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首次提出:“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的教学指向。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来说,大概念教学能够改善传统教学知识碎片化、零散化的问题,促进学生形成学科的“整体观念”,获得对学科的“本质理解”,实现知识的“应用迁移”。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大概念教学是势在必行的实践。为此,教师可以遵循从如下方面发力,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大概念教学的实效。
一、基于教材内容,凝练教学大概念
“大概念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词汇,它背后潜藏着一个意义的世界,它超出了一个普通概念的应有内涵与外延,作为一种深刻思想、学说的负载体,已成为‘思想之网’的联结枢纽。”基于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深刻凝练大概念是学科教学的起点。更具体地说,教师要按照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现实情况将各层级大概念进行凝练整合,按照“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的路径对各个层级的大概念进行整合分类,以大概念为枢纽实现教学内容的“上挂下联”。
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例,依据《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内容和教材的行文内容可以研判出:本课大概念“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两个“下联”的课时大概念分别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具有重要意義。
二、围绕大概念,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之一,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其迁移能力的“源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议题式教学强调发挥大概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作用的“驱动力”。在教学中要关注大概念、议题、活动等要素的关联性,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型学习课程自主构建大概念框架体系。换言之,大概念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统整,也相应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序列化的议题活动设计,形成环环相扣的“活动链”,使学生在对于议题的思考与活动的探索中,逐步加深对各个课时大概念乃至宏观的单元大概念的把握,从而不断增强在现实情境中迁移的能力,进而实现协同培育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具体来说,在设置议题时,教师需要从如下三个部分考虑议题的结构:生活情境+大概念+价值判断。议题的设置要立足于生活经验,更要基于大概念的逻辑关联,从而保证议题有“议”之基础和可“辨”之空间。
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的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围绕“传统文化”这一大概念,就可以以“怎样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为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网络空间的鉴赏经历以及其内在的审美天赋,让学生们能够就这一议题进行深度的合作探索与独立思考,从多个维度加深对“传统文化”这一大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这样的教学活动也为后续要学习的“文化创新”这一大概念之间构成了有序联结。再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我国的经济发展”一课,教师可以结合地区实际,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的大概念,以“什么是江北新区的经济发展密码?”为议题开展议学活动。具体的议学活动包括合作探究和议题辨析等环节。首先小组协作活动,让学生以“发言人”的身份从不同方面对“江北新区建设”作简要阐述,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生活经验,并通过课前资料搜集、走访调查等活动体验,形成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策略的系统性认识;其次是对“江北新区是否应该主攻房地产发展”进行辩论,引导学生辨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在价值辨析中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概念的真正意义所在,并继而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解与认同。
三、对大概念教学成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衡量思想政治课是否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否发挥大概念有效作用的“指向标”,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在思想政治课大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教学评价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大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使教学评价能够作为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良好支撑,就需要构建一个“差异化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在以基于大概念进行相应序列化的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考虑进行以下两类评价形式:首先可以运用叙事化的评价,通过设置学生评价组让学生们对议题从意义、策略等方面发言进行相互点评,综合评价学生是否从本质上理解大概念,并由老师进行针对性的以及最终总结性的评价,深化学生的理解;其次可以运用设计好的评价表格,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多个维度出发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对大概念产生多维理解。
【参考文献】
[1]赵康.大概念的引入与教育学变革[J].教育研究,2015,36(02):33-40.
一、基于教材内容,凝练教学大概念
“大概念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词汇,它背后潜藏着一个意义的世界,它超出了一个普通概念的应有内涵与外延,作为一种深刻思想、学说的负载体,已成为‘思想之网’的联结枢纽。”基于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深刻凝练大概念是学科教学的起点。更具体地说,教师要按照教学需求以及学生的现实情况将各层级大概念进行凝练整合,按照“由上至下”或“由下至上”的路径对各个层级的大概念进行整合分类,以大概念为枢纽实现教学内容的“上挂下联”。
以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二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第三课“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例,依据《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内容和教材的行文内容可以研判出:本课大概念“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两个“下联”的课时大概念分别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中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具有重要意義。
二、围绕大概念,设计教学活动
活动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主要部分之一,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其迁移能力的“源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议题式教学强调发挥大概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作用的“驱动力”。在教学中要关注大概念、议题、活动等要素的关联性,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型学习课程自主构建大概念框架体系。换言之,大概念教学需要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统整,也相应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序列化的议题活动设计,形成环环相扣的“活动链”,使学生在对于议题的思考与活动的探索中,逐步加深对各个课时大概念乃至宏观的单元大概念的把握,从而不断增强在现实情境中迁移的能力,进而实现协同培育成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具体来说,在设置议题时,教师需要从如下三个部分考虑议题的结构:生活情境+大概念+价值判断。议题的设置要立足于生活经验,更要基于大概念的逻辑关联,从而保证议题有“议”之基础和可“辨”之空间。
例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的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围绕“传统文化”这一大概念,就可以以“怎样让博物馆文化活起来?”为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网络空间的鉴赏经历以及其内在的审美天赋,让学生们能够就这一议题进行深度的合作探索与独立思考,从多个维度加深对“传统文化”这一大概念的理解与认识。这样的教学活动也为后续要学习的“文化创新”这一大概念之间构成了有序联结。再如,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经济与社会》“我国的经济发展”一课,教师可以结合地区实际,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的大概念,以“什么是江北新区的经济发展密码?”为议题开展议学活动。具体的议学活动包括合作探究和议题辨析等环节。首先小组协作活动,让学生以“发言人”的身份从不同方面对“江北新区建设”作简要阐述,引导学生基于自身生活经验,并通过课前资料搜集、走访调查等活动体验,形成对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策略的系统性认识;其次是对“江北新区是否应该主攻房地产发展”进行辩论,引导学生辨析“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在价值辨析中理解“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概念的真正意义所在,并继而引导学生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解与认同。
三、对大概念教学成果,进行综合性评价
教学评价是衡量思想政治课是否能够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是否发挥大概念有效作用的“指向标”,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在思想政治课大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开展教学评价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大概念教学的过程中,要使教学评价能够作为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良好支撑,就需要构建一个“差异化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在以基于大概念进行相应序列化的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考虑进行以下两类评价形式:首先可以运用叙事化的评价,通过设置学生评价组让学生们对议题从意义、策略等方面发言进行相互点评,综合评价学生是否从本质上理解大概念,并由老师进行针对性的以及最终总结性的评价,深化学生的理解;其次可以运用设计好的评价表格,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多个维度出发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对大概念产生多维理解。
【参考文献】
[1]赵康.大概念的引入与教育学变革[J].教育研究,2015,36(02):3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