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神经系统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统而无迹象之可求。”他认为美育是实现世界观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陶冶人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美而和谐地渗透美育呢?笔者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总结看法如下:
一、咬定教材不放松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方芬芳扑鼻,摇曳多姿的美的园圃课。几乎每篇课文都隐藏着美神的纤纤佳影,她轻歌曼舞的旋律流淌在字里行间。这体现在:1.形象美。如果说《草原》《钱塘江观潮》等刻画了祖国辽阔宏伟,壮丽绝伦的雄姿,那么我们说《桂林山水》《梅雨潭》则展开了祖国细腻和柔,曼妙多姿的优美画卷。2.音韵美。不管是古诗词的平仄押韵,还是儿歌的朗朗上口;也不管是文中修辞手法的辅排运用,还是长短句的灵活的恰当镶嵌,都给人以节奏分明,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3.情感美。有的课文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不可遏止的挚爱;有的体现对英雄人物的情不自禁的赞颂;有的袒露对平凡事物的发自内心的喜爱;有的流露出对离别或伟人去世的依依惜别的深情,都那样真挚热烈,感人至深。教师深深地理解并发掘出教材中的“美”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也是美育的前提条件。
二、真情化得顽石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学生如身临文中之境,如闻文中之声,如见文中之人,进入到为文中人喜而喜,忧而忧的角色体验。调动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大脑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对课文内容容易理解。即使那些平时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慢的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一旦进入角色,在和谐、共鸣的教学氛围中,也能收到好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声传情,酿造和谐,共鸣的感情氛围。要做到:1.深入体验文中感情,在教学语言中体现出来。讲解时语气、语调要随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而变化,注意文中人物对话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特征。2.运用好身态语言。教师讲课时要适当运用表情,手势等身态语言,加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情绪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让他们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等健康的思想感情。
三、形象育人收奇效
语文是一门形象生动的学科,只有在教学中用形象手段教学,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语文教学的形象化手段是将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事件过程等物化,让学生一眼即明了,感受到文中形象光辉四射的魅力,从而受到感染,具体做法有:1.合理利用文中的插图。教材中(特别是新编教材)重点课文都有符合文意的插图,这些插图或再现文中描绘景物的全貌或展现事件的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瞬间,或描绘文中人物形象。讲解课文时结合插图,边讲边引导学生看图,就能理解文意,了解行文线索。也能直接从插图(特别是新教材中的彩图)上领略到祖国美丽风光,伟大人物的人格魅力,受到美的熏陶。2.利用多媒体教学。幻灯是活的图画,它能再现文中的优美图像,也能显示事物的运动过程。如抽拉式、转动式、叠合式幻灯片。它是文中诗意的图解,抽象事理的具体化,形象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烈作用于学生的感知觉,引起美的愉悦体验。3.教师语言的形象描绘。教师的语言首先要精确鲜明,其次还要形象生动,能用优美的语言,形象描绘事物,使事物如在目前,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师的描述中,看到未见之景,体验未历之情。
四、运美成文写华章
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有着其他科目所不具备的优点,那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能看到明显的反馈效应——可以从作文教学中明显地看出来。通过美育,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在写作时,学生的世界观又影响着他的题材选择和情感抒发。分析一篇学生作文,就可以了解到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接受美育的效果。同样,从一个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如字迹是否潦草,是否抄袭,也可看到学生的灵魂深处,通过了解,我们就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美育。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真、善、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并抒发出自己真挚、浓烈的感情。
五、学高身正方为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和模仿性。那么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要把学生培养成美好心灵的人,教师自己就应该懂美学,是一个“美”的人。教师懂美学,才能发掘出教材中美的源泉,并不露声色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师是一个“美”的人,才能做出表率,引导学生去探寻美的奥妙。这就要求教师语言要美:坚持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教学,谈吐优雅文明、语气和蔼亲切;行为要美: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而又整洁,举止文明,乐于助人、做学生表率;教学艺术要美:开讲新颖别致,讲解富有充沛的感情,板书整洁美观,教学手段多样而灵活,就能使学生如浴春风。
【参考文献】
[1]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 山西教育报刊社.
[2]吴能修,方天. 巴蜀小学语文教学选粹.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3]语文新课程标准(试行稿).
[4]杨光泉,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5]袁微子.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一、咬定教材不放松
小学语文教材,是一方芬芳扑鼻,摇曳多姿的美的园圃课。几乎每篇课文都隐藏着美神的纤纤佳影,她轻歌曼舞的旋律流淌在字里行间。这体现在:1.形象美。如果说《草原》《钱塘江观潮》等刻画了祖国辽阔宏伟,壮丽绝伦的雄姿,那么我们说《桂林山水》《梅雨潭》则展开了祖国细腻和柔,曼妙多姿的优美画卷。2.音韵美。不管是古诗词的平仄押韵,还是儿歌的朗朗上口;也不管是文中修辞手法的辅排运用,还是长短句的灵活的恰当镶嵌,都给人以节奏分明,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3.情感美。有的课文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不可遏止的挚爱;有的体现对英雄人物的情不自禁的赞颂;有的袒露对平凡事物的发自内心的喜爱;有的流露出对离别或伟人去世的依依惜别的深情,都那样真挚热烈,感人至深。教师深深地理解并发掘出教材中的“美”点,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也是美育的前提条件。
二、真情化得顽石开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学生如身临文中之境,如闻文中之声,如见文中之人,进入到为文中人喜而喜,忧而忧的角色体验。调动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大脑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对课文内容容易理解。即使那些平时注意力不集中,反应慢的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一旦进入角色,在和谐、共鸣的教学氛围中,也能收到好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声传情,酿造和谐,共鸣的感情氛围。要做到:1.深入体验文中感情,在教学语言中体现出来。讲解时语气、语调要随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而变化,注意文中人物对话的年龄身份和性格特征。2.运用好身态语言。教师讲课时要适当运用表情,手势等身态语言,加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通过情绪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让他们产生对祖国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等健康的思想感情。
三、形象育人收奇效
语文是一门形象生动的学科,只有在教学中用形象手段教学,才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语文教学的形象化手段是将教材中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事件过程等物化,让学生一眼即明了,感受到文中形象光辉四射的魅力,从而受到感染,具体做法有:1.合理利用文中的插图。教材中(特别是新编教材)重点课文都有符合文意的插图,这些插图或再现文中描绘景物的全貌或展现事件的一个具有深刻含义的瞬间,或描绘文中人物形象。讲解课文时结合插图,边讲边引导学生看图,就能理解文意,了解行文线索。也能直接从插图(特别是新教材中的彩图)上领略到祖国美丽风光,伟大人物的人格魅力,受到美的熏陶。2.利用多媒体教学。幻灯是活的图画,它能再现文中的优美图像,也能显示事物的运动过程。如抽拉式、转动式、叠合式幻灯片。它是文中诗意的图解,抽象事理的具体化,形象生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烈作用于学生的感知觉,引起美的愉悦体验。3.教师语言的形象描绘。教师的语言首先要精确鲜明,其次还要形象生动,能用优美的语言,形象描绘事物,使事物如在目前,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教师的描述中,看到未见之景,体验未历之情。
四、运美成文写华章
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有着其他科目所不具备的优点,那就是,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能看到明显的反馈效应——可以从作文教学中明显地看出来。通过美育,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在写作时,学生的世界观又影响着他的题材选择和情感抒发。分析一篇学生作文,就可以了解到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和他接受美育的效果。同样,从一个学生对作文的态度,如字迹是否潦草,是否抄袭,也可看到学生的灵魂深处,通过了解,我们就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美育。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真、善、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并抒发出自己真挚、浓烈的感情。
五、学高身正方为范
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儿童具有强烈的向师性和模仿性。那么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要把学生培养成美好心灵的人,教师自己就应该懂美学,是一个“美”的人。教师懂美学,才能发掘出教材中美的源泉,并不露声色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师是一个“美”的人,才能做出表率,引导学生去探寻美的奥妙。这就要求教师语言要美:坚持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教学,谈吐优雅文明、语气和蔼亲切;行为要美: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而又整洁,举止文明,乐于助人、做学生表率;教学艺术要美:开讲新颖别致,讲解富有充沛的感情,板书整洁美观,教学手段多样而灵活,就能使学生如浴春风。
【参考文献】
[1]崔峦. 小学语文教学. 山西教育报刊社.
[2]吴能修,方天. 巴蜀小学语文教学选粹.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
[3]语文新课程标准(试行稿).
[4]杨光泉,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方法. 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
[5]袁微子. 小学语文教材教法.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