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善意取得情形下的合同效力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b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权法》第106条规定的善意取得制度与《合同法》第51条有着不同的理解,为了在司法实践中不至于无所适从,有必要以解释论的视角对善意取得制度情形下的合同效力加以解释。善意取得情形下的合同不应认定为有效。转让合同有效不是善意取得构成要件。
  【关键词】善意取得;构成要件;合同效力在《物权法》制定过程中,关于善意取得制度的构建一直颇多争议。其中,尤其以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与《合同法》第51条关于无权处分人处分他人财产情形下合同的效力问题最引人注目。《物权法》颁布之后,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也未停止。
  1对《合同法》第51条的理解
  《合同法》第51条从文义上看,无处分权应当是指物权法上的处分权,而不应当是债法上的处分权。合同当事人是否享有处分权需要根据物权法的规则来判断。无权处分他人财产的合同效力有两种相反的发展可能,或者有效或者无效;而在确定地有效或者无效之前,其效力待定。
  应当说,单独地对51条加以理解时,其含义是清晰而明确的。但是,由于第51条的制度设计使得债权性质的合同的效力受制于物权性质的处分权的有无:有处分权①则有效,无处分权则无效。依我国通说观点,民法典最终将采取类似德国式五编制体例。而在这一体例下,物权的效力与债权的效力是严格加以区分的,物权效力不影响债权效力,债权效力也不影响物权效力。这一点在《物权法》第15条的规定中可见端倪。因此,不断有学者反对第51条的规定,认为其模糊了物权与债权的界限,应当转而采取无权处分的合同有效的观点。也有学者认为,既然法律作出了如此的规定,那么应当推定文本反应了立法者的立法目的,应当认为在我国法上,物权与债权之间的关系不是彼此完全区别开来,而是有限的区别:有些物权效力不影响债权效力,但是有些则会影响其效力。②
  2對《物权法》第106条的理解
  《物权法》第106条规定,善意取得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件:(1)无权处分;(2)转让时善意;(3)支付了合理价款;(4)完成了适当的公示。其中,第一项属于消极要件,后三项属于积极要件。值得注意的是,物权法草案当中曾经规定的“转让合同有效”要件没有被明文采纳。
  基于对前述第51条的不同理解,学者关于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也有不同的观点。批评51条的学者继续坚持物权效力与债权效力的严格区分,并认为,无权处分情形下的转让合同是有效的,物权法虽然没有明文加以肯认,但是其相当于隐含的前置条件,不能认为未明确说明就不存在。③而主张通过解释本国法律文本来理解相关制度的学者则认为,物权法草案中曾出现过“转让合同有效”要件,而事后的法律规范中未加采纳,从历史解释和立法目的解释的角度考虑,应当理解为立法者有意为之,即立法者事实上否认了“转让合同有效”是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后者进一步指出,这一规定既避免了与《合同法》第51条的冲突,又不影响善意取得制度的实施,是更为妥当的解释方法。
  3善意取得制度下的合同效力
  善意取得制度下的合同效力的认识与对于善意取得制度的构成要件,在本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认为该合同为有效合同,则善意取得必然以合同有效为其潜在条件;如果认为该合同不应认定为有效,则善意取得无需将其作为构成要件。笔者认为,后者更为可取,下面从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首先,从服务司法实践的角度来讲,主张善意取得情形下合同不为有效合同的观点更为妥当。司法活动以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为依归,法官不能超越现有法律来审判案件,也就意味着在法律未发生根本性变动的前提下,有必要对现行法规做深入的分析,以解释的方法防止法律规范之间发生矛盾。如果认为善意取得情形下的合同为有效的合同,那么就必然面临着与合同法第51条关于无权处分情形下合同效力规范之间的严重冲突。甚至会出现双方当事人各执一词,法官无从判决的尴尬。
  其次,从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目的而言,其本身不是为了使无权处分的合同生效,而是基于立法政策的考虑,对善意取得人加以特别的照顾,从而维护交易安全。善意取得制度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斩断了原权利人对于特定物的支配、追及和物权请求权,使得善意取得人无需从原权利人处继受权利,而是直接地原始地取得物权。善意取得人的善意所弥补的不是合同效力的不足,而是为原始取得提供了依据,为法律对其特别优待提供理由。如果认为善意取得情形下,合同是有效的,那么善意取得也就不是原始取得,而是符合了物权的变动规则的继受取得,善意直接弥补的是无权处分人无处分权的缺陷。④
  最后,善意取得情形下,不以合同有效为前提,也符合物权与债权相互区分的要求,在未来的民法典制定中没有必要改弦更张。笔者认为,纵使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对合同法51条加以修改,也不影响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因为,善意取得本身就是合同效力不影响物权效力的典型,合同是否有效对于善意取得的实施完全没有影响。该制度一直着眼的都是物权性的处分权的有无,而不是债权性合同的有效与否,无效的合同同样可以引起善意取得制度的实施。如果在未来的立法中强制善意取得以合同有效为要件,反而对善意制度的实施造成了阻碍。无异于画蛇添足,殊无必要。
  4结论
  通过对《合同法》第51条和《物权法》第106条的解释与分析,不难发现,虽然同样基于无权处分,但是第51条着眼于无权处分对于合同效力的影响,而第106条着眼于处分人处分权的有无。二者虽然形似,却完全在不同的轨道上运行,实为“神离”。学者的错误认识大多是由于没有认识到这种形神关系。在我国当前的制度背景下,认为善意取得情形下合同效力无效为妥。若权利人加以追认或者事后取得了处分权,则合同有效,善意取得的基础因无权处分被弥补而没有适用的必要。若权利人不加以追认且事后也没有取得处分权,则合同无效,善意取得其他要件具备的情况下,方得适用。
  注释:
  ①不论是事后的追认还是获得处分权,都是对于订立合同之时合同一方当事人不具备处分权这一缺陷的补救。
  ②崔建远“无权处分辩——合同法第51条规定的解释与适用”,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1期。
  ③王利明,尹飞,程啸《中国物权法教程》,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④德国物权理论认为,善意取得属于继受取得。我国通说认为属于原始取得。参见[德]迪特尔·梅迪库斯《德国民法总论》,邵建东译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页。
  (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其他文献
【关键词】贪污贿赂罪;案件分析  一、案情  某省一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刘某,在一次政府招商会上,认识了商人(私营企业主)翟女士。刘某对翟女士温柔、大方、风骚的外表一见入迷。翟女士正在为自己企业资金紧缺而发愁,故在看到刘某的意图后,故意频频邀请刘某约会,并主动投怀送抱。四五个月以后,翟女士向刘某诉说,急需经营资金为由,诱劝刘某提出从刘某单位借用250万元,5个月企业资金回笼回来一定归还,并以刘某
期刊
【摘要】监外执行是刑罚变更执行的一种方式,它体现了刑法的灵活性和人道主义的保护思想,对刑罚执行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牛玉强案件中暴露出许多背离法律宗旨的缺陷,急需完善,这是本文研究的中心。  【关键词】监外执行;保外就医;完善  一、案件发生的经过  2010年12月,牛玉强成为了名人,关于这个名人的故事还得追溯到1983年。当时牛玉强抢了一顶帽子和一把蒙古刀,法院以流氓罪判处他死缓刑。1997年新
期刊
【摘要】实际履行和损害赔偿作为合同法违约的两大责任形式,我国合同法以实际履行作为主要的违约救济方式;CISG为了克服两大法系对合同违约救济的不同规定,更好的规范国际货物贸易则采取了妥协兼容的办法,提出了更为细致周密的规则,为合同当事人提供了更充分的救济途径。  【关键词】违约责任;合同法;CISG  一、问题的提出  CISG(国际货物销售合同联合国公约)与我国合同法对合同违约的救济途径之实际履行
期刊
摘要:对于股东以债权形式向公司提供融资的行为,德、美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均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特殊规制。最高院在2015年公布的典型案例“沙港案”中,也提出了该案在股东债权清偿方面的意义。然而如果无法准确地界定股东贷款问题,对其特殊处理就无法进行合理论证,不仅产生相同行为不同对待的嫌疑,在后续的具体制度构建中也会困难重重。本文试图从股东贷款的经济意义着手,讨论在公司资本不足的情况下,股东债权对于股东风
期刊
主持人语:2018年3月,随着宪法修正案与《监察法》的通过,新型监察体制初步形成,涉及监察权的性质、监察机关的独立性,监察委员会组织法,《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适用的程序衔接,以及涉及被调查人陈述笔录等证据资格与效力等诸多问题,依然聚讼纷纭。为此,本期特邀了四位长期关注国家组织法以及刑事诉讼法、证据法等领域的专家就前述问题分别撰文予以探究,意图使监察权能依法规范高效运行。  汪江连副教授的论文《
期刊
【摘要】情报主导警务成为当今国内外警务改革的主流,也是我国公安机关开展三基工程和“金盾”工程建设以实现公安工作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公安机关应把握情报主导警务改革的时机,加强技术侦查在公安情报收集中的应用,有利于发挥警力资源的聚合力,加快了案件的侦破速度,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和谐。  【关键词】情报;警务改革;技术侦查  为了满足预防犯罪、打击犯罪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公安机
期刊
【摘要】当前未成年人毒品犯罪不仅威胁整个社会的秩序的稳定,更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自身的健康与成长,以及整个社会有机体的健康更新和运行。通过比较大陆和香港对未成年人毒品犯罪的立法惩治和预防措施,结合自身实际相互借鉴;并通过加强司法合作和协助,共同治理青少年毒品犯罪。  【关键词】大陆;香港;未成年人;毒品犯罪  根据2012年3月28日香港药物滥用资料中央档案室更新的数据,虽然21岁以下吸毒整体人数下
期刊
摘要: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已经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但长期以来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表述基本是重复性的,缺乏深入的、针对性的阐述。如果脱离实际和国情理解这句话,实践中有很多问题就不好解释,党领导改革和法治建设也很难顺利进行。准确把握这句话的含义,需要深刻认识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统一性、一致性,结合不同的时代背景,考察改革与宪法法律稳定性的关系,以及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的要义,特别是要
期刊
【摘要】《唐律疏议·斗讼》一篇中有“为人作辞牒加状”条是这样规定的:“诸为人作辞牒,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若加增罪重,减诬告一等。”疏议是这样解释的:“议曰:为人雇倩作辞牒,加增告状者,笞五十;若加增其状,得罪重于笞五十者,减诬告罪一等,假有前人合徒一年,为人作辞牒增状至徒一年半,便是剩诬半年,减诬告一等,合杖九十之类。若因雇倩受财,得赃重者,同非监临主司因事受财坐赃之罪,如赃重,从赃科;
期刊
摘要:《民法总则》第10条是法源条款。其中的法律包括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符合《立法法》授权保留条件的行政法规及其细化的地方性法规。法律解释的实质是法律,司法解释从属于法律,合同是个案规范意义上的法律。其中的习惯指作为事实的习惯,习惯法应归入法律的范畴。《民法总则》第10条未规定第三种法源,是立法政策的选择,不构成法律漏洞。司法解释和指导性案例无法充当第三种法源,而民法基本原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法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