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生命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课堂模式。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倡导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种生命发展能力的培养,将“死”的课堂转变为“活”的课堂,将“静”的课堂转变为“动”的课堂,将“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下面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经历为例,来谈谈教师该怎样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课堂。
二、情景再现
与平常一样,笔者按照课前精心预设的环节,一步步地给学生讲授新课。笔者讲的课题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第一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当笔者引导学生讨论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成就时,有位学生大声提问:“老师,中国在古代的时候就有四大发明,科技发展水平在世界中居于领先地位,但为什么这三次科技革命中却没有中国的科技成就呢?”说完,只见他急切地望着我。“是啊,老师,这是为什么?”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
这可是笔者未曾料到的一个课堂“意外”啊!这个问题虽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之外,但却是中考有关的知识点,面对学生们急于想知道答案的表情,笔者不是马上制止学生们的讨论,而是立即在自己的脑海里寻找解决的妙方。怎么办呢?如果分析下去需要时间,那下面的教学时间将不够,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再说,自己也没准备过,万一分析不好,会让自己处于尴尬之地;但如果不讲,就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尊心。正当笔者犹豫之际,突然,一个念头闪入笔者的脑海:学生既然这么感兴趣,何不借此机会组织一次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找寻来得出答案,实现自主构建新知识的目标。于是,笔者随即把这个疑问抛还给了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还即兴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
1.列举中国古代特别是宋元时期那些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及思想。
2.宋元之后又有哪些伟大的科技成就?
3.为什么中国古代特别是宋元时期科技成就会有如此之多?(提示:从社会、经济和对外政策等角度思考)
4.三次科技革命期间,中国正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状态对中国当时的科技发展有什么影响?
为了开展有效的探究,笔者特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要求每一组先确定一个记录人和一个发言人,探究讨论时间为10分钟,还设立了两个奖。若哪个小组成员合作得好和参与度广就获“最佳合作奖”;若哪个小组言之有理、持之以据、逻辑清晰就获得“最佳发言奖”。
学生们开始行动起来。每一组基本上是把那些字写得又快又好、文字组织能力强的同学选作记录人,把那些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选为本组的发言人。记录人、发言人明确以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真正“动”起来,有的讨论,有的翻书,有的记录,有的提出意见,还有的在同学之间传递信息,各个小组内部合作得非常好,连平时不爱讲话、不爱表现的学生也参与进来了,讨论声一阵接一阵,气氛十分热烈,谁也不甘示弱。
讨论的结果也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料。比如第1个问题,学生们举出的例子,不但讲到了中国的四大发明,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成就,有的学生甚至还引用自然科学书中的例子,还有的学生列举了平时从网上看到的事例。再如第3、第4题,学生也分析得很有道理,宋元时期我国科技会有如此多的成就,这跟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很大的联系,如宋元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之间交往密切,对外交流频繁,统治者重视教育等。而明清后期,社会的封建专制程度加深,进而压制了人们的思想,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等原因使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笔者一直看着学生们的唇枪舌战,并不时作些提示、引导和概括性的陈述,正当笔者为处理这个教学“意外”而欣喜的时候……
“老师,那现在我国的科技状况怎么样?是不是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声音来自教室后面的角落,笔者顺着声音望过去。原来,那是个平常被笔者视为调皮捣蛋的“坏”学生,可在此刻,他的话让笔者暗自高兴,这不是接着要讲到的有关我国科技国情的内容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接着,笔者热情洋溢地开始了下面内容的教学。一切又按照笔者事先预设好的思路推进,学生们积极回答,学习热情高涨,兴奋的气氛始终洋溢在整个课堂。但最终因时间关系,还是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反思
每次想起这堂课,回顾教学的整个过程,笔者都有许多感触。虽然这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学生们展现出来的参与热情、活跃的思维、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发展潜能,以及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成就感,都让笔者惊喜,也使笔者开始反思: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重要,还是满足学生的生命成长需求重要?是压抑学生生命的个性,还是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该如何处理课堂的“意外”,才能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才有利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课堂?
1.课堂生命之芯: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是学生人生经历中一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就是唱独角戏,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尊严,更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但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计划,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终身发展。完成教学任务说到底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生命的发展服务,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所以课堂上如果学生有即时的需要,只要这个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教师都应该做出积极的回应,不能置之不理甚至一棍子打死。要知道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胆质疑,就是在大声表达他发自内心的需求。假如这堂课笔者没有灵活地回应学生的大胆质疑,就不可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不可能有后面课堂的精彩纷呈。所以,当完成教学任务和满足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发生冲突时,笔者觉得应该重视后者,将“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是在“育人”,因为“育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2.课堂生命之盏:张扬学生生命的个性
新课程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将“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张扬学生生命的个性。只有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敢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首先要维护、尊重学生的个性。比如,在探究活动中,笔者会说“准备好的,请大家表达出来”“请大胆地说出你的观点”“你讲得真好”“请帮老师归纳一下”等等。笔者这些看似平常的话,不仅有利于创设和营造一个宽容、自由、融洽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使他们解除心灵的禁锢,大胆地展示生命的智慧与天性,真正地动起来。
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在这堂课中,笔者通过组织探究活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充分展示个性提供时间和空间;通过活动中的奖励机制,激励个性的张扬。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讨论,不同的观点与思想得以碰撞与交融,使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从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对知识的重新建构,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生命个性的张扬,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3.课堂生命之燃料:善待有意义的“意外”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的过程,课堂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不可能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中。教师要善待课堂中的“意外”事件,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把那些对课堂教学不利的“意外”,及时处理在萌芽之中;对课堂教学或对学生的生命发展有意义的“意外”,要因势利导,找出“意外”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巧妙地加以利用,把它当做有效的课堂资源,运用于教学中。这不仅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探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多种生命发展能力的提升,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得到成长和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更具有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因为,课堂生命的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得到新的成长和发展。
写到这里,笔者忽然想起巴金先生的《灯》:“黑暗中有灯,可以给夜行人指路;大海中有航灯,可以给船只指引前进的方向。”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点亮一盏课堂生命的灯,它肯定会驱散学生心灵的黑暗,促使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对教学任务作出适当的调整,敢于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不断提高教育决策能力,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民主课堂,做一根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火柴,以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为芯,以张扬学生的生命个性为盏,以善待有意义的教学“意外”为燃料,点亮课堂生命之灯,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引方向,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谨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生命课堂”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课堂模式。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课堂,倡导以生命为起点,发展生命,完善生命,以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为宗旨的新型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活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关注学生生命的个性和主动性,注重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种生命发展能力的培养,将“死”的课堂转变为“活”的课堂,将“静”的课堂转变为“动”的课堂,将“教”的课堂转变为“学”的课堂。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下面笔者以自己的教学经历为例,来谈谈教师该怎样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课堂。
二、情景再现
与平常一样,笔者按照课前精心预设的环节,一步步地给学生讲授新课。笔者讲的课题是《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第一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当笔者引导学生讨论人类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成就时,有位学生大声提问:“老师,中国在古代的时候就有四大发明,科技发展水平在世界中居于领先地位,但为什么这三次科技革命中却没有中国的科技成就呢?”说完,只见他急切地望着我。“是啊,老师,这是为什么?”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
这可是笔者未曾料到的一个课堂“意外”啊!这个问题虽在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之外,但却是中考有关的知识点,面对学生们急于想知道答案的表情,笔者不是马上制止学生们的讨论,而是立即在自己的脑海里寻找解决的妙方。怎么办呢?如果分析下去需要时间,那下面的教学时间将不够,教学任务就无法完成,再说,自己也没准备过,万一分析不好,会让自己处于尴尬之地;但如果不讲,就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还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尊心。正当笔者犹豫之际,突然,一个念头闪入笔者的脑海:学生既然这么感兴趣,何不借此机会组织一次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找寻来得出答案,实现自主构建新知识的目标。于是,笔者随即把这个疑问抛还给了学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还即兴设计了以下几个小问题:
1.列举中国古代特别是宋元时期那些走在世界前列的科技成就及思想。
2.宋元之后又有哪些伟大的科技成就?
3.为什么中国古代特别是宋元时期科技成就会有如此之多?(提示:从社会、经济和对外政策等角度思考)
4.三次科技革命期间,中国正处于什么样的社会状态?这种社会状态对中国当时的科技发展有什么影响?
为了开展有效的探究,笔者特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并要求每一组先确定一个记录人和一个发言人,探究讨论时间为10分钟,还设立了两个奖。若哪个小组成员合作得好和参与度广就获“最佳合作奖”;若哪个小组言之有理、持之以据、逻辑清晰就获得“最佳发言奖”。
学生们开始行动起来。每一组基本上是把那些字写得又快又好、文字组织能力强的同学选作记录人,把那些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选为本组的发言人。记录人、发言人明确以后,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真正“动”起来,有的讨论,有的翻书,有的记录,有的提出意见,还有的在同学之间传递信息,各个小组内部合作得非常好,连平时不爱讲话、不爱表现的学生也参与进来了,讨论声一阵接一阵,气氛十分热烈,谁也不甘示弱。
讨论的结果也大大超出了笔者的预料。比如第1个问题,学生们举出的例子,不但讲到了中国的四大发明,讲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成就,有的学生甚至还引用自然科学书中的例子,还有的学生列举了平时从网上看到的事例。再如第3、第4题,学生也分析得很有道理,宋元时期我国科技会有如此多的成就,这跟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很大的联系,如宋元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民族之间交往密切,对外交流频繁,统治者重视教育等。而明清后期,社会的封建专制程度加深,进而压制了人们的思想,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等原因使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
笔者一直看着学生们的唇枪舌战,并不时作些提示、引导和概括性的陈述,正当笔者为处理这个教学“意外”而欣喜的时候……
“老师,那现在我国的科技状况怎么样?是不是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声音来自教室后面的角落,笔者顺着声音望过去。原来,那是个平常被笔者视为调皮捣蛋的“坏”学生,可在此刻,他的话让笔者暗自高兴,这不是接着要讲到的有关我国科技国情的内容吗?“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接着,笔者热情洋溢地开始了下面内容的教学。一切又按照笔者事先预设好的思路推进,学生们积极回答,学习热情高涨,兴奋的气氛始终洋溢在整个课堂。但最终因时间关系,还是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反思
每次想起这堂课,回顾教学的整个过程,笔者都有许多感触。虽然这节课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但学生们展现出来的参与热情、活跃的思维、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发展潜能,以及他们脸上洋溢着的成就感,都让笔者惊喜,也使笔者开始反思: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任务重要,还是满足学生的生命成长需求重要?是压抑学生生命的个性,还是张扬学生的生命活力?该如何处理课堂的“意外”,才能使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才有利于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课堂?
1.课堂生命之芯: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是学生人生经历中一段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就是唱独角戏,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和尊严,更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但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教学计划,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终身发展。完成教学任务说到底最终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生命的发展服务,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求,所以课堂上如果学生有即时的需要,只要这个需要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教师都应该做出积极的回应,不能置之不理甚至一棍子打死。要知道学生在课堂上的大胆质疑,就是在大声表达他发自内心的需求。假如这堂课笔者没有灵活地回应学生的大胆质疑,就不可能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不可能有后面课堂的精彩纷呈。所以,当完成教学任务和满足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发生冲突时,笔者觉得应该重视后者,将“死”的课堂转变成为“活”的课堂,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是在“育人”,因为“育人”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2.课堂生命之盏:张扬学生生命的个性
新课程提倡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将“静”的课堂转变成为“动”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张扬学生生命的个性。只有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敢于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首先要维护、尊重学生的个性。比如,在探究活动中,笔者会说“准备好的,请大家表达出来”“请大胆地说出你的观点”“你讲得真好”“请帮老师归纳一下”等等。笔者这些看似平常的话,不仅有利于创设和营造一个宽容、自由、融洽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使他们解除心灵的禁锢,大胆地展示生命的智慧与天性,真正地动起来。
要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在这堂课中,笔者通过组织探究活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为学生充分展示个性提供时间和空间;通过活动中的奖励机制,激励个性的张扬。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讨论,不同的观点与思想得以碰撞与交融,使学生可以超越自己的认识,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从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实现对知识的重新建构,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生命个性的张扬,使课堂更加充满生机活力。
3.课堂生命之燃料:善待有意义的“意外”
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变化的、动态的过程,课堂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不可能一切尽在教师的掌握中。教师要善待课堂中的“意外”事件,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把那些对课堂教学不利的“意外”,及时处理在萌芽之中;对课堂教学或对学生的生命发展有意义的“意外”,要因势利导,找出“意外”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并巧妙地加以利用,把它当做有效的课堂资源,运用于教学中。这不仅可以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探究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多种生命发展能力的提升,使每一位学生真正得到成长和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更具有生命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因为,课堂生命的意义,在于使每一个生命得到新的成长和发展。
写到这里,笔者忽然想起巴金先生的《灯》:“黑暗中有灯,可以给夜行人指路;大海中有航灯,可以给船只指引前进的方向。”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点亮一盏课堂生命的灯,它肯定会驱散学生心灵的黑暗,促使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敢于对教学任务作出适当的调整,敢于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时间,不断提高教育决策能力,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生命发展的民主课堂,做一根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火柴,以满足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为芯,以张扬学生的生命个性为盏,以善待有意义的教学“意外”为燃料,点亮课堂生命之灯,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指引方向,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生命课堂。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谨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变.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3]叶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
(责任编辑 庞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