⅳ. 结论
分析韩国初中国语课程标准,我们能看到韩国的课程标准在政府的协同下逐渐完善,当然还需要补充改进的部分。如“分层课程标准”的介入,预示了学生们学习 “基本”后,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水平还需要进行补充学习,但是整体课程标准里并没有提到补充学习的内容。由于没有明确地提到区分基本和深化的依据,在区分活动的妥当性上仍处于模糊状态。本研究只理解和探讨了韩国初中国语课程标准,着重找出其特点。今后将以此为基点继续研究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比较分析并寻求改善的方向。
<参考文献>
第七次课程标准『国语课程标准』, 教育部 第 1997-15号.
教育部 (2002), 『 第七次课程标准解答』.
教育部 (1999), 『中学课程标准解说(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