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习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有未有的境遇。由于长期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对留守学生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令人堪忧,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一个“不和谐”的音符。留守学生已经形成了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农村留守学生是如何形成的?现状如何?我们又将如何教育他们呢?笔者拟从自身教育实践作下列探讨。
1 农村留守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当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频繁流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或南下沿海打工赚钱,将年迈的双亲和幼子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留守学生群体。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学生已达两千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2 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
2.1 监护不能落实。留守学生往往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是父母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在这种状态下,监护人通常把照顾孩子的生活,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缺乏精神﹑道德上的约束。多数监护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由于心理代沟深,而难于沟通,对孩子过度溺爱,百依百顺;要么是文化程度不高,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2 留守学生中学困生比例大。由于大多数没有称职的监护人,学校、家庭无法有效沟通,他们缺乏学习自主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不理想。同时,现在相当部分学生家长自身知识水平不高,却长期在外经商,还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一种错误心理,认为父母亲读书不多,却照样可以赚大钱,从而 产生了读书无用和厌学的心理。
2.3 留守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差。由于父母亲长期与子女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养成了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人际关系冷漠、自控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留守学生中违法违纪案件也呈现上升趋势。
2.4 留守学生心理状况堪忧。对留守学生而言,父母不在身边,无异于失去了可靠的安全保护,多年的亲情呵护没有了,而爷爷奶奶们年事又高,对他们的照顾又是谨慎胆小,使他们发现既缺乏温馨又没有安全感,产生被遗弃的心理。由于亲情缺失,学生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3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对策。
3.1 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以班级为核心,摸清留守学生数量,了解他们的状况,记载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及他们父母的工作情况、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等等。跟踪教育,电话家访,使留守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同学的关心和爱护。
3.2 教师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作为教师应意识到,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是通过自身品德、智慧、学识,在与其教育对象的共同活动中影响学生,这种影响是直接的、持续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道德上要高定位,率先垂范,以自身优秀的素质去感染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作为教师对留守学生更应多一份关爱和耐心。
3.3 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学生自尊、自主、知法守法的思想意识;树立留守学生榜样;适时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先进评比向留守学生倾斜;学校开通留守学生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学生问题并与学校协商沟通,尽可能熟悉情况。
3.4 学校各部门和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农村中学团组织、政教处、班主任、任课老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实施帮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定期与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开设亲情电话。使他们感到来自团组织、班集体以及老师的温暖,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
3.5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制度,有效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例如,在寝室里可以安排教师轮流值班,和学生同住,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留守学生。
3.6 办好家长学校,适时召开家长会,多形式培训监护人。学校利用假期(如春节、清明节﹑农忙等)家长回家时机,召开家长会,使学校内外对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根据这一规律,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见缝插针,兴师动众;每年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交给监护人教育学生的方法,明确各自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责任。
3.7 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学生。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应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给他们以关爱,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及时排解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其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
3.8 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影响留守学生的消极文化,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多数留守学生在家时间由自己支配,行为不受限制,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电视,而且大多看暴力、江湖恩怨等内容,有的甚至偷看黄色影碟,迷恋网络,与社会闲杂人员不正当交往。这些消极文化对学生心理影响极大,学校和社会力量要治理好校园﹑街道的周边环境;监护人加大对留守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的看护力度。
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关注他们、关爱他们,为留守学生搭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 农村留守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
当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频繁流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或南下沿海打工赚钱,将年迈的双亲和幼子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留守学生群体。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学生已达两千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
2 农村留守学生的现状。
2.1 监护不能落实。留守学生往往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或是父母把孩子托付给亲戚朋友。在这种状态下,监护人通常把照顾孩子的生活,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而缺乏精神﹑道德上的约束。多数监护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由于心理代沟深,而难于沟通,对孩子过度溺爱,百依百顺;要么是文化程度不高,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其家庭也缺少文化氛围,从而造成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2.2 留守学生中学困生比例大。由于大多数没有称职的监护人,学校、家庭无法有效沟通,他们缺乏学习自主性和刻苦钻研精神,学习动力不足,成绩普遍不理想。同时,现在相当部分学生家长自身知识水平不高,却长期在外经商,还使得部分学生产生一种错误心理,认为父母亲读书不多,却照样可以赚大钱,从而 产生了读书无用和厌学的心理。
2.3 留守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差。由于父母亲长期与子女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养成了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人际关系冷漠、自控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留守学生中违法违纪案件也呈现上升趋势。
2.4 留守学生心理状况堪忧。对留守学生而言,父母不在身边,无异于失去了可靠的安全保护,多年的亲情呵护没有了,而爷爷奶奶们年事又高,对他们的照顾又是谨慎胆小,使他们发现既缺乏温馨又没有安全感,产生被遗弃的心理。由于亲情缺失,学生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3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对策。
3.1 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学校以班级为核心,摸清留守学生数量,了解他们的状况,记载学生的思想品行﹑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兴趣爱好及他们父母的工作情况、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监护人等等。跟踪教育,电话家访,使留守学生能感觉到老师、同学的关心和爱护。
3.2 教师应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作为教师应意识到,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是通过自身品德、智慧、学识,在与其教育对象的共同活动中影响学生,这种影响是直接的、持续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这就要求教师与时俱进,道德上要高定位,率先垂范,以自身优秀的素质去感染学生,特别是留守学生,作为教师对留守学生更应多一份关爱和耐心。
3.3 学校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学生自尊、自主、知法守法的思想意识;树立留守学生榜样;适时召开先进事迹报告会;先进评比向留守学生倾斜;学校开通留守学生家长热线,方便家长及时了解留守学生问题并与学校协商沟通,尽可能熟悉情况。
3.4 学校各部门和教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农村中学团组织、政教处、班主任、任课老师和留守学生结对子,实施帮扶。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定期与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开设亲情电话。使他们感到来自团组织、班集体以及老师的温暖,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
3.5 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制度,有效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例如,在寝室里可以安排教师轮流值班,和学生同住,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留守学生。
3.6 办好家长学校,适时召开家长会,多形式培训监护人。学校利用假期(如春节、清明节﹑农忙等)家长回家时机,召开家长会,使学校内外对学生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根据这一规律,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见缝插针,兴师动众;每年对留守学生监护人进行培训,交给监护人教育学生的方法,明确各自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责任。
3.7 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的孩子最缺的,除了极个别经济十分困难外,最缺的不是财物,而是情感,尤其是留守学生。因此,在教育活动中,应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多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待他们,给他们以关爱,要跟踪他们的成长过程,及时排解留守学生的心理障碍,帮助其树立健康向上的心理。
3.8 净化社会风气,消除影响留守学生的消极文化,为留守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由于多数留守学生在家时间由自己支配,行为不受限制,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电视,而且大多看暴力、江湖恩怨等内容,有的甚至偷看黄色影碟,迷恋网络,与社会闲杂人员不正当交往。这些消极文化对学生心理影响极大,学校和社会力量要治理好校园﹑街道的周边环境;监护人加大对留守学生自由支配时间的看护力度。
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关注他们、关爱他们,为留守学生搭建一个健康成长的平台,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