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媒体“走转改”如何有深度?怎样建渠道?作者通过基层实践的典型案例剖析,运用传播学理论展开论证,指出:深入群众,敢于质疑,是升级“走转改”实践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广播 走转改 群众路线 质疑精神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美国新闻界也有句名言:“如果你妈妈说她爱你,你也要核实一下。”这话听起来不近情理,却包含了追求真相的道理,指出了质疑精神的不可或缺。媒体的“走转改”实践也是如此,在践行群众路线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发挥质疑精神,发现问题、找出方向,主动引领价值观,是“走转改”活动持续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支撑。
一、“幸福”的思考
先从广播新闻《农民工“幸福密码”》说起。
2012年4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和工众网联合发布《中国农民工“生存感受”2012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我国首次权威解析中国农民工幸福感构成。《报告》显示,在全国20个主要用工城市中,深圳农民工的幸福感最低,而位列二三线城市的福建省泉州市却超过北京、重庆、上海等一线城市,排名榜首。
这是泉州媒体一个很好的“走基层”素材,也不难操作:深入企业和农民工群体,通过一个个典型故事,全面、正面、深入地宣传泉州的“好”。
不过,泉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并没有按常规套路“出牌”,而是先提出一个疑问:和一线城市相比,泉州的经济总量、收入水平以及城市生活配套并不具优势,这样的排名合理吗?带着质疑,记者做了几件事:
第一,从新闻“当事人”入手,连线《报告》起草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胡平。胡平对这个榜单也感到意外,通过对《报告》的分析,她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泉州社会竞争不激烈,这反倒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第二,深入群众,走访新老农民工代表,解读农民工幸福感构成。通过具体案例解析新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除了收入,还追求人情味、归属感、平等待遇。泉州农民工幸福感排名居首,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采访到这里似乎已经完整,然而记者并没有就此打住。
第三,跳出排名看排名。对比榜单中的20个城市,记者发现:榜首的泉州和榜尾的深圳只差8分,差距并不大,说明泉州“仍需努力”。提高“幸福指数”,城市的“当家人”要怎么做呢?在报道中,记者这样阐述:“今天的社会更强调公平,地方政府应适当放宽对经济数据的追求,创造条件,让大家在城市中一起成长、发展、圆梦……排名也许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解读农民工的‘幸福密码’,读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
从思维定势的“意料之外”,到客观求证的“情理之中”,再到深层次的“幸福密码”和城市发展方向,经过质疑和求证后的深度解读,无疑更人性化,更具思想性。
质疑,就是不轻信,不盲从,独立思考,多问“为什么”。“质疑精神是一种哲学观点,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认识的可能性受限于思维的局限和思维客体的不可接近性。它被广泛地用来指一种任何提问的态度。”①
二、“洗澡”与“治病”
“走转改”的核心是坚持群众路线。中央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照镜子”是查找问题,“正衣冠”是端正态度,“洗洗澡”是改正错误,“治治病”则是批评、教育和惩处,其前提都是拿出质疑精神,不断审视自己和他人,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质疑不是顽固偏执,不是标新立异。质疑是建立在理性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强调科学、专业的态度,是否定之后的肯定。同样,在新闻媒体“走转改”进行到新的阶段之时,有必要回过头,“洗洗澡、治治病”。
1.“走转改”不只是“访贫问苦”
“走转改”是对一线基层群体生存状态、心灵需求的原生态关切,“访贫问苦”固然是其中命题之一,但并不是全部。“‘走转改’活动通过各种机制鼓励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各个层面,不仅报道出新闻的‘事态信息’,而且发掘出‘情态信息’,并在报道中呈现或隐含‘意态信息’。”②基层涵盖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只是底层,不只是“田间地头、厂房工地”,也不只是常人难以体验的部分特殊岗位。时代的风貌往往是多维、多层、多样的,今天的社会更加复杂多元,既有边缘群体的困惑,也有发展前沿的典型;既有贫富差距的矛盾,也有公平正义的呼唤;既有对发展模式的思考,也有对社会转型的探索。作为主流媒体,其更重要的使命,是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对基层人与事的客观记录、捕捉、思索,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发现、传播、引导主流价值观,进而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和决策,顺应并推动时代的发展。
2.“走转改”不等于“家长里短”
对“走转改”,不乏有编辑记者“想当然”的理解和操作: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见到什么、听到什么,就报道什么,“原汁原味”记录,“原生态”呈现。其出发点没有错,却容易忽视对新闻价值的把握和全局意识的追求,其采制的作品也容易成为“碎片化”的“鸡毛蒜皮”。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传播理论的不断更新,新闻已不局限于“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平常人、平常事成为媒体广泛涉猎的题材范畴,但是,新闻仍有其永恒不变的特征,即时新性、异常性。新闻媒体“走转改”的返朴归真不是要制造“人咬狗”的新闻,但也不等同于“家长里短”的琐碎记录。新闻人依旧需要独立判断的思维,捕捉不同于日常平凡生活的奇事、异事、新鲜事,挖掘其典型性和新闻价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方能符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3.“走转改”更不是“奉旨行事”
“走转改”是自上而下的主题实践,也是新形势下媒体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价值回归的一种体现。媒体在寻求价值回归的过程中求证“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并形成自觉行为,这需要辩证地思考、求索,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比如精简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本意是杜绝空话、套话、官话、假话,把更多的版面和时间还给群众,有的媒体却简单处理成“按领导职位高低划定新闻报道的长度和字数”,脱离了新闻原本该具有的价值评价体系,同样是官本位思想,与群众路线相背离。求真务实的新闻专业态度,必须回归媒体的质疑本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脑袋”与“口袋”
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客观性不仅仅是中立、不带个人色彩,以及简单模仿客观性的行文,关键在于记者是否能够不断质疑看到的情形、质疑听到的叙说、质疑笔下所再现的世界究竟是否是对现实符合标准的拟态反映。只有记者质疑在先,才能写出被更多受众认可的新闻。”③从这个层面上说,媒体的“走转改”行动是一个在深入群众的基础上不断把问号拉直的过程,这需要“脑袋”的充实与“口袋”的扩张,也就是不间断的“头脑风暴”和可持续的发展管道。什么是主流?怎么树典型?如何有深度?怎样建渠道?解答这些命题,是打造“走转改2.0”的一个关键。
1.主流民生:“大”“小”民生的深度契合
媒体“走转改”直观效果的呈现,最受关注的当属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京城雾霾”“春运买票难”“曹家巷拆迁”等民生事件上了头条,引入新闻评论员,开设“寻人板块”,压缩领导人报道和会议新闻,等等,令人耳目一新。当然,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和定位,《新闻联播》的改革仍面临诸多限制,但已经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关注主流民生,表达主流民意。
业界对民生新闻有“小民生”和“大民生”之分,一般来说,“小民生”关注百姓的寻常生活,而“大民生”侧重宏观政策及走势解读。笔者认为,关注主流民生,不是“小民生”和“大民生”的精确划分,而是表达媒体的一种价值取向,表现为亲民风格、以百姓视角问计国策,呼应百姓需求,强调新闻的普遍意义和延伸价值,避免因小切口而过于琐碎、因大主题而产生脱节,寻求契合点,达到“小”和“大”动态持续的平衡。
以福建广播电视新闻奖创新奖作品《来自白濑乡的声音》为例。泉州电台记者深入偏远山区——安溪白濑乡,驻点三个月,其间亲历山洪暴发、白濑乡政府大院被山洪包围的险境。在奔波于灾后重建一线时,记者这样描绘“泉州三峡”白濑水库的规划建设:“今天再次经过白濑水库坝址,那幅大坝拦腰截断滚滚长江的壮美画卷,再次浮现在脑海中。我想,水库修建后,这些生活在地质灾害点的村民,也许能得到更好的安置……”这样的表述,是记者通过长期的亲身经历获得的感知,也反映了大山深处人们对“泉州三峡”建设的期盼,表达了主流民意。
2.逆向思维:让典型经得起质疑
新闻媒体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典型报道,然而,一般的典型宣传,很容易陷入“高大全”的说教模式,与受众产生隔阂。能不能换个思路呢?
广播专题《幸福小村庄》就采取了“反着来”的采访思路。专题报道对象是泉州南安蓉中村,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在开篇时记者就提出质疑:“这个只有‘巴掌’大的小村庄,真的如大家描述的,那么完美无暇吗?带着疑问,记者悄悄走进了蓉中村。”记者先找“最可能不幸福的人”——村里最穷的人,发现他的基本生活有保障,而且有奋斗目标;寻访最忙的人,发现他的业余生活还挺丰富。“当然,这个小村庄,也有穷人,也有忙人,也有磕磕碰碰,也有酸甜苦辣,蓉中人用朴素的生活态度,诠释着自己的幸福。而‘全国文明村’的称号、与东方歌舞团的签约、明星大腕的来访,不过是其中的点缀。从这个小村庄,您悟出什么了吗?”通俗易懂的语言,没有刻意唱高调,这样的典型,不是更真实立体更有示范意义吗?
剖析其操作思路,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④突破思维定势带来的束缚,敢于“反其道而思之”,用质疑的眼光审视典型,而当它经得起你的质疑时,典型就树起来了,而且比正面歌颂更具说服力。
3.延伸思考:挖掘新闻蕴含的思想和价值
有思想的传播才是有影响力的传播,在深入群众的“走转改”实践中,媒体更应该深入挖掘新闻素材蕴含的思想,满足群众欲知、应知、未知的信息需求,引领向上、向善、向真的核心价值。这就要求媒体人员强化发散性思维,多方面、多角度、延展性地思考问题。福建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天价嫁妆”:城市文化的另一面》就秉承这样的思路。
2012年底,泉州晋江某富豪嫁女,价值2亿的嫁妆引来网民口水不断,“炫富”“暴发户”等词汇屡屡出现、其中不乏非理性的宣泄和攻击。“只是炫富吗?”采访中,记者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深度思考:为什么晋江的“天价嫁妆”如此惹眼?为什么普通百姓宁肯举债也要置办丰厚的嫁妆?这样的婚礼习俗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在经济发达的闽南地区如此盛行?记者深入群众,以人之常情剖析民间婚嫁行为,并从文化中寻根溯源,发现其与闽南人“爱拼敢赢”“输人不输阵”的观念有关。于是,记者拿泉州人引以为豪的城市文化“开刀”,指出:“天价嫁妆”映射出的“爱面子、撑面子”,是“爱拼敢赢”精神走偏的另一种表现,应理性审视,及时修复,并以“勇敢地拼、潇洒地活”对其再度升华。这样的剖析,深入骨髓,比一味地谴责和简单地提倡深刻得多。
延伸思考与逆向思维相辅相成,构成了质疑精神的多维方向。对媒体从业者来说,就是围绕新闻事实,突破条条框框,深度挖掘新闻的多元信息,寻求最佳的呈现方式,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视角,达到深度的“转”、彻底的“改”,让新闻更“新闻”。
4.渠道建设:舆情收集和生产平台的融合
“走转改”不是“碎片化”的寻常记录,不是阶段性的主题活动,也不是版面或时段上的独立题材和体裁,它贯穿于媒体的日常行为和全部报道中,除了思考方式的转变,还需要可持续的节目配套和管道建设来装载,进一步开发常态化的媒介平台,尤其是舆情采集和反馈渠道。笔者认为,对广播这种以即时性、交互性见长的媒体来说,一个重要载体便是做足“热线”文章。比如泉州广播电视台《百姓热线》《政风行风热线》两个新闻名专栏及“热线追追追”平台的打造。
《百姓热线》是热线投诉类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以“现场热线、三方通话”为主体,强调“直播状态、热线接入、马上连线、马上追踪、马上反馈”,在直播中经常可以听到,听众打进电话咨询投诉,电话还没放下,就传出所涉部门的回应,随后又出现记者的连线追踪报道。《政风行风热线》则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动,邀请部门一把手和他的团队走进直播间,通过直播互动,形成“一人投诉、多人解答、万人监督”的新型舆论监督模式。在“走转改”实践中,《百姓热线》《政风行风热线》进一步深入基层,走社区、进企业、到农村,举办大型现场对话会活动,从被动接受投诉转为主动受理。而在平台延伸上,泉州广播电视台在媒体整合中,以全媒体资源为依托,以全天候的新闻轮盘为载体,设立“热线追追追”板块,声屏报网记者同步,深入一线,带着问题质疑求证、追踪反馈,促进问题解决,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在这种“定制式新闻”模式中,所有信息均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前提,通过收集、求证、反馈,最终回应群众需求,形成横向联动、上下互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其舆情收集与节目生产平台也不断融合,甚至合二为一。
“走转改”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其理念思维、操作方式和表现形态也在不断修复和完善,需要媒体从业人员不断审视和思索。用泉州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的话说:“走转改”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种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宁黎黎)
关键词:广播 走转改 群众路线 质疑精神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美国新闻界也有句名言:“如果你妈妈说她爱你,你也要核实一下。”这话听起来不近情理,却包含了追求真相的道理,指出了质疑精神的不可或缺。媒体的“走转改”实践也是如此,在践行群众路线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发挥质疑精神,发现问题、找出方向,主动引领价值观,是“走转改”活动持续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支撑。
一、“幸福”的思考
先从广播新闻《农民工“幸福密码”》说起。
2012年4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和工众网联合发布《中国农民工“生存感受”2012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是我国首次权威解析中国农民工幸福感构成。《报告》显示,在全国20个主要用工城市中,深圳农民工的幸福感最低,而位列二三线城市的福建省泉州市却超过北京、重庆、上海等一线城市,排名榜首。
这是泉州媒体一个很好的“走基层”素材,也不难操作:深入企业和农民工群体,通过一个个典型故事,全面、正面、深入地宣传泉州的“好”。
不过,泉州广播电视台记者并没有按常规套路“出牌”,而是先提出一个疑问:和一线城市相比,泉州的经济总量、收入水平以及城市生活配套并不具优势,这样的排名合理吗?带着质疑,记者做了几件事:
第一,从新闻“当事人”入手,连线《报告》起草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主任胡平。胡平对这个榜单也感到意外,通过对《报告》的分析,她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泉州社会竞争不激烈,这反倒有助于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第二,深入群众,走访新老农民工代表,解读农民工幸福感构成。通过具体案例解析新一代农民工融入城市,除了收入,还追求人情味、归属感、平等待遇。泉州农民工幸福感排名居首,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采访到这里似乎已经完整,然而记者并没有就此打住。
第三,跳出排名看排名。对比榜单中的20个城市,记者发现:榜首的泉州和榜尾的深圳只差8分,差距并不大,说明泉州“仍需努力”。提高“幸福指数”,城市的“当家人”要怎么做呢?在报道中,记者这样阐述:“今天的社会更强调公平,地方政府应适当放宽对经济数据的追求,创造条件,让大家在城市中一起成长、发展、圆梦……排名也许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解读农民工的‘幸福密码’,读出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
从思维定势的“意料之外”,到客观求证的“情理之中”,再到深层次的“幸福密码”和城市发展方向,经过质疑和求证后的深度解读,无疑更人性化,更具思想性。
质疑,就是不轻信,不盲从,独立思考,多问“为什么”。“质疑精神是一种哲学观点,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认识的可能性受限于思维的局限和思维客体的不可接近性。它被广泛地用来指一种任何提问的态度。”①
二、“洗澡”与“治病”
“走转改”的核心是坚持群众路线。中央要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照镜子”是查找问题,“正衣冠”是端正态度,“洗洗澡”是改正错误,“治治病”则是批评、教育和惩处,其前提都是拿出质疑精神,不断审视自己和他人,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质疑不是顽固偏执,不是标新立异。质疑是建立在理性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强调科学、专业的态度,是否定之后的肯定。同样,在新闻媒体“走转改”进行到新的阶段之时,有必要回过头,“洗洗澡、治治病”。
1.“走转改”不只是“访贫问苦”
“走转改”是对一线基层群体生存状态、心灵需求的原生态关切,“访贫问苦”固然是其中命题之一,但并不是全部。“‘走转改’活动通过各种机制鼓励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社会各个层面,不仅报道出新闻的‘事态信息’,而且发掘出‘情态信息’,并在报道中呈现或隐含‘意态信息’。”②基层涵盖社会的“各个层面”,不只是底层,不只是“田间地头、厂房工地”,也不只是常人难以体验的部分特殊岗位。时代的风貌往往是多维、多层、多样的,今天的社会更加复杂多元,既有边缘群体的困惑,也有发展前沿的典型;既有贫富差距的矛盾,也有公平正义的呼唤;既有对发展模式的思考,也有对社会转型的探索。作为主流媒体,其更重要的使命,是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对基层人与事的客观记录、捕捉、思索,用群众乐于接受的方式,发现、传播、引导主流价值观,进而影响人的思想、行为和决策,顺应并推动时代的发展。
2.“走转改”不等于“家长里短”
对“走转改”,不乏有编辑记者“想当然”的理解和操作:与基层群众同吃同住,见到什么、听到什么,就报道什么,“原汁原味”记录,“原生态”呈现。其出发点没有错,却容易忽视对新闻价值的把握和全局意识的追求,其采制的作品也容易成为“碎片化”的“鸡毛蒜皮”。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传播理论的不断更新,新闻已不局限于“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平常人、平常事成为媒体广泛涉猎的题材范畴,但是,新闻仍有其永恒不变的特征,即时新性、异常性。新闻媒体“走转改”的返朴归真不是要制造“人咬狗”的新闻,但也不等同于“家长里短”的琐碎记录。新闻人依旧需要独立判断的思维,捕捉不同于日常平凡生活的奇事、异事、新鲜事,挖掘其典型性和新闻价值,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方能符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
3.“走转改”更不是“奉旨行事”
“走转改”是自上而下的主题实践,也是新形势下媒体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价值回归的一种体现。媒体在寻求价值回归的过程中求证“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并形成自觉行为,这需要辩证地思考、求索,而不是简单的“一刀切”。比如精简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本意是杜绝空话、套话、官话、假话,把更多的版面和时间还给群众,有的媒体却简单处理成“按领导职位高低划定新闻报道的长度和字数”,脱离了新闻原本该具有的价值评价体系,同样是官本位思想,与群众路线相背离。求真务实的新闻专业态度,必须回归媒体的质疑本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三、“脑袋”与“口袋”
真实客观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客观性不仅仅是中立、不带个人色彩,以及简单模仿客观性的行文,关键在于记者是否能够不断质疑看到的情形、质疑听到的叙说、质疑笔下所再现的世界究竟是否是对现实符合标准的拟态反映。只有记者质疑在先,才能写出被更多受众认可的新闻。”③从这个层面上说,媒体的“走转改”行动是一个在深入群众的基础上不断把问号拉直的过程,这需要“脑袋”的充实与“口袋”的扩张,也就是不间断的“头脑风暴”和可持续的发展管道。什么是主流?怎么树典型?如何有深度?怎样建渠道?解答这些命题,是打造“走转改2.0”的一个关键。
1.主流民生:“大”“小”民生的深度契合
媒体“走转改”直观效果的呈现,最受关注的当属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京城雾霾”“春运买票难”“曹家巷拆迁”等民生事件上了头条,引入新闻评论员,开设“寻人板块”,压缩领导人报道和会议新闻,等等,令人耳目一新。当然,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和定位,《新闻联播》的改革仍面临诸多限制,但已经释放出一个明确信号——关注主流民生,表达主流民意。
业界对民生新闻有“小民生”和“大民生”之分,一般来说,“小民生”关注百姓的寻常生活,而“大民生”侧重宏观政策及走势解读。笔者认为,关注主流民生,不是“小民生”和“大民生”的精确划分,而是表达媒体的一种价值取向,表现为亲民风格、以百姓视角问计国策,呼应百姓需求,强调新闻的普遍意义和延伸价值,避免因小切口而过于琐碎、因大主题而产生脱节,寻求契合点,达到“小”和“大”动态持续的平衡。
以福建广播电视新闻奖创新奖作品《来自白濑乡的声音》为例。泉州电台记者深入偏远山区——安溪白濑乡,驻点三个月,其间亲历山洪暴发、白濑乡政府大院被山洪包围的险境。在奔波于灾后重建一线时,记者这样描绘“泉州三峡”白濑水库的规划建设:“今天再次经过白濑水库坝址,那幅大坝拦腰截断滚滚长江的壮美画卷,再次浮现在脑海中。我想,水库修建后,这些生活在地质灾害点的村民,也许能得到更好的安置……”这样的表述,是记者通过长期的亲身经历获得的感知,也反映了大山深处人们对“泉州三峡”建设的期盼,表达了主流民意。
2.逆向思维:让典型经得起质疑
新闻媒体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典型报道,然而,一般的典型宣传,很容易陷入“高大全”的说教模式,与受众产生隔阂。能不能换个思路呢?
广播专题《幸福小村庄》就采取了“反着来”的采访思路。专题报道对象是泉州南安蓉中村,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在开篇时记者就提出质疑:“这个只有‘巴掌’大的小村庄,真的如大家描述的,那么完美无暇吗?带着疑问,记者悄悄走进了蓉中村。”记者先找“最可能不幸福的人”——村里最穷的人,发现他的基本生活有保障,而且有奋斗目标;寻访最忙的人,发现他的业余生活还挺丰富。“当然,这个小村庄,也有穷人,也有忙人,也有磕磕碰碰,也有酸甜苦辣,蓉中人用朴素的生活态度,诠释着自己的幸福。而‘全国文明村’的称号、与东方歌舞团的签约、明星大腕的来访,不过是其中的点缀。从这个小村庄,您悟出什么了吗?”通俗易懂的语言,没有刻意唱高调,这样的典型,不是更真实立体更有示范意义吗?
剖析其操作思路,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④突破思维定势带来的束缚,敢于“反其道而思之”,用质疑的眼光审视典型,而当它经得起你的质疑时,典型就树起来了,而且比正面歌颂更具说服力。
3.延伸思考:挖掘新闻蕴含的思想和价值
有思想的传播才是有影响力的传播,在深入群众的“走转改”实践中,媒体更应该深入挖掘新闻素材蕴含的思想,满足群众欲知、应知、未知的信息需求,引领向上、向善、向真的核心价值。这就要求媒体人员强化发散性思维,多方面、多角度、延展性地思考问题。福建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天价嫁妆”:城市文化的另一面》就秉承这样的思路。
2012年底,泉州晋江某富豪嫁女,价值2亿的嫁妆引来网民口水不断,“炫富”“暴发户”等词汇屡屡出现、其中不乏非理性的宣泄和攻击。“只是炫富吗?”采访中,记者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深度思考:为什么晋江的“天价嫁妆”如此惹眼?为什么普通百姓宁肯举债也要置办丰厚的嫁妆?这样的婚礼习俗从哪里来?为什么会在经济发达的闽南地区如此盛行?记者深入群众,以人之常情剖析民间婚嫁行为,并从文化中寻根溯源,发现其与闽南人“爱拼敢赢”“输人不输阵”的观念有关。于是,记者拿泉州人引以为豪的城市文化“开刀”,指出:“天价嫁妆”映射出的“爱面子、撑面子”,是“爱拼敢赢”精神走偏的另一种表现,应理性审视,及时修复,并以“勇敢地拼、潇洒地活”对其再度升华。这样的剖析,深入骨髓,比一味地谴责和简单地提倡深刻得多。
延伸思考与逆向思维相辅相成,构成了质疑精神的多维方向。对媒体从业者来说,就是围绕新闻事实,突破条条框框,深度挖掘新闻的多元信息,寻求最佳的呈现方式,丰富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视角,达到深度的“转”、彻底的“改”,让新闻更“新闻”。
4.渠道建设:舆情收集和生产平台的融合
“走转改”不是“碎片化”的寻常记录,不是阶段性的主题活动,也不是版面或时段上的独立题材和体裁,它贯穿于媒体的日常行为和全部报道中,除了思考方式的转变,还需要可持续的节目配套和管道建设来装载,进一步开发常态化的媒介平台,尤其是舆情采集和反馈渠道。笔者认为,对广播这种以即时性、交互性见长的媒体来说,一个重要载体便是做足“热线”文章。比如泉州广播电视台《百姓热线》《政风行风热线》两个新闻名专栏及“热线追追追”平台的打造。
《百姓热线》是热线投诉类广播民生新闻节目,以“现场热线、三方通话”为主体,强调“直播状态、热线接入、马上连线、马上追踪、马上反馈”,在直播中经常可以听到,听众打进电话咨询投诉,电话还没放下,就传出所涉部门的回应,随后又出现记者的连线追踪报道。《政风行风热线》则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动,邀请部门一把手和他的团队走进直播间,通过直播互动,形成“一人投诉、多人解答、万人监督”的新型舆论监督模式。在“走转改”实践中,《百姓热线》《政风行风热线》进一步深入基层,走社区、进企业、到农村,举办大型现场对话会活动,从被动接受投诉转为主动受理。而在平台延伸上,泉州广播电视台在媒体整合中,以全媒体资源为依托,以全天候的新闻轮盘为载体,设立“热线追追追”板块,声屏报网记者同步,深入一线,带着问题质疑求证、追踪反馈,促进问题解决,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在这种“定制式新闻”模式中,所有信息均以群众的实际需求为前提,通过收集、求证、反馈,最终回应群众需求,形成横向联动、上下互动的常态化工作机制,其舆情收集与节目生产平台也不断融合,甚至合二为一。
“走转改”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其理念思维、操作方式和表现形态也在不断修复和完善,需要媒体从业人员不断审视和思索。用泉州广播电视台编辑记者的话说:“走转改”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种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作者单位:福建省泉州广播电视台)
(本文编辑:宁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