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听”和“说”是语言交流的基础。在我国的英语学习课堂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逐步凸显。但纵观大学英语听说能力教学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全面分析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障碍,对于改进大学英语听说能力教学的现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听说能力 障碍分析
一、引言
学习英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用英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交际的目的,而这正是建立在听说的基础上。研究表明,成年人在日常交际中会用40—50%的时间来倾听,听是交际中的核心活动,是获取信息、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没有“听”,讲话本身不能构成交际。2007年专家们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制定出正式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对听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培养中,大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对多数学生来说,听说能力是弱项。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需要搞清楚制约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障碍。通过教学体验和不断地与学生交流,我们注意到有主、客观两大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主要指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模式;主观方面包括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化知识。
二、制约听说能力的客观因素
(一)时间安排的不合理。
有的学校在教学中忙于课文教学、书面练习,而把听力教学放在了从属地位,听力课时间不充足。往往一周只有一次,多的也只有两次,而且两次连上,造成了学习效果不理想。有的老师在整个听力课堂中的时间安排也不合理,集中训练时间过长,而且训练模式单一。学生容易疲劳,听的效果减弱。
(二)师资不足,大班上课。
高校在刚开始扩招时,英语教师的短缺成了主要问题,所以很多学校实行大班授课。尽管近两年英语教师的师资得到了补充,但是大班上课的模式在很多学校都没有改变,造成了教师难以驾驭,很多活动难以展开。
(三)教学计划安排的不合理。
在听力教学中,某些老师对不同学期、不同阶段学生应达到的训练目标缺乏科学、系统的安排。过难或是过易,过于集中或者过于分散的计划安排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四)听力教材挑选的不合理。
在选择听力教材时,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内容进行严格挑选,缺乏训练内容的衔接性和巩固性。
(五)教学方法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学仍然采取教师播放磁带和光盘,学生被动去听,然后核对答案的模式,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听力活动之中。基础好的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还能听到零星的单词或短语,基础差的学生则会一无所获,最终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制约听说能力提高的主观因素
(一)语言基础知识。
语言基础知识包括多个层面:语音、词汇、语法和语境。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必备条件。
1.语音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语音是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大学英语听力课上,教师的重点往往在于听力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外语最基本的语言发音习惯的教授。例如,如何发声,声音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声音组合在一起时有何变化。部分学生对英语标准发音掌握不好。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分辨不出听到的是哪个词,或者分不清词与词的界限。Richards曾经指出,发音对于以篇章为导向的语言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发音中的音段特征、节奏特征和语调特征尤其值得注意。可见,熟悉英语的读音规则,正确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重音、节奏对语义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英语的语速也对听力理解的提高带来了障碍。词不是孤立地表达语义,在句中,势必会发生弱读、重读、连读、意群、失去爆破、语气的变化、语调的升降。各种因素的不同作用会导致连贯语流中语音的发音变化。例如英语的轻读往往表现在元音的弱化上。同时,学生中普遍存在词汇和发音缺乏关联的现象,即不能从听到词的发音分辨出学过的词汇。有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注意词汇的积累,甚至连一些常用的词都不知道,即使辨认出其音,也不知其义,这样也影响了其听力理解水平。
2.语法知识不扎实
学生英语底子薄,掌握的语法知识少、不扎实,通常看不懂句子的结构,也就无法了解句意。学生往往抓不住所听材料的中心,不能分辨内容的主次,抓不住关键词。所以很多学生在听到长句和比较复杂的句子,或者是句子中包含有较为复杂的语法现象,如虚拟、否定式时,就把握不住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3.语境的忽视
词义和句义都是有一定的语境意义的。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信息加工强调结合语境、意图在语篇层面进行理解。大多数单词在字典上有多种释义,而不同的词义往往取决于该词的不同语境。选择词的确切词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而有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习惯于逐词逐句地听,不善于捕捉主要信息,不注意语境意义,他们不会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或据此做一些推理。
(二)语言文化知识匮乏。
语言文化知识指听力材料中涉及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越深刻细致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生活细节,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国家的语言。听力教学及学习中的很多情况表明听力理解的主要障碍并不是由语言本身造成,而是对英美等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了解不够造成的。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语中很多词汇常都带有特定的文化气息。具体如颜色问题,中西理解就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认为“red”是吉祥的颜色。而在西方,“red”却只是个中性颜色。在“in the red letter day”中,“red”代表“好日子”。但在“in the red”中,“red”却代表“负债累累”,词汇中还有如习语,包括成语、典故、谚语等,更是与英语民族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的习语如“green hand”(新手)、“black tea”(红茶)等在中文里找不到类似说法。由此可见,语言文化知识在听力中同样重要。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声音的依赖,增强他们对整个语篇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障碍分多个层次,既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只有对这些困难与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薄弱点和英语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实现用英语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ilman,R.A.And Moody,L.M.What practitioners say about listening: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the classroom[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4,(17/4):331-349.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
[3]Richards,J.C.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rix[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听说能力 障碍分析
一、引言
学习英语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用英语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交际的目的,而这正是建立在听说的基础上。研究表明,成年人在日常交际中会用40—50%的时间来倾听,听是交际中的核心活动,是获取信息、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没有“听”,讲话本身不能构成交际。2007年专家们结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践,制定出正式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中对听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培养中,大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大学教学过程中,对多数学生来说,听说能力是弱项。要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需要搞清楚制约学生听说能力提高的障碍。通过教学体验和不断地与学生交流,我们注意到有主、客观两大方面的原因。客观方面主要指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模式;主观方面包括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文化知识。
二、制约听说能力的客观因素
(一)时间安排的不合理。
有的学校在教学中忙于课文教学、书面练习,而把听力教学放在了从属地位,听力课时间不充足。往往一周只有一次,多的也只有两次,而且两次连上,造成了学习效果不理想。有的老师在整个听力课堂中的时间安排也不合理,集中训练时间过长,而且训练模式单一。学生容易疲劳,听的效果减弱。
(二)师资不足,大班上课。
高校在刚开始扩招时,英语教师的短缺成了主要问题,所以很多学校实行大班授课。尽管近两年英语教师的师资得到了补充,但是大班上课的模式在很多学校都没有改变,造成了教师难以驾驭,很多活动难以展开。
(三)教学计划安排的不合理。
在听力教学中,某些老师对不同学期、不同阶段学生应达到的训练目标缺乏科学、系统的安排。过难或是过易,过于集中或者过于分散的计划安排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
(四)听力教材挑选的不合理。
在选择听力教材时,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内容进行严格挑选,缺乏训练内容的衔接性和巩固性。
(五)教学方法的不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教学仍然采取教师播放磁带和光盘,学生被动去听,然后核对答案的模式,学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听力活动之中。基础好的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还能听到零星的单词或短语,基础差的学生则会一无所获,最终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制约听说能力提高的主观因素
(一)语言基础知识。
语言基础知识包括多个层面:语音、词汇、语法和语境。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的必备条件。
1.语音问题
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语音是影响学生听力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大学英语听力课上,教师的重点往往在于听力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外语最基本的语言发音习惯的教授。例如,如何发声,声音是如何组合在一起的,声音组合在一起时有何变化。部分学生对英语标准发音掌握不好。在听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分辨不出听到的是哪个词,或者分不清词与词的界限。Richards曾经指出,发音对于以篇章为导向的语言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发音中的音段特征、节奏特征和语调特征尤其值得注意。可见,熟悉英语的读音规则,正确掌握英语的语音、语调、重音、节奏对语义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英语的语速也对听力理解的提高带来了障碍。词不是孤立地表达语义,在句中,势必会发生弱读、重读、连读、意群、失去爆破、语气的变化、语调的升降。各种因素的不同作用会导致连贯语流中语音的发音变化。例如英语的轻读往往表现在元音的弱化上。同时,学生中普遍存在词汇和发音缺乏关联的现象,即不能从听到词的发音分辨出学过的词汇。有些学生在平时学习中不注意词汇的积累,甚至连一些常用的词都不知道,即使辨认出其音,也不知其义,这样也影响了其听力理解水平。
2.语法知识不扎实
学生英语底子薄,掌握的语法知识少、不扎实,通常看不懂句子的结构,也就无法了解句意。学生往往抓不住所听材料的中心,不能分辨内容的主次,抓不住关键词。所以很多学生在听到长句和比较复杂的句子,或者是句子中包含有较为复杂的语法现象,如虚拟、否定式时,就把握不住句子的结构和含义。
3.语境的忽视
词义和句义都是有一定的语境意义的。听力理解过程中的信息加工强调结合语境、意图在语篇层面进行理解。大多数单词在字典上有多种释义,而不同的词义往往取决于该词的不同语境。选择词的确切词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而有些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习惯于逐词逐句地听,不善于捕捉主要信息,不注意语境意义,他们不会对信息进行再加工或据此做一些推理。
(二)语言文化知识匮乏。
语言文化知识指听力材料中涉及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因此,越深刻细致地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生活细节,越能正确理解和准确地使用这一国家的语言。听力教学及学习中的很多情况表明听力理解的主要障碍并不是由语言本身造成,而是对英美等国家的语言文化知识了解不够造成的。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语中很多词汇常都带有特定的文化气息。具体如颜色问题,中西理解就有很大的差异。中国人认为“red”是吉祥的颜色。而在西方,“red”却只是个中性颜色。在“in the red letter day”中,“red”代表“好日子”。但在“in the red”中,“red”却代表“负债累累”,词汇中还有如习语,包括成语、典故、谚语等,更是与英语民族文化传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有的习语如“green hand”(新手)、“black tea”(红茶)等在中文里找不到类似说法。由此可见,语言文化知识在听力中同样重要。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声音的依赖,增强他们对整个语篇的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四、结语
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障碍分多个层次,既有客观方面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只有对这些困难与问题有了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更好地把握大学生英语学习的薄弱点和英语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实现用英语交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Gilman,R.A.And Moody,L.M.What practitioners say about listening:Research implications for the classroom[J].Foreign Language Annals,1984,(17/4):331-349.
[2]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2007.
[3]Richards,J.C.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rix[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