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具有个体性和独占性,能否建立合理的共享策略便成为提高教學质量的有力支撑。教育教学方法共享是摆脱“信息孤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值得广大教育学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教育教学方法 共享策略 隐性知识
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是储存于教师个人头脑中、为教师个人所享用的、不易表达的,甚至教师个人也未必知悉的关于教育教学诸方面的理性认识成果,也就是教师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的关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等的“个体知识”。可见,教育教学方法是一种存在于教师的直觉、感悟或经验中,往往难以被个人清晰地意识到,又难以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清晰、准确地表达的隐性知识。因此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共享策略,这样既有助于促进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完整的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共享必然发生在知识传递方和知识接受方之间,并受环境内的文化、组织等因素以及诸如技术、场所等共享场的影响。如图1所示。本文基于这几个影响因素,详细探讨相应的共享策略。
一、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显性化
根据野中郁次郎的SECI理论,为了使内隐的教学教学方法易于交流、共享,需要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过程回忆、情境模拟、内省是三种将内隐的教育教学方法转换为显性知识的有效途径。过程回忆是努力回忆教师不明所以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的过程,借助于自我课堂教学信息的丰富性,激活记忆网络节点的相关信息,使模糊的直觉印象上升到意识层面,完成显性化;情境模拟是教师回到教育教学方法获得的最初情境或人为构造一个教学的模拟情境,借助于记忆痕迹,使与事件相关的直觉印象易于上升到意识层面,完成显性化;内省则是通过教师的意志努力,把注意焦点集中到微弱的教育教学方法上,使之显性化。这三种方法通常能够帮助教师了解自身不易言表的教育教学方法,但能够了解多少,则取决于教师对自身隐性知识的敏感性以及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心理准备。
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共享场
野中郁次郎的“Ba”理论表明:为了共享内隐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已经显性化的转化成果,需要建立相应的场。“沙龙研讨型共享场”、“课堂模拟型共享场”、“刊物与网络展示型共享场”。沙龙研讨型共享场主要围绕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先进的经验等,展开研讨,其价值取向是通过教师间动态的对话、充分的交流,精加工自己的隐性知识,分享他人的隐性知识。该场应该在一个比较宽松、民主和畅所欲言的自由场景中,地点可选在学校教研室或其他宽松的环境。课堂模拟型共享场主要通过模拟讲课的形式,落实某种教学理念,其活动的价值取向是展示、了解和分享不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利于实现教师在说课、评课、上课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的改变,以及说课、评课、上课过程中值得大家学习的方法的共享。
三、教育教学方法接受方学习制度
共享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接受方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决定的。要突破知识势差的制约,就必须改变个人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因此个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可以依自己任教的科目,或自己的兴趣小组、工作任务,来安排学习的进度,定期进行学习,彼此分享所得的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学习体会、教育教学经验、研究成果等,促使教师彼此交流而相互受益。其次,可以通过深度会谈来学习。深度会谈是一个开放的发散过程,要求每位教师都把深藏于心的看法自由表达出来,同时把支持自己观点的假设和前提条件摆在众人面前,以便接受大家的提问或向别人提问,以推动学习。
四、教育教学方法共享的信任与合作文化
教育教学方法共享文化应是一种相互信任与合作的文化。信任是教师群体团结合作的前提,教师之间彼此信任,会减少沟通的成本和障碍,促进知识的共享。其次,没有教师或者工作团队之间紧密的合作,没有合适的鼓励合作的文化,技术或者结构上的手段就难以奏效。
要培养相互信任和合作文化,必须走一条双向的路。青年教师与富有经验的老教师结成伙伴,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结成伙伴,同科教师结成伙伴,领导和教职工结成伙伴。借助这些不同种类的伙伴关系,教师之间通过谈天、交流,说者将自己的心得、见解表述出来,抒发各自的情感体验,听者则带着与之分享并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态度,并非全盘接受,但要学会分享。
五、教育教学方法共享的激励机制
知识的“垄断”使知识不能自动实现共享,要实现知识的共享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是确立合理回报的原则,对在促进知识共享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进行精神和物质的补偿。例如对在指导青年教师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等促进知识共享的环节上做出成绩的教师在晋职、晋级、先进优秀评比等方面优先考虑,同时进行适当的物质激励。第二除了物质奖励之外,更要重视精神的奖励。如知识晋升制度、知识署名制度、知识培训制度等;还可以在学校内部简报上提名表扬那些贡献知识的教师,如建立“荣誉墙”,在人们经常进出的走廊墙壁上刻上那些积极参与知识共享的教师的姓名等等。
六、教育教学方法共享的组织设计
针对学校教师组织的弊端,要实现教育教学方法的共享,需要改革组织设计。一方面,在依托现有的院、系、教研室、学科组等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机构进行职能和机制的改造。从结构上打破各个系、教研室、学科组的封闭状态,在各个系、教研室、学科组之间建立一套沟通制度,使大家能够在信息上分享、在经验上交流,真正促进协调发展。从任务安排上,鼓励不固定的教师协作关系,鼓励教师非工作接触关系,鼓励教师之间的不经意会面等等。另一方面,可以再造一种新型的教师组织结构。按照学校面临的任务和问题建立灵活的团队和项目小组,将职能性的组织结构和面向任务、问题的组织结构结合起来,诸如教师沙龙、教师俱乐部、课题组、研究会等。
参考文献:
[1] 郝芳,李德林.教师个人理论:沟通与阻塞[J].中国教师,2003,3:20-21
[2] 高湘萍.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J].全球教育展望,2003,8:28-30
[3] 左美云.知识转移与企业知识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2-25
[4] 保罗·S·麦耶斯主编,蒋惠工等译.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18
关键词:教育教学方法 共享策略 隐性知识
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是储存于教师个人头脑中、为教师个人所享用的、不易表达的,甚至教师个人也未必知悉的关于教育教学诸方面的理性认识成果,也就是教师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的关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等的“个体知识”。可见,教育教学方法是一种存在于教师的直觉、感悟或经验中,往往难以被个人清晰地意识到,又难以用语言、文字或符号清晰、准确地表达的隐性知识。因此必须建立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共享策略,这样既有助于促进教师群体的共同成长,更有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完整的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共享必然发生在知识传递方和知识接受方之间,并受环境内的文化、组织等因素以及诸如技术、场所等共享场的影响。如图1所示。本文基于这几个影响因素,详细探讨相应的共享策略。
一、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显性化
根据野中郁次郎的SECI理论,为了使内隐的教学教学方法易于交流、共享,需要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过程回忆、情境模拟、内省是三种将内隐的教育教学方法转换为显性知识的有效途径。过程回忆是努力回忆教师不明所以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的过程,借助于自我课堂教学信息的丰富性,激活记忆网络节点的相关信息,使模糊的直觉印象上升到意识层面,完成显性化;情境模拟是教师回到教育教学方法获得的最初情境或人为构造一个教学的模拟情境,借助于记忆痕迹,使与事件相关的直觉印象易于上升到意识层面,完成显性化;内省则是通过教师的意志努力,把注意焦点集中到微弱的教育教学方法上,使之显性化。这三种方法通常能够帮助教师了解自身不易言表的教育教学方法,但能够了解多少,则取决于教师对自身隐性知识的敏感性以及对隐性知识显性化的心理准备。
二、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共享场
野中郁次郎的“Ba”理论表明:为了共享内隐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及已经显性化的转化成果,需要建立相应的场。“沙龙研讨型共享场”、“课堂模拟型共享场”、“刊物与网络展示型共享场”。沙龙研讨型共享场主要围绕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先进的经验等,展开研讨,其价值取向是通过教师间动态的对话、充分的交流,精加工自己的隐性知识,分享他人的隐性知识。该场应该在一个比较宽松、民主和畅所欲言的自由场景中,地点可选在学校教研室或其他宽松的环境。课堂模拟型共享场主要通过模拟讲课的形式,落实某种教学理念,其活动的价值取向是展示、了解和分享不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利于实现教师在说课、评课、上课过程中出现的不良行为的改变,以及说课、评课、上课过程中值得大家学习的方法的共享。
三、教育教学方法接受方学习制度
共享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接受方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决定的。要突破知识势差的制约,就必须改变个人的知识存量和知识结构,因此个人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可以依自己任教的科目,或自己的兴趣小组、工作任务,来安排学习的进度,定期进行学习,彼此分享所得的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学习体会、教育教学经验、研究成果等,促使教师彼此交流而相互受益。其次,可以通过深度会谈来学习。深度会谈是一个开放的发散过程,要求每位教师都把深藏于心的看法自由表达出来,同时把支持自己观点的假设和前提条件摆在众人面前,以便接受大家的提问或向别人提问,以推动学习。
四、教育教学方法共享的信任与合作文化
教育教学方法共享文化应是一种相互信任与合作的文化。信任是教师群体团结合作的前提,教师之间彼此信任,会减少沟通的成本和障碍,促进知识的共享。其次,没有教师或者工作团队之间紧密的合作,没有合适的鼓励合作的文化,技术或者结构上的手段就难以奏效。
要培养相互信任和合作文化,必须走一条双向的路。青年教师与富有经验的老教师结成伙伴,优秀教师和普通教师结成伙伴,同科教师结成伙伴,领导和教职工结成伙伴。借助这些不同种类的伙伴关系,教师之间通过谈天、交流,说者将自己的心得、见解表述出来,抒发各自的情感体验,听者则带着与之分享并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态度,并非全盘接受,但要学会分享。
五、教育教学方法共享的激励机制
知识的“垄断”使知识不能自动实现共享,要实现知识的共享必须借助于有效的激励机制。首先是确立合理回报的原则,对在促进知识共享方面做出成绩的教师进行精神和物质的补偿。例如对在指导青年教师方面、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等促进知识共享的环节上做出成绩的教师在晋职、晋级、先进优秀评比等方面优先考虑,同时进行适当的物质激励。第二除了物质奖励之外,更要重视精神的奖励。如知识晋升制度、知识署名制度、知识培训制度等;还可以在学校内部简报上提名表扬那些贡献知识的教师,如建立“荣誉墙”,在人们经常进出的走廊墙壁上刻上那些积极参与知识共享的教师的姓名等等。
六、教育教学方法共享的组织设计
针对学校教师组织的弊端,要实现教育教学方法的共享,需要改革组织设计。一方面,在依托现有的院、系、教研室、学科组等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机构进行职能和机制的改造。从结构上打破各个系、教研室、学科组的封闭状态,在各个系、教研室、学科组之间建立一套沟通制度,使大家能够在信息上分享、在经验上交流,真正促进协调发展。从任务安排上,鼓励不固定的教师协作关系,鼓励教师非工作接触关系,鼓励教师之间的不经意会面等等。另一方面,可以再造一种新型的教师组织结构。按照学校面临的任务和问题建立灵活的团队和项目小组,将职能性的组织结构和面向任务、问题的组织结构结合起来,诸如教师沙龙、教师俱乐部、课题组、研究会等。
参考文献:
[1] 郝芳,李德林.教师个人理论:沟通与阻塞[J].中国教师,2003,3:20-21
[2] 高湘萍.隐性知识的获得及其显性化的心理途径[J].全球教育展望,2003,8:28-30
[3] 左美云.知识转移与企业知识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2-25
[4] 保罗·S·麦耶斯主编,蒋惠工等译.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