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高中阶段,苏教版必修一至五共有古诗11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共有63篇,其中必读40篇,课外自读23篇。63篇在四分之一学期教完,这样表面看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但许多教师为了教学而教学,所以在整个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师生都没有多大的激情,收获也不多,实在可惜。如何有效进行诗歌的教学呢?我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注意以旧带新,新旧结合
根据教学要求,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初中必背古诗40首,合计100多首,尽管许多学生烂熟于心,但很多情况下属于似懂非懂阶段。如果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这些诗歌纳入到讲授计划,则既能使教学容量丰富,又能使“半成品”变成“成品”,同时也可以触类旁通,加深对诗歌整个体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鸟鸣涧》和《鹿柴》着手,这两首诗和《山居秋暝》都属于山水诗,三首诗学生都能背诵,但对它们的美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可以这样来确定三个目标:
1、品味诗人是如何选择恰当的角度来表现美的。
2、掌握意象的选择和作用。
3、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在内容的安排和写景的角度方面有哪些相似处。
教学方法可以这样来确定:研读和比较。
通过研读和比较,学生明白了,王维的山水诗为了表现景物之美,往往从视与听、动与静等角度入手,让笔下的景物具体可感,而且王维的这三首诗均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傍晚时回光的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反而使人感到幽冷空寂。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二句“人闲”即周围静,花落以动反衬静;三四句以月出、鸟鸣反衬静。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幽静。
而《山居秋暝》的反衬更具技巧,通过对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另外,三首诗中都写到了“空山”,但三首中“空山”的意思是否一致呢?仔细咀嚼三首诗,我们发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表现夜间春山的空明洁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侧重表现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则表现出了的空寂清冷。
我们还可以在意象、意境等教学过程中,在每位诗人或某些诗歌的手法或某种风格进行教学时,有意识地进行以旧带新、新旧结合,这样,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二、注重横比纵比,深度加工
只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深加工,才能提炼出高品质的东西。学生头脑中有那么多的诗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合理开发,从而给诗歌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学出精华。
譬如在教授边塞诗时,我们可以把学生高中以前学过的边塞诗进行统计、汇总印发给学生,然后进行系统教学。在教学《西塞山怀古》时,可以先下发材料,对怀古诗进行分类。
如《山房春事》(岑参)、《乌衣巷》(刘禹锡)、《隋宫燕》(李益)、《扬州慢》(姜夔),这几首均为怀古诗,在内容上有个共同特点:借古伤今,即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这类诗,诗人着力要表现的是某一古迹今日的衰败,所以,我们欣赏的时候,注意力要放在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戎昱的《咏史》、许浑的《途经秦始皇墓》、刘禹锡的《台城》、辛弃疾的《南乡子》,这几首怀古诗属于借古讽今。
杜甫的《咏怀古迹》、陈子昂的《燕昭王》、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张养浩的《未央怀古》,这几首诗属于借古抒怀。
再以《唐诗鉴赏辞典》为依据,给学生补充《越中览古》(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金陵怀古》(司空曙)、《三闾庙》(戴叔伦)、《禹庙》(杜甫)、《蜀先主庙》(刘禹锡),进行系统学习,然后,再对怀古诗的特点进行归纳。
最后,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印发的边塞诗的材料中再品味、再归纳,然后按照这一方法,对送别诗进行思考学习。
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许多的方法,但不管怎么教,学生已经熟读甚至背诵过的诗歌必须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学时间更省、入手更易,效果会更加明显。
一、注意以旧带新,新旧结合
根据教学要求,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初中必背古诗40首,合计100多首,尽管许多学生烂熟于心,但很多情况下属于似懂非懂阶段。如果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这些诗歌纳入到讲授计划,则既能使教学容量丰富,又能使“半成品”变成“成品”,同时也可以触类旁通,加深对诗歌整个体系的理解。例如在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鸟鸣涧》和《鹿柴》着手,这两首诗和《山居秋暝》都属于山水诗,三首诗学生都能背诵,但对它们的美不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可以这样来确定三个目标:
1、品味诗人是如何选择恰当的角度来表现美的。
2、掌握意象的选择和作用。
3、探寻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在内容的安排和写景的角度方面有哪些相似处。
教学方法可以这样来确定:研读和比较。
通过研读和比较,学生明白了,王维的山水诗为了表现景物之美,往往从视与听、动与静等角度入手,让笔下的景物具体可感,而且王维的这三首诗均采用了反衬的手法。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傍晚时回光的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反而使人感到幽冷空寂。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一二句“人闲”即周围静,花落以动反衬静;三四句以月出、鸟鸣反衬静。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幽静。
而《山居秋暝》的反衬更具技巧,通过对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另外,三首诗中都写到了“空山”,但三首中“空山”的意思是否一致呢?仔细咀嚼三首诗,我们发现,“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表现夜间春山的空明洁静;“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鸟鸣涧》)侧重表现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则表现出了的空寂清冷。
我们还可以在意象、意境等教学过程中,在每位诗人或某些诗歌的手法或某种风格进行教学时,有意识地进行以旧带新、新旧结合,这样,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二、注重横比纵比,深度加工
只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只有深加工,才能提炼出高品质的东西。学生头脑中有那么多的诗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合理开发,从而给诗歌教学带来全新的面貌,学出精华。
譬如在教授边塞诗时,我们可以把学生高中以前学过的边塞诗进行统计、汇总印发给学生,然后进行系统教学。在教学《西塞山怀古》时,可以先下发材料,对怀古诗进行分类。
如《山房春事》(岑参)、《乌衣巷》(刘禹锡)、《隋宫燕》(李益)、《扬州慢》(姜夔),这几首均为怀古诗,在内容上有个共同特点:借古伤今,即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这类诗,诗人着力要表现的是某一古迹今日的衰败,所以,我们欣赏的时候,注意力要放在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
戎昱的《咏史》、许浑的《途经秦始皇墓》、刘禹锡的《台城》、辛弃疾的《南乡子》,这几首怀古诗属于借古讽今。
杜甫的《咏怀古迹》、陈子昂的《燕昭王》、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张养浩的《未央怀古》,这几首诗属于借古抒怀。
再以《唐诗鉴赏辞典》为依据,给学生补充《越中览古》(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金陵怀古》(司空曙)、《三闾庙》(戴叔伦)、《禹庙》(杜甫)、《蜀先主庙》(刘禹锡),进行系统学习,然后,再对怀古诗的特点进行归纳。
最后,可以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印发的边塞诗的材料中再品味、再归纳,然后按照这一方法,对送别诗进行思考学习。
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有许多的方法,但不管怎么教,学生已经熟读甚至背诵过的诗歌必须充分利用,这样的教学时间更省、入手更易,效果会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