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制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时效性,既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校普法教育实现新高的突破口,也是目前我国中学生普法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有必要将现行各学科的教学进行全面的开发,把开发出来的法制因素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有机的进行渗透,从而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增加法制含量,加大法制意识的培养力度,由此形成一个完整的实施法制教育的学科体系,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唱响法制教育的旋律。
物理学科虽然不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但只要充分挖掘法制素材,合理选择渗透时机,同样能实现科学与法制教育的双丰收。
一、挖掘教材——寻找科学殿堂的法治之光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大部分法制内容并不占明显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慧眼识金,充分发掘直接的、潜在的法制因素。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为例,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法制素材,如:第一章《声现象》、第二章《光现象》、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六章《电压与电阻》分别涉及噪声污染、光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为我们渗透《环境保护法》提供了契机。第七章《欧姆定律》和第八章《电功率》包含了安全用电和生活用电常识,可适度结合《消防法》进行教学;同时用科学知识去武装学生的头脑,用科学的手段保护自身安全,以科学独特的角度去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是人文学科无法替代的。第十章《信息的传递》所蕴含的法制内容多是潜在的,如从古长城的御敌之策到当今的激光应用,可适度渗透《国防法》。微波炉简单易用,省时省电,可微波泄漏却能造成人体的伤害。电视的普及让世界“变小”,使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但另一方面,电视占据了孩子大量的业余时间,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减少了家庭成员的交流,影响了家庭关系;孩子因为好奇而模仿危险动作造成人身伤害,甚至让罪犯学到了别人犯罪的方法,是破案更难……这些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直观生动,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教师渗透法制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有机渗透——实现科学与法的和谐共振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教学策略,不能喧宾夺主,把法制的标签随意张贴,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样才能达到科学、法制的双重教育目的。
1.巧妙引入,营造氛围
在讲《光的反射》一节时,可以这样引入:近年来,城市更亮了,夜色更美了,让“城市亮起来”成为一句非常时尚的口号。然而,在华灯溢彩,霓虹闪烁的城市中,美丽的夜景下,光污染却一直被人们忽视。这些亮光在使城市变美的的同时也给都市人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城市上空不见了星辰,刺眼的灯光让人紧张,人工白昼使人难以入眠……于是官司不断,纷争又起。那么光污染是怎么造成的?我们又该如何防治呢?希望同学们学完本节课后,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这样处理的目的,是点到为止,在科学知识的大餐中加入法治的作料,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关注身边的法。
2.调查实践,交流合作
理论总是枯燥的,一万句说教比不上一次实践,亲身体验得到的远比枯燥的说教更触及灵魂。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如在学习《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一节时,可课前安排学生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的供电线路中哪些地方存在短路等安全隐患?调查高压装置和学校配电房是否安装了安全防护栏设施?是否设立了警示牌?有条件的可以去工厂了解安全用电的具体规定等。之后,在课堂上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分享成果。既解放了教师,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分享,认同安全用电的责任。
3.巧辩例题,激发联想
例题讲解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例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学生熟悉的物体,如在《运动和力》一章中,多以某人、小车、木块等作为研究对象。这时,如果教师把研究对象改为冉冉升起的国旗或是国旗护卫队员矫健的步伐,再加上少许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联想到周一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或是天安门升旗的盛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变换例题中的研究对象,以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国旗的形象在学生脑海时时浮现,其实就是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再开发,高效渗透而又不留痕迹。
4.会心一笑,轻松渗透
法制的内涵是约束人的行为,它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怎么做,如何做才符合规范,因此法是严肃的,但这不意味着教师总是要板着一张脸谈法说法。有时一个故事、一段幽默甚至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领略做人的准则。如在《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一节中,为说明噪声的危害,教师可以讲一个笑话:一天早晨,有个房客怒气冲冲地找到房东,愤愤地说:“我要换房!”房东问:“为什么?”房客说:“楼上那些人莫名其妙,半夜两点钟疯狂地敲我房门。”“哦?他们把你吵醒了?”房东问道。“没有,当时我在练习吹喇叭。”恰当的笑话运用,犹如一缕清风,轻轻吹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把快乐包裹的“法”的种子撒播在学生心田。
5.自主探究,拓展延伸
在学完第四章《物态变化》之后,首先安排学生阅读课后STS材料《水的故事》,了解水资源的珍贵,认同节约用水。然后根据对自己家里用水状况的调查,设计一个节水方案;或调查本地农田灌溉及城市绿化灌溉的主要方式,向技术人员了解先进的灌溉技术。最后,引导学生关注本地的水资源,了解本地水体受污染的状况。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向长辈请教。事实证明,这种学生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非常自然,并把课堂延伸至课外,使学习方式悄然转变。
总之,“润物细无声”应该是法制教育在学科渗透中的最佳描述,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着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特点,寻找科学与人文的合理链接,实现科学与法制的和谐共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教师具备信息敏感度,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发挥教育机智,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在组织活动中进行无痕渗透和有目的的培养,同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收获更多人生成长的非智力因素。
物理学科虽然不是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但只要充分挖掘法制素材,合理选择渗透时机,同样能实现科学与法制教育的双丰收。
一、挖掘教材——寻找科学殿堂的法治之光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大部分法制内容并不占明显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慧眼识金,充分发掘直接的、潜在的法制因素。以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为例,其中就蕴含着丰富的法制素材,如:第一章《声现象》、第二章《光现象》、第四章《物态变化》、第六章《电压与电阻》分别涉及噪声污染、光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与我们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为我们渗透《环境保护法》提供了契机。第七章《欧姆定律》和第八章《电功率》包含了安全用电和生活用电常识,可适度结合《消防法》进行教学;同时用科学知识去武装学生的头脑,用科学的手段保护自身安全,以科学独特的角度去贯彻《未成年人保护法》,这是人文学科无法替代的。第十章《信息的传递》所蕴含的法制内容多是潜在的,如从古长城的御敌之策到当今的激光应用,可适度渗透《国防法》。微波炉简单易用,省时省电,可微波泄漏却能造成人体的伤害。电视的普及让世界“变小”,使人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但另一方面,电视占据了孩子大量的业余时间,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减少了家庭成员的交流,影响了家庭关系;孩子因为好奇而模仿危险动作造成人身伤害,甚至让罪犯学到了别人犯罪的方法,是破案更难……这些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直观生动,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教师渗透法制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有机渗透——实现科学与法的和谐共振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要注意教学策略,不能喧宾夺主,把法制的标签随意张贴,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样才能达到科学、法制的双重教育目的。
1.巧妙引入,营造氛围
在讲《光的反射》一节时,可以这样引入:近年来,城市更亮了,夜色更美了,让“城市亮起来”成为一句非常时尚的口号。然而,在华灯溢彩,霓虹闪烁的城市中,美丽的夜景下,光污染却一直被人们忽视。这些亮光在使城市变美的的同时也给都市人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城市上空不见了星辰,刺眼的灯光让人紧张,人工白昼使人难以入眠……于是官司不断,纷争又起。那么光污染是怎么造成的?我们又该如何防治呢?希望同学们学完本节课后,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这样处理的目的,是点到为止,在科学知识的大餐中加入法治的作料,激发学习兴趣,拓展思维空间,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关注身边的法。
2.调查实践,交流合作
理论总是枯燥的,一万句说教比不上一次实践,亲身体验得到的远比枯燥的说教更触及灵魂。因此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思考。如在学习《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一节时,可课前安排学生观察家庭、学校、社区的供电线路中哪些地方存在短路等安全隐患?调查高压装置和学校配电房是否安装了安全防护栏设施?是否设立了警示牌?有条件的可以去工厂了解安全用电的具体规定等。之后,在课堂上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分享成果。既解放了教师,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分享,认同安全用电的责任。
3.巧辩例题,激发联想
例题讲解是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例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学生熟悉的物体,如在《运动和力》一章中,多以某人、小车、木块等作为研究对象。这时,如果教师把研究对象改为冉冉升起的国旗或是国旗护卫队员矫健的步伐,再加上少许的引导点拨,学生就会联想到周一庄严的升国旗仪式,或是天安门升旗的盛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变换例题中的研究对象,以激发学生的联想,让国旗的形象在学生脑海时时浮现,其实就是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再开发,高效渗透而又不留痕迹。
4.会心一笑,轻松渗透
法制的内涵是约束人的行为,它强调人在社会生活中怎么做,如何做才符合规范,因此法是严肃的,但这不意味着教师总是要板着一张脸谈法说法。有时一个故事、一段幽默甚至更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学生在会心一笑中领略做人的准则。如在《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一节中,为说明噪声的危害,教师可以讲一个笑话:一天早晨,有个房客怒气冲冲地找到房东,愤愤地说:“我要换房!”房东问:“为什么?”房客说:“楼上那些人莫名其妙,半夜两点钟疯狂地敲我房门。”“哦?他们把你吵醒了?”房东问道。“没有,当时我在练习吹喇叭。”恰当的笑话运用,犹如一缕清风,轻轻吹开学生的心灵之窗,把快乐包裹的“法”的种子撒播在学生心田。
5.自主探究,拓展延伸
在学完第四章《物态变化》之后,首先安排学生阅读课后STS材料《水的故事》,了解水资源的珍贵,认同节约用水。然后根据对自己家里用水状况的调查,设计一个节水方案;或调查本地农田灌溉及城市绿化灌溉的主要方式,向技术人员了解先进的灌溉技术。最后,引导学生关注本地的水资源,了解本地水体受污染的状况。让学生课后查资料、向长辈请教。事实证明,这种学生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非常自然,并把课堂延伸至课外,使学习方式悄然转变。
总之,“润物细无声”应该是法制教育在学科渗透中的最佳描述,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有着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特点,寻找科学与人文的合理链接,实现科学与法制的和谐共振,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教师具备信息敏感度,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发挥教育机智,合理开发教学资源,在组织活动中进行无痕渗透和有目的的培养,同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的同时收获更多人生成长的非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