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荆棘久,谁是惜花人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洪适一生仕途坎坷,经历复杂,其大多生活遭遇都被写入诗歌,尤其是晚年退隐后所筑园林中的一景一物都行诸题咏。洪适受父亲的影响,喜爱花木,诗集中关于牡丹的吟咏诗词有近20篇。洪适的牡丹之咏具有多重意蕴:首先,洪适早年由于受到南宋牡丹赏玩风气的影响,以牡丹作为文人或同僚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提携的交往工具,酬谢赠花,共同赏玩;其次,与大多数南宋士大夫一样,洪适赋予牡丹“故国”的象征意蕴,借牡丹追忆故国,抒写恢复之志;再者,洪适晚年退居后修筑园林亲自种植牡丹并吟咏,这一时期的牡丹不仅寄托了洪适对兄弟的深切思念,亦流露出其對时间易逝的感伤和无奈。
  关键词: 洪适; 牡丹; 故国象征; 感怀伤时
  中图分类号: I206.9;I043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3963/j.issn.1671|6477.2019.01.0020
  牡丹,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也是中国园林中独具特色的花卉之一。牡丹色泽艳丽、雍容华贵,艳压群芳,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庭院珍品,不仅在皇家宫殿和园林中大量种植,甚至在一些私家园林或是民间百姓家的院落中,牡丹都作为十分常见的植物景观呈现在世人面前。牡丹最初生长在山野之中,不受重视,并且唐以前关于牡丹的文字记载极少,最初以药用见于《本草经》。欧阳修牡丹释名云:“牡丹初不载文字,唯以药载《本草》。然于花中不为高第,大抵丹、延以西及褒斜道中尤多,与荆棘无异,土人皆取以为薪。”[1]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牡丹仍主要被作为药用,但这一时期,牡丹的观赏价值也首次被发现,并且出现在绘画作品中。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即画有牡丹。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这一时期皇家园林和达官显贵的园林中已经开始引种栽培牡丹,并初步形成了观赏的场面。至唐代,牡丹真正以观赏花卉形式进入人们视野,并且由于武则天的喜爱和重视,牡丹由默默无闻的山野之花而摇身一变为国色天香之花王。舒元舆《牡丹赋·并序》云:“天后之乡西河也,有众香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叹上苑之有阙,因命移植焉。由此京国牡丹,日月浸盛。”[2]773花开时节,举国上下一同游赏牡丹,早晚不歇。
  宋代士大夫文人赏玩牡丹活动更加频繁。北宋时期,西京洛阳成为牡丹的栽培中心。每当牡丹盛开之时,洛阳人赏花、贡花、品花、戴花、插花、唱花、咏花等活动极盛。这一时期,很多士大夫文人来到洛阳做官或居住,他们或给宫廷进贡牡丹以取悦君主,或种植牡丹以修身养性,或关注赏花习俗而撰写花谱,他们的活动使得北宋牡丹的赏玩风气大大超越了唐代。邵雍《洛阳春吟》:“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3]卷十九正是宋代洛阳人狂爱牡丹的真实写照。但北宋末期至南宋初,由于战乱不断,洛阳牡丹开始衰退,牡丹赏玩之风也大不如前。并且,随着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北宋洛阳的赏牡丹风气也开始在南国蔓延,南方的天彭(今四川彭州)、江苏、浙江、杭州等地区牡丹艺植和赏玩风气兴盛,并出现了一批牡丹艺植大户。但靖康之耻始终是南宋士人心头的阴影,因而赏玩牡丹的心态也较北宋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反映到他们的诗词中,即南宋牡丹诗词带有更加强烈而深刻的感情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洪适(1117-1184年),字景伯,自号“盘洲老人”,鄱阳人,生活在宋金对峙时期,一生仕途坎坷,经历复杂。其出仕不久即受父亲牵连,平反起用后又多次被罢黜。其一生经历都被写入诗词中,《全宋诗》中载洪适诗歌796首,文渊阁四库全书中收录洪适诗655首,乐章词曲等128首。其中咏及牡丹的诗词有近20首,牡丹(或洛花)在洪适的诗词中出现的次数虽不及梅花,但同样具有丰富的内涵:首先,洪适由于受到南宋牡丹赏玩风气的影响,以牡丹作为与同僚之间互相尊重、互相提携的交往工具,酬谢赠花,共同赏玩;其次,与大多数南宋士大夫一样,洪适赋予牡丹“故国”的象征意蕴,借牡丹追忆故国,抒写恢复之志;再者,洪适晚年退居后修筑园林亲自种植牡丹并吟咏,牡丹不仅寄托了洪适对兄弟的深切思念,亦流露出其对时间易逝、年华不再的苦闷和有志难伸的无奈。
  一、 以花赠友,曲水流觞
  北宋时期,除西京洛阳外,江南地区也出现了牡丹。欧阳修的好友梅尧臣《牡丹诗》即称:“洛阳牡丹名品多,自谓天下无人过。及来江南花亦好,绛紫千红如舞娥。”[4]80宋室南渡以后,随着西京洛阳牡丹的中心地位下降,江南和两浙地区的牡丹栽培和玩赏风气开始兴盛。南宋周弼《牡丹》云:“江南牡丹凡有几,德安打头歙为二。金陵旧物间有之,池阳吴郡皆居次。地近京畿种偏好,鄂城栽接不草草。舂土筛泥绕画栏,石甃方坛净如扫……”[5]527从中得知,牡丹的产地有德安、歙县、金陵、池阳、鄂城等,牡丹种植已经遍及大江南北。
  随着牡丹种植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南宋士大夫开始加入到牡丹赏玩的行列中,以牡丹作为彼此交游联系的纽带,饮酒赋诗,歌咏牡丹。洪适所创牡丹诗词中也有一些属于此类作品,如“安排釀具多炊黍,毕擬襟期共赏花”[6]23467“群葩俱退舍,胜日便开尊”[6]23469“已欣胜日临千骑,漫折香霞佐一尊”[6]23482。绍兴初,洪适知台州时与郡守曾惇交往密切,曾以千叶牡丹赠送曾惇:
  轻红淡白。蓬阆神仙谪。魏紫姚黄夸异色。到得海边初识。玉阑不语如颦。虚教春尽三分。却问檀心谁向,多情更属东君。[7]950
  曾守,即曾惇,生卒年不详,字谹父,南丰(今属江西)人,绍兴十二年(1142)知黄州,因献诗及寿词谄谀秦桧,绍兴十四年(1144)升至台州郡守。[8]1697台州位于浙江东南一隅,因天台山而得名,在唐以前“颇号僻左”,宋室南渡以后,随着南宋朝定都临安,台州一跃而成为“内郡”、“辅郡”,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此时大批士大夫文人、公主驸马、朝廷重臣等纷纷南下,寄寓台州,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侨寓》载,名门贵族寓居台州的有吕颐浩、綦崇礼、韩昭、、咸大亨、范宗尹、秦鲁国大长公主及其子钱忱和其孙钱端礼、曹勋、王之望、贺允中、谢克家及其子谢伋、李擢及其子李益谦和李益能、蔡挺之子蔡向等。[9]卷三十四这些名公贵卿聚集在台州这个太平安乐之地举办各种宴饮集会,充满了士大夫文人的雅趣,而曾惇知台州太守期间尤其突出。谢伋《曾使君新词序》称:“临海使君南丰曾侯惇,字谹父,以故相孙习知台阁,工为文辞,年踰二十,当全盛时,官中都,诸公贵人一口称荐。王邸戚里,名胜豪侠,莫不愿交。而谹父亦善与人交,笑言靃靡,各适其意,名声一日满京师。”[10]卷十七在台守曾惇的积极引领倡导下,士大夫文人之间徜徉山水,赏花游乐,诗词唱和,乐此不疲。   绍兴十三年(1143)九月,洪适因父亲数次忤逆秦桧而被贬饶州以后,亦受累出任台州通判,于次年到任。《清平乐·以千叶牡丹送曾守》一词即为洪适任台州通判期间所作。南宋时期台州牡丹以天台为最,“牡丹多种,欧阳公《花品序》云:‘南出越州,吴越钱氏喜栽植,其盛若菜畦。’今天台最著。”[9]卷三十六而千叶牡丹又是牡丹中的佳品。洪适至天台山有幸遇千叶牡丹,遂而以牡丹花送曾守。词的上片说“轻红淡白”的千叶牡丹都是被东海仙山阆苑的神仙贬谪来到人间。人们经常夸赞“魏紫”、“姚黄”牡丹有奇异之美,而作者也是來到海边(即台州)才有幸第一次见到这千叶牡丹。词的下片则说牡丹花在玉栏前一言不发,仿佛面带愁容,让十分春色顿时减了三分。词末言“却问檀心谁向,多情更属东君”,“檀心”为浅红色的花心,“东君”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日神,亦或司春之神。作者说牡丹这多情的花儿绽放,是为那司春之神,而这司春之神便是指曾守。洪适赋予曾守以神的地位,将这饱含深情的牡丹花相送,既是为表达自己赠花的一片真情,希望曾惇能爱惜这牡丹,实际上也暗寓了洪适冀曾守的提拔之意。
  洪适年少得意,26岁时与弟同中博学宏词科,召为秘书省正字,但不久便出知台州。政治上的失利使洪适意识到“人在天渊间,以百年为须臾,况宦游无常,席甫煖而趣代”[11]307,因此参与到曾惇等组织的文人雅集中,且以寓意吉祥的牡丹赠予曾惇,希望通过交游唱和来拉近彼此的关系,以此获得在台州生存和发展的更广阔的空间。据统计,知台州期间,洪适与曾惇的唱和词多达13首,而唱和诗亦有《次韵曾谹父探梅未开》《行县道中寄曾谹父》《招曾谹父待雪》《蔡瞻明寺丞以诗远行县诗卷,次韵谢之,道中寄曾谹父》《至宁海县有怀曾守》等数首。其中多是歌颂曾惇的政声之美,如《望海潮·题双岩堂》称颂曾惇重建双岩堂之功:“规恢共仰贤侯,当成五月,景对三秋。”[7]950“墨宝凄凉,风凌雨蠹”的“百年台榭”在“贤侯”曾惇的精心规划和扩建后,重放光彩。又如《朝中措·曾守生日》庆祝曾守生日,以“召父”比曾惇:“当年召父治南阳,千室颂慈祥。今代天台太守,声名已达岩廊。”[7]951洪适不仅将曾惇塑造为“贤侯”、“邦伯”、“召父”等形象,甚至对曾惇至台州下属县邑巡访,也称“此去农郊。收拾童儿五袴谣”[7]950,对其吹捧至极。
  从洪适的唱和诗词看,其与郡守曾惇的关系非常亲近,并且洪适至临海行县时,曾惇亦曾设宴相送。然而,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鱼水相得之乐。绍兴十七年,洪适的父亲洪皓因多次忤逆秦桧而被贬英州安置,洪适台州任期也将满。十一月,洪适与“守臣曾惇不相能”[12]1429,被免官。所谓的“不相能”,并非因二人平日细故,而因洪适父亲洪皓提举江州太平观期间,与饶州守臣王洋、添差通判陈之渊等多有往来,而被人告讦,以“动摇国是”[13]2532之罪名论罢。“国是”即指和议也。父亲被贬,洪适亦因反对秦桧而被卷入和战之争的政治漩涡中,遭受打击报复。曾惇与洪适虽相交甚欢,但其人品不高,专谄媚秦桧,其任台州是借谀秦桧上位,吴曾《能改斋漫录》载:“绍兴壬戌,朝廷既罢三大将,息兵议和,曾郎中惇时守黄州,献《书事十绝句》于秦益公,秦缴进于上,上喜,与升擢差遣,任满,除台州。”[14]339守台以后,曾惇继续充当秦桧的帮凶,陷害忠良。为助秦桧打击政敌,赢得秦桧赏识,不惜陷害昔日僚友洪适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洪适晚年因政治形势昏暗,愤然辞官,闲居鄱阳期间,也常以牡丹会友,曾效仿王羲之兰亭曲水流觞之雅事,在盘洲园中燕集宾朋赏牡丹赋诗,如《答太守谢牡丹》[7]23482:
  华发归来不记春,优游学圃傲江村。已欣胜日临千骑,漫折香霞佐一尊。
  对竹便当寻曲水,藏花那肯效慈恩。行厨若有真消息,奔走畦丁急扫门。
  洪适喜兰亭修禊,曾效仿王羲之在会稽山阴之遗迹在盘洲园内“盘涧水剔九曲,阴以栟榈之屋,垒石象山,杯出岩下”[11]326,邀集宾客散坐于岸边凸出处,置酒器于水上,顺流而下,或遇阻停留,则当其前者,罚酒满杯,因而园内充满着诗酒宴乐的闲逸情趣。此首《答太守谢牡丹》诗便记述了洪适晚年构筑园圃种植牡丹,值牡丹盛开之际邀请亲朋好友共赏牡丹一事。诗的前半部分说作者晚年退居林下,老来学稼,开圃灌园,寻求江村野趣。在亲朋好友相聚的日子里折一朵牡丹相送,互赠情意;后半部分则说自己在园中设九曲流觞,洒扫庭院热情邀集宾朋共赏牡丹,并以唐慈恩浴室院所藏鞓红牡丹为朝贵强掘去之典故说明牡丹不能为私人占有,以此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纯诚无欺。此首牡丹诗与洪适早年赠台守曾惇的牡丹词《清平乐·以千叶粉红牡丹送曾守》都是以牡丹为交友的纽带,赠送牡丹以表心意。所不同的是,此时的牡丹诗少了政治功利性,且不再直接对牡丹的形态进行刻画,而更侧重于描写一种放达的心态和祥和的生活方式。
  二、 故国象征,恢复之志
  洛阳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牡丹种植和赏玩中心,洛阳牡丹以其品种之多、栽植技术之精、赏玩活动之盛而赢得“洛阳牡丹甲天下”之美誉。在宋人眼中,洛阳牡丹是真正的太平昌盛、京洛风流的代表。然而至北宋末期,中原沦陷,盛极一时的洛阳牡丹走向衰落,大型花会、文会等牡丹游赏活动也趋于消歇。宋金和议后,南北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南宋偏安江南,几十年中政治趋于稳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沉默了许久的牡丹栽培和玩赏之风又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北宋灭亡、中原沦陷的社会现实给南宋士大夫文人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们在玩赏牡丹之余,流露出的是对往昔承平岁月的怀念,对故国家园、父老乡亲的思念,对金兵暴行的鞭笞和对南宋朝廷偏安江南地区、不思收复故土山河的深切忧虑与不安之情。如陈与义《牡丹》诗: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15]750
  “伊洛”,即是河南的伊河、洛河,这里代指洛阳。靖康元年十一月,金兵攻陷汴京,北宋灭亡,陈与义逃离家乡洛阳。绍兴五年(1135)陈与义因病辞官,退居青墩(今浙江桐乡),次年春作此篇时刚好时隔十年。年老体衰的陈与义在青墩溪畔偶遇一丛牡丹花,遂有感而作《牡丹》。诗人在他乡看到牡丹,难免想起故乡洛阳,诗中的“牡丹”意象既有对自己十年流离之苦的哀伤,而更多的是借牡丹寓意亡国失地的强烈悲痛。   又如刘子翚《山寺见牡丹》诗: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16]500
  刘子翚(1101-1147),字彦仲,建州崇安人,生活于两宋之际,此词是在作者经历了宋政权南移后所作。作者在山中寺庙见到牡丹,触景生情,想起当年在洛阳寻访牡丹之情形;而如今洛阳及中原地带已经沦陷近十年,战尘远隔,国破家亡,往事不堪回首。作者托物言志,借眼前数朵牡丹抒发对往日繁华景象的惜念。此诗与陈与义的《牡丹》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及陈诗凝练丰厚。
  牡丹虽是富贵之花,但在南宋士人眼中,俨然成了中州、中原和帝王之都的象征。宋室南渡以后,牡丹种植赏玩中心虽南移,但宋人对洛阳牡丹始终无法忘怀,每谈及牡丹必称洛花,必念洛阳。而洪适在其咏及牡丹诗词中便多次提到洛阳牡丹。如其《次韵村店得牡丹》:
  花品称王擅洛京,朱朱白白莫齐名。相逢河朔春将暮,半吐檀心若有情。[6]23457
  这首诗乃寓心志于北方沦陷地区的牡丹而形诸题咏,据第三句“相逢河朔春将暮”,可知原唱作者(或许是奉使金国的洪迈)是在河北一带见到牡丹花开而咏。洪适的唱和之作,前两句是说昔日北宋繁盛太平之时,牡丹作为花中之王,名擅京洛,但世异时改,竟然已不清楚这些红红白白的牡丹究竟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品种?后两句写眼前的现实,作者在沦陷区又见牡丹,暮色苍茫中的牡丹花半露浅红色花蕊,似在向作者倾诉思念故园之情。花似有情,人将如何,金人统治下的中原百姓的命运又将如何呢?面对着“半吐檀心”的牡丹,作者内心产生一种强烈的伤感激愤之情,即收复失地,还我河山,救民于水火的决心。
  洪适自幼受到儒家思想教育,并且父亲使金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使其深受鼓舞,居官多年,关心民瘼,恢复故土之志已经内化其天职。尽管他们努力用道家的“自然”之水来浇灭心中的热火,但依然是身在林泉,心在魏阙。在欣赏林泉风物之时,忧国忧民之情怀便时不时投射在诗中,如观后庭花“月满临春阁,云随张丽华。隔江虽度曲,破国不因花”[6]23498,联想到南朝陈后主荒淫亡国之史实;看蔷薇为篱“竹外霞为幄,花间锦作篱。离宫多怨女,吃吃竟亡隋”[6]23510,联想到隋炀帝离宫误国。隆兴二年(1164)十二月,洪适假礼部尚书充贺金生辰使出使金国,途中历经不少地方,面对大好河山沦为金土,洪适悲愤不已。洪适至洛阳名园赏过牡丹之后,尤感悲愤,遂作七绝一首以记之,诗云:
  天教国色傲春华,不肯争先伍杂花。西洛尘埃长太息,名园今属犬羊家。[6]23475
  (洪适《梁子正有诗谢牡丹及聚仙花次其韵》其一)
  赏花且看懂花是需要一定高度的文化修養的。对花的品赏和珍惜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所以那些文化落后的野蛮民族是欣赏不了名花的。在洪适看来,金人入土中原是对中原文化的巨大破坏。因此面对故疆洛阳牡丹时,洪适既赞美牡丹的国色天香和傲风斗雪的高洁品性,但又想到洛阳沦陷,痛心洛阳牡丹落入金人之手再无昔日盛况。痛心之余,自是寄希望恢复失地。洪适另一首《牡丹》亦写道:
  绮席偏宜画,香霞独占春。洛阳荆棘久,谁是惜花人?[6]23492
  “荆棘”二字寓意文化的荒芜。金军入侵,这不仅是对中原生产力的极大破坏,更是对中原文化的一场大浩劫。洪适为南宋的忠臣义士,不仅坚守着恢复中原之志,还自觉承担着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诗的前两句说香气远溢、艳如朝霞的牡丹往往是春天最美的风景。然而面对这花大色艳、富丽堂皇的牡丹,洪适想到的却是洛阳久被金人占领。诗的最后,洪适以一句“谁是惜花人”的反句作结,看似苦恼洛阳牡丹无人怜爱,而实是叩问南宋统治者何时才能收复被金人侵占的大片国土。可见洪适渴望收复失地重整山河的强烈爱国情怀。
  再看下面两首诗:
  洛中花信已沉声,泾渭宁分浊与清。近出黟山空接壤,远来安陆比连城。
  虚坛仅免游人问,浪蕊从教著处荣。更欲丁宁新芍药,莫夸多少便横行。[6]23459
  (洪适《次韵景卢喜得安州牡丹》)
  洛花天下选,千里凑三园。望岫方缄恨,凭莺忽践言。
  群葩俱退舍,胜日便开尊。莫惜诗偿债,真同香返魂。[6]23468|23469
  (洪适《得洛中牡丹》)
  这两首牡丹诗是洪适晚年退隐鄱阳经营其盘洲别业园池的过程中,因从其他地方获得牡丹品种而形诸题咏。《次韵景卢喜得安州牡丹》是与其弟洪迈的唱和之作。安州即湖北安陆,洪迈大概偶然从其地觅得牡丹一品,喜而赋诗一首(已佚),洪适因而和之。诗的首联“洛中花信已沉声,泾渭宁分浊与清”,意思是说中原早已沦陷,洛阳蒙尘,久不闻洛阳牡丹之盛,时至今日,谁还能像明辨泾渭之清浊那样辨识各种不同的牡丹品种?次联是说尽管黟县山中也有牡丹,但不曾从其地移种,现在从遥远的安陆觅得牡丹并移种,还是非常值得珍惜的。后四句是说在自家园池栽植牡丹,便可花时玩赏,从此不必任其他花卉以及新近颇为世人所重的扬州芍药,以浮花浪蕊相欺。言语之中,对这丛安州牡丹含有无限珍重之意。《得洛中牡丹》一首表达的意思比较接近,但因品种源自洛中,珍惜叹赏之意较前一首更加强烈,首二句“洛花天下选,千里凑三园”,有炫耀,有珍重,更多的是感叹,感叹繁华之地不再繁华,富贵之花难保富贵。而无论是这来之不易的安州牡丹还是繁华不再的洛中牡丹,事实上都包含了诗人对故土流失的深切哀思。
  三、 艺植牡丹,感怀伤时
  洪适幼年颖异,日诵书三千言,父亲使金后,勤学持家,绍兴十二年中博学宏词科,迁秘书省正字。因父亲忤秦桧而出为台州通判,后又遭论罢。秦桧死后,起知荆门军,累迁为司农少卿、翰林学士兼中书舍人等,后官至宰相。乾道元年(1165),久逢绵雨成灾,洪适引咎上章乞退,于乾道二年三月罢相,不久又起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之后洪适又多次请祠未果。乾道四年(1168年)再次请辞获允,以观文殿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自此以后居里十六年,以著书、种竹、育花自娱。   洪适返乡后,首先在饶州城中澹津建筑新居,竣工后,又到城北郊外购地百亩,修建园林,称之为“盘州”,四年后,即乾道八年(1172年)作《盘洲记》,自号“盘州老人”。周必大《丞相洪文惠公神道碑》称:“公肃不营产业,自越归,得负郭地百亩,因列阙双溪之盛,位置台榭,引水流觞,种花艺竹,命曰‘盘洲’,一椽一卉,题咏殆遍。”[17]13|18洪适因地制宜,并巧妙借用外景,在盘洲建“双溪堂”,双溪堂旁建有洗心阁、鹅池、墨沼、泛杯岩、一咏亭、既醉亭、可止亭、花信亭等,并种植了从全国各地费尽周折运送过来的花草树木,“白有梅桐、玉茗、素馨、文官、大笑、末利、水栀、山矾、聚仙、安榴、衮绣之毬;红有佛桑、杜鹃、赪桐、丹桂、木堇、山茶、看棠、月季;葩重者,石榴、木蕖;色浅者,海仙、郁李;黄有木犀、棣棠、蔷薇、踯躅、儿莺、迎春、蜀葵、秋菊;紫有含笑、玫瑰、木兰、凤薇,瑞香为之魁”[11]326,尤其热衷于种植牡丹。《盘洲记》载盘洲园中植有“禁苑、洛京、安蔪、歙之花,广陵之芍药”[11]326,“花”特指牡丹。且洪适作《次韵景卢喜得安州牡丹》《和景卢咏新得歙县牡丹》《得洛中牡丹》《蓝宪派人往吴门移洛花未至而去三首》等诗,分别记述了洪适与其兄弟寻觅、移植各地牡丹品种至盘州别墅栽植的故事。且从洪适向蓝叔成乞牡丹而写的多首牡丹诗中,可见洪适对牡丹品种的期待和由来:
  雒京隔绝花难得,茂苑移将信已通。世事好乖犹献鹄,雕栏不用怨东风。
  新坛巧斫列东西,准拟看花倒接篱。交臂应之端可笑,傥来外物尽难期。
  三春桃李家家有,不费阳和特地恩。名品异芳天亦靳,未教容易到丘园。[6]23458
  (洪适《蓝宪遣人往吴门移洛花未至而去》)
  书邮浸失鳞鸿约,栏槛长教蜂蝶猜。待拟子虚乌有赋,東宾仍遣耳孙来。[6]23461
  (洪适《忆吴中洛花》)
  殷勤人有信,惊喜得花饶。可惜三冬晚,来从千里遥。
  根荄愆润泽,牙蘖顿枯焦。傥有更生路,宁辞楚些招。[6]23469
  (洪适《蓝宪所送牡丹道远失时颇多枯槁》)
  据陆友仁《吴中旧事》载:“吴俗好花,与洛中不异。其地土亦宜花,古称‘长洲茂苑’,以苑目之,盖有由矣。吴中花木,不可殚述,而独牡丹芍药为好尚之最,而牡丹尤贵重焉。”[18]12吴中牡丹早在北宋初年就已开始种植,《吴郡图经续记》称苏州牡丹品种丰富,“繁丽贵重,盛亚京洛”。仁宗庆历乙酉年(1045年),苏舜钦因故被贬为民,闲居苏州时购得唐末五代孙承右的池馆,临水建“沧浪亭”,并大量种植牡丹。沧浪亭之牡丹开得十分娇艳,苏州人由此意识到牡丹之美,大户人家纷纷开始引种牡丹。李英还据此著《吴中花品》共记苏州牡丹四十二种。宋室南渡以后,吴中地区因大量河洛移民的迁入,牡丹种植非常普遍,尤其是一些大家巨族,纷纷种植牡丹。范成大《吴郡志》第三十卷《土物》载:“牡丹,唐以来止有单叶者,本朝洛阳始出多叶、千叶,遂为花中第一……中兴以来,人家稍复接种,有传洛阳花种至吴中者。肉红则观音、崇宁、寿安王、希迭罗等红。淡红则风娇(又名胜西施)、一捻红。深红则朝霞红(又名富一家)、鞓红、云叶及茜金毬、紫中贵、牛家黄等。”[19]288详细记述了当时吴中种植牡丹的盛况。
  吴中人爱牡丹,而吴中牡丹“唯蓝叔成提刑家为最好,并有花三千株,号‘万花堂’。尝移得洛中名品数种,如玉盌白、景云红、瑞堂红、胜云红、玉间金之类。”[18]12洪适为向蓝叔成借取牡丹以供园池艺植之事,前后共写了五首诗,将吴门移花未至、寄信索取牡丹、牡丹送至而枯的过程,娓娓道来。且看上述第三首《蓝宪所送牡丹道远失时颇多枯槁》,诗人久盼名花,托友人蓝宪买来很多牡丹苗,自然是欣喜不已,但因“道远失时”而多枯槁,心中不免又颇多遗憾。诗人甚至幻想如果能使牡丹死而复生,他不惜为之效仿屈子招魂而使之获得新生,可见其惜牡丹之情深。
  牡丹开花与春秋温度变化之关系十分密切,由于春暖、春寒而使得牡丹花期早晚有着较大幅度的变化。因此,在选择牡丹花品时要特别注意气候,牡丹的移植也需要适宜的季节。洪适《蓝宪所送牡丹道远失时颇多枯槁》诗中即说明了牡丹要适时移栽,路途遥远时要注意保护根系,防止种苗因失水而受到损失等园艺栽培的基本道理。又如《闽商货千叶牡丹疑其非而却之并怀蓝宪所许》诗中“栽培况乃三冬月,真赝难分千叶花”[6]23467还谈到买栽牡丹时要注意季节,防止伪劣种苗等,为世人种植牡丹提供了宝贵经验。
  随着洪适对牡丹的喜爱和精心养护,牡丹不仅成为洪适园林园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成为其晚年获取精神满足和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如《鹧鸪天·席上赏牡丹用景裴韵》[7]956:
  莫问甘醪浊与清。试将一酌破愁城。海棠过后荼蘼发,堪叹人间不再生。
  心已老,眼重明。嫣然国色带朝酲。耳边听得兰亭曲,一咏流觞已有名。
  词的上片写美酒是清是浊不重要,喝上几杯都能一解心中愁闷。海棠花开后紧接着荼蘼花开,令人感叹的是牡丹花谢后今年不会再有。下片则说自己虽已年迈,但嫣然国色的牡丹花却让昏花的双眼得以重明。继而以王羲之当年兰亭集序之风流雅事来比喻自己与亲朋好友的赏牡丹盛会。然而,“牡丹”虽使作者得以“娱目肆志”,获得精神上的自我排遣和满足,但“牡丹”遇春风即开放,遇春风而骤盛,荣盛只有一春,难于长久,牡丹所代表的美好时光总是匆匆易逝的,因此洪适哀叹牡丹“人间不再生”,面对开得繁茂和娇艳的牡丹,洪适常常是对花而想人,见牡丹盛开而怜己之衰。
  洪适尚年幼时,父亲洪皓就出使金国,洪适充当着长兄为父的角色,因而对兄弟有着深切的关怀。乾道年间,洪适与两位弟弟先后罢官归鄱阳后,曾并居乡里一年有余,营造自己的园林别业,彼此经常往来唱和赠花,甚适。然乾道六年(1170),洪遵起知信州,洪迈亦知赣州,洪适送走两位弟弟后,“小隐园”和“野处园”人去园空,仅留下“盘洲”一处“孤舟寄丘壑”了。洪适多以诗歌诉思念之情,如“棠棣春来减,人如折脚铛。倚栏思旧事,老眼泪纵横”[6]23477、“酒杯独饮今无侣,书卷闲开共苦抄”[6]23482等。淳熙元年(1174)大弟洪遵的突然病逝更是给了洪适沉重的打击,因此洪适愈加思念远方的二弟,并将相思之情寄予牡丹:   闻得荼蘼语牡丹,蜂回蝶散恨春残。西山拄笏晨光爽,北海空尊夜漏寒。
  徐孺堂中同下榻,滕王阁外久凭栏。归来已失兰亭集,照眼榴花待细看。[6]23483
  淳熙八年(1181)春,洪迈前往豫章探访友人,洪适作诗赠别二弟。诗的前半部分说作者仿佛听到荼蘼花在与牡丹窃窃私语,蜂蝶在为春天的凋残恼恨。而自己此时独自站在月夜下饮酒赏牡丹,顿生凄凉;紧接着作者回想曾经与兄弟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想象二弟洪迈也倚靠在滕王阁栏杆上眺望,思念远方的自己。诗的最后,洪适感慨兰亭已失,与亲朋好友共赏牡丹之盛会不再,年迈的自己此时面对开得耀眼的榴花也要细细观察才能辨别。
  洪适最初由明争暗斗的官场和纷芜繁杂的公务中解脱出来,投入自然山水花木,与亲朋优游赏花时,确实感受到无官一身轻的逍遥闲适。但在与自然的相处之中,洪适敏锐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为其短促而伤感,并且随着时光的逝去,这种感伤越发沉重。面对草木的兴衰,尤其是面对国色天香、品性高洁的牡丹花开花谢,洪适更觉光阴飞度,感慨“人已老,春将毕”[7]956,而功业无成。牡丹在暮春时节开放,牡丹花谢,意味着春日即尽。洪适作《寄景卢时往豫章》时已六十四岁,“华发苍头,年年更变,白雪轻犯双眉”[7]957,并且身体也日渐虚弱,常与药囊为伍“五旬药裹长经眼”“药囊未减,尊酒自然稀。堪叹云和挂壁,弦半绝、鼠啮龙池”[7]958,虽欲“趁良辰美景、绕园行”,却有心无力,“难将性命作人情,。只合拥炉清坐、阅医经”[7]957。因此,欣賞牡丹之时,想到兄弟远行,自己孤独衰老,思念兄弟之余,感叹春光易逝、年华老去。
  四、 结 语
  自金人铁蹄踏碎汴梁美梦,中原作为牡丹的主产区沦入金人之手,牡丹因此成为中州、中原及帝王之都的象征,南宋士人既欣赏牡丹,也从牡丹身上感受到了身世之叹与家国之忧,面对开得繁盛的牡丹,他们不仅伤个人,更伤国衰、伤流离、伤国亡。洪适生于宋金对峙时期,自幼便经历了靖康之变所带来的乱离之苦,因而对于洛阳牡丹有着深切的情怀。洪适早年出知台州时,为立稳脚跟而以牡丹作为拉近与同僚之间关系的纽带,酬谢赠花,诗词唱和,但不久便因政治立场冲突而与之不和;当面对金人侵凌,南宋朝廷示弱妥协,大片山河沦为金土的惨痛现实时,富有责任感的洪适,又对国家前途深具危机感和忧患意识,赋予牡丹“故国”的象征意蕴,借牡丹追忆故国,抒写恢复之志;在经历了多次宦海沉浮后,洪适深感自己已无力改变统治者懦弱、国家衰亡的局面,奉祠返乡,修筑园池,精心培育牡丹,并以宴集宾朋为由,置酒赏花,娱目肆志。然面对繁花似锦的牡丹,兄弟离散、年迈体衰的洪适愈发流露出往事难留、繁华易逝的伤感,伤感的背后是有志难伸的苦闷和无奈。洪适的牡丹诗词几乎呈现了其一生的心路历程和心态变化,但始终贯穿以其强烈的家国情怀。透过洪适的牡丹诗词我们可以看到南宋士大夫文人在艺植、赏玩牡丹时,不再是沉湎于牡丹的花色,而试图发掘牡丹更深厚的文化内涵,展现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面貌和民族情感。
  [参考文献]
  [1]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外集·二十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2] 傅云龙,吴可.唐人文集:卷2[M]//唐宋明清文集:第1辑[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3] 邵雍.四部丛刊初续三编·伊川击壤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
  [4] 梅尧臣.宛陵集:卷十[M]//四库全书:第109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周弼.端平诗集:卷一[M]//四库全书:第1185.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6] 北京大学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 唐圭璋.全宋词[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8] 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第2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9] 陈耆卿.嘉定赤城志[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林表民.赤城集:卷十七[M].清嘉庆二十三年本.
  [11]凌郁之,辑校.鄱阳三洪集[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
  [12]佚名.宋史全文:卷二十一[M].李之亮,点校.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3]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4]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5]陈与义.简斋集:卷十五[M]//四库全书:第112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6]刘子翚.屏山集:卷十八[M]//四库全书:第113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卷五一八四[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18]陆友仁.吴中旧事[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9]范成大.吴郡志:卷三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0.
  (责任编辑 文 格)
其他文献
摘要:选取2006-2015年湖北省12座城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探讨了贸易开放、金融发展以及贸易开放与金融发展的交互效应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贸易开放、金融发展显著地促进了湖北省各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同时贸易开放和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优化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其交互效应表现为替代性。最后从贸易开放、金融发展和人才引进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贸易开放;金融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交互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我国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培养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在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在探索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路径,弥补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的缺口,同时提高会计专业硕士的就业率,从市场和高校两个角度,研究会计专业硕士的“供需错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理清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思路,寻找现代会计专硕培养的最佳路径,以适应市场需求。  关键词:
期刊
摘要:随着商业化因素对中国农村的不断渗透,村庄社会权力结构、公共资源分配机制、农民的思维方式与行动原则等都发生了剧烈变化。国家权力在基层政权延伸的社会基础正在被削弱。农村社会治理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调适农民为应对市场化挑战所逐步确立的村庄治理原则与国家以巩固基层政权合法性基础为目标的村庄治理原则之间的关系。基于陕西户县三村的经验,因地制宜的多元化路径是使两者处于微妙平衡关系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每位公民都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和自由,虽然这已经打破了以往在传统社会结构中上层阶级社会才有政治参与机会的现象,但是,社会流动或社会层级等阶级因素对公民的政治参与已经没有影响了吗?若有,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使用CGSS2013数据库,并构建了结构方程模型对该问题予以研究,结果表明:公民的社会层级认同和社会流动预期对环境抗争参与产生正向影响,而主观垂直流动对环境抗争参与有着负向影响。此外,公
期刊
摘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既是推进国家创新治理现代化的重要要求,也是促进科研经费管理方式创新、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活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以来,在國家创新治理现代化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经历了恢复、建立、发展与健全四个阶段。在这一进程中,科研经费管理理念、模式、效力以及政策内容等有着自身的演进逻辑。这一政策的未来走向,将以推进国
期刊
摘要:团体标准包括联盟标准和协会标准两种基本形态,团体标准专利政策是标准化组织解决标准涉及专利问题的自我规制措施。美国司法部商业审查函规则构建了团体标准专利政策反垄断法事前评估机制。“UHF RFID商业审查函”主要评估了联盟标准的内部关系,包括必要专利的条件、必要专利的更新规则和独立管理人机制。“IEEE商业审查函”主要评估了协会标准的外部关系,包括禁令的适用、合理许可费的确定、所有合标许可和回
期刊
摘要:人的生命力精神维度凝聚着人的伦理动因。由生命伦理到生死伦理,人生在生死伦理追寻中不断激励富有生命正能量的生命力,实现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及不朽价值。人的生死互相渗透的生死伦理追寻对于解读生命力的人文价值及智慧性地面对由个体到民族的死亡伦理问题,在当代中国,实在具有战略意义。  关键词:生命力精神;生死伦理;个体到民族;战略智慧  中图分类号:B821;B018  文献标识码:A DOI:10.
期刊
摘要:主体性的我执导致对所有他者的抽象否定和无端攻击,这突出体现在《三体》揭露的黑暗森林法则之中。因此,对主体性我执的批判,就可以理解为这部科幻小说“宇宙寓言”的最大寓意。小说主要人物在与黑暗森林的对抗中,罗辑的力量源自其扩展论的自我观念,程心则由于将规范与存在划界的思维,导致其对执剑人责任的放弃,章北海作为“轮回”的三体人,代表着人类物种“大我”面对死亡的崇高尊严,同时又是个体悲剧的制造者,而云
期刊
摘要:农民脱贫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精神问题。通过进村入户调研发现,农民的物质贫困往往与精神贫困同生共存,精神贫困限制了农民内生动力和自主脱贫能力的提高,从“经济扶贫”到“精神扶贫”既是农村反贫困的新思路,也是农村思想工作的应有之义。农村思想工作在精神扶贫中应通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发挥思想教育功能、激活乡村干部和人才队伍活力等措施帮助贫困农民补好“精神之钙”。  关键词:农村思想工作;内生动力;精神贫
期刊
摘要: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在片面追求视觉效果的审美价值观驱动下,城市景观建设不仅没能缓解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的压力,而且造成了资源浪费、地域特色丧失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等后果。在分析西方当代景观审美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指出了中国景观审美价值观应从“视觉”美转向“生态”美,并且提出了这种转变对当代景观建设的要求。  关键词:景观;审美价值观;视觉;生态;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J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