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茶啰

来源 :闽南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lin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人们称之“七雅”“七俗”,前者为士大夫修心养性的媒介,后者是平常人的开门七件事。俗是物质基础,雅是上层建筑,没有基础,哪来建筑,所以茶虽居末位,却是生活的必需品。
  茶能催生许多事情,“朋友来了茶当酒”,茶一泡开,话题随之而来,古今多少事,都付茶谈中。
  云霄是开漳故郡,茶文化源远流长。
  小时候经常喝茶。晚饭后,姑妈撤去碗盘,祖父开始结账,我们各就各位,完成各自的作业。祖父把一角、贰角、五角等纸币捋平、压实、扎捆,再把一分、贰分、五分的硬币排列在木盒的凹槽中,最后列出开支,高呼一声“吃茶啰”,泡茶的时间就到了。
  开水装在热水瓶里,晚饭后烧的。茶叶是门市二店买的,白纸包,四方体,红色图案,每包50克。有时要泡茶时,才发现茶叶用完了,于是打发我们去买。门市二店离家约500米,小孩子脚下生风,又知道大人等着,没几分钟就可以来回。商店的茶叶一般储存在正方体的大木箱里,望着不及柜台的我们,售货员神情冷漠,慢慢打开箱盖,抓出茶叶,再收钱找零,丝毫不顾及我们的急迫。
  当时门市是国营企业,糖、烟、酒、油、布料等都得凭票购买,员工们都带着独特的优越感。偌大的县城,门市部却屈指可数,逢年过节或购物高峰期,排队购买是常事,晚餐时生意清淡,他们自然想趁机放松一下。
  泡茶时,全家团团围住餐茶两用的四方桌。邻居或周边的亲戚及祖父的老朋友常踩着钟点来蹭茶,客人一般坐在有靠背的长斜椅,那是当时的雅座,虽然没有包厢。祖父生于手工商业世家,受过较高的教育,生活比一般人讲究,茶盘茶杯都是德化瓷器。有一次,茶壶盖破了,也没买新的,只用铝片剪成圆形,中间钻个孔,用牙膏帽当拎把,提起来晃晃荡荡的,回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后来的茶叶改用纸盒包装,橙红色的盒子,每盒100克,有水仙、肉桂、老枞。再后来,好像是牛皮纸包装,每包半斤。早期对茶的印象大抵如此,不懂得品茶,茶叶永远是那个滋味——清、甘、纯、香。现在偶尔品到那样的茶,总能唤醒库存的记忆,哦,流香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虽然对茶情有独钟,却在记忆中对茶形成断层。考上大学到结婚期间,虽然也喝茶,但印象不深,记忆模糊。当时开始买水果,苹果有黄金帅和红富士,梨子是山东鸭梨,还有葡萄和西瓜,原生态的水果,果香扑鼻,酸甜适度,味道纯正。也许是骤然接触水果,水果的香甜取代了茶的牢靠地位。
  婚后常能喝到各种好茶,大红袍、小红袍、水仙、肉桂、铁观音,品质都很不错。云霄是开漳故郡,水陆交通方便,明清以来一直是闽粤商贾重地。大家以茶待客,闲暇时泡茶闲谈已蔚然成风,文人雅士对茶更是精益求精。久之,云霄人对茶叶、茶具、泡茶方式日臻圆融,形成独特的云霄茶文化。
  云霄人最爱功夫茶,小茶盘、小茶壶、小茶杯、炭火烧水,现在则改用电磁炉。云霄人素爱武夷岩茶,自然成为武夷岩茶的销售大户。去年暑假去武夷山,茶行老板听说云霄人来了,赶快找出一泡中等茶,因为云霄人懂茶,是他们的上帝,怠慢不得。
  20世纪90年代,有人托我给北京的朋友寄家乡的武夷岩茶,他们习惯了绿茶,用冲泡绿茶的方法浸泡,滋味可想而知。可见,功夫茶是江南的温婉女子,须慢斟细品,不像大漠豪杰,久困黄沙,饥渴困顿,须大碗豪饮。
  商业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商品流通较少,茶叶价格稳定,因而容易得到本地好茶。随着流通日益便捷,外地的茶叶接踵而来:铁观音、普洱茶、绿茶、红茶……本地的茶也流向四方,金骏眉、银骏眉、白芽奇兰等各种新茶也为茶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云霄的老茶人对武夷岩茶情有独钟,我卻处于半老不新的尴尬年龄,没有独特的癖好,对各种好茶都来者不拒,兼容并蓄,总认为每种茶都有其独特的滋味和文化。
  茶叶流通之后,销量暴涨,产量大增,茶叶的质量也受到影响。坚持传统种植加工的好茶,质量虽好,却供不应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悄然成为送礼的新宠。在经济富裕的年代,人们不再为柴米油盐发愁,却有着更高品质的需要和追求,很多人不缺钞票,却渴望得到一泡好茶。当我真正懂茶时,却很难遇到真正的好茶了。
  十几年前,看到邻县白芽奇兰大受青睐,曾建议朋友到乌山种茶。乌山海拔高,岩石砂砾地质,昼夜温差大,常年云雾缭绕,水源丰富,适合种茶。朋友神秘地笑了笑,说有个更适合种茶的地方,那是别人的商业机密,点到为止,不再追问。
  参加文学采风,发现云霄茶园众多,种茶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清甚至唐朝。突然忆起小时候跟母亲和二婶采茶的情景,深山内,水库旁,层层的茶园缀满采茶人。五月的艳阳下,从清晨采到中午,虽然带着斗笠穿着长袖,但掌背晒得通红,指尖掐得生疼,人又焦又渴。
  采回的茶叶在走廊或簸箕晾青,还需要不时地翻动。待父亲和叔叔收工回家才连夜炒茶、揉捻、烘干,最后晾在簸箕上。茶叶晾干后还须捡出茶梗,用草纸包好,箱藏备用。
  曾到梁山采风,梁山水库旁的茶园令人叹为奇观。回来后有一次在父母家喝茶,感觉茶汤清冽甘醇,与往日不同,父亲说是梁山茶,哦,家乡茶也不错呀。
  和平乡山脉连绵,到泮坑村形成盆地,状如芋叶,冬暖夏凉,温差较大,云雾缭绕,植被繁茂,适合种植茶叶。泮坑村有400多年的制茶史,1985年,泮坑村兴办国营云霄和平农场,开垦梯田,种植茶叶,成为云霄最大的茶叶基地。
  近年来,云霄引进武夷山“黄观音”,以泮坑为试点,慢慢遍及全县。“黄观音”坚持有机种植,采用传统手工制作,炭火烘焙。冲泡时茶香四溢,茶水橙黄明亮,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油润明亮的色泽、清高细长的香气、清醇甘甜的香气,使“黄观音”与“金牡丹”在第十二届名茶评比乌龙茶系列中荣获金奖,“黄观音”还在“张天福”杯暨第十五届“闽茶杯”荣获金奖和两个一等奖,并在香港国际茶博会及厦门9·8投洽会倍受瞩目和欢迎。
  在众多“黄观音”茶园中,泮坑村制茶世家张扬锋着力打造“冇坑”富硒岩茶,实行半野生种植,保障茶叶品质,并采用精湛的制茶技艺,制造出以“白瑞兰”为代表的“冇坑茶”。冇坑茶汤色金黄、回甘鲜爽、回味蜜甜、兰香与桂香交融,通过德国CE认证,直销欧盟,开创了云霄茶叶远销欧盟的先河。
  火田镇白石村大茂山有5000多株野生古茶树群,树龄约四五百岁,是我省最大、最早、最广的古茶树群,人们称之为“将军茶”。取将军茶少许,以泉水煮沸,浸泡而饮,甘甜可口。大茂山茶叶引进台湾制茶工艺,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当茶园在云霄全面铺开,昔日的红色井冈山乌山,在打响乌山富硒果蔬之后,又拓开新的历史篇章,转向发展茶园。在重新规划凤顶乌龙茶之后,又考察规划新茶园,着力打造云霄“黄观音”。目前,黄观音、白瑞香、黄玫瑰、陈将军等十余种优质云霄茶在海内外知名度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大众的青睐和喜爱。
  十几年来,有幸结识了不少茶友,除了眼鼻喉舌的享受,还通过语言交流茶的独特韵味,对茶的感觉越来越细腻,对茶的认知越来越精准,懂得每种茶的普遍特性和细微区别。品过各种好茶,对茶叶也就有更高的期待,泡茶的功夫也越发讲究。
  工作之余,总要泡一壶好茶愉悦身心。独品甚好,共品亦佳,不在形式,只要环境清净,内心素静,不需要太多的花哨,只要泡出茶中真味,品出茶叶的神韵,给内心一片清澈明净。
  茶叶需求的扩大,有些好茶趁机炒作,把价格哄抬到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步。好茶韵味无穷,开水也滋润养人,有茶也好,无茶也罢,只要身体健康,心灵愉悦,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岁月一样静好。
其他文献
在台湾散文家张晓风的文字中,我一直记得这样一个小细节:她喜欢吃柑橘,巷口有人卖桶柑,还买了三斤提回家。那桶柑叶子碧绿坚挺,和皮色的“金”相映衬,她说提了一袋“金碧辉煌”回家,心中喜不自胜。  然到家发现,她的公公也买了一袋同样的桶柑,还高兴地教她买这种橘子,要拣没有梗没有叶的这种买才划算。  她什么都没说,悄悄把那袋金碧辉煌拎进了自己的卧房。她以为从穷苦日子过来的公公是对的,而自己也没有错。  “
期刊
一切,皆不是偶然的约见,也不是纯属的巧合;一切的偶然,皆孕育于必然之中。归属,不仅仅是物质有意抑或无意的坐落,更是精神指向安身立命的处所。就如同埔尾村这一块来自广东河源、蕴育于海底数百万年前的 “菊花石”!  当我走进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埔尾村,映入眼帘的“进士坊”“明大参白石林公重兴官港水利功德碑”“白石祠”等文物史迹,深深地镌刻于脑海之中。而走进“端本堂”大门左侧、遇见摆放在门厅一隅的“菊花石
期刊
初上京城  首次上北京是在1987年的元宵节。  春节刚过不久,我和立群兄奉命到文化部办事,因时间紧迫,就在元宵节的当天,从福州火车站买了站票就匆忙上路。从福州到北京特快列车开了两天两夜,我和立群兄也站了两天两夜,列车终于在两天后的凌晨抵达首都北京。  那年,北京天气出奇的冷。一下火车, 飘飘洒洒的小雪夹着西伯利亚的寒风扑脸而来,身子不禁打了个冷颤。好在首次到北京心是热的,多少抵御了些寒意。  初
期刊
清晨还满脸笑呵呵的天,不知為何突然一脸不快,从刚才四级的风力猛刮起七级大风,一阵紧似一阵。  此刻,正在海边行走。出门前没有看天气预报,只穿着单薄的衣服,无奈独自在肆虐的风中发抖,冷!适才的沉稳与淡定荡然无存。一路小跑着,躲着风的纠缠,想找一处温暖的地方避寒。可是这风却无孔不入,那样执着又热烈地追随着我,想甩也甩不掉。索性就伸长脖子,握紧拳头,挺起胸膛,勇敢面对。如此,感觉不再那样冷了。  路过一
期刊
从小生长在南门海边的缘故,对南门湾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儿时的生活情景,犹如电影蒙太奇叠现在眼前,勾起片片回忆与眷念。  海边的童年时光  每到夏天,对生活在南门海边的男孩子来说,海边就是他们的娱乐世界。天刚刚露出鱼肚白,满载小剥皮鱼归来的罾船在真君宫前靠岸,不一会儿又是从澳岬尾灯捕船过驳来小舢板,一个浪头打过来,鱼多多少少会被刮到海里,小孩子们急忙抄起手里的网兜猛捞。捞少了自己吃,捞多了还可上市场
期刊
2018年10月14日上午,在漳州古城孔庙广场举行林语堂文学馆、许地山文学馆、杨骚文学馆开馆仪式。  参加仪式后,我骑自行车回家,路上想,这三个文学馆其中的两位作家,许地山与杨骚,都是我的校友,校友者,曾在同一学校工作或学习过的一群人之称谓也。许地山曾于1911年和1917年在漳州一中的前身汀漳龙师范简易科、省立二师任教,杨骚则于1918年从省立第八中学(也是漳州一中的前身)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
期刊
我把楼梯房换了电梯房,从破旧的小区搬到有电梯的新小区。因买的是期房就先租住在小区前期楼房里。一切都改善了,不用爬楼梯了,过条马路就有超市,早点起来还有一个农贸市场在不远处欢腾着。只是我租住的新楼设施没有跟上,信箱还没安装,好在买我房的人信箱继续让我用。毕竟不方便,要跑一段路。后来信箱安装了,我喜出望外,把通讯地址全换了新小区的。那天,新小区的邮差G到我楼上送邮件,四本书和一张稿费单。G看去四五十岁
期刊
在非洲西部高原上,土壤十分稀少,且幾乎长年不下雨,很不适合植物生长。然而,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种奇怪的树——龙血树。说龙血树奇怪,主要是指它奇怪的外形——高高的树干上面连着很多密密麻麻的树枝,它们交织在一起,树枝上是绿色长条状叶片,叶片密密麻麻地长在树枝顶端,且树枝和叶片呈漏斗状向上逐渐展开,远远看去就像一把遮阳伞。  其实,龙血树把自己长成伞状,是为了适应加那利群岛长年不下雨的恶劣环境
期刊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亲人团聚的重要时刻。随着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身处异乡的游子们乡愁越来越浓,回家过年几乎成为每个人心中最大的愿望。  今年是我离乡背井第20个年头。这些年里,父母盼望我回家过年,与我期待回家过年一样,成为每年春节前讨论最多、意见分歧最大的话题,最终的结果是打了将近四折。  近日,正当我和妻子盘算今年带孩子们回家过年的时候,陈年乡愁被刷屏的《啥是佩奇》提
期刊
从2018年8月份开始,我几乎在每天傍晚,吃完晚饭后,都会从家里出来,到江滨路逛上一段,美其名曰:散步。每次散步时,都会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群,散布在江滨路的两旁。有的缓缓而行,悠闲自在,形散神也散;有的快步疾走,有如赴会;有的边走边甩手,形同醉汉。各色人等,不一而足。我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散步。缓行有缓行的理由,疾走有疾走的好处,但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为了健康。  最近我使用了微信,看到微信里转载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