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切,皆不是偶然的约见,也不是纯属的巧合;一切的偶然,皆孕育于必然之中。归属,不仅仅是物质有意抑或无意的坐落,更是精神指向安身立命的处所。就如同埔尾村这一块来自广东河源、蕴育于海底数百万年前的 “菊花石”!
当我走进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埔尾村,映入眼帘的“进士坊”“明大参白石林公重兴官港水利功德碑”“白石祠”等文物史迹,深深地镌刻于脑海之中。而走进“端本堂”大门左侧、遇见摆放在门厅一隅的“菊花石”,细细观赏、揣摩、凝视的过程,它的主人——林魁先生,似乎也在凝神注视着我。时空仿佛凝滞,距离顷刻消失,清风明月之下,与主人在闽南功夫茶弥漫升腾的雾气里,迷离往事烟云,斗转星移岁月……
近代学人王履亨所撰于林魁神龛的联句:“抗疏不令君过举,返田不使民受亏,假想犹闻词严义正;进则文章焕皇猷,退则著述扶名教,允矣勿替俎豆千秋”,是对先生一生为人处世贴切的真实写照;而“白石祠”正门王履亨的撰联“江水云山典型在望,文章志节儒业流芳”,更是对先生名望气节的赞赏。林魁(1476~1540)先生,字廷元,号白石山人,明龙溪县廿九都白石社(现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埔尾村)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戍进士。先生官至广东参政(从三品),为官期间,清正廉洁深得百姓爱戴;致士还乡,重修水利造福桑梓,买地建义冢给贫穷无地的人安葬,无不深受乡人敬仰。
工于文笔的林魁先生,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部中疏议,直谏敢言。武宗(正德)欲废太平仓以赐给亲近,先生斗胆力谏直至终止;西僧大乘法王,强夺民田四百顷,先生呵斥不法,使得田地终归还民。出任镇江知府,擢升山西按察司提学副使,调云南兵备道,以“抚彝功”升任广东参政。先生之不阿权贵,正气浩然,亲民爱民,令人敬仰!在其离任之时,百姓们深知先生的廉正为人,通过大家的公议,将象征洁白品格的稀世珍宝“菊花石”赠送之。先生耽于“却之不恭”收下此物,并虔诚供养,以鞭策警醒自己的初心,在告老还乡的余生里,书写了重修官港水利工程及买地建义冢的千秋功德!
告老还乡期间,林魁先生看到贫穷无地的村民苦于死后无处安葬,便买地百亩设义冢,民无不感念其恩德(参自明·嘉靖《龙溪县志》)。凝视竖立在埔尾村中“明大参白石林公重兴官港水利功德碑”,深为慨叹。碑文云“……凿石二十余所,改桥二十余座,潮行无阻,溉田二十余里,变盐卤为膏腴,(魁)功德在于梓里焉”。据记载,明嘉靖十二年(1533),宋代丁知几倡建的上通柳营(今江东)、下通石美的官港,桥圮水涌,民田不利。先生见此情景,率领乡人请准于县、省之后,主持修建官港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林魁先生所修水利,耗时260天,将年久失修、港道淤滞的官港加宽加深,并延长13里,上通柳营(江东)下连石美港(至泗洲洋),沿途经过课堂、坂美、东美、玉江、流传、恒苍、杨厝、埔尾、蔡店、沙坂、石尾、南门、埭头、东山、石厝、下屿等16个行政村,最后至泗洲洋,全长二十余里,灌溉面积达二百余顷(约合20000余亩),惠泽数万人。
埔尾村林魁先生遗存的菊花石,高56厘米,托座底盘13厘米,石连座高69厘米,半径27厘米,围161厘米,重260斤,底座100斤,菊石22朵,海草状枝叶针400余。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其数据与林魁先生生平中的一些主要数据,竟有诸多巧合:“56岁完(解)龙梦,延凿官港13里,增寿13年,享年69岁,27岁登科,退隐围石城161米,凿官港260天,买地百亩设义塚,仕途22年,退田400顷”。
菊花石——被称之为“会唱歌的石头”,其“花”蕴育于数百万年前,因地质运动而自然形成于岩石中,亦可称“取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其花呈乳白色,花型酷似异彩纷呈之秋菊,纹理清晰,界线分明,神态逼真,玉洁晶莹。以“菊花石”的归属并喻比林魁先生,贴切且具教义!
“鹤山有寒泉,我来濯炎热。明月飞入山,千秋照岩穴。”林魁先生落款题署于云洞岩“玄岩”西壁上的这首五言绝句,不也是其一生光明磊落的寫照吗?!
附注:“进士坊”“明大参白石林公重兴官港水利功德碑”“菊花石”,均为市级文保。
当我走进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埔尾村,映入眼帘的“进士坊”“明大参白石林公重兴官港水利功德碑”“白石祠”等文物史迹,深深地镌刻于脑海之中。而走进“端本堂”大门左侧、遇见摆放在门厅一隅的“菊花石”,细细观赏、揣摩、凝视的过程,它的主人——林魁先生,似乎也在凝神注视着我。时空仿佛凝滞,距离顷刻消失,清风明月之下,与主人在闽南功夫茶弥漫升腾的雾气里,迷离往事烟云,斗转星移岁月……
近代学人王履亨所撰于林魁神龛的联句:“抗疏不令君过举,返田不使民受亏,假想犹闻词严义正;进则文章焕皇猷,退则著述扶名教,允矣勿替俎豆千秋”,是对先生一生为人处世贴切的真实写照;而“白石祠”正门王履亨的撰联“江水云山典型在望,文章志节儒业流芳”,更是对先生名望气节的赞赏。林魁(1476~1540)先生,字廷元,号白石山人,明龙溪县廿九都白石社(现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埔尾村)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壬戍进士。先生官至广东参政(从三品),为官期间,清正廉洁深得百姓爱戴;致士还乡,重修水利造福桑梓,买地建义冢给贫穷无地的人安葬,无不深受乡人敬仰。
工于文笔的林魁先生,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部中疏议,直谏敢言。武宗(正德)欲废太平仓以赐给亲近,先生斗胆力谏直至终止;西僧大乘法王,强夺民田四百顷,先生呵斥不法,使得田地终归还民。出任镇江知府,擢升山西按察司提学副使,调云南兵备道,以“抚彝功”升任广东参政。先生之不阿权贵,正气浩然,亲民爱民,令人敬仰!在其离任之时,百姓们深知先生的廉正为人,通过大家的公议,将象征洁白品格的稀世珍宝“菊花石”赠送之。先生耽于“却之不恭”收下此物,并虔诚供养,以鞭策警醒自己的初心,在告老还乡的余生里,书写了重修官港水利工程及买地建义冢的千秋功德!
告老还乡期间,林魁先生看到贫穷无地的村民苦于死后无处安葬,便买地百亩设义冢,民无不感念其恩德(参自明·嘉靖《龙溪县志》)。凝视竖立在埔尾村中“明大参白石林公重兴官港水利功德碑”,深为慨叹。碑文云“……凿石二十余所,改桥二十余座,潮行无阻,溉田二十余里,变盐卤为膏腴,(魁)功德在于梓里焉”。据记载,明嘉靖十二年(1533),宋代丁知几倡建的上通柳营(今江东)、下通石美的官港,桥圮水涌,民田不利。先生见此情景,率领乡人请准于县、省之后,主持修建官港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林魁先生所修水利,耗时260天,将年久失修、港道淤滞的官港加宽加深,并延长13里,上通柳营(江东)下连石美港(至泗洲洋),沿途经过课堂、坂美、东美、玉江、流传、恒苍、杨厝、埔尾、蔡店、沙坂、石尾、南门、埭头、东山、石厝、下屿等16个行政村,最后至泗洲洋,全长二十余里,灌溉面积达二百余顷(约合20000余亩),惠泽数万人。
埔尾村林魁先生遗存的菊花石,高56厘米,托座底盘13厘米,石连座高69厘米,半径27厘米,围161厘米,重260斤,底座100斤,菊石22朵,海草状枝叶针400余。令人啧啧称奇的是,其数据与林魁先生生平中的一些主要数据,竟有诸多巧合:“56岁完(解)龙梦,延凿官港13里,增寿13年,享年69岁,27岁登科,退隐围石城161米,凿官港260天,买地百亩设义塚,仕途22年,退田400顷”。
菊花石——被称之为“会唱歌的石头”,其“花”蕴育于数百万年前,因地质运动而自然形成于岩石中,亦可称“取日月之精华,吸天地之灵气”。其花呈乳白色,花型酷似异彩纷呈之秋菊,纹理清晰,界线分明,神态逼真,玉洁晶莹。以“菊花石”的归属并喻比林魁先生,贴切且具教义!
“鹤山有寒泉,我来濯炎热。明月飞入山,千秋照岩穴。”林魁先生落款题署于云洞岩“玄岩”西壁上的这首五言绝句,不也是其一生光明磊落的寫照吗?!
附注:“进士坊”“明大参白石林公重兴官港水利功德碑”“菊花石”,均为市级文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