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阅读教学指导和带动写作教学,以写作教学检验和强化阅读教学效果,两种教学紧密配合,互相渗透,不但巩固了阅读教学效果,而且促进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能力
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两种教学相得益彰。两种能力相辅相成,在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范文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析材、选材和组材能力
教师在给学生命题时,一般不会脱离学生的生活范围,对学生的写作要求也不可能太高,学生应该有东西可写,应该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但事实是,学生常常慨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到无东西可写,或是学生“有东西可写”,但又常常组织不出一篇像样的习作。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不会对自己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选择和组织。
课本中的范文,大都是作者在广泛积累材料并经过认真筛选后完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课文内容,思考课文材料的典型性,了解文章选材的基本标准,明晰材料自身性质以及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这种针对写作技能、技巧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广泛占有材料是写作的基础,在写作过程中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来选取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整,要根据材料的性质和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决定材料的表述方式及材料在结构中的位置,凡此等等,使学生的选材谋篇、布局成章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语言运用技巧,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文学性语言
语言是构成文章的物质基础。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语言不仅是写作中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是使文章生动、有力、优美、感人的重要条件。优美的文章往住要借助优美的语言。语言不好,缺乏魅力,文章就很难写好。大多数初中生的作文不感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语言的运用上,或用词不当,语句不通;或语言繁琐,表达不清;或行文呆板,不会修饰。
课本范文或叙述生动,描绘逼真;或论证有力,解说明晰,其语言风格或优美、清丽或朴实、含蓄。不管是哪一类文章,都能给人以美感,这无不是借助于作者那丰姿多彩的语言。语言美是文章美的首要条件,语言的表达效果直接关系着文章的质量。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语言素养,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共同目的,是学生学习写作最重要的基本功。教师在阅读数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本范文具体词句或语段的分析,使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用语的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同时,结合具体课文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在练习中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的推敲和语句的锤炼,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在课文的结构分析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后继写作夯实基础
文章的结构,实质上是作者的主观思路和事物客观逻辑性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方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联系和秩序的反应,另一方面又是作者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和读者接受的需要而作出的创造性的组织和安排。作者的主观思路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外部形式上,而事物的客观逻辑性则主要体现在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上。因此,我们可以说,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在对课本范文进行结构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文章结构性质上的这种两重性。既要分析文章开头和结果的方式,文章中的过渡、衔接和照应,文章中段落层次的安排等等,又要力图分析出作者如此安排的原因,使学生明确文章结构的完整、连贯和严密体现在哪里。伴随着这种结构分析,学生明晰了文章材料内部的客观逻辑性,理清了作者的主观思路,一般都能够归纳概括出文章的结构提纲或画出文章的结构图。对课本范文材料和结构的分析,不仅使学生直接掌握了一些结构安排的方法,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为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储备了后劲。
四、挖掘课文材料中蕴含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课文中有众多写景、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自己优美的笔调,写出了大自然的美,塑造了人物的美好心灵,展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背影》,作者朱自清借“背影”写出了父子之间那种深挚的感情,斟词酌句,学生无不为他们父子间的感情而感动。由人及己,联想到自己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所受的种种关爱,往日情怀仍历历在目,学生也自然希望用自己的笔去歌颂自己所受的关爱,去抒发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情。
对课文美的挖掘与欣赏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了学生对生活美的再体验,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急着希望用自己的笔去表现生活的美,歌颂生活的美。这不但使学生寻找到了写作素材的源泉——生活美,而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从而改变了学生被动写作的状况,转而形成一种主动写作、自主写作的新局面。
五、结合阅读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仿写练习,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之间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阅读内容与写作内容间存在着众多的共同因素,如题材、体裁、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这些共同因素的存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无论是阅读方面的还是写作方面的,都会与后继学习产生相互影响,形成阅读知识与能力和写作知识与能力间的正迁移。何其芳曾说“初学写作是要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这句话就点出了阅读与写作间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并指明了模仿就是促进迁移的有效途径。
初中学生可以说是初入写作之门。未经写作历程的风霜雨雪,又怎能形成他们个人的风格特色呢?因此,应通过一定量的仿写练习,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模仿可以有多种形式,小到模仿一个词、一个特色语句的运用,大到模仿一篇文章的结构模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这种结合,使阅读与写作能够相辅相成,促成了两种学习间知识能力的迁移,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语文能力
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两种教学相得益彰。两种能力相辅相成,在学生综合语文能力的培养上,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范文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析材、选材和组材能力
教师在给学生命题时,一般不会脱离学生的生活范围,对学生的写作要求也不可能太高,学生应该有东西可写,应该能够写出符合要求的习作。但事实是,学生常常慨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感到无东西可写,或是学生“有东西可写”,但又常常组织不出一篇像样的习作。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由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现实生活,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不会对自己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选择和组织。
课本中的范文,大都是作者在广泛积累材料并经过认真筛选后完成的。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课文内容,思考课文材料的典型性,了解文章选材的基本标准,明晰材料自身性质以及材料与中心的关系。
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这种针对写作技能、技巧的分析,使学生明白,广泛占有材料是写作的基础,在写作过程中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来选取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必要的补充和调整,要根据材料的性质和材料与中心的关系决定材料的表述方式及材料在结构中的位置,凡此等等,使学生的选材谋篇、布局成章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和语言运用技巧,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文学性语言
语言是构成文章的物质基础。高尔基说过“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语言不仅是写作中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是使文章生动、有力、优美、感人的重要条件。优美的文章往住要借助优美的语言。语言不好,缺乏魅力,文章就很难写好。大多数初中生的作文不感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语言的运用上,或用词不当,语句不通;或语言繁琐,表达不清;或行文呆板,不会修饰。
课本范文或叙述生动,描绘逼真;或论证有力,解说明晰,其语言风格或优美、清丽或朴实、含蓄。不管是哪一类文章,都能给人以美感,这无不是借助于作者那丰姿多彩的语言。语言美是文章美的首要条件,语言的表达效果直接关系着文章的质量。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语言素养,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共同目的,是学生学习写作最重要的基本功。教师在阅读数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本范文具体词句或语段的分析,使学生逐渐熟悉和掌握用语的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同时,结合具体课文进行相应的写作练习,在练习中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的推敲和语句的锤炼,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在课文的结构分析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后继写作夯实基础
文章的结构,实质上是作者的主观思路和事物客观逻辑性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方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联系和秩序的反应,另一方面又是作者根据自己表达的需要和读者接受的需要而作出的创造性的组织和安排。作者的主观思路主要表现在文章的外部形式上,而事物的客观逻辑性则主要体现在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上。因此,我们可以说,文章的结构是文章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部形式的统一。
在对课本范文进行结构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文章结构性质上的这种两重性。既要分析文章开头和结果的方式,文章中的过渡、衔接和照应,文章中段落层次的安排等等,又要力图分析出作者如此安排的原因,使学生明确文章结构的完整、连贯和严密体现在哪里。伴随着这种结构分析,学生明晰了文章材料内部的客观逻辑性,理清了作者的主观思路,一般都能够归纳概括出文章的结构提纲或画出文章的结构图。对课本范文材料和结构的分析,不仅使学生直接掌握了一些结构安排的方法,而且使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为学生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储备了后劲。
四、挖掘课文材料中蕴含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
课文中有众多写景、写人的文章,作者通过自己优美的笔调,写出了大自然的美,塑造了人物的美好心灵,展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或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如《背影》,作者朱自清借“背影”写出了父子之间那种深挚的感情,斟词酌句,学生无不为他们父子间的感情而感动。由人及己,联想到自己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中所受的种种关爱,往日情怀仍历历在目,学生也自然希望用自己的笔去歌颂自己所受的关爱,去抒发他们发自内心的感情。
对课文美的挖掘与欣赏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发了学生对生活美的再体验,激起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使他们产生了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急着希望用自己的笔去表现生活的美,歌颂生活的美。这不但使学生寻找到了写作素材的源泉——生活美,而且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从而改变了学生被动写作的状况,转而形成一种主动写作、自主写作的新局面。
五、结合阅读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仿写练习,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之间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阅读内容与写作内容间存在着众多的共同因素,如题材、体裁、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这些共同因素的存在,使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无论是阅读方面的还是写作方面的,都会与后继学习产生相互影响,形成阅读知识与能力和写作知识与能力间的正迁移。何其芳曾说“初学写作是要经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阶段,从中学会写作技巧。”这句话就点出了阅读与写作间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并指明了模仿就是促进迁移的有效途径。
初中学生可以说是初入写作之门。未经写作历程的风霜雨雪,又怎能形成他们个人的风格特色呢?因此,应通过一定量的仿写练习,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模仿可以有多种形式,小到模仿一个词、一个特色语句的运用,大到模仿一篇文章的结构模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的这种结合,使阅读与写作能够相辅相成,促成了两种学习间知识能力的迁移,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