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谈论公共问题的时候,你首先是一个公民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mchende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0月8日,青年经济学家陆铭教授做客第四届《讲刊》“大声讲”人文讲堂,以“理性、情感与世界观”为题,向复旦大学新生讲述自己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呼吁学子相信这个世界总体是美好的,大家都尽自己微薄之力,一定能推动这个社会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要告诉他们:不要忘记你们掌握的这个权力,是为了争取所有人的平等权力和所有人的幸福的而不只是我的权力和我的幸福。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作为经济学家,我总会接触很多关于公共政策的讨论,我就从这点入手谈谈我自己的感受。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我们讨论很多公共政策的时候,通常会经常基于自己的生活体验,把自己生活当中一个体验拿出来,扩大化,然后变成赞成或者反对一项公共政策进行改革的理由。其实,这两件事情根本没有关系。我们现在要讨论公共政策的时候,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把自己的生活体验里面非常负面的东西拿来跟我们讨论的公共政策挂钩。
  中国现在很多的公共政策,在推进时碰到的阻碍大都出自一个简单的事实:公众缺乏对一个事情最基本的、公正的判断,而过于强调个人生活体验。很多时候连一些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如此,这让我非常困扰。有的人本身就是专业学者,在讨论公共问题的时候,竟然也缺少一种客观公正的讨论姿态。
  曾经有两到三年的时间里面,我觉得自己在公众面前,以及在一些学者尤其是其他学科的学者面前,面临非常大的压力,因为总觉得自己讲的东西很少能够得到人冷静、理性的对待。比这个更要命的是,我发现在人们讨论公共政策问题的时候,不少人的立场和出发点是局部的、短期的、个人的利益。即便这个人的思维可以说得上是理性的,但是他的理性往往是局部的、个体的、短期的理性,而长远的、全局性的、国家性的利益考量,则被放到了一边。今天中国很多公共政策的矛盾焦点就在于:我们的公共利益就这么不知不觉地遗失了。
  这里我想讲讲教育的作用。教育是为了什么?必须承认,我们的大学教了太多的东西给学生,目的在于培养技能。但是,我们没有教给学生在这个社会上如何去抛弃你的偏见和身份。当你谈论公共问题的时候,你首先应该是一个公民。
  教育要起的作用是什么?教育所起的作用,是去改变那些有能力挣更多的钱和有能力获取更大权力的人,要告诉他们:当你们有钱并且有权的时候,你们不要忘记,你们掌握的这个权力,是为了争取所有人的平等权力和所有人的幸福,而不只是我的权力和我的幸福。我认为这才是我们教育真正应该做的事情。
  当你在谈论社会公共话题和公共政策的时候,你是逃不过你的情感基础的,情感来自你的知识
  现在来谈谈情感。正是因为前面所说的、在讨论公共政策当中所碰到的这些困惑,所以我感到,有时候光谈理性是不够的,我们要谈谈感情。
  谈起感情,就很多人很奇怪,经济学也谈感情?多年前,有位著名经济学家讲了一句话:经济学家不谈道德。这句话广为流传,好像经济学家是一个不讲道德的人。其实,这句话被严重地误解了。我们不能在讨论学术问题、讨论制度构建的时候,总是说你们应该去改进你们的道德。经济学家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假设每个人都自私自利”,我们的职责是要设计制度来确保公平公正,并非不讲道德只讲效率。这一点请大家不要误解。
  经济学乃至我们整个社会科学,在讲到人的行为时都会承认,每个人的行为都有他的情感基础。比如说,在对待农民工的问题上,你在多大程度上愿意为公共利益、为那些弱者来考虑,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你的感情。
  其实,当你在谈论社会公共话题和公共政策的时候,你是逃不过你的情感基础的。情感来自你的知识,我们的教育应该教会大家有一种同情弱者、关注弱势群体利益的情怀。然而,现在很多时候大家对于弱者的最基本的关注,往往被教育给教没了。我们整天教人怎么去获得成功、怎么去挣钱,可是我们偏偏将敬畏、友爱、谦卑给丢了。
  在这个时候,你的所谓理性,就难免带有傲慢与偏见,是一种自私的理性,而不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理性,不是追求社会正义的理性。
  大家每天都接触传媒,现在一般的媒体特别是网络,每天都能在上面看到让人焦虑的事情,这可能给每个人的身心带来很多的冲击和困扰。我的工作岗位给了我很多出国作学术交流的便利,有时到了一个相对富裕和发达的国家,会觉得这个国家跟今天的中国相比,无疑更加宁静平和。这时我们总会问:中国今天到底怎么了?这就引出了今天的第三个主题:世界观。
  我有一个信念,这个信念支撑着我做好当下做的事情:这个世界总体是美好的。当这个社会出现司法不公正、法官嫖娼等丑闻的时候,我相信这个世界还是有品格高尚、秉持司法公正的人在;当我们从媒体上得知,哪里的官员又贪腐了,数额越来越大时,我仍看到更多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工作的官员。这个世界存在很多理由出现阴暗的一面,但同时也当然有光明的美好的一面。
  我们用短短二三十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一百年甚至二百年的历程,从一个贫穷的农业国变成了一个工业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这个成就应该说在人类历史上都是从来没有过的。我们来看待今天这个世界的时候,必须看到现在的很多问题,都跟发展阶段有关系,包括腐败、分配不平等问题,还有环境问题,很多都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产生的,是发展中的问题。
  那么,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问题。由于世界观的差异、为人处事的差异,面临这样那样的冲突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我的答案是:做好自己。教育给人的一个重大影响,我认为就是教会大家在面临选择的时候,要守住底线。
  有一次,也是在一个研讨会上,与会者来自不同的行业,大家都很激动地讲述当下的很多问题,每个人讲的自己工作当中的问题对别人来讲都是新鲜的。问题还没有讲完,更没谈怎么去建设,会议就结束了。一位与会者对我说,我们今天问题谈了很多,可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做一点点好事的话,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就会好起来。
  “每个人都做一点点好事”,说得多好!我听到后非常感动。我觉得,尽管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冲击,我们的社会依然稳定健康,正是有这样一些点点滴滴的底线力量在顽强支撑。
  谈到这个问题时,大家可能会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没错,这个世界上有好的人有坏的人,有好的事和坏的事,为什么我要做好的那个?特别是,当我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时候,或不被理解的时候,我为什么要坚持那个底线?我为什么不可以像别人那样去做?
  在我自己的成长经历中,这个问题也困扰了我很长时间。我的答案很简单:你做什么样的人,你周围就会聚集什么样的人。你做善的事你周围就是善的人,做恶的事周围就是恶的人,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世界是一个善良美好的世界,那么你从自己做起。如果你不相信世人和你一样可以做这样善良正确的事,你就会发现你周围的世界也就变得越来越邪恶、越来越不正直。最后你会发现,你变成了自我验证的例证:你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你就在美好的世界里面:你不相信这个世界是美好的,所以你就处在不美好的世界里面。
  我的生活经历告诉我这些。我的工作是从事学术研究,我在各种各样的场合、碰到这样那样的人,我渐渐发现,很多人和我一样秉承这一观念,他们都散落在世界的不同角落,从事着不同的职业,但我们都在做共同的事情——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来推动这个社会往好的方向前进。
  我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自己的经历就是这些。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两句诗。现在可能已经不是一个读诗的时代了,都去玩电玩加动漫了,但我有时候觉得,我们不能忘记诗,即便你不喜欢诗歌,你也应该拥有诗性。我想送给大家对我影响非常深远的两句诗。一句是顾城的:“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另一句诗是舒婷的:“希望,而且为它斗争,请把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
其他文献
好的社会就应当是这样的:用平等的心去看每一个人,同时,又用不平等的心去对待每一个人  就慈善的外部特征来看,慈善就是帮助他人、有益于他人。打个比方,饥饿来临了,给饥饿者送去馒头,这就是慈善。是这样么?显然不是这样。所以,如果我们要谈慈善,光谈慈善的外部特征是不够的。  我们首先要面对一个大问题,我们要帮助的对象是什么?是人,是生命。这样一来慈善的本质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了,那就是,我们如何去面对人、面
期刊
似乎在一夜之间,“慕课(MOOC)”成了许多世界名校不得不面对的新事物。  随着2012年“慕课”井喷现象持续发酵,“慕课”正在拆掉大学围墙,震醒昏昏欲睡的课堂,把老师和学生卷入迄今为止最为深刻的全球教育变革浪潮中去。  当你在车站等待下一班公交,当你在地铁上需要打发时光,当你躺在床上准备就寝却丝毫没有睡意,当你为了生活忙碌奔波苦于无暇学习充电……当时间被碎片化,“慕课”(MOOC,又译作“幕课”
期刊
我们看到很多产品,像Twitter之类的都非常简单,它的规则简单到你们都瞧不起它,但是这样的东西是最有生命力的  为什么我们喜欢简单?因为上帝创造宇宙的时候,他定下来的规则非常简单。就如爱因斯坦在建立质能方程的时候,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公式表示了一个复杂的理论,简单而且美。  很多物理学家会说我们发现宇宙的规律是很简单的,既然宇宙的规律都这么简单,我为什么要把很多事情搞复杂化?为什么说产品经理是站在上
期刊
书名原是借来的,没有“十万”个“为什么”  1949年11月,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普及局,新中国迎来第一个科普高峰。1956年党中央号召“向科学进军”后,参与科普创作成了一种“时尚”,更是知识分子为人民服务、与工农相结合的进步表现。以华罗庚、钱学森等大科学家为代表,一大批科学工作者为科普写作和宣传投入了重要精力。  当时出版社无论大小,几乎都参与了科普读物的出版,但出版的主要是给工人农民看的实用技术类
期刊
我和我的老婆就是结发夫妻。  她没有读过书,叫陈凤英。她人很好,几十年来煮饭,帮我管小孩,连电话都不接,她觉得自己普通话讲不好,所以不接,怕人家会笑她。她穿的衣服鞋子都是我帮她买的,家里的东西也都是我买的,她不会买东西。  但是,我这个家现在所有的财产都记在她的名下,我的控股公司也是她在当董事长。人家说这个公司是曹德旺的,但实际上从法律关系上说是我太太的。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安排呢?这是因为在我还没
期刊
Q 您在生活中手写的机会还多吗?  a 越来越少了。离开学校的人,很多年不用正儿八经写字了,都用拼音打字,汉字就是这么被忘记的。  Q 提笔忘字,缘于信息化时代我们对电子产品的依赖?  a 这种情况往往在成年人中更普遍,小孩子反而问题不大。老师严格要求他们用笔写字,他们对汉字的拼写还可以。  Q 您学生时代手写和现在的有什么不一样?  a 我们当年有一个基本的训练,就是写大字。在五四以前,中国只用
期刊
天之高在于它有日月星辰,地之厚在于它能藏污纳垢,在天与地之间,充满着诸神、草木、动物,人也在其之中。  这是老生常谈的话吧,但在这些年里,我才体会到了它对我的重要。因为每天的新闻包围着我,国际的国内的,太多的冲突和动荡,太多的病疫和灾难,刺激着、威逼着,使我紧张而惶恐,面对着写作,茫然、挣扎,甚至常常怀疑写作的意义。正如人人都知道人最后是要死的,却仍是先活着。  几十年前我选择了写作,几十年后写作
期刊
Q:陈芳 李灏 马国川 灵子 包丽敏等 A:周有光  周有光,这位出生于清末的百岁老人,历经世纪沧桑,  近年来反复提倡“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他提出“双文化论”,并直指文明社会达成共识的基础是各阶层都具备常识。本篇汇编自周有光先生近年来接受媒体专访的所思所言。  回归到常识的正确道路上,就应当遵循历史的规律性。  Q:您曾说文明社会达成共识的基础,是各阶层都具备常识。您认为什么是常
期刊
中医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吸收了儒家、道家乃至佛家文化的智慧。它是古代唯一流传至今并且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科技文化形态。  然而,我们不能不看到近百年以来中医文化面临的深重危机,尤其是当今中医学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严峻挑战,很多人对中医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因此大力弘扬中医文化,不仅是振兴中医、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选择,而且是实现
期刊
过度崇尚极端叙事,有时反而是底气不足的表现。小说应该越写越有平常心  真正优秀的文学,是通过个别写出普遍性来。如果个别只是代表个别,那就不算成功。偶然的事件,极端的举动,匪夷所思的情感,作家不是不可以写,只是,如果一部作品,通篇都充满这种偶然、极端和匪夷所思,就有问题了。好作家,往往不是通过极端来体现作品的力度的,相反,他可能通过一些习焉不察的常识和经验,把力量隐藏在平常的人与事底下。这就好比真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