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实施已经十年之久,在提倡教学创新、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科学探究的理念下,教育界的广大教师在落实新课程理念方面进行了许多的探索.在曲折中前进,取得一系列成果.教师的讲解少了,题海战术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多了、合作多了、活动多了;教师的引导多了;学生的实验多了、探究活动多了.但在这一系列热闹的背后,学生的理性思维、冷静思考、扎实训练被忽略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热闹的物理教学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让我们的物理课堂在热闹中充满理智和冷静.
1 冷静思考,让思考更加深刻
在很多县、市、省级优质课和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非常热闹的场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频繁,学生讨论,你问我答;学生操作,你连我记.学生的活动一个接一个.但热闹不等于理解、热闹不等于深刻,在热闹的背后,学生可能只是学到肤浅的知识、认识了表面现象,没有触及物理知识的本质.因此,在热闹的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提供一个冷静的时空,让学生深入地思考一下问题的本质.从陈述性知识层面上升到科学思维的过程.
初中物理第七章,在学完欧姆定律之后,由于以分组实验的形式探究了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学生再去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可能已经能比较熟练的三次测量,计算出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电阻.《课程标准》中只要求会测小灯泡的电阻,如果到此为止,多数学生就不理解灯泡的电阻为何发生变化,可能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灯泡的电阻随电压的降低而减小.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它关系到学生对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理解.教师就提供这样一个静静的课堂,让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愤悱状态,在提示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后,有学生终于举手了:“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而与电压、电流无关.小灯泡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没有变化,只可能是温度的变化使灯泡的电阻发生了变化.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灯泡亮温度高,灯泡暗温度低.实验发现:灯泡两端的电压高,通过它的电流大,灯泡就亮(其温度就高),其电阻就大.反之,电阻就小.可见:灯泡的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学生的正确理解就在安静的思考中诞生了,他们自我构建了认知结构,比教师直接讲解印象要深刻的多,且更有成就感.
再如,在学习“变阻器”一节,教师应及时让学生想一想:改变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可以改变导体的电阻,但这四种方法中,改变什么最简单?在冷静的思考中,为学生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做铺垫.我在参加县教学基本功大比武中,执教《光的传播》一节时,演示了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直线传播,然后从反面论证,如果光不是沿直线传播,就是沿曲线传播,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自己坐在二楼教室中,能看到一楼教室中同学的活动、不用回头我们能看到脑袋后面的物体.但这些现象没有出现,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接着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学生不加思索的回答:是.教师接着演示“光在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的传播路径”,当看到光沿曲线传播,学生愣住了.显然,让学生在课堂上冷静地思考一下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很有必要的.物理需要一个“悟”的过程,理科要有理,科学要深刻.这里的理是物理学知识的本质和逻辑关系,它必须通过思考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刻的课堂离不开师生的冷静思考.
2 冷静探究,让探究更加有效
学生对实验和探究非常有兴趣,但实验和探究背后蕴含的实验目的和科学思想学生未必理解,教师应引导他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如在“测量液体的密度”实验前,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据前面所学知识,要测液体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2)如何得出液体的密度?(3)有哪些具体测量的方法?(4)哪种测量方法最好?为什么?做完实验后可提出更高要求的思考:(1)用天平、量筒如何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不沉入水中的塑料块的密度?你有哪些方法?(2)能否只用天平和水测出空墨水瓶的容积?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他们从实验的简单操作者转化为实验的设计者,领悟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实现了学习角色的转化.思考成为实验的向导,实验成为思考的表达和深化.更有的学生提出 :可以用天平、水和墨水瓶测出酱油或其他液体的密度.显然,冷静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实验更好地承载了提高学生物理素养的任务.波普尔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学完“阿基米德原理”后,我又提出:“质量和密度”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测密度的方法,学了阿基米德原理后,要测一能沉入水中的土豆的密度,现有(1)弹簧测力计、水、烧杯(2)天平、水、烧杯(3)量筒、水、小刀.如何分别测出土豆的密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领悟到密度与阿基米德原理的密切关系,阿基米德原理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不断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
再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初中物理学生接触到的第二个较完整的探究实验.新课标对此实验的要求做了较大的修改,由观察性试验,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变为探究性学习.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没有终结性要求,即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有缺陷,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实验设计上,而不是成像特点本身.在实验开始前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的要领,在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实验设计的要领和思维方法有哪些,使实验的目的落到实处.“替代法”“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分散在不同的实验中,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在探究实验后思考具体实验设计中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感受科学方法的理性之美.学生通过冷静的思考,体验到“等效”的不同(平面镜与玻璃板)、替代的作用(用等大的未点燃蜡烛替代玻璃板后的虚像).这些感悟来自学生冷静的思考.可见,冷静的探究使思考与动手同在、知识与智慧共生.
3 冷静交流,让交流更加深入
教育界有一个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将有两种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用的学习形式.小组内及小组间的交流和小组成果汇报是常见的教学环节,但如果没有个人冷静、深入的思考,耐心的倾听,虚心的接受,课堂讨论交流就会流于一种形式.例如,设计“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方案时,通过推理得出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的假设之后,分析出实验需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怎样测量磁性强弱,怎样改变和测量电流,怎样改变线圈匝数.首先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要求每位同学都发言,并且先由学习差的同学说明方法.在学生发言时,其他同学要思考他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并与自己的方案进行比较,轮到自己发言时只要说出与前面同学的不同点即可.交流讨论结束,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小组再进一步讨论完善最佳方案.在其他小组发言时要注意记录不同点,吸收其他小组合理的成分.整个交流过程中,少有七嘴八舌、舌剑唇枪,显现出思维的理性,这里引发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观点的融合,方案的优化,在冷静的思考中,完成了充分、深层的交流.
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时,我们结合当地开业、庆典、节日燃放很响的炮竹展开辩论会,学生扮演各方面的代表,当事人、观众、朋友、邻居、学校学生、医院病人、环保专家、生产厂家等,他们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发表对燃放很响鞭炮的看法,观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教师引导学生从全局、长远角度讨论鞭炮的危害,并启发学生如何就禁放鞭炮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以寻求解决办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辩证地看问题,学会了宽容与接纳不同的观点,学生在冷静的思考与辩论中,完成了深入的交流.使辩论这种教学形式真正起到它的教育功能.
4 冷静训练,让训练更加扎实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教法、新学法,使课堂发生积极的变化.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实施新教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左的成分,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满天飞,好象不这样做就不是新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似乎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有些教师曲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言,不重视教材.物理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首先学好课本,才能掌握基本知识,才能继续发展.所以物理课堂中或课堂之外要有安静的阅读,冷静的训练,教师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生经过独立看书,带问题听课,参与课堂教学,独立训练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众所周知,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并不否认传统课堂训练的价值,让学生在课堂花时间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永远是不可替代的.象画力的示意图、电路图、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图像的绘制,单靠口头的讲解是无法深刻理解的,只有让学生自己冷静的训练,才能真正理解、才能真正扎实.独立练习、冷静训练有时更能让学生领悟知识.
在很多教师追求课堂热火朝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让课堂冷静一下,课堂中的冷静不是沉闷,而是冷静表面下思维的热烈涌动,在这种冷静的背后有知识的构建和智慧的生成.在这种冷静的教与学中,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得到了锻炼提高.
1 冷静思考,让思考更加深刻
在很多县、市、省级优质课和公开课中,我们经常看到非常热闹的场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非常频繁,学生讨论,你问我答;学生操作,你连我记.学生的活动一个接一个.但热闹不等于理解、热闹不等于深刻,在热闹的背后,学生可能只是学到肤浅的知识、认识了表面现象,没有触及物理知识的本质.因此,在热闹的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提供一个冷静的时空,让学生深入地思考一下问题的本质.从陈述性知识层面上升到科学思维的过程.
初中物理第七章,在学完欧姆定律之后,由于以分组实验的形式探究了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学生再去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的电阻,可能已经能比较熟练的三次测量,计算出不同电压下小灯泡的电阻.《课程标准》中只要求会测小灯泡的电阻,如果到此为止,多数学生就不理解灯泡的电阻为何发生变化,可能部分学生错误的认为:灯泡的电阻随电压的降低而减小.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它关系到学生对电阻大小影响因素的理解.教师就提供这样一个静静的课堂,让学生思考,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愤悱状态,在提示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相联系后,有学生终于举手了:“电阻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有关,而与电压、电流无关.小灯泡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没有变化,只可能是温度的变化使灯泡的电阻发生了变化.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灯泡亮温度高,灯泡暗温度低.实验发现:灯泡两端的电压高,通过它的电流大,灯泡就亮(其温度就高),其电阻就大.反之,电阻就小.可见:灯泡的温度越高,电阻越大.”学生的正确理解就在安静的思考中诞生了,他们自我构建了认知结构,比教师直接讲解印象要深刻的多,且更有成就感.
再如,在学习“变阻器”一节,教师应及时让学生想一想:改变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可以改变导体的电阻,但这四种方法中,改变什么最简单?在冷静的思考中,为学生理解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做铺垫.我在参加县教学基本功大比武中,执教《光的传播》一节时,演示了光在气体、液体、固体中的直线传播,然后从反面论证,如果光不是沿直线传播,就是沿曲线传播,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自己坐在二楼教室中,能看到一楼教室中同学的活动、不用回头我们能看到脑袋后面的物体.但这些现象没有出现,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接着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学生不加思索的回答:是.教师接着演示“光在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的传播路径”,当看到光沿曲线传播,学生愣住了.显然,让学生在课堂上冷静地思考一下光的直线传播条件是很有必要的.物理需要一个“悟”的过程,理科要有理,科学要深刻.这里的理是物理学知识的本质和逻辑关系,它必须通过思考才能内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因此,深刻的课堂离不开师生的冷静思考.
2 冷静探究,让探究更加有效
学生对实验和探究非常有兴趣,但实验和探究背后蕴含的实验目的和科学思想学生未必理解,教师应引导他们悟出其中的道理.如在“测量液体的密度”实验前,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1)据前面所学知识,要测液体的密度,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测量工具?(2)如何得出液体的密度?(3)有哪些具体测量的方法?(4)哪种测量方法最好?为什么?做完实验后可提出更高要求的思考:(1)用天平、量筒如何测量一块形状不规则不沉入水中的塑料块的密度?你有哪些方法?(2)能否只用天平和水测出空墨水瓶的容积?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他们从实验的简单操作者转化为实验的设计者,领悟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实现了学习角色的转化.思考成为实验的向导,实验成为思考的表达和深化.更有的学生提出 :可以用天平、水和墨水瓶测出酱油或其他液体的密度.显然,冷静的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实验更好地承载了提高学生物理素养的任务.波普尔说过: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学完“阿基米德原理”后,我又提出:“质量和密度”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很多测密度的方法,学了阿基米德原理后,要测一能沉入水中的土豆的密度,现有(1)弹簧测力计、水、烧杯(2)天平、水、烧杯(3)量筒、水、小刀.如何分别测出土豆的密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领悟到密度与阿基米德原理的密切关系,阿基米德原理的灵活运用,使学生不断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前进.
再如,“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初中物理学生接触到的第二个较完整的探究实验.新课标对此实验的要求做了较大的修改,由观察性试验,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变为探究性学习.对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课标没有终结性要求,即允许学生的探究不完整、有缺陷,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所以教学重点应放在实验设计上,而不是成像特点本身.在实验开始前要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设计的要领,在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实验设计的要领和思维方法有哪些,使实验的目的落到实处.“替代法”“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分散在不同的实验中,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在探究实验后思考具体实验设计中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感受科学方法的理性之美.学生通过冷静的思考,体验到“等效”的不同(平面镜与玻璃板)、替代的作用(用等大的未点燃蜡烛替代玻璃板后的虚像).这些感悟来自学生冷静的思考.可见,冷静的探究使思考与动手同在、知识与智慧共生.
3 冷静交流,让交流更加深入
教育界有一个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相互交换,每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我们将有两种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常用的学习形式.小组内及小组间的交流和小组成果汇报是常见的教学环节,但如果没有个人冷静、深入的思考,耐心的倾听,虚心的接受,课堂讨论交流就会流于一种形式.例如,设计“影响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方案时,通过推理得出电磁铁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将越强的假设之后,分析出实验需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怎样测量磁性强弱,怎样改变和测量电流,怎样改变线圈匝数.首先请每位同学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要求每位同学都发言,并且先由学习差的同学说明方法.在学生发言时,其他同学要思考他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并与自己的方案进行比较,轮到自己发言时只要说出与前面同学的不同点即可.交流讨论结束,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全班发言,小组再进一步讨论完善最佳方案.在其他小组发言时要注意记录不同点,吸收其他小组合理的成分.整个交流过程中,少有七嘴八舌、舌剑唇枪,显现出思维的理性,这里引发了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观点的融合,方案的优化,在冷静的思考中,完成了充分、深层的交流.
在学习“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节时,我们结合当地开业、庆典、节日燃放很响的炮竹展开辩论会,学生扮演各方面的代表,当事人、观众、朋友、邻居、学校学生、医院病人、环保专家、生产厂家等,他们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发表对燃放很响鞭炮的看法,观点针锋相对,各执一词.教师引导学生从全局、长远角度讨论鞭炮的危害,并启发学生如何就禁放鞭炮过程中产生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以寻求解决办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了辩证地看问题,学会了宽容与接纳不同的观点,学生在冷静的思考与辩论中,完成了深入的交流.使辩论这种教学形式真正起到它的教育功能.
4 冷静训练,让训练更加扎实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积极探索新教法、新学法,使课堂发生积极的变化.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实施新教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左的成分,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满天飞,好象不这样做就不是新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似乎成了落后的代名词.有些教师曲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言,不重视教材.物理学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是教材编写者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首先学好课本,才能掌握基本知识,才能继续发展.所以物理课堂中或课堂之外要有安静的阅读,冷静的训练,教师要留有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学生经过独立看书,带问题听课,参与课堂教学,独立训练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众所周知,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并不否认传统课堂训练的价值,让学生在课堂花时间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永远是不可替代的.象画力的示意图、电路图、欧姆定律的应用、电功率的计算、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图像的绘制,单靠口头的讲解是无法深刻理解的,只有让学生自己冷静的训练,才能真正理解、才能真正扎实.独立练习、冷静训练有时更能让学生领悟知识.
在很多教师追求课堂热火朝天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让课堂冷静一下,课堂中的冷静不是沉闷,而是冷静表面下思维的热烈涌动,在这种冷静的背后有知识的构建和智慧的生成.在这种冷静的教与学中,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得到了锻炼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