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钓鱼记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宋代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 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丙
嗜鱼拒馈①
公仪休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其弟曰:“夫子⑤嗜鱼而不受,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⑧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已之自为也。”
【注】 ①选自《初潭集·廉勤相》。 ②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 ③相鲁:做鲁国宰相。 ④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 ⑤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⑥下人:退让人,不敢要求别人。⑦枉:违法曲断。⑧给:供给。
【赏析】
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了三条鱼,借此谈谈功利。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庄子和他的朋友惠子的。虽是朋友,可庄子和惠子的人生追求不同,惠子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沾染官僚习气,因此看问题的角度就趋向于功利;而庄子“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趋向于清高自由,因而面对濠上自由自在的鱼之快乐,就有了分歧。庄子从游鱼中看到了自己,或者说寄托了自己的追求,因而说游鱼在享受自由自在的快乐,而惠子满眼功利,一条小鱼,既不名贵,又不被人瞩目供奉,有什么快乐可言。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钓鱼的。两位钓鱼者,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为什么收获不同呢?得鱼者不急功近利,心思在自己,不想鱼,因而钓到了鱼,而另一个人“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所以,做人做事还是“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这样更容易成功。而那个失去鱼的人,满心想的都是做事的结果,因而一无所获。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送鱼的。如果你接受了别人贿赂的一条鱼,就会失去所有吃鱼的机会,所以劝导人们不要为了蝇头小利就失去了做人的清廉底线,功利心太重的人,往往会作茧自缚,自食恶果。
功利是世俗世界的一张大旗,之所以风行不衰,就是因为功利之心是人的本性,但也是人的弱点,如果能把功利之心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还可以刺激一个人的奋斗追求精神,是成就人生的催化剂。然而,功利之心最容易突破合适的“度”,成为腐蚀人心的毒素。惠子可以追求自己的权力地位,但会失去如鱼游水的自由之乐;垂钓者因为急功近利,与眼前的鱼儿失之交臂,只能无功而返;公孙仪拒绝别人的贿赂,才能保住相位,使一生食鱼而永享口福。在这正反事例的对比中,我们自然明辨了功利之心的害人之處。
从三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应对功利的三种境界。
钓鱼是一种具体事件,对于鱼的功利性追求是甲乙二人的共同目的,之所以“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是因为在具体的钓鱼过程中,甲比乙少了一些功利之心,专注于自己的钓鱼过程,而不是看重钓鱼结果。有许多学生急功近利地追求分数,而最终却没有获得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建立对各门功课的兴趣入手,而是总在如何获取考试分数上做文章,最终因为对该门功课的兴趣淡漠而影响了对该门功课的深入学习。
接受别人的贿赂,也是一种功利性的行为,不过这种行为关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公孙休是一个智者,他顶住了功利诱惑,才能仕途平顺,一生都能“吃到鱼”。社会上那些贪官,在金钱财物诱惑面前没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最后落得一无所有的可悲结局。
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庄子。他从鱼游水的行为上看到了人类自由的品性,其实,那条游着的鱼,何尝不是庄子自己。世俗的功利,会羁绊着我们每一个人。智者如庄子一样,也和那游动的鱼一样,抛弃世俗功利的束缚,品味到了自由自在的快乐。
由庄子濠上之鱼,不由地想到了陶渊明。
陶渊明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步入仕途、承续家风乃是正道,也是人之常情。实际上,自陶渊明四十一岁归田到他六十三岁辞世,这漫长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也曾经多次进入官场,州祭酒,彭泽令,在他四十九岁和五十四岁时还曾两次被召为著作郎,然而,他都毫不动心。
将自我从名利场中放逐,他走得这样彻底,没有一点藕断丝连。是什么使得陶渊明意志如此坚决,不愿将自己置身官场?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表白,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倾诉,可以感受到他孤洁高傲的人格理想与污浊昏朽的社会现实的背道而驰。他不就是庄子眼中的濠上之鱼么?抛弃名利,自由自在,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单纯更自由。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中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里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不妨在古人笔下的三条鱼中得到启示,不妨在陶渊明的南山田园中飘荡情思,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思考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②恃人不如自恃也
③请循其本
④乙竟日亡所获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是鱼之乐也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C.①神变则鱼逝矣
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D.①子意乎鱼,目乎鱼
②目似瞑,意暇甚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
②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
③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④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参考答案】
1.①即使 ②依靠 ③沿着,从……说起 ④整
2.D
3.①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这是为什么呢? ②如果接受(别人送我的鱼),必定有不敢要求别人的表现。 ③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了,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④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收获的差别如此巨大呢?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
钓鱼记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①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②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宋代林昉《田间书·杂言》)
【注】 ①意:意愿,愿望。②奚:怎么,哪里。
丙
嗜鱼拒馈①
公仪休②相鲁③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④不受。其弟曰:“夫子⑤嗜鱼而不受,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⑥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⑦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⑧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已之自为也。”
【注】 ①选自《初潭集·廉勤相》。 ②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 ③相鲁:做鲁国宰相。 ④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 ⑤夫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⑥下人:退让人,不敢要求别人。⑦枉:违法曲断。⑧给:供给。
【赏析】
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了三条鱼,借此谈谈功利。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庄子和他的朋友惠子的。虽是朋友,可庄子和惠子的人生追求不同,惠子处于统治阶层,免不了沾染官僚习气,因此看问题的角度就趋向于功利;而庄子“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趋向于清高自由,因而面对濠上自由自在的鱼之快乐,就有了分歧。庄子从游鱼中看到了自己,或者说寄托了自己的追求,因而说游鱼在享受自由自在的快乐,而惠子满眼功利,一条小鱼,既不名贵,又不被人瞩目供奉,有什么快乐可言。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钓鱼的。两位钓鱼者,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为什么收获不同呢?得鱼者不急功近利,心思在自己,不想鱼,因而钓到了鱼,而另一个人“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所以,做人做事还是“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这样更容易成功。而那个失去鱼的人,满心想的都是做事的结果,因而一无所获。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送鱼的。如果你接受了别人贿赂的一条鱼,就会失去所有吃鱼的机会,所以劝导人们不要为了蝇头小利就失去了做人的清廉底线,功利心太重的人,往往会作茧自缚,自食恶果。
功利是世俗世界的一张大旗,之所以风行不衰,就是因为功利之心是人的本性,但也是人的弱点,如果能把功利之心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还可以刺激一个人的奋斗追求精神,是成就人生的催化剂。然而,功利之心最容易突破合适的“度”,成为腐蚀人心的毒素。惠子可以追求自己的权力地位,但会失去如鱼游水的自由之乐;垂钓者因为急功近利,与眼前的鱼儿失之交臂,只能无功而返;公孙仪拒绝别人的贿赂,才能保住相位,使一生食鱼而永享口福。在这正反事例的对比中,我们自然明辨了功利之心的害人之處。
从三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应对功利的三种境界。
钓鱼是一种具体事件,对于鱼的功利性追求是甲乙二人的共同目的,之所以“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是因为在具体的钓鱼过程中,甲比乙少了一些功利之心,专注于自己的钓鱼过程,而不是看重钓鱼结果。有许多学生急功近利地追求分数,而最终却没有获得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建立对各门功课的兴趣入手,而是总在如何获取考试分数上做文章,最终因为对该门功课的兴趣淡漠而影响了对该门功课的深入学习。
接受别人的贿赂,也是一种功利性的行为,不过这种行为关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公孙休是一个智者,他顶住了功利诱惑,才能仕途平顺,一生都能“吃到鱼”。社会上那些贪官,在金钱财物诱惑面前没能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最后落得一无所有的可悲结局。
最令人称道的还是庄子。他从鱼游水的行为上看到了人类自由的品性,其实,那条游着的鱼,何尝不是庄子自己。世俗的功利,会羁绊着我们每一个人。智者如庄子一样,也和那游动的鱼一样,抛弃世俗功利的束缚,品味到了自由自在的快乐。
由庄子濠上之鱼,不由地想到了陶渊明。
陶渊明作为晋大司马陶侃之后,步入仕途、承续家风乃是正道,也是人之常情。实际上,自陶渊明四十一岁归田到他六十三岁辞世,这漫长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也曾经多次进入官场,州祭酒,彭泽令,在他四十九岁和五十四岁时还曾两次被召为著作郎,然而,他都毫不动心。
将自我从名利场中放逐,他走得这样彻底,没有一点藕断丝连。是什么使得陶渊明意志如此坚决,不愿将自己置身官场?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表白,以及“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倾诉,可以感受到他孤洁高傲的人格理想与污浊昏朽的社会现实的背道而驰。他不就是庄子眼中的濠上之鱼么?抛弃名利,自由自在,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单纯更自由。
我们怎样在喧嚣的尘世中让心中积郁的块垒消散?怎样在繁杂的市声里让浮躁的心灵宁静?穿越时间隧道,不妨在古人笔下的三条鱼中得到启示,不妨在陶渊明的南山田园中飘荡情思,或许能让甘泉涌过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绿洲。
【思考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
②恃人不如自恃也
③请循其本
④乙竟日亡所获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是鱼之乐也
②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B.①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C.①神变则鱼逝矣
②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D.①子意乎鱼,目乎鱼
②目似瞑,意暇甚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
②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
③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④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参考答案】
1.①即使 ②依靠 ③沿着,从……说起 ④整
2.D
3.①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送给您的)鱼,这是为什么呢? ②如果接受(别人送我的鱼),必定有不敢要求别人的表现。 ③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了,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 ④饵相同,钓鱼的溪流也相同,为什么收获的差别如此巨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