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论文主要通过对教师教学用语的研究,以此来促进课堂教学氛围的提升。主要从语言的四个方面入手:准确、礼貌、灵活、赞誉、幽默。我们期望通过对课堂语言“优化”的研究,能够改变教学中的一些弊端,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使师生关系可以融洽、和睦。
关键字:课堂语言 优化 准确 合作原则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面对众多学生,教师的教学用语在组织授课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现实当中很多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注意恰当、得体地应用教学用语,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甚至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矛盾——师生矛盾,如果教师不合理处理这种矛盾,导致师生矛盾恶化,这种后果是不可想象的,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埋怨教师上课不生动——不懂,或像催眠曲——听不进;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存在过多的责备、不近情理的批评和不善解人意的质问,使得学生的厌学情绪加重,上课效率差。课堂中,教师教学用语单纯强调“描述”的功能,刻板单调,缺乏吸引力。教学用语不注重交际功能的发挥,又会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举步维艰。
现阶段,教学语言在课堂中倾向于发挥着语言的描述性功能,就是要求讲课的教师要有极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忽略了课堂教学中的“气氛”——有助于学生进入教学的氛围。而这種氛围的塑造也需要教学语言来表现,即教学语言的感染力(用语言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和谐、融通的氛围。)这就是对教师继需要有课堂表达能力之后,所应具有的另一大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交际。以优化课堂教学用语达到优化整个课堂,和谐师生关系。教学语言的“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准确
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首要条件。在语文课堂中教授的就是语言,所以对语言的准确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学中不出现语言本身的科学性错误。如不读错别字,不用错词语,不生造词汇,不合语法的话,不读破句子,语段的组织不违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教学语言中出现这种错误,一方面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形象,权威效应的丧失必然会降低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会误人子弟。教学语言既不是纯粹的即兴口语,又不是宜读文告的“有声的书面语”,它是“有提纲的即兴发言”。具体地说,它具备相对的集中性、完整性、严密性、层次性和典雅性。那种漫无目标的东拉西扯,语无伦次的零言碎语是不得体的。另一方面,课堂上师生的信息交流处于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之中,许多随机的情况无法在事前充分估计到;如因课堂偶发事件而随时插入,这就使得教学语言具有相当程度的即兴因素。有经验的老师大都有较强的语言即兴应变能力。相反,有些初登讲台的教师往往离不开教案,甚至满堂课基本上照读教案,这也是不得教学语言之体的表现形态。总之,把课堂教学语言与日常生活用语和演讲、报告用语区别开来是“得体”的第一步。
二、礼貌
礼貌是社会交际中一个重要的交际原则,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各种语言环境都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也应遵守这一原则。课堂教学是为了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使教与学能够顺利进行,师生双方在互相尊重对方的前提下,教师要注意言说策略以显示对学生的礼貌,同时学生也应做出相应的回应以示对教师的礼貌。
三、一致
教学语言还应适应“接受主体”。如对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偏低的学生讲课,要尽可能多用形象性的语言,多用短句,多用浅易通俗的词语。相对而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有了全面的发展,这时候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课堂教学时的用语就要符合他们年龄的特点。
四、赞誉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学习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自我有价值的成就感。在课堂上,这种成就感主要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赞誉,因为学生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情感或感受当作评估自己的标准,一旦这种感受经过老师的称赞得到印证后,便成为一种鼓舞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用显性鼓励语句。
五、幽默
幽默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语言机智。语文教学中,幽默是不可缺少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类使用最为广泛的交际工具,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保持良好的心态,发挥课堂的语言魅力,也是促进课堂有效率的一个努力方向。
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个先天的优势。教学用语的“得体化”是促进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教师在面临课堂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用语的很多弊端,所以教学用语“得体化”可谓是迫在眉睫。因此教师的教学用语要得体,尤其是语文教师,其教学语言更应该力求优化。
参考文献:
[1]沈建华,《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01
[2]周健,《汉语教学理论和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3]杨贵雪、翟富生,《现代汉语教程》[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07
关键字:课堂语言 优化 准确 合作原则
当前,我国中小学课堂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面对众多学生,教师的教学用语在组织授课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现实当中很多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注意恰当、得体地应用教学用语,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甚至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学的有效开展。课堂教学中最主要的矛盾——师生矛盾,如果教师不合理处理这种矛盾,导致师生矛盾恶化,这种后果是不可想象的,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埋怨教师上课不生动——不懂,或像催眠曲——听不进;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存在过多的责备、不近情理的批评和不善解人意的质问,使得学生的厌学情绪加重,上课效率差。课堂中,教师教学用语单纯强调“描述”的功能,刻板单调,缺乏吸引力。教学用语不注重交际功能的发挥,又会使教师的教学活动举步维艰。
现阶段,教学语言在课堂中倾向于发挥着语言的描述性功能,就是要求讲课的教师要有极强的口头表达能力,但忽略了课堂教学中的“气氛”——有助于学生进入教学的氛围。而这種氛围的塑造也需要教学语言来表现,即教学语言的感染力(用语言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和谐、融通的氛围。)这就是对教师继需要有课堂表达能力之后,所应具有的另一大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交际。以优化课堂教学用语达到优化整个课堂,和谐师生关系。教学语言的“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准确
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首要条件。在语文课堂中教授的就是语言,所以对语言的准确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学中不出现语言本身的科学性错误。如不读错别字,不用错词语,不生造词汇,不合语法的话,不读破句子,语段的组织不违背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则。教学语言中出现这种错误,一方面会影响教师自身的形象,权威效应的丧失必然会降低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会误人子弟。教学语言既不是纯粹的即兴口语,又不是宜读文告的“有声的书面语”,它是“有提纲的即兴发言”。具体地说,它具备相对的集中性、完整性、严密性、层次性和典雅性。那种漫无目标的东拉西扯,语无伦次的零言碎语是不得体的。另一方面,课堂上师生的信息交流处于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之中,许多随机的情况无法在事前充分估计到;如因课堂偶发事件而随时插入,这就使得教学语言具有相当程度的即兴因素。有经验的老师大都有较强的语言即兴应变能力。相反,有些初登讲台的教师往往离不开教案,甚至满堂课基本上照读教案,这也是不得教学语言之体的表现形态。总之,把课堂教学语言与日常生活用语和演讲、报告用语区别开来是“得体”的第一步。
二、礼貌
礼貌是社会交际中一个重要的交际原则,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各种语言环境都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也应遵守这一原则。课堂教学是为了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使教与学能够顺利进行,师生双方在互相尊重对方的前提下,教师要注意言说策略以显示对学生的礼貌,同时学生也应做出相应的回应以示对教师的礼貌。
三、一致
教学语言还应适应“接受主体”。如对年龄较小、抽象思维能力偏低的学生讲课,要尽可能多用形象性的语言,多用短句,多用浅易通俗的词语。相对而言,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大脑的思维能力有了全面的发展,这时候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课堂教学时的用语就要符合他们年龄的特点。
四、赞誉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学生学习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自我有价值的成就感。在课堂上,这种成就感主要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赞誉,因为学生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经历的情感或感受当作评估自己的标准,一旦这种感受经过老师的称赞得到印证后,便成为一种鼓舞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用显性鼓励语句。
五、幽默
幽默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语言机智。语文教学中,幽默是不可缺少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类使用最为广泛的交际工具,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保持良好的心态,发挥课堂的语言魅力,也是促进课堂有效率的一个努力方向。
语文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教师要学会利用这个先天的优势。教学用语的“得体化”是促进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教师在面临课堂教学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当前,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用语的很多弊端,所以教学用语“得体化”可谓是迫在眉睫。因此教师的教学用语要得体,尤其是语文教师,其教学语言更应该力求优化。
参考文献:
[1]沈建华,《汉语口语习惯用语教程》[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3.01
[2]周健,《汉语教学理论和方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
[3]杨贵雪、翟富生,《现代汉语教程》[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