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政治——《“气”与抗争政治》

来源 :资治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1984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中心性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从历史上看,现阶段不是矛盾最突出的时期,但是仍没有真正的实现社会的稳定和谐。社会稳定问题突出,底层抗争政治运动频发,“气”成为底层民众抗争政治的重要手段和强大的驱动力,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气”的视域下,研究底层抗争政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底层政治;气;抗争政治;维稳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中心性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社会稳定问题的突出表现为:贫富差距明显拉大,社会出现断裂和失衡现象,两极分化严重;贫富对立,干群对立的社会心态较为突出;集体上访与群体性事件在规模和烈度上不断升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底层政治很感兴趣,应星的《“气”与抗争政治》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气”视域下,深入了解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民群众的细节,了解他们的需求,研究中国乡村农民群体依法抗争行动的动力和机制,分析各级政府在维稳技术和策略上的转变,并探讨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复杂的社会和政治后果。通过乡村底层民众对政治的抗争,反映社会进程,使我们更深入理解和解释社会发展变化背后所揭示的社会底层的现象。
  一、概念解析
  1.气
  一般意义上,人们一听到“气”,这个词,都认为跟哲学相关,或者觉得这是一个虚无缥缈,很玄乎的一个概念。而在《“气”与抗争政治》一书中“气”的含义是:现实性社会冲突与非现实性社会冲突融合在一起的一种状态,是人对最初所遭受到的权利和利益侵害,而后这种侵害又上升为人格侵害时进行反击的驱动力,是人抗拒蔑视和羞辱、赢得承认和尊严的一种人格价值展现方式。
  在强大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一直把面子看得比生命更重要,“委屈”、“冤枉”之类的气,比直接的利益受损,可能更令人愤怒。事实上,当前中国底层社会的抗争诉求本质上是“气”,说白了就是为了讨一个说法。“气”更接近于“为承认而斗争”,换成中国人的俗话讲,“人活一口气”,这个“气”也好,这个“承认”也好,都和利益、权利是不同的,是积聚了最具中国味儿的“面子”、“人情”在其中的。
  2.抗争政治
  抗争政治,原本起源于西方学者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美国家的一些社会运动,因此也被称为社会运动理论,后来随着理论的进步与完善,也为了对社会运动和革命进行综合性比较分析整合,又被学者概括为“抗争政治”。抗争政治,具有强烈的抗争特性,是一般的普通民众联合起来,共同对抗精英政治而产生的。
  应星之所以用“抗争政治”,而没用诸如革命、社会运动、集体运动这样的概念,是因为革命大多指的是高度组织化的、大规模人群参与的、旨在夺取国家政权并改变政权性质的政治活动;而社会运动一般强调的是西方民主政体下的相当程度上已被制度化的社会抗争方式,不适合中国的社会情况;集体行动指涉的范围又太广。因而,他巧妙地运用了这个既有较强的理论包含性,又有较高的理论明晰性概念。
  3.气与抗争政治的关系
  中国人用传统的“气”来抗争,是底层民众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为荣誉,为公平、平等而战的方式。应星的《“气”与抗争政治》采用了“气”这种全新的研究视角,既是为了克服在抗争政治研究中理性与情感、权利与道义之间的对立,又是为了克服中国社会研究中的两种时弊,即“移植派”和“经验派”。用“气”到“气场”来诠释底层抗争政治从个体的上访到群体性事件的活动,使得抗争政治更具有中国的实际情况,有利于解决中国现实中的抗争案例,从而有利于中国的社会稳定。
  二、“气”的初始释放
  “气”以抗争政治的形式被释放,是有其地方性特质的,也就是说,气是受特定地域的文化传统、生态环境和社会结构所影响的。群体抗争并非乡土社会的常态,而抗争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常常也非小农社会的主流人群,一般是,社会底层民众中有一些积极分子,即“草根领袖”,他们对某些问题高度投入,并且自发地把周围具有同样利益和情感,但没有他们投入的多的人动员起来,加入到群体利益表达行动的过程中,进行“草根动员”。农民作为弱势群体,因为基层政府侵犯了自身权利和利益,而进行抗争上访。这样的一个视角理解“草根动员”,能够得出农民上访问题其实是最符合大众正常思维,和一些新闻媒体的惯性思维。因此,社会上对农民上访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也让这个问题成为了谈论的热点。
  《“气”与抗争政治》中提到,迫于生存环境的压力,道德震撼的出发,历史传统的延续,外部资源的导入,以及草根领袖的出现,“气”就开始释放了。当这样的“气”凝聚而且达成共鸣的时候,社会底层凝成了一股力量,聚成了一团气势,然后上升到了共同的认可,共同的信仰,那么这时候,社会的秩序就很危险了,应该得到警惕,这也是底层政治抗争的威慑性。
  三、“气”的加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随着社会利益失衡局面的日益严重,地方政府所面临的社会稳定任务已经成为地方势力的重中之重,而政绩考核也给政府带来了很多压力,其政绩考核机制主要依据是信访工作的考核,达到无集体上访,无上京上访。这就把稳定变成了控制,把团结变成了失声。在群体抗争行动刚一冒头时,就切断抗争者向高层政府诉求的管道。“花钱买平安”已然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维稳工作的思路,但也潜移默化的成为了“气”的加压。这种行为虽然可以解决部分群众的生活困难,缓解部分社会矛盾,但是大大增加了地方政治的维稳成本。而且也可能刺激民众“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这种机会主义预期和行为倾向。
  地方政府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维稳的心态越来越不从容,维稳的成本越来越高,然而底层民众对其也并不满意。底层民众与基层政府之间处于恶性矛盾循环中,社会要稳定,政治工作要强化维稳状态,基层政府就越缺乏对底层群体的利益维护,而底层群体又因为其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利益受损,导致其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强烈,因此,他们只能采取体制外的方式,甚至是暴力的方式发泄和表达不满,从而导致社会矛盾更加激烈。当基层政府的打压进一步加强,导致矛盾激化时,底层群众抗争行动的目标从如何争取集体利益转化为如何保证生命安全,捍卫做人的尊严,获得底线的承认。这种遭遇使“气”再一次被加压。与西方的“为权利而斗争”不同的是中国底层群众秉持着的是“为承认而斗争”,这已经不是法律意义上的“权利”,而是人的尊严和社会承认的底线。   四、“气”的导引
  应星在《“气”与抗争政治》中提到,“气”的导引是依法抗争的行动策略,中国农民在进行群体抗争时究竟是如何去选择司法救济或像信访这样的非司法救济手段?是不是他们去法院打官司就是“为权力而斗争”的法律意识的表现,而到党政机关上访就是信“访”不信法的“青天意识”的显露?是不是他们提起诉讼是基于诉讼的规范性和严密性,而进行信访则是因为畏于司法救济高昂的成本、繁复的程序,从而将信访作为一种代替性的纠纷解决方式去“接近正义”?司法救济与信访救济对农民来说究竟是舍一就一的选择,还是兼收并蓄的运用?
  中国“草根行动者”动员社会底层大多数的弱势群体进行有组织、有纪律、有目的的抗争活动,农民上访应该作为他们抗争的一个重要方式,但是也迫于现状,基层政府处理上访事件也具有强大的压力,有时会导致民众上访事件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例如会出现“要挟性上访”,民众本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这样一个原则,导致纠纷解决机制的严重不畅。其实这也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民众对乡村社会利益的表达、对利益纠纷解决机制中缺乏公正和公平现状的抗争。就需要我们通过合法性话语的建构、行动路径的选择以及情理法的交织这三个方面来进行社会行动分析。应星分别在西南和华北选取了山阳移民集体上访个案、银江镇抗争性聚集个案、水城市青山村群体性行政诉讼个案,这三个案例作为依法抗争行动的三种类型的代表,对社会行动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五、从“气”到“气场”
  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抗争政治的又一大类,可以说是从“气”到了“气场”。“气”是中国人追求承认和尊严、抗拒蔑视和羞辱的情感驱动,而草根行动这是“气”在行动过程中释放、调控和升华的主导因素。尽管群体性事件的驱动力也与“气”有关,但这种“气”却是缺乏主导行动者的,称为“气场”。所谓“气场”指的是由未组织化的群众为了发泄不满,相互激荡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情感氛围。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激化,实际上是与“草根领袖”或者说集体行动的组织者在社会中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和残酷的打压有直接关系。基层政府本来是想用打压的方式控制上访、控制群体事件,但是效果却恰恰相反,你越打压它,激起的反弹就越大。因此,很多群体抗争实际上不是为一般的经济利益所驱,在某种意义上民众是为“气”而斗争,换句话,他是在为获得人格尊严和底线承认而奋斗。中国社会底层的群体性事件活动可以看作是学习西方的“为权利而斗争”的一种抗争维权活动,但是也不是完全的基于理性的争取权利和西方意义上的获得政治性权利,中国农民上访具有独具中国特色的草根性特点,不仅仅是用西方理性意义上的“追求利益”进行阐释,更多的是用中国传统文化伦理中的“气”作为底层民众抗争政治的重要手段和强大的驱动力。
  六、总结
  “气”是理解中国乡土本色的社会行动的一个独特概念。气在乡土传统中是一个具有较大弹性的范畴,它是中国人在人情社会中摆脱社会困境、追求社会尊严和实现道德人格的社会行动的根本推动力,是融合了本能与理性、道义与利益的激情。中国民众所最追求的“为承认而斗争”的政治,其实是想表达政府对待底层民众对其进行群体抗争的时候,要尊重底层人们的最基本的人格尊严,而不要仅仅看重经济上的共同富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诉求的提高,人们最看重的也是人格尊严,要活的有尊严。
  郑板桥有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显然,我们不能在维稳的偏执型政治行为中,将那些“气”都作为视而不见的空气。政府应该做到:“对人民群众的疾苦更要有这样的情怀,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更多关注困难群众,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生活水平。”、“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加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使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的社会政治伦理渐渐浮现。
  【参考文献】
  [1]应星.“气”与抗争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陈锋.从抗争政治、底层政治到非抗争政治—农民上访研究视角的检视、反思与拓展[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4(1):21-27.
  [3]应星.草根动员与农民群体利益的表达机制—四个个案的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7(2).
  [4]于建嵘.农民维权与底层政治[J].东南学术,2008(3):13-15.
  作者简介:刘艺菲(1994—),女,河北邯郸人,本科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其他文献
【摘要】师德建设时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高尚的师德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受益终生的。师德建设与教师、学校、学生以及教育事业相互关联,师德建设决定着教育改革发展的成败。本文就中职学校的师德建设重要性、方法和途径这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关键字】师德建设;重要性;方法;途径  一、中职学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期刊
【摘要】高校基层党组织是落实科教兴国的核心和组织保障,也是推动我国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有必要在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本文首先阐述了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然后对新时期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应对策,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问题;新时期  一、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理论分析  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纪较轻,群体较为特别,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心理和行为。而随着互联网企业的迅速进步与发展,网上商业不断兴起,第三方移动支付愈来愈占据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而大学生作为在信息网络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人,接受新兴事物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第三方移动支付的使用上占据了群体重要作用。因此,了解大学生对第三方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普通高校大一和大二女学生身体发展状况进行抽样调查,了解掌握女大学生中身体发展现状和意识及其影响的特征与分布,并为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女大学生;身体发展;不良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查阅了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湖北地区普通高校发放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1600份,有效问卷1515份,回收率为84.16%。并对湖北省武汉市普通高校以及武汉体育学院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工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状况进行调查,找出新时期大学生在校园读书期间对各种体育项目,场地设施,体育课程等方面的需求状况,并结合调查情况分析新时期高校体育建设的优势和不足,对不足之处加以解决并提出建议和对策,以促进新时期高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体育需求状况;相关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高校大学生需求情况为研究对象,共调查了武汉市10所高校的1460
期刊
【摘要】企业图书馆作为企业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也毋庸置疑的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着重论述了如何才能利用企业图书馆更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关键字】企业图书馆;读者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当前这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企业文化也逐步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它是在企业生存与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并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不可否认,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能否
期刊
【摘要】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大学生群体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和中华民族兴衰的关键。但是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开放的社会环境、畅通的信息渠道、虚拟交往方式、多元的文化交叉,使当代大学生“权威”意识淡化、信仰变化、价值选择复杂化,科学地构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价值观教育的必要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 
期刊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图书馆在全新的发展背景下,应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将知识管理的理念应用在图书管理工作中,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扩展图书馆的工作内容,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现阶段,高校的图书馆越来越重视知识管理的理念,将知识管理应用在高校中,推动图书馆的转变,促使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知识管理的内涵及作用,并相应地提出高校进行知识管
期刊
【摘要】文章从建设和谐学校、和谐社会的角度简述了做好新时期高校离退休管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性。从提高对高校离退休工作的认识、解决离退休人员的实际困难和丰富离退休人员晚年生活三个方面,落实离退休政治和生活待遇。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离退休工作;管理服务  引言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尊敬老人、爱护老人。离退休工作是社会工作和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离退休工作是高校干部人事工作的重
期刊
【摘要】教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大大推进了高校教务管理改革的进程。URP高校信息化建设理论的目的是将大学的各种信息系统与资源集成起来,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普及过程中,二级学院的教务管理系统也经历了由单机版到网络版的过渡,并且URP综合教务管理系统成为了二级学院教学管理的核心支撑系统。  【关键词】URP;教务管理系统;二级学院;应用研究  基金项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