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实一种》是作家余华于1987年9月29日完成的一部短篇小说。充斥着残酷与血腥,令读者在小说的世界里感受到恐惧与寒冷,这份恐惧的来源在那文字背后,人们所读到的余华对人性、对现实的无情解读。余华对《现实一种》的自评是:从噩梦出发抵达梦魇的叙述。这给了我一个提示,这篇论文就是根据这个提示,简要地对余华的《现实一种》小说从噩梦和梦魇这两个角度进行解读。
【关键词】:《现实一种》;人性; 暴力
一、这个噩梦的源头
《现实一种》这部短篇小说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点,它记录了一个“手足相残”的故事。
“他(山岗)要缩回腿,可腿没法弯曲,于是他只得将双腿上下摆动。身体尽管乱扭起来可一点也没动,他的脑袋立刻摇地令人眼花缭乱。山峰的笑声像两张铝片刮出来一样。”(余华 《现实一种》 作家出版社 第36页)
作者通过直白的描写和构思,使得这篇小说虽然简单,却使读者在阅读后不寒而栗。与一般作者的写作思维不同,余华对于这篇作品的处理上,放弃了对于场景的描写,人物的对话也不多,他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白描这种手法上,而且他白描的点更加特殊,他并没有避开那些在平常人眼里忌讳去谈论的东西(死亡、杀戮),反其道而行之,在对于死亡和谋杀的角度上做了充分的补充,作品的内容上随处可见残忍与冷酷。恰好是这股冰冷的风格,使得这部作品在众多小说中脱颖而出,引人注意。
初读这部作品的人,会有疑问:这个A故事它是真的吗?如果它是真的,那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果它是假的,那为什么作者会写出这样的作品?
“写作《现实一种》时,是我写作生涯最残忍的时候,我印象很深,那里面杀了好多人。”[1]这是余华向读者作出的回应,它让我们清楚:这个“现实”是确实存在的。
任何一个作家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都离不开一个步骤,材料积累。意思就是我们不可能在一部作品中凭空捏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一个全新的剧情;文学作品的所有构造的最初载体,必定是作者所生活的那个现实。作家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都会潜意识的加入自己的情感、自己对于现实的经历和理解,所以,基本所有的文学作品里都存在着各种现实的影子。
著名的批评家曾镇南也说过:“这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是根据一个发生在江南某小镇的真实事件来写的。”曾镇南先生的这个评论,既告诉了我们:《现实一种》是余华基于现实创作的故事,他并不是一个心理扭曲到可以创造出那些恐怖的死亡场景的人,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有迹可循的,真实发生的;但是,“某种程度”这个词也说明了余华的《现实一种》中的情节是经过加工和修饰的,他对于现实素材进行了夸张的还原。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余华会选择用夸张的方式来还原这个现实。作为即将被创作出来的作品,余华不希望这部小说仅仅告诉读者:“在江南某个小镇上,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借《现实一种》所承载的现实表象,去揭露一些更深层的“现实”才是余华在创作过程中考虑的因素。
人做的梦很多都是源于他的经历,噩梦自然也不可能空穴来风。《现实一种》的创作,正是余华把自己做的噩梦记录下来,毫无保留地讲给读者听的过程。
二、抵达梦魇
毫无疑问,《现实一种》是一个渗人的噩梦,它的文字向我们营造了一个恐怖的剧情;但余华的创作并没有到此结束,他真正希望读者关注的,是噩梦背后的梦魇,也就是现实故事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层面的产物。
《现实一种》的梦魇,是这个故事中各个角色所表现出的人性的阴暗、暴力。
“于是他就放弃了这种办法,他伸手去卡堂弟的喉咙,堂弟的双手便在他手背上乱抓起来。当他松开时,那如愿以偿的哭声又响了起来。”(余华 《现实一种》 作家出版社 第5页)
读过《现实一种》的朋友,一定对一个场景记忆深刻:皮皮虐杀自己的堂弟。五岁的皮皮,想抱自己的弟弟向他示爱,可他因为自己的力量不足,很费力才把弟弟抱起,并且把堂弟掐得喘不过气来,最后力尽,把弟弟摔在了地上;可他此后的举动更加出人意料,他竟然不知疲惫地再次把弟弟抱起,摔下,抱起,摔下,直到弟弟动弹不得。
起初因为示爱才选择拥抱的他,为什么变成了这样一种举动?作者在小说中给出的解释是:他在弟弟被掐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摔倒在地鲜血直流的时候,他得到了快感,虐待自己堂弟的快感。
人性本恶,如果没有教化,人其实也是一种动物;皮皮的父母是缺乏教养的人,他们的习惯中或许就存有暴力的因素,皮皮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而然会受到浸染;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皮皮的童年里肯定见识过父母的争吵,也许他还会亲眼见到父亲殴打自己的母亲,或许他自己也被打过;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大人们的暴力自然而然的影响到了孩童身上,他们的行为向孩子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号,让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这样想来,尽管令人心寒,但皮皮对堂弟的虐待成为了一种必然的事情,也许在他看来,他只是在做正确的、能令自己开心的事。
另一边,山峰山岗兄弟,面对垂死的母亲,没有表达过一丝的关怀,有的只是无动于衷,害怕受到牵连;在这之后,母亲只能用每日的抱怨企图得到自己子女的关注,然而她还是以失败告终。故事到这里,我们可以见识到母子之间情感的冷淡,造成这股冷淡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都带有自私的心理,他们都是普通的农村家庭,身患一个大病,意味着一大笔的治疗费,这是他们远远承受不起的,所以,面对生命垂危的母亲,兄弟俩选择了自私自保。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们的母亲,在面对这种冷漠的环境下居然开始适应了,她不再渴望得到子女的关怀,居然变得麻木起来,在之后她完全成为了一个“看客”的角色,
“这是人们精神世界扭曲以及他们身上的暴力倾向,给一代一代的人内心世界带来的影响。”[2]余华用这两家人的情节,完美地诠释了人性中种种的阴暗,他强调:这种阴暗无论是小孩、成年人、老人,都不可避免地拥有。
结合上面的叙述,不难发现,《现实一种》中似乎就没有一个正常人,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带有各种负面的情绪、阴暗的人性以及暴力因子。“人类无论进化到什么阶段,都不可避免携带这些东西。”这就是余华在讲述《现实一种》这个噩梦背后深藏的梦魇。
三、结论
梦终究是要醒的,醒来之后,我们总会对梦中的那些记忆片段做一个总结,在结合了对“噩梦”以及“梦魇”的分析之后,“余华为什么写《现实一种》这部小说?”这个问题在我心中有了答案。
《现实一种》不单单只是一部情节荒诞、恐怖,令人读来心中生寒却倍感兴趣的优秀作品,它被余华创作出来,还有其它的意义。我认为,余华在《现实一种》这篇文章中所讲述的噩梦,以及这个噩梦背后的梦魇,暗示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他试图借用这样一个典型的故事,去警示人们:控制好自己,因为这梦魇能引发一个《现实一种》的噩梦,就还能引发更多的噩梦。
注释:
[1]余华.我的文学道路[R].报告地:苏州大学,1999.
[2]金容兰.暴力与人性的缺失——浅谈余华《现实一种》[J].神州,2011(07).
参考文献:
[1]余华.现实一种[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余华.余华随笔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4]金容兰.暴力与人性的缺失——浅谈余华《现实一种》[J].神州,2011(07).
[5]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6]余华.我的文学道路[R].报告地:苏州大学,1999.
【关键词】:《现实一种》;人性; 暴力
一、这个噩梦的源头
《现实一种》这部短篇小说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中心点,它记录了一个“手足相残”的故事。
“他(山岗)要缩回腿,可腿没法弯曲,于是他只得将双腿上下摆动。身体尽管乱扭起来可一点也没动,他的脑袋立刻摇地令人眼花缭乱。山峰的笑声像两张铝片刮出来一样。”(余华 《现实一种》 作家出版社 第36页)
作者通过直白的描写和构思,使得这篇小说虽然简单,却使读者在阅读后不寒而栗。与一般作者的写作思维不同,余华对于这篇作品的处理上,放弃了对于场景的描写,人物的对话也不多,他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白描这种手法上,而且他白描的点更加特殊,他并没有避开那些在平常人眼里忌讳去谈论的东西(死亡、杀戮),反其道而行之,在对于死亡和谋杀的角度上做了充分的补充,作品的内容上随处可见残忍与冷酷。恰好是这股冰冷的风格,使得这部作品在众多小说中脱颖而出,引人注意。
初读这部作品的人,会有疑问:这个A故事它是真的吗?如果它是真的,那为什么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果它是假的,那为什么作者会写出这样的作品?
“写作《现实一种》时,是我写作生涯最残忍的时候,我印象很深,那里面杀了好多人。”[1]这是余华向读者作出的回应,它让我们清楚:这个“现实”是确实存在的。
任何一个作家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都离不开一个步骤,材料积累。意思就是我们不可能在一部作品中凭空捏造出一个完整的世界体系,一个全新的剧情;文学作品的所有构造的最初载体,必定是作者所生活的那个现实。作家在进行作品创作的时候,都会潜意识的加入自己的情感、自己对于现实的经历和理解,所以,基本所有的文学作品里都存在着各种现实的影子。
著名的批评家曾镇南也说过:“这个故事在某种程度上是根据一个发生在江南某小镇的真实事件来写的。”曾镇南先生的这个评论,既告诉了我们:《现实一种》是余华基于现实创作的故事,他并不是一个心理扭曲到可以创造出那些恐怖的死亡场景的人,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是有迹可循的,真实发生的;但是,“某种程度”这个词也说明了余华的《现实一种》中的情节是经过加工和修饰的,他对于现实素材进行了夸张的还原。
其实不难理解:为什么余华会选择用夸张的方式来还原这个现实。作为即将被创作出来的作品,余华不希望这部小说仅仅告诉读者:“在江南某个小镇上,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借《现实一种》所承载的现实表象,去揭露一些更深层的“现实”才是余华在创作过程中考虑的因素。
人做的梦很多都是源于他的经历,噩梦自然也不可能空穴来风。《现实一种》的创作,正是余华把自己做的噩梦记录下来,毫无保留地讲给读者听的过程。
二、抵达梦魇
毫无疑问,《现实一种》是一个渗人的噩梦,它的文字向我们营造了一个恐怖的剧情;但余华的创作并没有到此结束,他真正希望读者关注的,是噩梦背后的梦魇,也就是现实故事背后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层面的产物。
《现实一种》的梦魇,是这个故事中各个角色所表现出的人性的阴暗、暴力。
“于是他就放弃了这种办法,他伸手去卡堂弟的喉咙,堂弟的双手便在他手背上乱抓起来。当他松开时,那如愿以偿的哭声又响了起来。”(余华 《现实一种》 作家出版社 第5页)
读过《现实一种》的朋友,一定对一个场景记忆深刻:皮皮虐杀自己的堂弟。五岁的皮皮,想抱自己的弟弟向他示爱,可他因为自己的力量不足,很费力才把弟弟抱起,并且把堂弟掐得喘不过气来,最后力尽,把弟弟摔在了地上;可他此后的举动更加出人意料,他竟然不知疲惫地再次把弟弟抱起,摔下,抱起,摔下,直到弟弟动弹不得。
起初因为示爱才选择拥抱的他,为什么变成了这样一种举动?作者在小说中给出的解释是:他在弟弟被掐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摔倒在地鲜血直流的时候,他得到了快感,虐待自己堂弟的快感。
人性本恶,如果没有教化,人其实也是一种动物;皮皮的父母是缺乏教养的人,他们的习惯中或许就存有暴力的因素,皮皮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自然而然会受到浸染;我们可以大胆的推测,皮皮的童年里肯定见识过父母的争吵,也许他还会亲眼见到父亲殴打自己的母亲,或许他自己也被打过;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大人们的暴力自然而然的影响到了孩童身上,他们的行为向孩子传递了一个错误的信号,让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正确的;这样想来,尽管令人心寒,但皮皮对堂弟的虐待成为了一种必然的事情,也许在他看来,他只是在做正确的、能令自己开心的事。
另一边,山峰山岗兄弟,面对垂死的母亲,没有表达过一丝的关怀,有的只是无动于衷,害怕受到牵连;在这之后,母亲只能用每日的抱怨企图得到自己子女的关注,然而她还是以失败告终。故事到这里,我们可以见识到母子之间情感的冷淡,造成这股冷淡的原因,是因为每个人都带有自私的心理,他们都是普通的农村家庭,身患一个大病,意味着一大笔的治疗费,这是他们远远承受不起的,所以,面对生命垂危的母亲,兄弟俩选择了自私自保。最令人毛骨悚然的是:他们的母亲,在面对这种冷漠的环境下居然开始适应了,她不再渴望得到子女的关怀,居然变得麻木起来,在之后她完全成为了一个“看客”的角色,
“这是人们精神世界扭曲以及他们身上的暴力倾向,给一代一代的人内心世界带来的影响。”[2]余华用这两家人的情节,完美地诠释了人性中种种的阴暗,他强调:这种阴暗无论是小孩、成年人、老人,都不可避免地拥有。
结合上面的叙述,不难发现,《现实一种》中似乎就没有一个正常人,几乎所有的角色都带有各种负面的情绪、阴暗的人性以及暴力因子。“人类无论进化到什么阶段,都不可避免携带这些东西。”这就是余华在讲述《现实一种》这个噩梦背后深藏的梦魇。
三、结论
梦终究是要醒的,醒来之后,我们总会对梦中的那些记忆片段做一个总结,在结合了对“噩梦”以及“梦魇”的分析之后,“余华为什么写《现实一种》这部小说?”这个问题在我心中有了答案。
《现实一种》不单单只是一部情节荒诞、恐怖,令人读来心中生寒却倍感兴趣的优秀作品,它被余华创作出来,还有其它的意义。我认为,余华在《现实一种》这篇文章中所讲述的噩梦,以及这个噩梦背后的梦魇,暗示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他试图借用这样一个典型的故事,去警示人们:控制好自己,因为这梦魇能引发一个《现实一种》的噩梦,就还能引发更多的噩梦。
注释:
[1]余华.我的文学道路[R].报告地:苏州大学,1999.
[2]金容兰.暴力与人性的缺失——浅谈余华《现实一种》[J].神州,2011(07).
参考文献:
[1]余华.现实一种[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余华.余华随笔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4]金容兰.暴力与人性的缺失——浅谈余华《现实一种》[J].神州,2011(07).
[5]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6]余华.我的文学道路[R].报告地:苏州大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