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西低碳技术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的主要问题。应制定区域技术创新战略、建立健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建立区域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等,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低碳技术创新;江西;问题;对策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决定能否顺利实现低碳发展。低碳技术创新目标是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方式与经济形态。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三类技术: 一是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为主的减少碳排放的减碳技术; 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无碳技术; 三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为主的去碳技术。
一、江西低碳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江西通过构建低碳创新平台、加强开发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CDM项目开发等,低碳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1.低碳技术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2014年江西单位GDP能耗下降3.16%,2010-2014年累计下降14.8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92%,2010-2014年累计下降29%。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确认为第一批国家低碳工业园试点。2014年末江西共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33家,比2010年末增加305家,全年实现增加值170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84.9%,年均增长16.6%,占GDP的比重突破两位数,达10.8%,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4年末,全省共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比2010年末增加1个,全年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56.1亿元、工业增加值670.6亿元,分别占94个工业园区的12.5%和11.4%。
2.发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引进了先进技术
江西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能力在国际合作中得到不断发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数快速增长。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统计,截止2015年5月5日,江西有85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占国家发改委审批项目总数的1.68%,位居第 24位,项目估计年减排总量8263601tC02e,截止2014年8月31日,江西有57个项目获得EB注册,占我国在EB注册项目总数的1.5%,位居第25位,注册项目估计年减排总量5530995tC02e,占我国在EB注册项目估计年减排总量的0.88%,位居第26位,截止2014年10月15日,江西有24个项目获得EB签发,占我国在EB签发项目总数的1.7%,位居第24位,签发总量共计1979310tC02e,占我国在EB签发项目估计年减排总量的0.59%,位居第27位。江西通过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国际合作实施,获得额外的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拓宽了引进国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渠道,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能源结构,改善当地环境质量,同时获得促进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节能增效的环境效益。
3.新能源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优势
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部分产业技术创新全国领先,具备技术扩散能力,赛维LDK公司在光伏研究领域已申请专利38项,获授权18项,获省部级奖1项,其硅片生产中的“铸锭炉二次加料装置的试剂”和“填装性能良好的原料硅块及其制备方法”两项科技创新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高纯多晶硅料项目单位产品的设计还原电耗创造了国际硅料行业的多个单项第一。瑞晶公司“光学掩膜高吸光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所产太阳能电池片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6.35%,单片转换效率最高达17.03%。中材公司在高压陶瓷坩埚等配套领域拥有自主创新技术。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伏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先后落户新余;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被授予“国家硅材料及光伏应用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光伏产业基地”称号。产业基地逐渐形成。江西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以新余、上饶、九江、南昌、景德镇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其中,新余市围绕赛维LDK公司已基本形成了从硅料到终端应用产品的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体系,上饶市、九江市正在逐步形成以晶科能源公司和旭阳雷迪公司为核心的侧重产业链前端的光伏产品生产基地,南昌市正在逐步形成以太阳能薄膜电池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景德镇市依托景德镇半导体公司正在大力发展中下游产业。
4.农业低碳技术广泛应用
测土配方施肥。改进农业施肥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江西摸索的推广模式、施肥原则、施肥技术、营销机制等在全国示范推广。以节肥为核心的测土配方施肥模式改变了农民传统施肥方式,减氮、控磷、增钾和微量元素的平衡施肥,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并且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沼气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赣南首创并推广的农户“猪—沼—果(渔、菜)”模式,被农业部作为生态农业的“南方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示范效应。“猪—沼—果(渔、菜)”节约型农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
5.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江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4年江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7亿元,比2010年增长66.1%,占GDP比重为1%。2014年末,江西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重点实验室90家,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1家和3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2家,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3家和88家。2014年,江西专利申请、授權量达到25594件和13831件,分别比2010年增长3.1倍和2.2倍,南昌欧菲光获中国专利金奖。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50.8亿元,比2010年增长1.2倍。 二、江西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江西低碳技术发展面临创新能力不强、专业人才不足、创新动力不足等挑战。
1.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江西低碳技术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研发还比较薄弱,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江西经济基础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水电开发程度较高,而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核电等新能源发展缓慢,科技储备基础仍需加强,能源开发、供应与转换、输配技术、工业生产技术和其他能源终端使用技术与全国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冶金、建材等行业节能减排、余热余压利用等缺乏核心关键技术。江西的光伏、LED 技术产业化虽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是推广应用速度不快,产品基本外销,“两头在外”受制于人。
2.低碳技术人才不足
低碳技术创新人才不足。技术创新人才资源匮乏,江西从事节能和低碳技术专业人才偏少,而且大多集中在高校与科研单位,低碳技术创新主体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发的科技人员十分有限,具有国际视野的低碳技术创新人才更加稀缺。
3.低碳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由于低碳技术成果的公共性与外部性,低碳技术创新风险大,以及技术与市场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高碳锁定效应妨碍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对低碳技术投入不足,江西财政科技投入GDP比例偏低,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经费占 GDP的比重则更低,研发投入力度不够,2014年江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7亿元,仅占GDP比重为1%。
三、江西低碳技术创新对策
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只有不断完善低碳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的转变。因此,应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区域技术创新战略、建立健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
建立区域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制定区域技术创新战略
制定低碳创新战略,把低碳追求纳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结构之中,明确技术创新体系的目标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政府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明确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
2.建立健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保障。制定并出台适合本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现状的法律法规,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依据。建立健全促进低碳技术发展的法律体系,对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产业进行法律约束,促进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发展低碳经济。针对不同行业制定碳排放标准,明确环境法律责任承担对象,赋予环保部门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建立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促进低碳技术主动开发与应用和。加强地方低碳技术立法。提高法律的全面性与可操作性。针对技术研发、技术转化、产品运用、产品销售和运输、市场建设等各方面、各环节、各部分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定。
3.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必要构建整体的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提高执能部门执行政策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保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通过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运用制度手段将低碳技术创新外部效益内部化,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者与低碳技术使用者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对低碳技术创新项目加大投资,把对低碳技术创新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形成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保证财政对低碳技术研发、清洁能源开发、节能减排的投入。完善税收政策。充分利用省级政府的税收优惠权限,进一步扩大支持范围,调整税收减免标准,完善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企业碳收集、碳存储技术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低税率、减征、免征等办法。设立地方低碳创新基金。由地方财政专项拨款组成,主要用于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新能源开发、新碳能源技术开发、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项目,对基金的投入使用实施严格管理,同时对基金的投入多少以及使用效率进行严格控制。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把政府采购政策纳入地方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对低碳技术产品实施优先采购,对重大低碳技术创新项目可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替代竞争性招标采购,健全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制订低碳产品政府采购目录、建立低碳产品的政府采购与订购制度、建立低碳产品的自主品牌认定制度与海外采购审核制度。
4.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
建立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结合江西低碳技术发展现状,围绕能源、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构建低碳技术研发平台,加强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转化平台。整合现有的科技以及产业资源,以江西目前已有的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构建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相关的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区域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技术平台。重点打造低碳技术创新平台,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5.积极参与低碳技术合作
积极寻求国际技术转让与区域技术合作,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积极探索与发达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开展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积极开展低碳技术的区域合作。利用中部地区各省以及“泛珠三角”区域省(区)联席会议机制构建低碳技术合作与共享制度。积极探索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等之间构建区域科技合作平台,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共同研发低碳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构建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区域科技合作网络体系,互通信息,共享资源,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区域合作与产业联盟,实现区域内低碳技术转移、产业优势互补,延伸产业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琳,陆小成.低碳技术创新的制度功能与路径选择[J]. 中国科技论坛,2012,10.
[2] 张鲁秀,李光红等. 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资金支持模型与策略研究[J].山东省科学,2014,6.
[3] 周彦霞 秦书生.低碳技术创新驱动低碳发展探析[J].科技与经济,2013,4.
[4]周五七,聂鸣.促進低碳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J]. 2011,7.
[5] 孙丽芝. 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1,2.
关键词:低碳技术创新;江西;问题;对策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决定能否顺利实现低碳发展。低碳技术创新目标是实现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发展方式与经济形态。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主要包括三类技术: 一是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为主的减少碳排放的减碳技术; 二是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无碳技术; 三是碳捕捉与封存技术、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等为主的去碳技术。
一、江西低碳技术创新的现状分析
江西通过构建低碳创新平台、加强开发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实施CDM项目开发等,低碳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
1.低碳技术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2014年江西单位GDP能耗下降3.16%,2010-2014年累计下降14.86%;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92%,2010-2014年累计下降29%。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确认为第一批国家低碳工业园试点。2014年末江西共有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33家,比2010年末增加305家,全年实现增加值170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84.9%,年均增长16.6%,占GDP的比重突破两位数,达10.8%,比2010年提高3个百分点。2014年末,全省共有4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比2010年末增加1个,全年合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56.1亿元、工业增加值670.6亿元,分别占94个工业园区的12.5%和11.4%。
2.发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引进了先进技术
江西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能力在国际合作中得到不断发展,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数快速增长。据中国清洁发展机制网统计,截止2015年5月5日,江西有85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占国家发改委审批项目总数的1.68%,位居第 24位,项目估计年减排总量8263601tC02e,截止2014年8月31日,江西有57个项目获得EB注册,占我国在EB注册项目总数的1.5%,位居第25位,注册项目估计年减排总量5530995tC02e,占我国在EB注册项目估计年减排总量的0.88%,位居第26位,截止2014年10月15日,江西有24个项目获得EB签发,占我国在EB签发项目总数的1.7%,位居第24位,签发总量共计1979310tC02e,占我国在EB签发项目估计年减排总量的0.59%,位居第27位。江西通过开发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参与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国际合作实施,获得额外的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拓宽了引进国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渠道,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能源结构,改善当地环境质量,同时获得促进清洁生产、保护环境和节能增效的环境效益。
3.新能源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优势
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部分产业技术创新全国领先,具备技术扩散能力,赛维LDK公司在光伏研究领域已申请专利38项,获授权18项,获省部级奖1项,其硅片生产中的“铸锭炉二次加料装置的试剂”和“填装性能良好的原料硅块及其制备方法”两项科技创新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高纯多晶硅料项目单位产品的设计还原电耗创造了国际硅料行业的多个单项第一。瑞晶公司“光学掩膜高吸光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所产太阳能电池片平均转换效率达到16.35%,单片转换效率最高达17.03%。中材公司在高压陶瓷坩埚等配套领域拥有自主创新技术。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光伏知识产权信息中心先后落户新余;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园被授予“国家硅材料及光伏应用产业化基地”、“国家新能源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国家光伏产业基地”称号。产业基地逐渐形成。江西太阳能光伏产业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以新余、上饶、九江、南昌、景德镇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其中,新余市围绕赛维LDK公司已基本形成了从硅料到终端应用产品的较为完整的光伏产业体系,上饶市、九江市正在逐步形成以晶科能源公司和旭阳雷迪公司为核心的侧重产业链前端的光伏产品生产基地,南昌市正在逐步形成以太阳能薄膜电池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新技术产品生产基地,景德镇市依托景德镇半导体公司正在大力发展中下游产业。
4.农业低碳技术广泛应用
测土配方施肥。改进农业施肥技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平衡施肥,江西摸索的推广模式、施肥原则、施肥技术、营销机制等在全国示范推广。以节肥为核心的测土配方施肥模式改变了农民传统施肥方式,减氮、控磷、增钾和微量元素的平衡施肥,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有效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并且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保护了生态环境,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沼气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赣南首创并推广的农户“猪—沼—果(渔、菜)”模式,被农业部作为生态农业的“南方模式”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示范效应。“猪—沼—果(渔、菜)”节约型农业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发展前景广阔。
5.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江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2014年江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7亿元,比2010年增长66.1%,占GDP比重为1%。2014年末,江西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家、省重点实验室90家,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1家和3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2家,分别比2010年末增加3家和88家。2014年,江西专利申请、授權量达到25594件和13831件,分别比2010年增长3.1倍和2.2倍,南昌欧菲光获中国专利金奖。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金额50.8亿元,比2010年增长1.2倍。 二、江西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江西低碳技术发展面临创新能力不强、专业人才不足、创新动力不足等挑战。
1.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江西低碳技术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重大技术研发还比较薄弱,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亟待突破。江西经济基础较薄弱,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能源消费快速增长,水电开发程度较高,而风电、生物质能、太阳能、核电等新能源发展缓慢,科技储备基础仍需加强,能源开发、供应与转换、输配技术、工业生产技术和其他能源终端使用技术与全国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冶金、建材等行业节能减排、余热余压利用等缺乏核心关键技术。江西的光伏、LED 技术产业化虽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是推广应用速度不快,产品基本外销,“两头在外”受制于人。
2.低碳技术人才不足
低碳技术创新人才不足。技术创新人才资源匮乏,江西从事节能和低碳技术专业人才偏少,而且大多集中在高校与科研单位,低碳技术创新主体仍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没有成为真正的技术创新主体,企业从事低碳技术研发的科技人员十分有限,具有国际视野的低碳技术创新人才更加稀缺。
3.低碳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由于低碳技术成果的公共性与外部性,低碳技术创新风险大,以及技术与市场的不确定性,影响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高碳锁定效应妨碍低碳技术创新;政府对低碳技术投入不足,江西财政科技投入GDP比例偏低,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经费占 GDP的比重则更低,研发投入力度不够,2014年江西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7亿元,仅占GDP比重为1%。
三、江西低碳技术创新对策
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只有不断完善低碳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的转变。因此,应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制定区域技术创新战略、建立健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
建立区域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1.制定区域技术创新战略
制定低碳创新战略,把低碳追求纳入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结构之中,明确技术创新体系的目标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政府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明确能源技术的发展方向。
2.建立健全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保障。制定并出台适合本区域低碳技术创新现状的法律法规,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依据。建立健全促进低碳技术发展的法律体系,对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的产业进行法律约束,促进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发展低碳经济。针对不同行业制定碳排放标准,明确环境法律责任承担对象,赋予环保部门必要的强制执行权。建立健全环境信息披露制度,提高环境违法成本,促进低碳技术主动开发与应用和。加强地方低碳技术立法。提高法律的全面性与可操作性。针对技术研发、技术转化、产品运用、产品销售和运输、市场建设等各方面、各环节、各部分进行全面、细致的规定。
3.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
必要构建整体的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提高执能部门执行政策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保证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长远发展目标的实现;通过合理、有效的制度设计,运用制度手段将低碳技术创新外部效益内部化,促进低碳技术创新者与低碳技术使用者的积极性,形成有效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对低碳技术创新项目加大投资,把对低碳技术创新投入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形成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保证财政对低碳技术研发、清洁能源开发、节能减排的投入。完善税收政策。充分利用省级政府的税收优惠权限,进一步扩大支持范围,调整税收减免标准,完善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企业碳收集、碳存储技术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低税率、减征、免征等办法。设立地方低碳创新基金。由地方财政专项拨款组成,主要用于对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新能源开发、新碳能源技术开发、低碳经济发展的示范项目,对基金的投入使用实施严格管理,同时对基金的投入多少以及使用效率进行严格控制。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把政府采购政策纳入地方低碳技术创新政策体系,对低碳技术产品实施优先采购,对重大低碳技术创新项目可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替代竞争性招标采购,健全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制订低碳产品政府采购目录、建立低碳产品的政府采购与订购制度、建立低碳产品的自主品牌认定制度与海外采购审核制度。
4.构建低碳技术创新的服务平台
建立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平台。结合江西低碳技术发展现状,围绕能源、资源、环境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构建低碳技术研发平台,加强低碳产业创新能力建设。建立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转化平台。整合现有的科技以及产业资源,以江西目前已有的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构建与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相关的技术创新联盟,构建区域性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技术平台。重点打造低碳技术创新平台,搭建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5.积极参与低碳技术合作
积极寻求国际技术转让与区域技术合作,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积极探索与发达国家之间,企业之间,学术、研究、管理、培训机构之间,以及其他非政府组织和协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开展项目技术合作、经验交流及能力建设等形式的合作,引进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积极开展低碳技术的区域合作。利用中部地区各省以及“泛珠三角”区域省(区)联席会议机制构建低碳技术合作与共享制度。积极探索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等之间构建区域科技合作平台,加强产业分工与协作,共同研发低碳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构建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区域科技合作网络体系,互通信息,共享资源,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加强区域合作与产业联盟,实现区域内低碳技术转移、产业优势互补,延伸产业链,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 琳,陆小成.低碳技术创新的制度功能与路径选择[J]. 中国科技论坛,2012,10.
[2] 张鲁秀,李光红等. 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资金支持模型与策略研究[J].山东省科学,2014,6.
[3] 周彦霞 秦书生.低碳技术创新驱动低碳发展探析[J].科技与经济,2013,4.
[4]周五七,聂鸣.促進低碳技术创新的公共政策实践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J]. 2011,7.
[5] 孙丽芝. 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机械管理开发,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