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本文论述了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263-01
1紧密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化学源于生产实践,又要为生产实践服务。因此化学教学只有密切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树立应用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例如:在学习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几种灭火情况,要求学生根据灭火原理思考以下一组问题:木材燃烧、通电电线燃烧、柴油燃烧这三种情况采用的灭火方法是否相同?为什么?应分别采用什么有效措施来灭火?由于这些问题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入的,所以,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成功感不断增加,以此诱发他们的创新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化学教学时,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都始终把与科技有关的问题置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处理,使学生能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理解社会。
2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我高度的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不能制止学生提出看起来不相关的问题,因为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主线来组织、来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地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在学习《氯气》一节中,讨论氯气和水的反应这一重点知识时,我们首先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取两瓶干燥氯气,一瓶放入干燥的红色布条,一瓶放入湿润的红色布条,让学生对比观察。当学生观察到瓶中布条不同的现象时,适时提问:“氯气为什么不能使干的红色布条褪色,而能使湿的红色布条褪色呢?是否氯气和水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这新物质又是什么呢?”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推测反应产物,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实验验证。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探究热情高涨。从老师设疑、学生生疑到析疑直到释疑的转化,步步深入,层层递进,达到了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设置疑问,注意在关键处设疑,在重点、难点处设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质疑,使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同时组织学生相互设疑、相互探讨、相互启发、相互辩论,勇于发表不同见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实验,这些实验思维严谨、操作合理,在实验设计上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善于开动脑筋,勇于改革,根据教学需要和具体情况,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为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服务。
现行高二化学教材“铁和铁的化合物中有一个制备Fe(OH)2的实验。”在试管里注入少量新制备的FeS04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NaOH溶液,将滴管尖端插入试管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但在做实验时,学生往往会有两个疑问:为什么FeS04溶液要新制备?为什么滴管尖端要插入试管底部?针对上述疑问,我让学生分别完成实验,一个学生完全按课本上的方法操作,另一个则按照常规使用滴管的方法操作。结果很容易观察到两种现象,前者挤入NaOH溶液后,开始析出白色絮状沉淀,很快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后者则只看到了灰绿色沉淀,最终也变成红褐色。通过阅读教材,学生明白白色沉淀为Fe(OH)2,红褐色沉淀为Fe(OH)3,说明Fe(OH)2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因此,制备Fe(OH)2必须隔绝空气,故将滴管插入试管底部。此时,进一步质疑:为了更好地观察白色的Fe(OH)2沉淀,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学生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提出以下构想:①把NaOH溶液先加热处理;②液面上方通N2或CO2等隔绝空气;③液面上方滴植物油。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激情,大大地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培育创新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也不是通过一、二次实验活动就能培养起来的,还需要各科教师,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因为只有将博大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创造精神与科学基础结合在一起,才能造就出当今时代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263-01
1紧密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化学源于生产实践,又要为生产实践服务。因此化学教学只有密切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树立应用的意识,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例如:在学习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时,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几种灭火情况,要求学生根据灭火原理思考以下一组问题:木材燃烧、通电电线燃烧、柴油燃烧这三种情况采用的灭火方法是否相同?为什么?应分别采用什么有效措施来灭火?由于这些问题是由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引入的,所以,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兴趣,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成功感不断增加,以此诱发他们的创新兴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化学教学时,要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生活中一些问题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问题的提出到问题的解决都始终把与科技有关的问题置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背景下进行处理,使学生能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理解社会。
2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在讲《分子》这节内容时,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的实验,并分析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就有一学生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我就感觉到这位学生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孕育着可贵的创新精神,于是,我高度的赞扬了这个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虽然他提出这个问题不利于分子有空隙的解释,但不能制止学生提出看起来不相关的问题,因为这样就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滋长。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问题情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思维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主线来组织、来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地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在学习《氯气》一节中,讨论氯气和水的反应这一重点知识时,我们首先设计一个演示实验:取两瓶干燥氯气,一瓶放入干燥的红色布条,一瓶放入湿润的红色布条,让学生对比观察。当学生观察到瓶中布条不同的现象时,适时提问:“氯气为什么不能使干的红色布条褪色,而能使湿的红色布条褪色呢?是否氯气和水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这新物质又是什么呢?”学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推测反应产物,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实验验证。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探究热情高涨。从老师设疑、学生生疑到析疑直到释疑的转化,步步深入,层层递进,达到了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设置疑问,注意在关键处设疑,在重点、难点处设疑,还要鼓励学生质疑,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质疑,使他们有充分的发言权,同时组织学生相互设疑、相互探讨、相互启发、相互辩论,勇于发表不同见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教材中安排了很多实验,这些实验思维严谨、操作合理,在实验设计上有很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善于开动脑筋,勇于改革,根据教学需要和具体情况,利用现有的实验条件,为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服务。
现行高二化学教材“铁和铁的化合物中有一个制备Fe(OH)2的实验。”在试管里注入少量新制备的FeS04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NaOH溶液,将滴管尖端插入试管底部,慢慢挤出NaOH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但在做实验时,学生往往会有两个疑问:为什么FeS04溶液要新制备?为什么滴管尖端要插入试管底部?针对上述疑问,我让学生分别完成实验,一个学生完全按课本上的方法操作,另一个则按照常规使用滴管的方法操作。结果很容易观察到两种现象,前者挤入NaOH溶液后,开始析出白色絮状沉淀,很快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后者则只看到了灰绿色沉淀,最终也变成红褐色。通过阅读教材,学生明白白色沉淀为Fe(OH)2,红褐色沉淀为Fe(OH)3,说明Fe(OH)2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因此,制备Fe(OH)2必须隔绝空气,故将滴管插入试管底部。此时,进一步质疑:为了更好地观察白色的Fe(OH)2沉淀,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学生经过一番热烈讨论后,提出以下构想:①把NaOH溶液先加热处理;②液面上方通N2或CO2等隔绝空气;③液面上方滴植物油。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印象深刻,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激情,大大地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然,培育创新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也不是通过一、二次实验活动就能培养起来的,还需要各科教师,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因为只有将博大的人文精神和高尚的情操、创造精神与科学基础结合在一起,才能造就出当今时代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