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于西方的政治思潮,给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带来了冲击与挑战。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应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借鉴其积极因素的同时,化解和消除其消极负面因素的影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冲击下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冲击 发展
正文:后现代主义对当今中国社会人们的行为选择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倡导多元性、尊重差异和多样性的价值观也给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很大的冲击,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正确辨识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借鉴其积极因素的同时,化解和消除其消极负面因素的影响就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之举。
(一)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本质
1.后现代主义具有怀疑性、多元性、非理性、反正统性等特征。
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的基础加以质疑,对普遍进步思想和人类的解放加以质疑,这种思维倾向严重冲击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消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因此,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性的思维去辨析后现代主义中的消极和错误思想,借鉴外国所经历的后现代意识形态冲击优秀文化的遭遇,消除对后现代的错误认识,化解其负面影响。同时,要引导人民群众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基本内容,提升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辨析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对社会意识形态正确的评判标准,抵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和错误思想的侵蚀,以及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增强社会发展动力具有重大意义。
2.吸收借鉴后现代主义中的积极因素。
后现代主义具有双重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理论观点。因此,在对后现代主义的消极错误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应有所选择地借鉴其积极因素。后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否定和解构,有助于启发青年一代更清楚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困境和危机。其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有助于我们消除封建思想的枷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后现代主义的“反中心化”和质疑权威,有利于破除思维惯性,进一步发扬改革和创新精神;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尊重差异的宽容精神,也与我们时代精神发展的需要相契合。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作为社会意识本质内容的价值观,从根本上制约、规范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是引领社会主义中国开拓进取的精神食粮,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要把它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习惯和生活常规中去,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从而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冲击下的发展
1.坚守共同理想,强化主流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共同信仰,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后现代主义显然没有共同的理想,只是热衷于进行言语的游戏、文本的解构。要树立共同理想,就必须弃绝后现代主义的“游戏观念”,坚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形成。
2.坚守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也凝聚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源泉。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想中,社会理想、人生价值、国家前途等都被模糊和淡化,严重消解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削弱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3.坚持价值借鉴精神
价值借鉴就是将全球性文化与民族性文化相互融合。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除了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一种扬弃的眼光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通过挖掘各种西方文化中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价值内涵,融合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自觉做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从而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确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冲击下发展,在挑战中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2]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构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3]季明《核心价值观概论》[M]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3年版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冲击 发展
正文:后现代主义对当今中国社会人们的行为选择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其倡导多元性、尊重差异和多样性的价值观也给年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很大的冲击,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正确辨识后现代主义的本质,借鉴其积极因素的同时,化解和消除其消极负面因素的影响就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之举。
(一)正确认识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本质
1.后现代主义具有怀疑性、多元性、非理性、反正统性等特征。
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的基础加以质疑,对普遍进步思想和人类的解放加以质疑,这种思维倾向严重冲击着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消解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因此,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用理性的思维去辨析后现代主义中的消极和错误思想,借鉴外国所经历的后现代意识形态冲击优秀文化的遭遇,消除对后现代的错误认识,化解其负面影响。同时,要引导人民群众掌握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基本内容,提升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辨析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对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对社会意识形态正确的评判标准,抵御后现代主义消极和错误思想的侵蚀,以及提高国家的软实力,增强社会发展动力具有重大意义。
2.吸收借鉴后现代主义中的积极因素。
后现代主义具有双重性,它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理论观点。因此,在对后现代主义的消极错误思想进行批判的同时,也应有所选择地借鉴其积极因素。后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否定和解构,有助于启发青年一代更清楚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困境和危机。其反思精神和批判精神有助于我们消除封建思想的枷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后现代主义的“反中心化”和质疑权威,有利于破除思维惯性,进一步发扬改革和创新精神;后现代主义倡导多元、尊重差异的宽容精神,也与我们时代精神发展的需要相契合。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
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作为社会意识本质内容的价值观,从根本上制约、规范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集中体现,是引领社会主义中国开拓进取的精神食粮,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
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要把它渗透到群众的意识、习惯和生活常规中去,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从而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冲击下的发展
1.坚守共同理想,强化主流意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了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共同信仰,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后现代主义显然没有共同的理想,只是热衷于进行言语的游戏、文本的解构。要树立共同理想,就必须弃绝后现代主义的“游戏观念”,坚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统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念,促进社会形成。
2.坚守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也凝聚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源泉。而在后现代主义思想中,社会理想、人生价值、国家前途等都被模糊和淡化,严重消解人民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削弱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
3.坚持价值借鉴精神
价值借鉴就是将全球性文化与民族性文化相互融合。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除了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外,还必须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一种扬弃的眼光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通过挖掘各种西方文化中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价值内涵,融合的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结语:自觉做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从而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正确看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冲击下发展,在挑战中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2]郑承军《理想信念的引领与构建》[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3]季明《核心价值观概论》[M] 人民日报出版社 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