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省西和县实验小学 (742100)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抓住文章重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可以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阅读,发现问题,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新知,并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直奔中心”探索与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1 抓住课题的题眼,捕捉课文中心
不少文章的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就是文章的中心,即所谓题眼。它是全文的凝聚点,教师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进行必要的解题,就能很快地捕捉到文章的中心,并能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中心连接在一起。 教学这类课文要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捕捉文章的中心。
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从题目上看,“爱”是题眼,文章紧紧围绕“爱”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文章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反复出现三次,把课题中的“爱”字具体化了,使所表达的爱国之情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一张珍贵的照片》,题目的关键词是“珍贵”。这张照片是谁的?为什么说这张照片是珍贵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这张照片是珍贵的?教学时,紧紧围绕“珍贵”一词来引导学生认识周总理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关心群众、热爱群众的高尚品质。《将相和》,题目的关键词是“和”。“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作者围绕中心“和的重要性”所写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靠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课文结尾“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不仅回答了文章开头说的问题,将相做到了“和”,而且用前后呼应方式,最后突出了文章中心。
2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感悟课文中心
一篇课文,是由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有些课文,是用一句话来点明中心思想,这就是常说的文章的中心句。它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中心句,就起到了提纲挈领、以一句串联全篇的作用。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在学生找出“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中心句后,我提出: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围绕着中心词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深入体会理解,深究文章的有关材料。从詹天佑在帝国主义的要挟、嘲笑、破坏之下毅然接受任务和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他的“爱国”。从他开创的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的问题,去体会他的“杰出”。试想,面对着帝国主义的要挟和嘲笑,如果詹天佑没有杰出的才能和爱国的热忱,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把京张铁路修筑成功的。
教学《观潮》一文时,在学生找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中心后,我紧扣写作顺序和潮水的变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潮来前——江面很平静,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2) 潮来时——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3)潮退后——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学生自然而然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的确是“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很容易便找出了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相机提问:桂林山水究竟“甲”在什么地方?然后引导学生以“桂林山水”为主线,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两个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去探究漓江水“静、清、绿”与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3 抓住文章的重点句,领悟课文中心
朗读课文时,如果面面俱到,不仅时间不允许,学生们也会觉得单调、乏味。教学时,教师可直奔重点语句。
教学《梅兰芳》时,从课文里直接找不到文章的中心句。我就让学生边感情朗读课文,边勾画出重点句子。如:“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手可得。然而,他对这些不屑一顾。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让位于民族气节。”“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忍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坦然面对;但难以排遣的苦闷是:为抗拒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他需要太多拒绝的借口。”“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澎湃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万里。”“就这样年复一年,虽然不能登台演出,生活日渐窘迫,但梅兰芳始终坚持着,等待着抗战胜利。”学生通过对这些重点句子的理解,梅兰芳为艺术献身、为国家拒艺的强烈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大义便跃然纸上。他们自然体会得到: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祖国的尊严,民族气节比生命更重要。
4 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挖掘课文中心
有些课文,没有直接点明中心的词语和句子,中心思想隐含在课文里,采用怎样的教法呢?可让学生初读课文,领会中心。在初步领会中心的基础上,可打破原来循着文章的顺序逐段阅读的老框框,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直接让学生仔细阅读最能突出中心的段落,然后认真阅读、深究重点段中的词语和句子,从字里行间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 如我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是表现五壮士“爱人民,恨敌人,英勇顽强”的崇高精神。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五壮士“爱人民,恨敌人,英勇顽强”的段落。这样,学生便可直接找出“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和“跳崖牺牲”三个重点段落来。在学习“诱敌上山”一段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提出阅读要求,这段课文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五壮士热爱人民、恨敌人、英勇顽强的精神?为什么?这样,学生便能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画、边思考。阅读后,找出最能表现五壮士这种崇高品质的地方有: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小战士胡德林和胡福才“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五壮的动作、神态的关键词语后,可引导学生深入地领会这些词语在这里所起的作用。有的联系上下文来谈,有的设身处地来谈,有的联系所看电影中的情景来谈。认识到只有“沉着”地指挥战斗,才能更有效地把大批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打一枪“大吼”一声,才更形象地写出副班长葛振林将自己满腔仇恨都凝聚在每一颗子弹上;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才能使出浑身力气,将手榴弹掷到敌群,多杀敌人;两个小战士“全神贯注”地瞄准射击,才能更加稳、准、狠地打击敌人。这些描写,将五壮士对人民执着的爱、对敌人刻骨的恨、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准确而又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重点段落中重点语句的深究,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5 抓住文章的结尾,领会课文中心
起总结全文作用的文章的结尾,大都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教学这样的文章,采用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时候,就得从文章的结尾入手,然后回过头来,顺着文章的思路,探求结尾处的观点和结论,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养花》的结尾写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学生初读时,找到中心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
老舍先生养花掌握了科学规律,懂得了知识,摸着了门道,像朋友似的关切花草,这就是“喜和笑”,这就是知识之乐;养花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抢救花草,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这是“劳动之乐”;花分根了赠予朋友、约朋友来赏昙花,从而自己心里特别高兴,这就是“分享之乐”;墙倒菊死,心情沉重,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这是“忧和泪”。作者为花开而喜,为花死而悲,以真忧养花,学到了知识,认识了真理,这难道不是生活的乐趣吗 ?
再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寻觅中心。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接着引导学生直奔文章结尾,寻觅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然后我采用变序教学法,让学生带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很重要?”等问题再读课文,思考、议论:“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些主要内容?”从而使学生感知文章是从“深切的怀念”、“笑谈《水浒传》”、“趣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方面来表现鲁迅先生高贵品质的。再让学生具体了解文章第一段是通过“许多人追悼他”、“有的失声恸哭”、“数不清的挽联”、“大大小小的花圈”的记叙,表现出“伯父”深受大家的爱戴。第二段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写。从谈论《水浒传》这件小事上表现鲁迅先生在学习上认真、严肃的作风。第三段采用寓严肃与诙谐的写法。从“碰鼻子”的对话中,表现出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第四段采用细节描写的方法,从鲁迅先生给车夫“洗伤口”、“敷药”、“扎绷带”、以及“表情变得严肃”、“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等动作和表情,表现了伯父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第五段运用女佣人的话“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赞扬“伯父”“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6 总结概括,深化课文中心
每讲完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重温那些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通读全文,总结概括,明确作者是如何突出中心的,从而达到深化中心的目的。
如我教《小站》一文后,在总结时提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赞扬站上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心。那么,为什么文中用了不少的笔墨去介绍小站的“小”呢?学生充分讨论,归纳出:文中突出描写了小站的“小”。地处偏僻、无人注意,而站上的工作人员不因为站“小”而忽视环境的美化,仍进行一番精心设计,因此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从而启发教育学生:一个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工作,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会受到人们的称赞,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既总结了全文,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在改进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明确目标、直奔中心的教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得以充分表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充分发挥,能够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和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来学习课文的重点、理解课文的中心。这样,阅读教学目标集中、精力集中,便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而“抓住文章重点,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采用这种方法教学,可以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阅读,发现问题,共同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新知,并逐步形成自我学习的能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直奔中心”探索与实践中的一些尝试:
1 抓住课题的题眼,捕捉课文中心
不少文章的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就是文章的中心,即所谓题眼。它是全文的凝聚点,教师抓住文章的重点词语进行必要的解题,就能很快地捕捉到文章的中心,并能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文章的中心连接在一起。 教学这类课文要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捕捉文章的中心。
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从题目上看,“爱”是题眼,文章紧紧围绕“爱”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一片深情。文章中“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反复出现三次,把课题中的“爱”字具体化了,使所表达的爱国之情层层递进,步步升华。《一张珍贵的照片》,题目的关键词是“珍贵”。这张照片是谁的?为什么说这张照片是珍贵的?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这张照片是珍贵的?教学时,紧紧围绕“珍贵”一词来引导学生认识周总理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关心群众、热爱群众的高尚品质。《将相和》,题目的关键词是“和”。“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作者围绕中心“和的重要性”所写的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让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靠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课文结尾“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不仅回答了文章开头说的问题,将相做到了“和”,而且用前后呼应方式,最后突出了文章中心。
2 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感悟课文中心
一篇课文,是由诸多句子连缀而成的。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地位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主有次。有些课文,是用一句话来点明中心思想,这就是常说的文章的中心句。它或揭示题旨,或点明中心,或概括内容,或凝聚情感。抓住中心句,就起到了提纲挈领、以一句串联全篇的作用。
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在学生找出“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中心句后,我提出:为什么说詹天佑是一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围绕着中心词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深入体会理解,深究文章的有关材料。从詹天佑在帝国主义的要挟、嘲笑、破坏之下毅然接受任务和遇到困难时的心理活动,去体会他的“爱国”。从他开创的两种开凿隧道的方法和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的问题,去体会他的“杰出”。试想,面对着帝国主义的要挟和嘲笑,如果詹天佑没有杰出的才能和爱国的热忱,他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把京张铁路修筑成功的。
教学《观潮》一文时,在学生找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中心后,我紧扣写作顺序和潮水的变化指导学生朗读课文:(1)潮来前——江面很平静,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2) 潮来时——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3)潮退后——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学生自然而然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的确是“天下奇观”。从而,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学生很容易便找出了中心句“桂林山水甲天下。”我相机提问:桂林山水究竟“甲”在什么地方?然后引导学生以“桂林山水”为主线,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两个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去探究漓江水“静、清、绿”与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情感的熏陶、想象力的培养有机地融为一体。
3 抓住文章的重点句,领悟课文中心
朗读课文时,如果面面俱到,不仅时间不允许,学生们也会觉得单调、乏味。教学时,教师可直奔重点语句。
教学《梅兰芳》时,从课文里直接找不到文章的中心句。我就让学生边感情朗读课文,边勾画出重点句子。如:“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有几人欤?”“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手可得。然而,他对这些不屑一顾。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让位于民族气节。”“生活上的困顿,梅兰芳能够忍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坦然面对;但难以排遣的苦闷是:为抗拒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他需要太多拒绝的借口。”“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澎湃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万里。”“就这样年复一年,虽然不能登台演出,生活日渐窘迫,但梅兰芳始终坚持着,等待着抗战胜利。”学生通过对这些重点句子的理解,梅兰芳为艺术献身、为国家拒艺的强烈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大义便跃然纸上。他们自然体会得到:一个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丢掉祖国的尊严,民族气节比生命更重要。
4 抓住文章的重点段,挖掘课文中心
有些课文,没有直接点明中心的词语和句子,中心思想隐含在课文里,采用怎样的教法呢?可让学生初读课文,领会中心。在初步领会中心的基础上,可打破原来循着文章的顺序逐段阅读的老框框,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直接让学生仔细阅读最能突出中心的段落,然后认真阅读、深究重点段中的词语和句子,从字里行间里,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中心。 如我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是表现五壮士“爱人民,恨敌人,英勇顽强”的崇高精神。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最能表现五壮士“爱人民,恨敌人,英勇顽强”的段落。这样,学生便可直接找出“诱敌上山”“痛击敌人”和“跳崖牺牲”三个重点段落来。在学习“诱敌上山”一段时,我是这样处理的:提出阅读要求,这段课文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五壮士热爱人民、恨敌人、英勇顽强的精神?为什么?这样,学生便能带着这个问题边读边画、边思考。阅读后,找出最能表现五壮士这种崇高品质的地方有: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战士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小战士胡德林和胡福才“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五壮的动作、神态的关键词语后,可引导学生深入地领会这些词语在这里所起的作用。有的联系上下文来谈,有的设身处地来谈,有的联系所看电影中的情景来谈。认识到只有“沉着”地指挥战斗,才能更有效地把大批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打一枪“大吼”一声,才更形象地写出副班长葛振林将自己满腔仇恨都凝聚在每一颗子弹上;宋学义“掷一颗手榴弹就把胳膊‘抡’一圈儿”,才能使出浑身力气,将手榴弹掷到敌群,多杀敌人;两个小战士“全神贯注”地瞄准射击,才能更加稳、准、狠地打击敌人。这些描写,将五壮士对人民执着的爱、对敌人刻骨的恨、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准确而又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通过重点段落中重点语句的深究,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5 抓住文章的结尾,领会课文中心
起总结全文作用的文章的结尾,大都能体现文章的中心。教学这样的文章,采用直奔中心的教学方法的时候,就得从文章的结尾入手,然后回过头来,顺着文章的思路,探求结尾处的观点和结论,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如《养花》的结尾写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学生初读时,找到中心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中心。
老舍先生养花掌握了科学规律,懂得了知识,摸着了门道,像朋友似的关切花草,这就是“喜和笑”,这就是知识之乐;养花中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抢救花草,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这是“劳动之乐”;花分根了赠予朋友、约朋友来赏昙花,从而自己心里特别高兴,这就是“分享之乐”;墙倒菊死,心情沉重,全家几天都没有笑容,这是“忧和泪”。作者为花开而喜,为花死而悲,以真忧养花,学到了知识,认识了真理,这难道不是生活的乐趣吗 ?
再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寻觅中心。当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接着引导学生直奔文章结尾,寻觅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然后我采用变序教学法,让学生带着“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很重要?”等问题再读课文,思考、议论:“课文围绕这句话写了哪些主要内容?”从而使学生感知文章是从“深切的怀念”、“笑谈《水浒传》”、“趣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方面来表现鲁迅先生高贵品质的。再让学生具体了解文章第一段是通过“许多人追悼他”、“有的失声恸哭”、“数不清的挽联”、“大大小小的花圈”的记叙,表现出“伯父”深受大家的爱戴。第二段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写。从谈论《水浒传》这件小事上表现鲁迅先生在学习上认真、严肃的作风。第三段采用寓严肃与诙谐的写法。从“碰鼻子”的对话中,表现出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第四段采用细节描写的方法,从鲁迅先生给车夫“洗伤口”、“敷药”、“扎绷带”、以及“表情变得严肃”、“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等动作和表情,表现了伯父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第五段运用女佣人的话“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赞扬“伯父”“为别人想得多”的高贵品质。
6 总结概括,深化课文中心
每讲完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重温那些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通读全文,总结概括,明确作者是如何突出中心的,从而达到深化中心的目的。
如我教《小站》一文后,在总结时提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赞扬站上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责任心。那么,为什么文中用了不少的笔墨去介绍小站的“小”呢?学生充分讨论,归纳出:文中突出描写了小站的“小”。地处偏僻、无人注意,而站上的工作人员不因为站“小”而忽视环境的美化,仍进行一番精心设计,因此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从而启发教育学生:一个人无论在什么环境中工作,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都会受到人们的称赞,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既总结了全文,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
在改进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明确目标、直奔中心的教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够得以充分表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能充分发挥,能够掌握有利时机,利用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和他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来学习课文的重点、理解课文的中心。这样,阅读教学目标集中、精力集中,便能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