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语言,作为一种沟通的媒介,也愈发受到重视;其中,西班牙语,作为世界第三大语言,同样也受到世界广泛的关注。本文旨在探究西班牙语在我国的文化构建形式,并剖析其中的文化构建的发展影响。
关键词:文化;西班牙语;文化构建
作者简介:高展卉,女,汉族,湖南人。
[中图分类号]:H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
引言:
西班牙语属于印欧语系,起源于拉丁语,作为世界第三大语言,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极力推动着语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其中,西班牙语在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谈话和发言中使用得愈益频繁,在表明政治立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西班牙语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青睐,而西语文化在华的构建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构建途径
(一)地理大发现
15世纪,西班牙迎来了伟大的地理大发现时代。西班牙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其积极在全球建立根据地。诱惑西班牙人去开辟新的世界的很大原因是对神秘东方财富的幻想。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描述,让西方各国痴迷神往,西班牙尤甚,因为当时的西班牙面临沉重的领土压力。由陆路通往东方的道路被穆斯林所封锁,为了扩张领土,为了同葡萄牙争夺对世界东方的殖民,西班牙决定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道路。后来,世界渐趋一体化,西班牙力图控制当时的明朝,而明朝坚持“朝贡”政策,正是这种“试探性”的交流使双方官方交往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是两国之间第一次正式的文明与艺术交流,也为之后的“文化传播”埋下了伏笔。
(二)书籍译本
公元1585年,一本由西班牙历史学家冈察雷斯·门多萨所著的《大中华帝国史》全面介绍了当时中国明朝的发展概况。而后,1592年,相对应的中文译本也紧接着面世。20世纪初,塞万提斯的巨著《堂·吉诃德》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出版,此后又多次翻译出版。当时中西两个国家之间,将书籍译本作为媒介上演着各自的文化交流。书籍的翻译,思想的碰撞,在当时中国的文化界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火种。
(三)教学交流
据西班牙使馆教育处资料显示,1952年,是中国西班牙语的教学的记录年。当时需要在北京召开一项国际性的会议,受邀方中有大量的西班牙语成员。故此,急需一大批的西班牙语翻译人员。此后,1991年,北京塞万提斯学院的建立大大地推进了西班牙语教学和推动西班牙语在华的发展。如果之前的书籍译本交流,只是小试牛刀,那么这次的教学交流便是大刀阔斧,它承认了西班牙语在我国的语言地位,并将作为一门外语正式建立起来。据北京外国语大学郑书九教授介绍,1999年参加西班牙语专业考试的大学生仅有123名。而目前,这一数字正以成百上千倍扩大。可见,西班牙语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已经受到国人的认可了。
二.构建影响
(一)文化冲突
文化,是复杂的;文化,是多元的。其中,最直接的反映是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语言环境造就出不同的文化灵魂。没有相同的文化价值导向,没有长时间受过相同的文化熏陶,故而文化冲突就此产生。所以,当一个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本土人在因为一个西班牙语冷笑话而捧腹大笑时,我们学西班牙语的学生却往往不得其乐。这就是文化沖突,而这种冲突是最常见的,最无伤大雅的。若是严重一点,上升到文化层面,民族立场,就不免会大动干戈了。西班牙语在中国的发展不免也会受到诸如此类的阻力,这些都是正常的,需要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它,冷静理智解决它。除此之外,西班牙语在中国的发展过快也有可能受到反噬。语言应该是文明交融的自然结果,而不应该受商业经济的诱惑而揠苗助长。故此,西班牙语在中国的“泛滥”发展也可能导致汉语文化的缺失和西班牙语文化的畸形发展。
(二)文化融合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震惊,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其他国家也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其中,西班牙府也加大了与中国关系发展的力度,双方在经经济贸易、旅游观光、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日益频繁;拉美和中国的交流合作意味着资源共享,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人才资源的共享。中国和拉美的贸易总量在我国进入世贸之后增长尤其明显。因此,西班牙语人才在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掀起的“西班牙语热”还将持续下去。
三.结语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社会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过去三十年里,西班牙语在中国从婴儿成长到少年,而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班牙语的发展将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蔡乐.塞万提斯的语言活跃在孔子的土地上——西班牙语在中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于雯.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语言交叉影响——论西班牙语在拉丁美洲的植根与发展趋势[J].文教资料,2014(22).
[3]张淑华.从历时态的角度看西班牙语的形成和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
关键词:文化;西班牙语;文化构建
作者简介:高展卉,女,汉族,湖南人。
[中图分类号]:H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
引言:
西班牙语属于印欧语系,起源于拉丁语,作为世界第三大语言,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也极力推动着语言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其中,西班牙语在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谈话和发言中使用得愈益频繁,在表明政治立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西班牙语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青睐,而西语文化在华的构建与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构建途径
(一)地理大发现
15世纪,西班牙迎来了伟大的地理大发现时代。西班牙航海事业的发展,使其积极在全球建立根据地。诱惑西班牙人去开辟新的世界的很大原因是对神秘东方财富的幻想。马可·波罗对东方的描述,让西方各国痴迷神往,西班牙尤甚,因为当时的西班牙面临沉重的领土压力。由陆路通往东方的道路被穆斯林所封锁,为了扩张领土,为了同葡萄牙争夺对世界东方的殖民,西班牙决定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道路。后来,世界渐趋一体化,西班牙力图控制当时的明朝,而明朝坚持“朝贡”政策,正是这种“试探性”的交流使双方官方交往以失败告终。但是,这是两国之间第一次正式的文明与艺术交流,也为之后的“文化传播”埋下了伏笔。
(二)书籍译本
公元1585年,一本由西班牙历史学家冈察雷斯·门多萨所著的《大中华帝国史》全面介绍了当时中国明朝的发展概况。而后,1592年,相对应的中文译本也紧接着面世。20世纪初,塞万提斯的巨著《堂·吉诃德》第一次翻译成中文出版,此后又多次翻译出版。当时中西两个国家之间,将书籍译本作为媒介上演着各自的文化交流。书籍的翻译,思想的碰撞,在当时中国的文化界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火种。
(三)教学交流
据西班牙使馆教育处资料显示,1952年,是中国西班牙语的教学的记录年。当时需要在北京召开一项国际性的会议,受邀方中有大量的西班牙语成员。故此,急需一大批的西班牙语翻译人员。此后,1991年,北京塞万提斯学院的建立大大地推进了西班牙语教学和推动西班牙语在华的发展。如果之前的书籍译本交流,只是小试牛刀,那么这次的教学交流便是大刀阔斧,它承认了西班牙语在我国的语言地位,并将作为一门外语正式建立起来。据北京外国语大学郑书九教授介绍,1999年参加西班牙语专业考试的大学生仅有123名。而目前,这一数字正以成百上千倍扩大。可见,西班牙语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已经受到国人的认可了。
二.构建影响
(一)文化冲突
文化,是复杂的;文化,是多元的。其中,最直接的反映是语言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的语言环境造就出不同的文化灵魂。没有相同的文化价值导向,没有长时间受过相同的文化熏陶,故而文化冲突就此产生。所以,当一个以西班牙语为母语的本土人在因为一个西班牙语冷笑话而捧腹大笑时,我们学西班牙语的学生却往往不得其乐。这就是文化沖突,而这种冲突是最常见的,最无伤大雅的。若是严重一点,上升到文化层面,民族立场,就不免会大动干戈了。西班牙语在中国的发展不免也会受到诸如此类的阻力,这些都是正常的,需要我们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它,冷静理智解决它。除此之外,西班牙语在中国的发展过快也有可能受到反噬。语言应该是文明交融的自然结果,而不应该受商业经济的诱惑而揠苗助长。故此,西班牙语在中国的“泛滥”发展也可能导致汉语文化的缺失和西班牙语文化的畸形发展。
(二)文化融合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举世震惊,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其他国家也向中国抛出了“橄榄枝”。其中,西班牙府也加大了与中国关系发展的力度,双方在经经济贸易、旅游观光、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日益频繁;拉美和中国的交流合作意味着资源共享,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还是人才资源的共享。中国和拉美的贸易总量在我国进入世贸之后增长尤其明显。因此,西班牙语人才在中国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掀起的“西班牙语热”还将持续下去。
三.结语
语言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与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社会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过去三十年里,西班牙语在中国从婴儿成长到少年,而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班牙语的发展将会得到一个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蔡乐.塞万提斯的语言活跃在孔子的土地上——西班牙语在中国[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于雯.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语言交叉影响——论西班牙语在拉丁美洲的植根与发展趋势[J].文教资料,2014(22).
[3]张淑华.从历时态的角度看西班牙语的形成和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