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新课程的课到底该怎么上?一节好的音乐课的标准是什么或怎样上才算是一节好的音乐课?这些问题越来越成为广大音乐教师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上好一节音乐课,除了具有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文化知识、艺术素养、课前认真备教材备学生外,还要学会课前课后多进行反思,总结课堂上的优缺点,及时调整改进,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和快乐。
反思一:教师在课堂中到底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题的发现者和问题解决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开放、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例如乐曲《金蛇狂舞》是中国音乐家聂耳在民间乐曲基础之上创作的,乐曲具有独特性,采用了民间音乐“螺丝结顶”和“对答呼应”的创作手法,可以说是乐曲最美的表现部分。如何让学生欣赏并认知这一创作特点呢?在教学中,我借助了多媒体的优势,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儿歌入手。在多媒体屏幕上演示儿歌《闹新春》的字句“递减”,演示乐曲主题音乐片段的乐句“缩减”,有机地结合,使这一创作特点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易懂,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音乐学习的难点。在课的拓展部分(如聂耳的生活趣事、成长过程、主要作品、背景历史等)设计了音乐知识题库“闯关行动”,使学生在课结束的疲惫时间又调动了积极性,继续进行很好的学习反馈。整个教学活动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合作,并没有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
反思二:音乐教学需要师生的激情迸发和情感交融。
音乐教学,是在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握住情感性原则,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学生的情绪在音乐中得到勃发,在激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投入到审美的境界,同时陶冶情操。这一点看似容易,要做到却不容易,仅仅用动情的语言、传情的眼神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唤起学生的感受,哪怕只用朴实的语言,也能深深触动孩子单纯而又细腻的情感世界。如欣赏《红旗颂》一课,要让学生理解国旗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唤起学生心底深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国歌的演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学习演唱国歌,但正因为对其太熟悉,学生往往未能真正地理解国歌的内涵,加上时代的间隔所造成的情绪激发的困难,导致学生在演唱国歌时常常毫无感情。特别是现在每天早晨升旗仪式上,学生的演唱几乎是应付了事,成了一种缺乏情感表现的单调形式。所以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①创设情境——情感的呼唤:通过视觉感受、观看录像、语言描述、聆听《红旗颂》的引子部分、回顾历史、观看油画《开国大典》来呼唤学生的内心情感;②欣赏体验——通过聆听第一部分主题、谈联想、了解音乐背景、哼唱音乐主题等环节进一步积累情感;③演唱感受——通过前面环节导入《国歌》,简介聂耳,了解国歌的故事,听赏《国歌》,分析“三连音、重音、休止符”的运用及在歌曲中的作用后,有感情地演唱,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④实践延伸——通过想象,观看不同场景下聆听《国歌》的感受,从而感动学生,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最后高唱《歌唱祖国》。这样,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音乐的伟大和强烈的感染力。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共生共融,在音乐中得到最亲密的接触,这才是师生在音乐中真正的平等和爱,这才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艺术境界。
反思一:教师在课堂中到底应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进行知识建构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而应是问题的发现者和问题解决的合作者。为此,教师必须打破“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完全以教师为中心的原则,师生间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开放、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例如乐曲《金蛇狂舞》是中国音乐家聂耳在民间乐曲基础之上创作的,乐曲具有独特性,采用了民间音乐“螺丝结顶”和“对答呼应”的创作手法,可以说是乐曲最美的表现部分。如何让学生欣赏并认知这一创作特点呢?在教学中,我借助了多媒体的优势,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经验——儿歌入手。在多媒体屏幕上演示儿歌《闹新春》的字句“递减”,演示乐曲主题音乐片段的乐句“缩减”,有机地结合,使这一创作特点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变深奥为易懂,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音乐学习的难点。在课的拓展部分(如聂耳的生活趣事、成长过程、主要作品、背景历史等)设计了音乐知识题库“闯关行动”,使学生在课结束的疲惫时间又调动了积极性,继续进行很好的学习反馈。整个教学活动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与合作,并没有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以一个交流者、倾听者、建议者的身份出现,师生之间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通过言谈和倾听进行双向沟通和交流。
反思二:音乐教学需要师生的激情迸发和情感交融。
音乐教学,是在音乐中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握住情感性原则,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学生的情绪在音乐中得到勃发,在激动中享受音乐带来的美感,投入到审美的境界,同时陶冶情操。这一点看似容易,要做到却不容易,仅仅用动情的语言、传情的眼神是不够的。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唤起学生的感受,哪怕只用朴实的语言,也能深深触动孩子单纯而又细腻的情感世界。如欣赏《红旗颂》一课,要让学生理解国旗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唤起学生心底深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国歌的演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学习演唱国歌,但正因为对其太熟悉,学生往往未能真正地理解国歌的内涵,加上时代的间隔所造成的情绪激发的困难,导致学生在演唱国歌时常常毫无感情。特别是现在每天早晨升旗仪式上,学生的演唱几乎是应付了事,成了一种缺乏情感表现的单调形式。所以在本课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①创设情境——情感的呼唤:通过视觉感受、观看录像、语言描述、聆听《红旗颂》的引子部分、回顾历史、观看油画《开国大典》来呼唤学生的内心情感;②欣赏体验——通过聆听第一部分主题、谈联想、了解音乐背景、哼唱音乐主题等环节进一步积累情感;③演唱感受——通过前面环节导入《国歌》,简介聂耳,了解国歌的故事,听赏《国歌》,分析“三连音、重音、休止符”的运用及在歌曲中的作用后,有感情地演唱,从而达到情感的共鸣;④实践延伸——通过想象,观看不同场景下聆听《国歌》的感受,从而感动学生,使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最后高唱《歌唱祖国》。这样,学生真正感受到了音乐的伟大和强烈的感染力。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共生共融,在音乐中得到最亲密的接触,这才是师生在音乐中真正的平等和爱,这才是音乐教学至高至美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