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物理情景……”.这不仅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事实,更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因此,物理教学只有突出 “生活化”的特点,才能突出物理学的本质,才符合认知规律,才能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奠定基础.
关于物理教学中如何突出“生活化”的特点,本人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仁交流,请多多指教.
1物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物理生活化教学,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中心,全方位地把学生的物理学习各种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物理教育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科学素养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物理教学更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利用生活学习,学习为生活服务.开展联系生活、利用生活的物理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减轻畏难感,敲开了学生的心门.而且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情不自禁的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吸引了学生的心.同时,物理生活化教学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建立科学世界观,调动了学生持续主动学习的心.所以,物理教学中突出“生活化”的特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实施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2.1善于创设生活情景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自然的主动学习.
例如,在《杠杆》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来引入新课:教师先出示带有钉子的一块木板和羊角锤、扳手、螺丝刀、钳子等常用工具,然后问大家:“谁能帮我把这块木板上的钉子给拔下来?”“我能”、“我能”……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学生们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个生活场景显得异常的兴奋和有兴趣,一下子整个教室就变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此时利用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促成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又如,在《声音的产生》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一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海浪声、鸟叫声、乐器声、歌声等)让学生感受,使学生完全被声音所包围,已忘却了课堂的存在,老师顺势引导,提出问题:关于声音,你感兴趣的问题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成功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对本节的学习更感兴趣,而且意识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多观察、善思考、勤动脑,就能发现许多规律、获得许多知识和方法,对生活和物理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和动力.
2.2善于探究生活问题
在课堂上进行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究问题的物理情景,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汽化与液化》时,同学们都错误的认为烧开水时壶嘴附近的“白气”就是水蒸气,尽管老师一再强调“白气”不是水蒸气,但学生很难接受这个说法.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白气”是什么?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用一个平底烧瓶插入一个带有两个小孔的橡皮塞,一个孔插入温度计,另一个孔插入直角弯形玻璃导管,出口拉成尖嘴形.在烧瓶内装入少量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后,提出一系列问题:水沸腾后会变成什么?烧瓶里水面上有没有水蒸气出现?你能看到水蒸气吗?玻璃管口冒出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为什么水面上的水蒸气不是“白气”?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得到了上述问题的正确答案.再让学生读出烧瓶内温的温度并与瓶外的室温进行比较,发现热的水蒸气通过导管从尖嘴处排出时受冷,产生了“白气”.为了加深水蒸气变“白气”的条件——受冷,再让他们逆向思维,如果在尖嘴处给“白气”加热,现象又会怎样呢?当点燃酒精灯把火焰靠近“白气”时,“白气”消失.老师又问:“白气”变成什么了?学生回答:“白气”受热又变成了看不见,透明的水蒸气跑掉了.酒精灯移开,同学们又观察到了“白气”现象.当用一块玻璃靠近“白气”,玻璃上布满水珠.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这样解决了学生实际生活中一直不清晰的问题,感受到物理的实用性.
2.3善于利用生活资源进行物理实验
只要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善观察、勤思考、敢实践,我们身边的很多物品,便可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利用好生活资源,还得注意两点:首先,看见一个生活物品,就立即想,这个物品能做什么实验,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联想它在自己教学实验中的用处;其次,课本中的实验,思考要用什么日常生活资源,能否让实验效果明显、具有奇异性、成功率高或能否设计出另一个巧妙的方案等.
例如,矿泉水瓶上扎上几个高低不同的孔就成了液体压强演示器;用玩具放大镜和硬纸板可制成小照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照相机的结构和成像原理;用一个矿泉水瓶和两根吸管制作一个“口吹喷雾器”,帮助学生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用塑料袋和蜡烛可以制作“孔明灯”,用塑料瓶、透明胶带、螺母、塑料管、容器和水等可以制作潜水艇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利用空易拉罐和吸管可以做成笛子,演示管乐器的发声原理等等.铅笔、橡皮、茶杯、鸡蛋、橡皮泥等各种唾手可得的生活物品都能在物理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学生不仅不觉得学习物理很难,反而觉得既轻松又有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4善于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惯性之后,让学生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惯性现象(譬如:用力拍打衣服,为什么就可以将灰尘与衣服分离?急刹车时人为什么向前倒?等).又如,学习了电能、电功率以后,可让学生查出家中电能表的标定电流,推算一下,允许接在这个电能表上各种用电器额定功率总和是多少W?记录电能表1 min的转数,怎样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再如,学习了摩擦力之后,让学生去分析自行车加速前进时,前、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生活中哪些是有益摩擦,哪些是有害摩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更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教师只有把物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突出“生活化”的特点,才能体现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作了进一步阐释:“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所以,物理教学也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利用生活教育.
关于物理教学中如何突出“生活化”的特点,本人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与各位同仁交流,请多多指教.
1物理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教育……”.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把教育的本质概括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
物理生活化教学,就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中心,全方位地把学生的物理学习各种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物理教育与培养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发展科学素养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使物理教学更贴近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利用生活学习,学习为生活服务.开展联系生活、利用生活的物理生活化教学,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消除陌生感、减轻畏难感,敲开了学生的心门.而且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情不自禁的产生了主动学习的欲望和动机,吸引了学生的心.同时,物理生活化教学非常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建立科学世界观,调动了学生持续主动学习的心.所以,物理教学中突出“生活化”的特点,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实施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2.1善于创设生活情景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愉快、自然的主动学习.
例如,在《杠杆》一节的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来引入新课:教师先出示带有钉子的一块木板和羊角锤、扳手、螺丝刀、钳子等常用工具,然后问大家:“谁能帮我把这块木板上的钉子给拔下来?”“我能”、“我能”……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学生们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个生活场景显得异常的兴奋和有兴趣,一下子整个教室就变成了一片沸腾的海洋,此时利用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引入新课,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促成了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又如,在《声音的产生》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先播放一些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声音(海浪声、鸟叫声、乐器声、歌声等)让学生感受,使学生完全被声音所包围,已忘却了课堂的存在,老师顺势引导,提出问题:关于声音,你感兴趣的问题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成功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对本节的学习更感兴趣,而且意识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多观察、善思考、勤动脑,就能发现许多规律、获得许多知识和方法,对生活和物理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产生了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和动力.
2.2善于探究生活问题
在课堂上进行的观察和实验能够向学生展示典型的物理现象,创设探究问题的物理情景,激发认知冲突,这是保持学生有意注意、激励学习动机最有效的途径.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物理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物理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并且上升为理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汽化与液化》时,同学们都错误的认为烧开水时壶嘴附近的“白气”就是水蒸气,尽管老师一再强调“白气”不是水蒸气,但学生很难接受这个说法.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白气”是什么?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用一个平底烧瓶插入一个带有两个小孔的橡皮塞,一个孔插入温度计,另一个孔插入直角弯形玻璃导管,出口拉成尖嘴形.在烧瓶内装入少量热水,用酒精灯加热.待水沸腾后,提出一系列问题:水沸腾后会变成什么?烧瓶里水面上有没有水蒸气出现?你能看到水蒸气吗?玻璃管口冒出的“白气”是不是水蒸气?为什么水面上的水蒸气不是“白气”?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得到了上述问题的正确答案.再让学生读出烧瓶内温的温度并与瓶外的室温进行比较,发现热的水蒸气通过导管从尖嘴处排出时受冷,产生了“白气”.为了加深水蒸气变“白气”的条件——受冷,再让他们逆向思维,如果在尖嘴处给“白气”加热,现象又会怎样呢?当点燃酒精灯把火焰靠近“白气”时,“白气”消失.老师又问:“白气”变成什么了?学生回答:“白气”受热又变成了看不见,透明的水蒸气跑掉了.酒精灯移开,同学们又观察到了“白气”现象.当用一块玻璃靠近“白气”,玻璃上布满水珠.同学们真切的感受到“白气”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形成的许许多多的小水珠,这样解决了学生实际生活中一直不清晰的问题,感受到物理的实用性.
2.3善于利用生活资源进行物理实验
只要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善观察、勤思考、敢实践,我们身边的很多物品,便可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利用好生活资源,还得注意两点:首先,看见一个生活物品,就立即想,这个物品能做什么实验,它有什么特殊的功能,联想它在自己教学实验中的用处;其次,课本中的实验,思考要用什么日常生活资源,能否让实验效果明显、具有奇异性、成功率高或能否设计出另一个巧妙的方案等.
例如,矿泉水瓶上扎上几个高低不同的孔就成了液体压强演示器;用玩具放大镜和硬纸板可制成小照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实际照相机的结构和成像原理;用一个矿泉水瓶和两根吸管制作一个“口吹喷雾器”,帮助学生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用塑料袋和蜡烛可以制作“孔明灯”,用塑料瓶、透明胶带、螺母、塑料管、容器和水等可以制作潜水艇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利用空易拉罐和吸管可以做成笛子,演示管乐器的发声原理等等.铅笔、橡皮、茶杯、鸡蛋、橡皮泥等各种唾手可得的生活物品都能在物理课堂上发挥重要作用.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实验,学生不仅不觉得学习物理很难,反而觉得既轻松又有趣,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4善于利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把物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物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惯性之后,让学生去解释生活中的各种惯性现象(譬如:用力拍打衣服,为什么就可以将灰尘与衣服分离?急刹车时人为什么向前倒?等).又如,学习了电能、电功率以后,可让学生查出家中电能表的标定电流,推算一下,允许接在这个电能表上各种用电器额定功率总和是多少W?记录电能表1 min的转数,怎样用这种方法测量一个用电器的电功率?再如,学习了摩擦力之后,让学生去分析自行车加速前进时,前、后轮所受摩擦力的方向;生活中哪些是有益摩擦,哪些是有害摩擦?……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不仅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更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总之,教师只有把物理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突出“生活化”的特点,才能体现物理教学的课改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作了进一步阐释:“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所以,物理教学也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利用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