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幼儿阶段较易接受暗示,若在幼儿教学中运用有效的心理暗示,对幼儿的学习和个性发展能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暗示 幼教 运用
幼儿期是幼儿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习惯最容易、最迅速的时期,因而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以适当的方式给幼儿以启发、肯定的正面积极暗示,幼儿就可能在兴趣、自信心、情感态度、价值观、自我意识、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取得预期的进步。尤其对于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在心理学上,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身体语言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照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在幼儿教学中,由于幼儿年龄小,独立性差,比较容易接受暗示。幼儿教师扮演了暗示者的角色,处于主导地位,加之其在幼儿心目中的特特殊地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暗示教学的效果会非常明显。
幼儿暗示教育作为幼儿这一特殊教育对象和暗示这一特殊教育手段的统一体,运用起来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方法得当,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在实际操作中,实施者必须独具匠心的选择暗示策略和技巧,从而保证其教育内容更易为幼儿所接受。有效的暗示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语言暗示法:通过间接的暗示性语言影响幼儿。教育者可有意识的赞许幼儿,对幼儿流露出自己的挚爱与期待,让幼儿感觉到亲切、关爱,受到鼓舞,增强信心和动力,从而克服消极因素,向着好的方向努力。如有些孩子有时不遵守规则,影响了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教师如果直截了当的对其进行批评、责骂,或者干脆剥夺其参加游戏活动的机会等,都不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此时不妨用语言暗示,从正面进行引导。如:“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好,大家都很遵守纪律,认真参加,非常好的完成了任务。”在表扬一些表现好的幼儿后,教师还可暗示说:“虽然这次还有几个小朋友纪律差一点,但我相信以后他们一定会改好的。”这样做,既表达了老师的期望又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还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或者家长还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在别人面前夸夸自己孩子的优点,使孩子受到鼓舞,进而乐意展示自己的长处,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行为暗示法: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幼儿是在潜移默化的模仿中获得发展的。教师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教师和家长要为幼儿树立榜样,用自己的正确行为影响幼儿。身教胜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教师和家长的日常行为是幼儿成长初期最经常、最直接、最具权威性的影响源。
一方面,既可能有积极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能有消极的影响和负面的效应。教师和家长正确的言行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前提。教师和家长好的行为对幼儿起着正面的引导,不好的行为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要求幼儿讲究卫生,家长和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讲卫生;教育幼儿不挑食,教师和家长应首先做到不挑食。教师和家长还可以用分析他人相同的过错行为来暗示幼儿,而且那个“他人”,最好是幼儿熟悉的电影、动画片中的角色,或者是幼儿熟知的故事主人公,以及生活在幼儿周围的同伴。这种代彼喻此的方法技能使幼儿受到教育,又能够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环境暗示法:古代教育家古推之认为:环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产生深远和持久影响;是不会说话的教材。通过环境暗示,使幼儿受到感染,间接地让幼儿接受教育。教育者应该努力让幼儿置身于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之中,从而获得各方面的积极暗示。例如:在肮脏的环境中责备幼儿不注意卫生,往往效果较差。相反,在整洁的环境中,幼儿很少作出影响环境卫生的行为。和睦的家庭、和谐的班级构成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孩子发展自信和自尊,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增长都有很大的影响,起到正面的暗示作用。好的教育环境必须具备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而此类教育环境的形成则需要家庭、幼儿园各方面影响因素的综合协调统一,需要家长和教师整体教育意识的确立。
一般来说,幼儿受知识经验和能力发展水平所限,成人对其进行明白无误的提示是非常必要和十分有效的。关键在于这种提示是否合乎当时的情境,合乎幼儿当时的愿望和需要。同样,暗示教育只有在更易为幼儿所接收,或者某种影响只能够通过暗示实施,或是通过暗示教育影响效果更好等的情况下,才是必要的。当明则明,当暗则暗,明暗结合,相得益彰。滥用或忽视幼儿暗示教育,都有可能削弱其教育效果。
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暗示教育的实施者应逐渐由他人转向自己,即实现由他人暗示向自我暗示过渡,从而逐渐培养和增强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实现从较多的接受外部暗示到表现出或形成更具主体意义的自律倾向,这是幼儿暗示教育最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参考文献】: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儿童心理学》 王振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关键词:心理暗示 幼教 运用
幼儿期是幼儿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习惯最容易、最迅速的时期,因而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以适当的方式给幼儿以启发、肯定的正面积极暗示,幼儿就可能在兴趣、自信心、情感态度、价值观、自我意识、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取得预期的进步。尤其对于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在心理学上,暗示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身体语言以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照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在幼儿教学中,由于幼儿年龄小,独立性差,比较容易接受暗示。幼儿教师扮演了暗示者的角色,处于主导地位,加之其在幼儿心目中的特特殊地位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暗示教学的效果会非常明显。
幼儿暗示教育作为幼儿这一特殊教育对象和暗示这一特殊教育手段的统一体,运用起来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方法得当,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在实际操作中,实施者必须独具匠心的选择暗示策略和技巧,从而保证其教育内容更易为幼儿所接受。有效的暗示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语言暗示法:通过间接的暗示性语言影响幼儿。教育者可有意识的赞许幼儿,对幼儿流露出自己的挚爱与期待,让幼儿感觉到亲切、关爱,受到鼓舞,增强信心和动力,从而克服消极因素,向着好的方向努力。如有些孩子有时不遵守规则,影响了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教师如果直截了当的对其进行批评、责骂,或者干脆剥夺其参加游戏活动的机会等,都不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此时不妨用语言暗示,从正面进行引导。如:“小朋友们的表现非常好,大家都很遵守纪律,认真参加,非常好的完成了任务。”在表扬一些表现好的幼儿后,教师还可暗示说:“虽然这次还有几个小朋友纪律差一点,但我相信以后他们一定会改好的。”这样做,既表达了老师的期望又保护了幼儿的自尊心,还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或者家长还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在别人面前夸夸自己孩子的优点,使孩子受到鼓舞,进而乐意展示自己的长处,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行为暗示法:幼儿的模仿能力非常强,幼儿是在潜移默化的模仿中获得发展的。教师和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影响很大,教师和家长要为幼儿树立榜样,用自己的正确行为影响幼儿。身教胜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作出样子”。教师和家长的日常行为是幼儿成长初期最经常、最直接、最具权威性的影响源。
一方面,既可能有积极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可能有消极的影响和负面的效应。教师和家长正确的言行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前提。教师和家长好的行为对幼儿起着正面的引导,不好的行为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要求幼儿讲究卫生,家长和教师必须首先做到讲卫生;教育幼儿不挑食,教师和家长应首先做到不挑食。教师和家长还可以用分析他人相同的过错行为来暗示幼儿,而且那个“他人”,最好是幼儿熟悉的电影、动画片中的角色,或者是幼儿熟知的故事主人公,以及生活在幼儿周围的同伴。这种代彼喻此的方法技能使幼儿受到教育,又能够保护幼儿的自尊心。
环境暗示法:古代教育家古推之认为:环境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儿童产生深远和持久影响;是不会说话的教材。通过环境暗示,使幼儿受到感染,间接地让幼儿接受教育。教育者应该努力让幼儿置身于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之中,从而获得各方面的积极暗示。例如:在肮脏的环境中责备幼儿不注意卫生,往往效果较差。相反,在整洁的环境中,幼儿很少作出影响环境卫生的行为。和睦的家庭、和谐的班级构成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孩子发展自信和自尊,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增长都有很大的影响,起到正面的暗示作用。好的教育环境必须具备全面性、整体性的特点,而此类教育环境的形成则需要家庭、幼儿园各方面影响因素的综合协调统一,需要家长和教师整体教育意识的确立。
一般来说,幼儿受知识经验和能力发展水平所限,成人对其进行明白无误的提示是非常必要和十分有效的。关键在于这种提示是否合乎当时的情境,合乎幼儿当时的愿望和需要。同样,暗示教育只有在更易为幼儿所接收,或者某种影响只能够通过暗示实施,或是通过暗示教育影响效果更好等的情况下,才是必要的。当明则明,当暗则暗,明暗结合,相得益彰。滥用或忽视幼儿暗示教育,都有可能削弱其教育效果。
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暗示教育的实施者应逐渐由他人转向自己,即实现由他人暗示向自我暗示过渡,从而逐渐培养和增强幼儿的自我教育能力,实现从较多的接受外部暗示到表现出或形成更具主体意义的自律倾向,这是幼儿暗示教育最求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参考文献】: 《当代教育心理学》 陈琦 刘儒德
《儿童心理学》 王振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