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生活化教学之我见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15088151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景……”.这不仅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事实,更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因此,物理教学只有突出 “生活化”的特点,才能突出物理学的本质,才符合认知规律,才能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关于物理教学中如何突出“生活化”的特点,本人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仁交流,请多多指教.
  1物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物理生活化教学,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中心,全方位地把学生的物理学习各种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物理教育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科学素养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物理教学更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利用生活学习,学习为生活服务.开展联系生活、利用生活的物理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减轻畏难感,敲开了学生的心门.而且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情不自禁的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吸引了学生的心.同时,物理生活化教学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建立科学世界观,调动了学生持续主动学习的心.所以,物理教学中突出“生活化”的特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实施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2.1善于创设生活情景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自然的主动学习.
  例如,在《杠杆》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来引入新课:教师先出示带有钉子的一块木板和羊角锤、扳手、螺丝刀、钳子等常用工具,然后问大家:“谁能帮我把这块木板上的钉子给拔下来?”“我能”、“我能”……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学生们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个生活场景显得异常的兴奋和有兴趣,一下子整个教室就变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此时利用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促成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又如,在《声音的产生》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一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海浪声、鸟叫声、乐器声、歌声等)让学生感受,使学生完全被声音所包围,已忘却了课堂的存在,老师顺势引导,提出问题:关于声音,你感兴趣的问题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成功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对本节的学习更感兴趣,而且意识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多观察、善思考、勤动脑,就能发现许多规律、获得许多知识和方法,对生活和物理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和动力.
  2.2善于探究生活问题
  在课堂上进行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究问题的物理情景,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汽化与液化》时,同学们都错误的认为烧开水时壶嘴附近的“白气”就是水蒸气,尽管老师一再强调“白气”不是水蒸气,但学生很难接受这个说法.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白气”是什么?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用一个平底烧瓶插入一个带有两个小孔的橡皮塞,一个孔插入温度计,另一个孔插入直角弯形玻璃导管,出口拉成尖嘴形.在烧瓶内装入少量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后,提出一系列问题:水沸腾后会变成什么?烧瓶里水面上有没有水蒸气出现?你能看到水蒸气吗?玻璃管口冒出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为什么水面上的水蒸气不是“白气”?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得到了上述问题的正确答案.再让学生读出烧瓶内温的温度并与瓶外的室温进行比较,发现热的水蒸气通过导管从尖嘴处排出时受冷,产生了“白气”.为了加深水蒸气变“白气”的条件——受冷,再让他们逆向思维,如果在尖嘴处给“白气”加热,现象又会怎样呢?当点燃酒精灯把火焰靠近“白气”时,“白气”消失.老师又问:“白气”变成什么了?学生回答:“白气”受热又变成了看不见,透明的水蒸气跑掉了.酒精灯移开,同学们又观察到了“白气”现象.当用一块玻璃靠近“白气”,玻璃上布满水珠.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这样解决了学生实际生活中一直不清晰的问题,感受到物理的实用性.
  2.3善于利用生活资源进行物理实验
  只要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善观察、勤思考、敢实践,我们身边的很多物品,便可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利用好生活资源,还得注意两点:首先,看见一个生活物品,就立即想,这个物品能做什么实验,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联想它在自己教学实验中的用处;其次,课本中的实验,思考要用什么日常生活资源,能否让实验效果明显、具有奇异性、成功率高或能否设计出另一个巧妙的方案等.
  例如,矿泉水瓶上扎上几个高低不同的孔就成了液体压强演示器;用玩具放大镜和硬纸板可制成小照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照相机的结构和成像原理;用一个矿泉水瓶和两根吸管制作一个“口吹喷雾器”,帮助学生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用塑料袋和蜡烛可以制作“孔明灯”,用塑料瓶、透明胶带、螺母、塑料管、容器和水等可以制作潜水艇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利用空易拉罐和吸管可以做成笛子,演示管乐器的发声原理等等.铅笔、橡皮、茶杯、鸡蛋、橡皮泥等各种唾手可得的生活物品都能在物理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学生不仅不觉得学习物理很难,反而觉得既轻松又有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4善于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惯性之后,让学生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惯性现象(譬如:用力拍打衣服,为什么就可以将灰尘与衣服分离?急刹车时人为什么向前倒?等).又如,学习了电能、电功率以后,可让学生查出家中电能表的标定电流,推算一下,允许接在这个电能表上各种用电器额定功率总和是多少W?记录电能表1 min的转数,怎样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再如,学习了摩擦力之后,让学生去分析自行车加速前进时,前、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生活中哪些是有益摩擦,哪些是有害摩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更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教师只有把物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突出“生活化”的特点,才能体现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作了进一步阐释:“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所以,物理教学也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利用生活教育.
其他文献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教学的本质是学,教要转化为学,教学从“教”转变为促进学生的“学”,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紧密相连,与学生的生命过程相碰撞.而比喻是运用想象,将人、事、物相互比拟,借以类推事物、萌生见解或观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用恰当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概念、原理或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这种教学法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克服认知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科学知识形象化、
探究常被解读为“探索研究”,这不仅符合字面理解,也能帮助人们迅速掌握科学探究的真实含义.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来看,探究其实近乎于一种本能,当人们身处未知世界时,会自然地有一种探究的欲望,正是这种本性驱动了社会的进步.因此,科学探究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新课程改革也将其当成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同时,当人们系统、科学地认识、研究科学探究本身时,科学探究又被认为是一种“系统的调查研究活动,以发现并描述自然界的
期刊
一个物体在几个共点力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处于平衡,处理这类问题的核心是这几个力的矢量和为零.这里我们把力的矢量和为零称力的平衡,力是矢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也是矢量,有许多试题涉及到同种矢量之间的矢量关系,如相对运动中,常用到牵连速度,相对速度,当它们的矢量和为零时,笔者称之为矢量“平衡”.  力的平衡中我们经常应用正交分解方法处理问题,而矢量的运算有
期刊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提问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恰当运用提问,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物理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如何提问呢?  1运用提问指导预习  预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学生往往不知道怎样预习,这就需要教师运用适当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引导学生预习的问题要符合物理学科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期刊
题目 如图1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恰能在倾角为α的斜面体上匀速下滑.若用与水平方向成θ角、大小为F的力推物块,使物块加速下滑,斜面体始终静止.试分析斜面受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所以地面对斜面的摩擦力也为零.  当给物块如图1所示的推力时,可以将力F分解到垂直于斜面向下和平行于斜面向下的两个分力.  由以上分析可知,物块受到斜面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仍然竖直向上,所以物块对斜面的合力竖直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