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笑星潘长江自幼先天不足,个子长不高,父亲潘林生费尽心血,全力打造儿子的文艺特长,指望他能“避短扬长”。小时候的潘长江对父亲的严厉很不理解,曾产生过怨恨情绪。直到他成为曲艺上的“长子”之后,他才理解了父亲的良苦用心和深厚爱意。为了回馈父爱,2006年7月28日,在潘长江的多方努力下,由潘林生主演的电影《今年夏天我们在一起》在河北开拍。这是潘长江父子俩第一次联袂出演。潘长江以拳拳孝心,帮助父亲圆了多年的银屏之梦——
父亲的心痛:打造小个子儿子成文艺“长子”
1957年出生的潘长江,打小就是个淘气鬼。顽皮倒还罢了,个头老是不见长。都10岁了,还没邻居家8岁的孩子高。潘林生把儿子带到医院一检查,蒙了:儿子这是由于生理原因,个儿很难长高。这东三省地面上,哪个男人不长得人高马大的?潘长江这种个头,将来在东北怎么过日子呢?
潘林生思来想去,人要安身立命必须有一门技艺,那么,让儿子学什么好呢?
潘长江念书不起劲,对舞台表演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没事就跑去看演员练功,高兴了还跟着比划几下。一天,潘林生下班回家,听见潘长江正在唱评剧《武松与潘金莲》中武松杀嫂的片断,声音虽然稚嫩,却唱得有板有眼,连最难的拖腔也处理得很到位。这孩子是个唱评剧的料!
第二天,潘林生特地把潘长江叫到自己面前,问他是不是真想学戏。潘长江点点头。潘林生说:“你好好想想,要是觉得吃得了苦,我就教你学戏。”潘长江一听,可高兴了:“放心,只要让我学戏,我什么苦都能吃。”
每天早晨,天还没有亮,潘林生就督促儿子起来练功,吊嗓子、踢腿、下腰,一丝不苟。在父亲大人的严厉监督下,潘长江经过几年的苦练,总算唱、念、做、打四功俱佳。1979年他考入铁岭县评剧团,专攻小花脸,并成为名丑。看着儿子有了点出息,潘林生终于露出了笑脸。
随着文艺形式的多样化,评剧在东北的市场日益萎缩,潘长江又转行攻起了二人转,竟然在沈阳一炮打响,成为二人转红星。潘长江很得意,常在父亲面前显摆,但潘林生却不买儿子的面子:“总在东北这地方演地方剧,能有多大出息?有本事闹到全中国去,那才是本事!”一句话噎得潘长江说不出话来。
1983年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春节晚会,紧接着陈佩斯的小品《吃面条》开始蹿红,潘林生对小品这一艺术形式很关注,对潘长江说:“这陈佩斯长得也不比你好看多少,他能靠小品走红,你怎么就不行呢?你也钻研钻研小品试试看。”此时潘长江已是“东北丑王”了,他说:“爸耶,人过三十不学艺,我都已经过了三十,还搞什么小品呀!”潘林生不乐意了:“艺多不压身,你多学点只会有好处。”潘长江敷衍着答应了。后来父亲问起,他只推托事情太多,没时间。潘林生说:“什么这忙那忙的?你把二人转放一下不行吗?别光想着吃老本。”潘长江还是没往心里去。不想老爷子使了招绝的:潘林生过五十五大寿时,儿女们打算好好操办一场,他却关着门不让进家,潘长江急了:“爸,您到底想要啥,就直说,大喜的日子别让人看笑话。”潘林生说:“你要给我祝寿,就改行演小品,这就是我要的寿礼,你给不给吧?”潘长江没法,只好答应了。
唱惯了二人转的潘长江演起小品来怎么都不得劲,一上台亮相就是二人转的腔调。潘长江叫苦连天:“爸,这隔行如隔山呀,您别赶鸭子上架了,还耽误了我的正事。”可潘林生还就认定了,他甚至以自己生病为由,让潘长江推掉二人转的演出,全力打造小品。潘长江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碍于父亲的“淫威”,只好背地里向母亲抱怨:“我爹这是怎么了?这不是要毁我的事业吗!”潘母便去劝丈夫:“儿子好不容易有了名,你又让他拣生弃熟,不是瞎整吗?”潘林生说:“二人转是个好东西,但只在东北热闹,可小品就不同了,你看我们东北有多少人看?你别为长江叫屈,以后他会明白我的用心。”这一来,潘母也成了丈夫的同盟军,潘长江没得指望,只好打起精神来继续搞小品。
潘林生不光“折腾”儿子,自己也没少费琢磨,他对潘长江说:“二人转也是谐趣的东西,和小品有相同之处,你改不了的东西,就不要改,把它们融会在一起,效果说不定不错呢。”一句话点醒了潘长江,他开始在小品中加入二人转的新元素。1996年,他创作了小品《过河》,并被推荐到当年的春节晚会。《过河》以清新的形式和夸张、滑稽的表演,一下子博得了满堂彩,潘长江的东北味小品转瞬间成了一个新品牌,他也在一夜间红遍全国。
儿子的眼泪:年迈的父亲距离舞台有多远
潘长江红了,他那带着浓郁东北味的小品成了他的名片。除了小品,他还向电影电视方面发展,第一次“触电”即获得金鸡奖,在电影《明天我爱你》中的出色表演则为他夺回了第23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看着儿子出了名,潘林生打心眼里高兴,他对老伴说:“别看长江在生理上是个矮子,可在艺术上却是个‘长子’,浓缩的就是精华!”听得潘长江心里美滋滋的。
之后几年,潘长江逐渐远离了央视的舞台。一连好几个除夕,潘长江都在家里守着,潘林生不禁奇怪了:“你怎么不上春节晚会了?”潘长江说:“春晚的规矩越来越严,这小品要是扛了枷锁,还怎么演?”潘林生沉默了一会,叹了口气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呀,就是不知道珍惜机会,专说什么限制呀、无法发挥呀,等到你们没戏演的时候,看你们怎么办?”说完,摇了摇头,又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一天,潘长江回家看望父母,走过露天戏台时,看见父亲一个人站在戏台中央,潘长江没有打扰他,悄悄地躲在一旁观看。只见父亲凝神聚气,然后迈着正步在戏台上走动,抬腿、踢脚、捋须,一举一动有板有眼,仿佛在进行着一场正式的演出,一声叫板“天啊”声如裂帛。潘长江忍不住喊了声:“好!”潘林生闻声忙停了下来。潘长江笑着说:“爸,宝刀不老啊!”潘林生摇摇头:“不行,老了,再也登不了台了。即使登台,也没人喜欢听了,这就是命啊!”他的脸上虽然带着笑,却是那样的苦涩,那是一个无法抗拒命运的老人的无奈的笑。潘长江听了,很不是滋味。
渐渐地,潘长江发现父亲对自己拍电视很有兴趣,每当自己在家构思剧本和做案头准备工作时,父亲就会问这问那,偶尔还发表一点内行的评论。潘长江笑着说:“行啊!爸,你这是无师自通啊!”潘林生得意地说:“那是!我是没赶上好时候。要不,我演这玩意不比你差!”潘长江听得出,父亲这是话里有话,但到底所指什么,他还摸不透。
终于有一天,潘长江发现了父亲的秘密:只见他在地上画了许多线,放上几把椅子,拿着家用DV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敢情老爷子是在练习走位,琢磨如何才能不走出摄像机镜头之外呢。潘长江立刻明白了:怪不得父亲常常叹息,他是在感叹自己命运不济,错过了演戏的黄金时代,而今人到暮年,已经不能登台演出了,但他心里还有梦,梦想着有展现自己才艺的那一刻啊。
看着父亲那执着不懈的劲头,潘长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父亲终圆梦:笑星儿子演绎拳拳孝心
自从发现了父亲的心事,潘长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到了当年父亲教自己学戏时的执着,想到他对事业的热情追求。他知道,凭父亲的水平,要是放在现在绝非凡角,只是时代没有给他机会。空有绝技而无法施展,对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老人来说,该是多么大的折磨呀!想到这里,潘长江决定帮父亲搭个场子让他演一回戏,圆圆梦。
然而,当他忙前忙后租好场子,布置上父亲的拿手好戏《武松与潘金莲》的场景,请来父亲的朋友学生助阵后,潘林生却说什么也不肯登台。他指着布景说:“儿子,你的心意我领了,可是你看看,在场上的应该是武松,武松是什么样的人?那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你再看看我,我这腰也弯了,腿也迈不开了,有这样的武松吗?我这样上台,观众不骂我,我也要骂我自己呀!”
原来父亲是决不肯为满足一下虚荣心而去登台唱戏的,潘长江明白了,但他更不愿看见父亲为梦想而烦恼。他想了很久,终于拿定了主意。
“爸,既然您不愿意登台演出,那我们就拍电视吧。我把您唱的那些经典剧目拍成电视,您说好不好?”潘林生一听,立刻两眼放光:“真的?”“我骗您干吗?”潘林生喜得一拍大腿:“好!不愧是我儿子!”
2002年,潘长江投资兴办了“北京长江映画文化艺术传播中心”,很快就开始筹备拍摄电影《今年夏天我们在一起》,自然,主演是潘林生。
趁着筹备剧本的时间,潘林生找来了老师,专门学习演戏。潘林生虽有40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但影视毕竟不同于舞台剧。一开始,潘林生表演的痕迹常常过于明显,潘长江便小声地提醒他:“老爸,这不是舞台演出,动作不要过大,不要使劲!”碰上一个动作连续做多次不合格,潘林生就会着急,潘长江则不厌其烦地安慰他:“老爹,您别着急,也别上火,慢慢来!”爷俩俨然回到了潘长江小时候学艺的情景,只是督促者和学习者换了个角色。
练了一些日子,潘林生对儿子说:“以前我看你拍电影,总觉得跟玩似的,现在看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还是不拍了吧?”一心想尽孝的潘长江哪里能让老父亲打退堂鼓,他说:“那怎么行?人家公司剧本都写得差不多了,赞助商也都说好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呀,现在这电影已经不是您一个人的事了,您是老帅,可不能撂挑子。”儿子的一席话,说得潘林生乐呵呵的:“好,大家都看得起我,我就豁出这把老骨头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潘林生基本掌握了拍电影的一些技巧。2006年5月,剧本完成了。潘长江又拉着父亲一起研讨剧本,商量哪些地方要做改动。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他不让父亲背台词,说反正最后要配音。但潘林生不干,他认为这是自己的处女作,一定不能马虎。因此,一闲下来,他就大声背台词给周围人听,即使有的句子十分拗口,他也不轻易让人改动。潘长江说:“老爸,有您这股认真劲,这电影一定能拍好!”
2006年7月28日,电影《今年夏天我们在一起》在河北滦川重渡沟景区隆重开拍了。在开机仪式上,潘长江满怀深情地说:“我是冲我老父亲才来拍这部电影的,老父亲这么大岁数了,真不容易,唱了一辈子评剧,有那么多真功夫,还没有我这个儿子红。为他演电影,我推掉了好多工作来配合我父亲。为了却我和父亲多年来的心愿,不论花多少钱,我都会尽最大努力把它拍好!”迎着频频闪亮的镁光灯,潘林生的眼睛湿润了,他对记者说:“是儿子的孝心促使我第一次‘触电’,也算是圆了自己心中的艺术梦!” (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责编/王蕾)
E-mail:amfwanglei@163. com
父亲的心痛:打造小个子儿子成文艺“长子”
1957年出生的潘长江,打小就是个淘气鬼。顽皮倒还罢了,个头老是不见长。都10岁了,还没邻居家8岁的孩子高。潘林生把儿子带到医院一检查,蒙了:儿子这是由于生理原因,个儿很难长高。这东三省地面上,哪个男人不长得人高马大的?潘长江这种个头,将来在东北怎么过日子呢?
潘林生思来想去,人要安身立命必须有一门技艺,那么,让儿子学什么好呢?
潘长江念书不起劲,对舞台表演却有着浓厚的兴趣,没事就跑去看演员练功,高兴了还跟着比划几下。一天,潘林生下班回家,听见潘长江正在唱评剧《武松与潘金莲》中武松杀嫂的片断,声音虽然稚嫩,却唱得有板有眼,连最难的拖腔也处理得很到位。这孩子是个唱评剧的料!
第二天,潘林生特地把潘长江叫到自己面前,问他是不是真想学戏。潘长江点点头。潘林生说:“你好好想想,要是觉得吃得了苦,我就教你学戏。”潘长江一听,可高兴了:“放心,只要让我学戏,我什么苦都能吃。”
每天早晨,天还没有亮,潘林生就督促儿子起来练功,吊嗓子、踢腿、下腰,一丝不苟。在父亲大人的严厉监督下,潘长江经过几年的苦练,总算唱、念、做、打四功俱佳。1979年他考入铁岭县评剧团,专攻小花脸,并成为名丑。看着儿子有了点出息,潘林生终于露出了笑脸。
随着文艺形式的多样化,评剧在东北的市场日益萎缩,潘长江又转行攻起了二人转,竟然在沈阳一炮打响,成为二人转红星。潘长江很得意,常在父亲面前显摆,但潘林生却不买儿子的面子:“总在东北这地方演地方剧,能有多大出息?有本事闹到全中国去,那才是本事!”一句话噎得潘长江说不出话来。
1983年中央电视台开始举办春节晚会,紧接着陈佩斯的小品《吃面条》开始蹿红,潘林生对小品这一艺术形式很关注,对潘长江说:“这陈佩斯长得也不比你好看多少,他能靠小品走红,你怎么就不行呢?你也钻研钻研小品试试看。”此时潘长江已是“东北丑王”了,他说:“爸耶,人过三十不学艺,我都已经过了三十,还搞什么小品呀!”潘林生不乐意了:“艺多不压身,你多学点只会有好处。”潘长江敷衍着答应了。后来父亲问起,他只推托事情太多,没时间。潘林生说:“什么这忙那忙的?你把二人转放一下不行吗?别光想着吃老本。”潘长江还是没往心里去。不想老爷子使了招绝的:潘林生过五十五大寿时,儿女们打算好好操办一场,他却关着门不让进家,潘长江急了:“爸,您到底想要啥,就直说,大喜的日子别让人看笑话。”潘林生说:“你要给我祝寿,就改行演小品,这就是我要的寿礼,你给不给吧?”潘长江没法,只好答应了。
唱惯了二人转的潘长江演起小品来怎么都不得劲,一上台亮相就是二人转的腔调。潘长江叫苦连天:“爸,这隔行如隔山呀,您别赶鸭子上架了,还耽误了我的正事。”可潘林生还就认定了,他甚至以自己生病为由,让潘长江推掉二人转的演出,全力打造小品。潘长江被折磨得苦不堪言,碍于父亲的“淫威”,只好背地里向母亲抱怨:“我爹这是怎么了?这不是要毁我的事业吗!”潘母便去劝丈夫:“儿子好不容易有了名,你又让他拣生弃熟,不是瞎整吗?”潘林生说:“二人转是个好东西,但只在东北热闹,可小品就不同了,你看我们东北有多少人看?你别为长江叫屈,以后他会明白我的用心。”这一来,潘母也成了丈夫的同盟军,潘长江没得指望,只好打起精神来继续搞小品。
潘林生不光“折腾”儿子,自己也没少费琢磨,他对潘长江说:“二人转也是谐趣的东西,和小品有相同之处,你改不了的东西,就不要改,把它们融会在一起,效果说不定不错呢。”一句话点醒了潘长江,他开始在小品中加入二人转的新元素。1996年,他创作了小品《过河》,并被推荐到当年的春节晚会。《过河》以清新的形式和夸张、滑稽的表演,一下子博得了满堂彩,潘长江的东北味小品转瞬间成了一个新品牌,他也在一夜间红遍全国。
儿子的眼泪:年迈的父亲距离舞台有多远
潘长江红了,他那带着浓郁东北味的小品成了他的名片。除了小品,他还向电影电视方面发展,第一次“触电”即获得金鸡奖,在电影《明天我爱你》中的出色表演则为他夺回了第23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看着儿子出了名,潘林生打心眼里高兴,他对老伴说:“别看长江在生理上是个矮子,可在艺术上却是个‘长子’,浓缩的就是精华!”听得潘长江心里美滋滋的。
之后几年,潘长江逐渐远离了央视的舞台。一连好几个除夕,潘长江都在家里守着,潘林生不禁奇怪了:“你怎么不上春节晚会了?”潘长江说:“春晚的规矩越来越严,这小品要是扛了枷锁,还怎么演?”潘林生沉默了一会,叹了口气说:“你们这些年轻人呀,就是不知道珍惜机会,专说什么限制呀、无法发挥呀,等到你们没戏演的时候,看你们怎么办?”说完,摇了摇头,又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一天,潘长江回家看望父母,走过露天戏台时,看见父亲一个人站在戏台中央,潘长江没有打扰他,悄悄地躲在一旁观看。只见父亲凝神聚气,然后迈着正步在戏台上走动,抬腿、踢脚、捋须,一举一动有板有眼,仿佛在进行着一场正式的演出,一声叫板“天啊”声如裂帛。潘长江忍不住喊了声:“好!”潘林生闻声忙停了下来。潘长江笑着说:“爸,宝刀不老啊!”潘林生摇摇头:“不行,老了,再也登不了台了。即使登台,也没人喜欢听了,这就是命啊!”他的脸上虽然带着笑,却是那样的苦涩,那是一个无法抗拒命运的老人的无奈的笑。潘长江听了,很不是滋味。
渐渐地,潘长江发现父亲对自己拍电视很有兴趣,每当自己在家构思剧本和做案头准备工作时,父亲就会问这问那,偶尔还发表一点内行的评论。潘长江笑着说:“行啊!爸,你这是无师自通啊!”潘林生得意地说:“那是!我是没赶上好时候。要不,我演这玩意不比你差!”潘长江听得出,父亲这是话里有话,但到底所指什么,他还摸不透。
终于有一天,潘长江发现了父亲的秘密:只见他在地上画了许多线,放上几把椅子,拿着家用DV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敢情老爷子是在练习走位,琢磨如何才能不走出摄像机镜头之外呢。潘长江立刻明白了:怪不得父亲常常叹息,他是在感叹自己命运不济,错过了演戏的黄金时代,而今人到暮年,已经不能登台演出了,但他心里还有梦,梦想着有展现自己才艺的那一刻啊。
看着父亲那执着不懈的劲头,潘长江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父亲终圆梦:笑星儿子演绎拳拳孝心
自从发现了父亲的心事,潘长江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想到了当年父亲教自己学戏时的执着,想到他对事业的热情追求。他知道,凭父亲的水平,要是放在现在绝非凡角,只是时代没有给他机会。空有绝技而无法施展,对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老人来说,该是多么大的折磨呀!想到这里,潘长江决定帮父亲搭个场子让他演一回戏,圆圆梦。
然而,当他忙前忙后租好场子,布置上父亲的拿手好戏《武松与潘金莲》的场景,请来父亲的朋友学生助阵后,潘林生却说什么也不肯登台。他指着布景说:“儿子,你的心意我领了,可是你看看,在场上的应该是武松,武松是什么样的人?那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你再看看我,我这腰也弯了,腿也迈不开了,有这样的武松吗?我这样上台,观众不骂我,我也要骂我自己呀!”
原来父亲是决不肯为满足一下虚荣心而去登台唱戏的,潘长江明白了,但他更不愿看见父亲为梦想而烦恼。他想了很久,终于拿定了主意。
“爸,既然您不愿意登台演出,那我们就拍电视吧。我把您唱的那些经典剧目拍成电视,您说好不好?”潘林生一听,立刻两眼放光:“真的?”“我骗您干吗?”潘林生喜得一拍大腿:“好!不愧是我儿子!”
2002年,潘长江投资兴办了“北京长江映画文化艺术传播中心”,很快就开始筹备拍摄电影《今年夏天我们在一起》,自然,主演是潘林生。
趁着筹备剧本的时间,潘林生找来了老师,专门学习演戏。潘林生虽有40多年的舞台表演经验,但影视毕竟不同于舞台剧。一开始,潘林生表演的痕迹常常过于明显,潘长江便小声地提醒他:“老爸,这不是舞台演出,动作不要过大,不要使劲!”碰上一个动作连续做多次不合格,潘林生就会着急,潘长江则不厌其烦地安慰他:“老爹,您别着急,也别上火,慢慢来!”爷俩俨然回到了潘长江小时候学艺的情景,只是督促者和学习者换了个角色。
练了一些日子,潘林生对儿子说:“以前我看你拍电影,总觉得跟玩似的,现在看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还是不拍了吧?”一心想尽孝的潘长江哪里能让老父亲打退堂鼓,他说:“那怎么行?人家公司剧本都写得差不多了,赞助商也都说好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呀,现在这电影已经不是您一个人的事了,您是老帅,可不能撂挑子。”儿子的一席话,说得潘林生乐呵呵的:“好,大家都看得起我,我就豁出这把老骨头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潘林生基本掌握了拍电影的一些技巧。2006年5月,剧本完成了。潘长江又拉着父亲一起研讨剧本,商量哪些地方要做改动。为了减轻父亲的压力,他不让父亲背台词,说反正最后要配音。但潘林生不干,他认为这是自己的处女作,一定不能马虎。因此,一闲下来,他就大声背台词给周围人听,即使有的句子十分拗口,他也不轻易让人改动。潘长江说:“老爸,有您这股认真劲,这电影一定能拍好!”
2006年7月28日,电影《今年夏天我们在一起》在河北滦川重渡沟景区隆重开拍了。在开机仪式上,潘长江满怀深情地说:“我是冲我老父亲才来拍这部电影的,老父亲这么大岁数了,真不容易,唱了一辈子评剧,有那么多真功夫,还没有我这个儿子红。为他演电影,我推掉了好多工作来配合我父亲。为了却我和父亲多年来的心愿,不论花多少钱,我都会尽最大努力把它拍好!”迎着频频闪亮的镁光灯,潘林生的眼睛湿润了,他对记者说:“是儿子的孝心促使我第一次‘触电’,也算是圆了自己心中的艺术梦!” (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责编/王蕾)
E-mail:amfwanglei@163.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