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远庖厨”:虚伪还是仁道?

来源 :管理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ew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有一句名言:“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在传统礼制中,干脆把它确立为一条行为规范:“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对此,历来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这是虚伪,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仁道。
  平心而论,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虚伪论”符合常人的观感:既然不忍杀生,就不要吃肉。又要满足口腹之欲,又不忍看到动物死亡的痛苦,远离杀生现场而使自己吃得心安理得,这不是虚伪是什么?“仁道论”符合孟子的原意:人人都有不忍之心,不忍之心是仁的发端。看到杀生的残忍而进食,会泯灭人的不忍之心,所以要远离杀生现场。正因为各说各的理,所以都无法说服对方。
  撇开观点的对立,从经验事实角度来看,“君子远庖厨”是常态。古代所说的“庖厨”不同于当今把食料加工为饭菜的厨房,而是包括把“血气之类”加工为食料的屠场在内,“庖丁”即屠夫。弄清这一点,有助于辩论背景的界定。在古代,不但“君子”不亲临屠宰现场,即便是庖丁,食肉时多数也要“远庖厨”。“君子远庖厨”的争议,不是事实的争议,而是观点的争议。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在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中都大有市场,往往涉及到同情和无情、虚假和真实、道和术的关系等问题,所以值得说说。
  孟子之所以要强调“君子远庖厨”,是借此说明人具有同情心理。仁的根基,全建立在同情心之上,人之同情发端于恻隐,扩展为仁爱。而老子则认为人不过是万物之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自然之道是排除情感的,所以远离庖厨是虚伪。可见,主张“君子远庖厨”的孟子,本质是要用同情心建立社会规则;而以“万物为刍狗”的老子,本质是要仿照自然的无情来建立人类规则。由此可见,同是“君子远庖厨”,“仁道论”和“虚伪论”,不过是出自同情和出自无情的两种判断而已。
  管理需要同情,还是需要无情?这是一个公说婆说都有理的问题。一般来说,在确立某种规则之时是要排斥情感左右的,否则就无法做到不偏不倚。历史上除了道家的“道法自然”要排除情感外,法家更以赤裸裸的利害计算来排除社会行为中的情感。他们之所以会持无情取向,与他们的法则偏好不无关系。但是,管理的对象是人,当无情地以铁石心肠待人时,会使人的情感受到极大挫伤。而儒家着眼的重点在社会行为方面,所以会把同情放在首位,乃至以移情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扩展同情心。没有同情心,可以成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也可以成为一位把牛看作部件的庖丁,但很难成为优秀的管理者。由此可见,“君子远庖厨”对于养育管理者的不忍人之心来说,还是有必要的。
  问题是,管理活动又离不开规则的制定。如果在制定规则时被情感左右,那就很难有公正。罗尔斯讲正义,首先要以“无知之幕”作为推理前提,就是出于这种考虑。不过,这只对制定面向所有人的抽象规则有用。而且这种无情并非冷血,否则,就有可能失去人道。“君子远庖厨”之所以能够成为礼制规范,是因为它要面对的是“人—兽”关系,而不是“人—人”关系,“远庖厨”是要避开动物死亡的血腥和痛苦引发的人类的相似感受,而不是给动物施以与人同等的关爱。批评其虚伪的,在逻辑上所主张的是“兽道”而非“人道”。要根除这种虚伪,除非不杀生。所以,制定管理规则时的无情,并非完全无情,仅指摆脱指向具体对象之情,人之常情不可缺少。现实中某些管理规则存在的问题,恰恰是缺少了人之常情。从这一意义看,“君子远庖厨”对于保持内心的那点柔弱,不无积极意义。
  关于“君子远庖厨”的虚伪,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如果取“伪”的本意来看,一切人为均是“伪”,荀子就是这样认识的。所以,“伪”不是问题,“虚”才是问题。一个人如果能够“伪”一辈子,那就是圣人。人的行为,只有小部分受意识支配,大部分则受潜意识支配。只有心口不一,才会有虚伪,即潜意识和显意识相悖。“君子远庖厨”恰恰是要在潜意识层次保持人的不忍之心,使人看见屠戮就吃不下饭,养成远离血腥的无意识。所以,它培养的是“实伪”而不是“虚伪”。西方的案件审理在选择陪审团时,屠夫之类的职业背景是首先要被排除的,目的就在于保证陪审员具备同情心。一味批判其虚伪,有可能抛弃的是“实伪”。
  历史上为“君子远庖厨”辩解的儒者,还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即不忍之心为“道”,而远离庖厨为“术”。某种行为不好但却必须实施的时候,需要两害相权取其轻。正是这种权衡,使人类逐渐克服陋习。古代营养的缺乏导致人类不得不杀生,所以“君子远庖厨”;而当食物不断增加时,人类就会减少杀生的种类和数量。由“君子远庖厨”走向动物保护主义,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利害计算,而且是道义上不忍之心的效应。嘲讽“君子远庖厨”的虚伪,消灭不忍之心,在“杀生”无可避免的情况下,有可能催生出专门制造自己也不吃的有毒食品作坊。反过来,当“拯救狗狗”成为一种表演而不是真心给墙角的流浪狗喂一点食物的时候,那才是真的虚伪。
其他文献
连续14年来,世界著名的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每年发布全球最佳品牌榜,几乎成为全球范围内衡量那些拥有最高价值的品牌的风向标。例如,在2013年发布的排行榜中,苹果的品牌价值是9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而在2000年,苹果的品牌价值还是66亿美元,几乎只有现在价值的1/15。品牌价值的高低,增长或下降,反映了品牌的整体经营状况。把握战略品牌管理的实质,需要理解其核心概念“品牌价值(b
期刊
最近,人们都在谈论 “互联网思维”,好像它已能成为现今商业社会里的金科玉律。跟互联网思维一起被谈论的几个概念——“以客户为中心”、“挖掘数据进行总结”、“以优化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的客户”——都不是新鲜事,只是互联网和相关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它们更多地成为现实。但互联网思维也不是全无新意,我认为,互联网思维所提出来的更多是所谓实践中的实证观察(empirical observations), 它还不是一
期刊
通用汽车CEO玛丽 · 芭拉(Mary Barra)是男性主导的大型汽车企业的首位女性CEO,亨利 · 福特肯定也没想到过这一点。根据思略特“2014 CEO调查”报告,自2004年起,全球最大的2,500家上市公司共有6,000多位CEO上任或离职,其中只有118名为女性。  我们已经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跻身行业的最高管理层。尽管如此,大型企业中的女性CEO仍是少数。2013年,全球最大的2,5
期刊
中国古代的“大同”思想萌芽很早。人类社会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思维的形成,肯定会产生出对美好世界的渴望和想象,这种想象与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上古记忆融合一体,加上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最终汇聚为对理想社会的期盼。古代的思想家通过对理想社会的想象进行梳理和建构,整合形成人类社会的乌托邦愿景。在西方,古希腊的智者气象,催生出柏拉图的《理想国》,即哲学为王;在中国,春秋战国的圣贤理念,催生出《大同篇》,
期刊
通常认为,小企业生存艰难,即便是在经济景气时也是如此,而当经济不景气时,小企业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然而,最近一项研究发现,经济低迷并不一定意味着小企业必死无疑。事实上,如果采取多管齐下的方法,再小的公司也可以在经济低迷时期实现快速增长。  作者研究了英国近四年来身处低迷行业,但仍然保持高增长的20个小企业发现,不同于通常所认为的,在低迷时期企业应当削减成本、减小规模并集中力量于细分市场,这些企业混
期刊
从2002年开始,中国企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中企联)、中国企业家协会基于辅助中国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目标,对外发布中国企业500强榜单,通过客观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研究,给中国的大企业发展提供一个参照系,为中国大企业树立追赶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向社会大众提供一份中国大企业成长的完整真实记录。2014年是中国500强榜单发布的第十三年,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增长速度的换档期和新一轮改革的重
期刊
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罗家德先生是在大陆的台湾学者,他谈到台湾的进步时认为,台湾近几十年发展,两方面的进步值得肯定:一是反腐,二是社会力量的成长。  社会力量作为参与、作用于社会发展的一种分散的或集合的力量虽非什么新鲜概念,但向来都是一个社会发展必须充分关注的重要话题。社会力量对社会进步和秩序或民众福祉来讲,可起到正面积极作用,也可能形成负面消极作用,因为个人诉求、小群体诉求以及整个社会诉求经过非常复
期刊
请回忆下您最近一次求职面试的情景:当面试官提问结束之后,他是怎样向你介绍这个职位和这家公司的?这时候,大多数经理人只会介绍正面信息。他们会说这个工作多有趣,团队氛围是多么友好融洽,有很好的晋升机会,待遇也很不错,等等。即使他们明明知道这份工作以及这个组织中的负面问题,也会小心翼翼地避开。是啊,为什么非得把丑话说在前头,而将一个优秀的求职者吓跑呢?  事实上,在招聘过程中,大概没有人愿意受骗吧。如果
期刊
写出《大同书》的康有为,极为聪明,极为狂妄,极为执拗,极为自信。在中国近代,他是那种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人物。康有为的一生充满了故事,幼年为神童,读书为学霸,成年后发动变法耸动全国,治学著书则自以为是。连他的弟弟康广仁,也曾在政变前给朋友何易的信中批评道:“伯兄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康有为的这种作风,是很多人不喜欢的。但不管喜欢与否,都不能无视他在近代中国的巨大影响。  
期刊
系统工程被认为是一种业已建立的、全面的实践,但并非总是能有效地交付。美国政府问责局(GAO)和NASA的航天系统最新研究详细记录主要预算超支和进度延期。同样,麻省理工的“精益促进举措”(LAI)的最新研究指明了政府计划中存在巨大浪费,达到了所投入时间的70%。大部分计划都承受着某种形式的浪费:协调差、需求不稳定、质量问题和管理挫败。这种浪费表征在诸多计划中储备着的巨大生产力以及提高项目效率的极大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