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独立影像不完全盘点
不管我做了多么充足的心理准备,年终盘点的文章果然还是比想像的要难写一百倍,光是考虑时间节点一项就足以让人崩溃。原以为很清晰知道某些片子的时间,一查我才发现好多片子很多都是2006年就制作出来了,跨年制作的片子比比皆是。
现在回过头来看,2007年或许是独立影像的一个颇具纪念意义的一年。2007年,股市、房价以及物价急速狂飙,人民币升值,全国一片狂热之态;2007年的独立影像创作也异常活跃,更多新的基金建立起来,更多新的影展也出现了,还有更多介于独立与非独立的电影出来。
片子多了是好事,不过也给本文带来一个小小“麻烦”,那便是对所谓“独立身份”的界定,现在各类故事片、记录片、数字电影、电视电影、胶片电影、视频创意短片等等多不胜数;有走影展传统路线的,有走院线的,有走影视频道播放的,也有走流媒体的,凡此种种,怎一个“独立”了得?
我不想简单将“独立”定义为“地下UNDERGROUND”,那样的话,独立影像的定义也太过狭窄,那样就是永远没有前途的:同时,也不想将“独立”以上没上院线来判定,比如某部影片上了院线,但还远算不上主流或者“大片”(“大片”一词在中国影迷心中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那么此类影片应该归类到哪里呢?又或者,投资金额度来看,似乎现在独立影像最近的制作经费也开始充裕,虽然比不得“大片”,但几百万投资规模很多了,上千万也不少,所以制作金额作为限定标准也过于僵化了。
就我个人而言,觉得对于中国独立影像的定义应该更宽泛,关于“独立”的定义,我比较赞同罗伯特?雷德福于1984年一手创办圣丹斯电影节时候倡导的独立概念。“独立”更多应该是对抗大制片厂的一个概念,但同时绝对不反对商业化,“独立”更多是电影多样化的一个手段,“独立”是为了让观众可以有更多种选择。就圣丹斯电影节而言,许多好莱坞的新锐导演都视其为执导主流商业大片的跳板。而好莱坞大制片公司要找新秀,“圣丹斯电影节”又是不容错过的人力资源库。
不过,就中国电影业现状而言。其实还并不存在“大制片厂”这样的针对物,顶多就是一批“大片”,这批大片的背后就是中影集团为代表的国家制片厂,以及以华谊兄弟,橙天为代表的民营影业:07年以前的中国本土电影完全是靠着几个“中国式大片”撑着:2007年,中国电影则出现了一个初步从小规模到中等规模乃至超大规模的影片制作体系,虽然还远算不上丰富,但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尤为可喜的是中影集团这种行业巨头也在主动改变那种巨片为王的时代接连投资了一批各种资金额度的影片,而且还主动推出一个青年导演培养计划,另外,像华谊兄弟近年来也在不断尝试制作冯小刚之外的低成本影片。
综上,我觉得独立影像应该是中国未来整个电影工业体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它本身是属于这个工业的一部分。为工业输送新鲜血液和起到调节整个工业的活力的作用。这里的独立影像的定义我更多从相对于“中国式大片”的角度来圈定。这样一来,2007年的独立影像整个状态都有一种迈向电影工业体制化的倾向。
独立电影
2007年中国独立电影制作来看,大部分都还是走影展的传统路线,但也有部分影片开始商业院线。
本年度最具独立气质的“大片”当是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影片大玩结构叙事,结果在商业院线上映的时候便遭遇大批观众看不懂的问题,而接连几大影展的失守更加加重了院线票房不佳的可能性。
《青红》之后,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时隔两年之后拍摄了影片《左右》,年底该片首批入围第58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名单,本片依然是王小帅擅长的涉及家庭和道德的情感题材,和贾樟柯一样,王小帅难能可贵的保持了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同步反思。同时,王小帅也越来越希望自己的电影在影展之外的院线有所斩获。
在筹备四年,制作几经波折之后,第五代异类大师级导演田壮壮终于在今年亮出了《吴清源》这部传记电影,影片果然再次呈现田壮壮式的清流风骨。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流露出田壮壮对吴清源源这位传奇棋王小心翼翼的摹写,甚至过于小心。
今年有很多很难分清到底是独立还是主流的影片,这些影片既不是巨片,也完全不同于几年前专为影展奔走的独立电影,他们相当多都是中影,华谊和橙天等国内影业巨头参与投资的小成本电影。
比如以《红颜》一片引人注意的女导演李玉年初凭借《苹果》和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一起入围柏林电影节,后者夺得金熊奖,为中国电影在影展上赢了个看门红,当然《图雅的婚事》依然面临国内票房惨淡的结果,而前者则在年底贺岁档摆出了从大片《投名状》和《集结号》的虎口中夺食的姿态;中影携手其他资方继去年《爱情呼叫转移》在今年又在贺岁档推出喜剧电影《命运呼叫转移》;
凭借影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我们俩》为人注目的女导演马俪文今年携手作家刘震云推出新片《我叫刘跃进》,严格来说这部影片不属于独立电影的范畴,而应当属于商业电影里面的小成本电影,马俪文非常善于把握家庭之间人物关系的细腻情感,她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在叙事上具备某种商业的潜质;中影集团投资此片的同时还投资了陆川的《南京!南京!》,不过陆川新片上映也需要等到明年了;拍独立电影出身的王光利又在今年年底拿出了喜剧电影《老虎棒子鸡》,投资方则主要是橙天;俨然成为类型片导演的阿甘再次拿出喜剧电影《大电影2.0》在贺岁档期抢钱。
不过从票房而言的确还鲜有“大片”之外的影片能拿到高票房的,现阶段走进影院的中国观众更多的还是被视觉奇观吸引,《疯狂的石头》那样以小博大的例子对于中国电影业而言还是像中头奖一样难,不过,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影业似乎也开始有了分众时代。
沉寂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吕乐也用影片《十三棵泡桐》在东京电影节拿了评委会特别奖,不过也许是因为预算的原因,本片的制作水准稍显粗糙,影片的故事包括演员都有不少亮点。
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中有两位中国导演入围,分别是《盲井》导演李杨的新作《盲山》,另外还有内地导演刁亦南执导的《夜间列车》。
李杨则在继上次《盲井》之后再次推出《盲山》等不少影片依然是世界影展的热门,《盲山》延续了上一部的调子,影片的力量依旧惊人,此次主题对准了中国拐卖妇女的议题,全片投射出个人面对生活的无力感。 《爱情的牙齿》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庄新宇的处女作,2007年,这部只花了三百万左右的胶片电影诞生之后旋即就接到各大影展的邀请,而且难得的是本片主演颜丙燕凭借此片获得了金鸡奖影后。
2007年,很多诗人身份的导演拍出来不少片子,比如尹丽川的《公园》,李红旗的《好多大米》。这些片子从现有的谱系来看都是颇具风格化的,也带有很浓的文艺腔。
此外,华人著名导演王家卫执导的英语电影《蓝莓之夜》成为了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并入围正式竞赛单元。此片在评论界并没有得到一致叫好,从各种反应来看此片将依然延续了王家卫之前影 片票房偏弱的走势惯性。
香港方面,除了怪才彭浩翔拿出了影片《出埃及记》,还有几只“怪味鸡”,年初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许鞍华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出现在观众视线里面,貌似怪招,其实不过讲述的是一个温情脉脉的黄昏恋《金鸡》的导演赵良骏拍摄了《老港正传》,可惜时代还原的稿法现在看起来有点波普化了,年青观众看起来总觉得隔了一点点,《铁三角》的玩法也许是港片颓势大潮里面比较有趣的一部了,但是后面三部影片已无法算作独立电影了。《出埃及记》这部影片如彭浩翔自己所言,不是一部喜剧电影,整个影片笼罩在一片荒诞气息之中,较之其以前的影片玩性依旧,但也多透出几分哲学意味。另外,一向剑走偏锋的邸礼涛拍了一部《性工作者十日谈》也算是今年香港很有独立气质的一部影片。
无论商业类型还是独立制作,香港电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颓势在2007年依然没有改变,更加紧密的吃透大陆市场才是香港电影下一次重生的起点。
今年台湾电影界的重大损失当是杨德晶的突然逝世,侯孝贤认为台湾电影的颓势还将继续下去,他自己今年拿出来《红气球》,故事一贯的质朴,讲述了母子关系,然而侯导也面临市场的困境,不过,侯导自言自己已经小众,不会再为市场改变,只会为自己拍片。
陈怀恩的《练习曲》(又名《单车环岛日志》)被选为本年度台湾地区出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代表,一下子获得了众人的关注。相比因为技术原因落选的《色戒》,《练习曲》胜出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完全清新的格调,毫无对商业意味的考虑,对生活充满感恩,这样首独具一格的生活励志小品自然会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继2006年《黑眼圈》之后,蔡明亮今年除了为戛纳影展拍摄庆典短片《是梦》之外,到今年年底,蔡明亮已经开始拍摄新片《脸》,该片为张曼玉度身订造角色,投资额度也是蔡明亮近年来的大制作,我们看到这部片子也只能是明年了。
蔡明亮爱将李康生则在今年拿出了《帮帮我,爱神》,这是李康生的第二部剧情长片,该片赤裸裸的情欲镜头直逼师傅蔡明亮在《天边一朵云》的尺度,在戛纳影展收到的评价参差不齐。
台湾导演郑文堂拍摄青春片《夏天的尾巴》,自己的女儿郑宜农在片中饰演女主人公,全片正如宣传语所言,就像一曲清新的青春奏鸣曲。该片入围了金马奖,郑宜农也入围新人提名名单。
《刺青》是台湾导演周美玲继《艳光四射歌舞团》获国内外影展肯定后再度编、导的第二部剧情长片,这部女同志题材的影片也再次收到了影展的邀请。
另外,出现过《小毕的故事》中小毕的台湾演员钮承泽首次执导影片《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在刚刚结束的金马奖上获得国际费比锡影评人奖,这部风格化的制作“伪记录片”也是今年值得记住的影片。
另外,周杰伦拿出处女作《不能说的秘密》,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部作品都已经相当不错,这部作品显然只是他小试牛刀的开始。
韩国釜山电影节日渐成为整个亚洲最为耀眼的电影节,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人通过釜山走出来。去年,中国导演杨恒凭借《槟榔》获新浪潮奖;今年,中国青年导演蔡尚君凭借新现实主义公路电影《红色康拜因》获釜山的国际影评人大奖(费比西奖)。此外,王小帅获得了PPP计划最高奖釜山大奖,已故中国台湾导演杨德昌获得亚洲电影人奖,另外还有一部电影《夜未央》也入围了今年韩国釜山电影节,这部影片带有实验性,影片搬演了众人对少女被强奸事件的反应,该片导演潘建林是出任过影片《三峡好人》制片,同时还有入围今年釜山电影节的还有台湾导演陈芯宜的影片《流浪神狗人》。
东南亚向来是华语文化圈辐射的主要区域,最近几年,东南亚的独立电影创作也不断出来佳作。
比如去年,马来西亚导演陈翠梅凭借《爱情征服一切》获得韩国釜山电影节新人奖。
今年,新加坡鬼才导演陈子谦的《881》也算是华语电影里面的一个异数,本片中非常有区域气息的七月歌台的习俗实际是源自中国南方的传统,该片在新加坡票房达到两千万,而且受邀参加柏林等多个电影节。
独立纪录片
2007年中国独立记录片(独立记录片的定义相对国内电视频道资金制作的记录片或者专题片而言)的发展情况也算相当活跃,甚至可能超过了同年独立电影的表现。
凭借《铁西区》成为影展热门人物的王兵再次凭借《和凤呜》参加了嘎纳电影节非竞赛单元展映,又入选日本山形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和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并在马赛拿到了奖项。在第3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贾樟柯《无用》、王兵《和凤鸣》共同入选电影节记录片单元。上一回,王兵用《铁西区》来折射整个国家变化的影像,这一回,王兵拍摄《和凤鸣》依然是极具野心的,他希望拍摄成一个“个人的史诗”,这个人就是片中的主人公和凤鸣。
贾樟柯纪录片《无用》,在威尼斯就成为各个影展争抢的对象,贾樟柯已然成为中国艺术电影在世界市场上的一只绩优股,更加值得庆贺的是贾樟柯这个品牌已经成为欧美艺术电影市场的市场保证,贾樟柯的记录片投资回收都已经实现了很好的良性循环,相比起独立电影,独立记录片的路要更加难走很多,独立纪录片的商业化本身是一个大难题,制作人都靠着自己的热情和使命感在支撑,所以能收回投资简直就是很多独立纪录片人的奢望,不要说赚钱。比如听说此次《无用》的海外销售情况就很不错,法国片商还特别为《无用》制作展台。
杜海滨入选威尼斯电影节的《伞》,也是今年具有一定水准的一部重要记录片,其角度独具匠心,段落式的记录让整个记录片业初具相当规模的记录宽度,只可惜由于是出资方的命题作文,其有限的空间还不能真正让其成为一部史诗般的社会记录片,但不管怎么说,这依然今年不可忽视的一部记录片。
加拿大籍华裔导演张乔勇用了接近四年时间记录了长江边上两个家庭背景不同的年轻人在三峡工程的大背景下的生活变化,由此拍摄成了纪录片《沿江而上》。该片获得了2007年温哥华电影节最佳加拿大纪录长片,还入围2007年阿姆斯特丹电影节尤里斯?伊文思单元。继贾樟柯在2006年拍摄了三峡为背景的电影《三峡好人》之后,《沿江而上》再一次将三峡工程的命题抬上桌面(实际上,从拍摄周期来看,《沿江而上》要早于《三峡好人》几年。)。《沿江而上》具有某种西方化的视角,但也明显对自己的观点有所保留,三峡工程的命题讨论自本片起也许才刚刚开始。本片的制作费用高达百万,这在记录片里面也算是豪华制作了,相应片子本身画面包括后期制作也比国内独立制作高出一大截。
旅日导演李缨作品《靖国神社》和《沿江而上》同时入选2008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影像纪录单元”。李缨还拍摄了纪实故事片《蒙娜丽莎》(原名《非常家事》),为法国真实电影的流派添砖加瓦“其混合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独特的电影风格,正如对第27届法国阿弥尔国际电影节对本片给的评语,其混合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独特的电影风格对法国真实电影及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艺术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籍华裔电影人曾奕田以《好莱坞华人》夺得台湾金马奖最佳记录片奖,该片以访谈混合电影片断,其幽默诙谐得特点让这一看起来并不是非常抢眼的主题变得非常生动起来。该片几乎把有电影历史以上所有华人在好莱坞的点点滴滴都来了一个全景扫描。
华裔导演杨紫烨和另外一位白人导演合作完成的记录片《颍州的孩子》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同样是艾滋病的题材,相比起之前陈为军制作《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艰苦,《颖州的孩子》一片享有相当的便利,该片的出品方为中国预防艾滋病宣传制作中心,相比起《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苍凉,该片也有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尾。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最近,陈为军的记录片《请选我》(PLEASE VOTE FOR ME)入围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小名单,还入围2007年的白银纪录片电影节等。
台湾导演林泰州制作的实验性记录片《书包里的秘密》或许是今年度最具创意的记录片。该片大胆的使用了许多剧情片的拍摄手法,比如灯光设计,交叉漫画歌舞等各种形式,音乐音效设计以及画面构图设计,完全是一种大力参与生活的创作方式和态度,这些都使得本片很“好看”。或许严格来讲,本片或许应该归类到创意长片之类里面去,而非记录片。该片获邀参加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影展与韩国釜山国际影展。至此,这算是我交上的一份带有浓浓个人意味的2007年独立影像观察作业。
2007年过去了,繁华四处又乱象丛生,巨片依然还是不断增长,独立影像也以各种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电影工业的雏形也渐渐明晰,电影分级制度也更加紧迫,院线建设也日益加速生级换代,在分众的新媒体时代,中国的电影业依然艰辛与欣慰并存,不过中国影业自己也进入了自己分众元年,这是我们希望的所在。不过总的来说,到处都是一片勃勃生气,或许我说转折之年,应该不为过。
不管我做了多么充足的心理准备,年终盘点的文章果然还是比想像的要难写一百倍,光是考虑时间节点一项就足以让人崩溃。原以为很清晰知道某些片子的时间,一查我才发现好多片子很多都是2006年就制作出来了,跨年制作的片子比比皆是。
现在回过头来看,2007年或许是独立影像的一个颇具纪念意义的一年。2007年,股市、房价以及物价急速狂飙,人民币升值,全国一片狂热之态;2007年的独立影像创作也异常活跃,更多新的基金建立起来,更多新的影展也出现了,还有更多介于独立与非独立的电影出来。
片子多了是好事,不过也给本文带来一个小小“麻烦”,那便是对所谓“独立身份”的界定,现在各类故事片、记录片、数字电影、电视电影、胶片电影、视频创意短片等等多不胜数;有走影展传统路线的,有走院线的,有走影视频道播放的,也有走流媒体的,凡此种种,怎一个“独立”了得?
我不想简单将“独立”定义为“地下UNDERGROUND”,那样的话,独立影像的定义也太过狭窄,那样就是永远没有前途的:同时,也不想将“独立”以上没上院线来判定,比如某部影片上了院线,但还远算不上主流或者“大片”(“大片”一词在中国影迷心中已经成为一个专有名词),那么此类影片应该归类到哪里呢?又或者,投资金额度来看,似乎现在独立影像最近的制作经费也开始充裕,虽然比不得“大片”,但几百万投资规模很多了,上千万也不少,所以制作金额作为限定标准也过于僵化了。
就我个人而言,觉得对于中国独立影像的定义应该更宽泛,关于“独立”的定义,我比较赞同罗伯特?雷德福于1984年一手创办圣丹斯电影节时候倡导的独立概念。“独立”更多应该是对抗大制片厂的一个概念,但同时绝对不反对商业化,“独立”更多是电影多样化的一个手段,“独立”是为了让观众可以有更多种选择。就圣丹斯电影节而言,许多好莱坞的新锐导演都视其为执导主流商业大片的跳板。而好莱坞大制片公司要找新秀,“圣丹斯电影节”又是不容错过的人力资源库。
不过,就中国电影业现状而言。其实还并不存在“大制片厂”这样的针对物,顶多就是一批“大片”,这批大片的背后就是中影集团为代表的国家制片厂,以及以华谊兄弟,橙天为代表的民营影业:07年以前的中国本土电影完全是靠着几个“中国式大片”撑着:2007年,中国电影则出现了一个初步从小规模到中等规模乃至超大规模的影片制作体系,虽然还远算不上丰富,但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尤为可喜的是中影集团这种行业巨头也在主动改变那种巨片为王的时代接连投资了一批各种资金额度的影片,而且还主动推出一个青年导演培养计划,另外,像华谊兄弟近年来也在不断尝试制作冯小刚之外的低成本影片。
综上,我觉得独立影像应该是中国未来整个电影工业体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它本身是属于这个工业的一部分。为工业输送新鲜血液和起到调节整个工业的活力的作用。这里的独立影像的定义我更多从相对于“中国式大片”的角度来圈定。这样一来,2007年的独立影像整个状态都有一种迈向电影工业体制化的倾向。
独立电影
2007年中国独立电影制作来看,大部分都还是走影展的传统路线,但也有部分影片开始商业院线。
本年度最具独立气质的“大片”当是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影片大玩结构叙事,结果在商业院线上映的时候便遭遇大批观众看不懂的问题,而接连几大影展的失守更加加重了院线票房不佳的可能性。
《青红》之后,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时隔两年之后拍摄了影片《左右》,年底该片首批入围第58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名单,本片依然是王小帅擅长的涉及家庭和道德的情感题材,和贾樟柯一样,王小帅难能可贵的保持了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同步反思。同时,王小帅也越来越希望自己的电影在影展之外的院线有所斩获。
在筹备四年,制作几经波折之后,第五代异类大师级导演田壮壮终于在今年亮出了《吴清源》这部传记电影,影片果然再次呈现田壮壮式的清流风骨。这部电影从头到尾都流露出田壮壮对吴清源源这位传奇棋王小心翼翼的摹写,甚至过于小心。
今年有很多很难分清到底是独立还是主流的影片,这些影片既不是巨片,也完全不同于几年前专为影展奔走的独立电影,他们相当多都是中影,华谊和橙天等国内影业巨头参与投资的小成本电影。
比如以《红颜》一片引人注意的女导演李玉年初凭借《苹果》和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一起入围柏林电影节,后者夺得金熊奖,为中国电影在影展上赢了个看门红,当然《图雅的婚事》依然面临国内票房惨淡的结果,而前者则在年底贺岁档摆出了从大片《投名状》和《集结号》的虎口中夺食的姿态;中影携手其他资方继去年《爱情呼叫转移》在今年又在贺岁档推出喜剧电影《命运呼叫转移》;
凭借影片《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我们俩》为人注目的女导演马俪文今年携手作家刘震云推出新片《我叫刘跃进》,严格来说这部影片不属于独立电影的范畴,而应当属于商业电影里面的小成本电影,马俪文非常善于把握家庭之间人物关系的细腻情感,她的电影从一开始就在叙事上具备某种商业的潜质;中影集团投资此片的同时还投资了陆川的《南京!南京!》,不过陆川新片上映也需要等到明年了;拍独立电影出身的王光利又在今年年底拿出了喜剧电影《老虎棒子鸡》,投资方则主要是橙天;俨然成为类型片导演的阿甘再次拿出喜剧电影《大电影2.0》在贺岁档期抢钱。
不过从票房而言的确还鲜有“大片”之外的影片能拿到高票房的,现阶段走进影院的中国观众更多的还是被视觉奇观吸引,《疯狂的石头》那样以小博大的例子对于中国电影业而言还是像中头奖一样难,不过,不管怎么说,中国的影业似乎也开始有了分众时代。
沉寂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吕乐也用影片《十三棵泡桐》在东京电影节拿了评委会特别奖,不过也许是因为预算的原因,本片的制作水准稍显粗糙,影片的故事包括演员都有不少亮点。
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一种关注‘单元中有两位中国导演入围,分别是《盲井》导演李杨的新作《盲山》,另外还有内地导演刁亦南执导的《夜间列车》。
李杨则在继上次《盲井》之后再次推出《盲山》等不少影片依然是世界影展的热门,《盲山》延续了上一部的调子,影片的力量依旧惊人,此次主题对准了中国拐卖妇女的议题,全片投射出个人面对生活的无力感。 《爱情的牙齿》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庄新宇的处女作,2007年,这部只花了三百万左右的胶片电影诞生之后旋即就接到各大影展的邀请,而且难得的是本片主演颜丙燕凭借此片获得了金鸡奖影后。
2007年,很多诗人身份的导演拍出来不少片子,比如尹丽川的《公园》,李红旗的《好多大米》。这些片子从现有的谱系来看都是颇具风格化的,也带有很浓的文艺腔。
此外,华人著名导演王家卫执导的英语电影《蓝莓之夜》成为了第60届戛纳电影节的开幕影片,并入围正式竞赛单元。此片在评论界并没有得到一致叫好,从各种反应来看此片将依然延续了王家卫之前影 片票房偏弱的走势惯性。
香港方面,除了怪才彭浩翔拿出了影片《出埃及记》,还有几只“怪味鸡”,年初香港新浪潮电影代表许鞍华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出现在观众视线里面,貌似怪招,其实不过讲述的是一个温情脉脉的黄昏恋《金鸡》的导演赵良骏拍摄了《老港正传》,可惜时代还原的稿法现在看起来有点波普化了,年青观众看起来总觉得隔了一点点,《铁三角》的玩法也许是港片颓势大潮里面比较有趣的一部了,但是后面三部影片已无法算作独立电影了。《出埃及记》这部影片如彭浩翔自己所言,不是一部喜剧电影,整个影片笼罩在一片荒诞气息之中,较之其以前的影片玩性依旧,但也多透出几分哲学意味。另外,一向剑走偏锋的邸礼涛拍了一部《性工作者十日谈》也算是今年香港很有独立气质的一部影片。
无论商业类型还是独立制作,香港电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颓势在2007年依然没有改变,更加紧密的吃透大陆市场才是香港电影下一次重生的起点。
今年台湾电影界的重大损失当是杨德晶的突然逝世,侯孝贤认为台湾电影的颓势还将继续下去,他自己今年拿出来《红气球》,故事一贯的质朴,讲述了母子关系,然而侯导也面临市场的困境,不过,侯导自言自己已经小众,不会再为市场改变,只会为自己拍片。
陈怀恩的《练习曲》(又名《单车环岛日志》)被选为本年度台湾地区出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代表,一下子获得了众人的关注。相比因为技术原因落选的《色戒》,《练习曲》胜出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完全清新的格调,毫无对商业意味的考虑,对生活充满感恩,这样首独具一格的生活励志小品自然会得到很多人的喜爱。
继2006年《黑眼圈》之后,蔡明亮今年除了为戛纳影展拍摄庆典短片《是梦》之外,到今年年底,蔡明亮已经开始拍摄新片《脸》,该片为张曼玉度身订造角色,投资额度也是蔡明亮近年来的大制作,我们看到这部片子也只能是明年了。
蔡明亮爱将李康生则在今年拿出了《帮帮我,爱神》,这是李康生的第二部剧情长片,该片赤裸裸的情欲镜头直逼师傅蔡明亮在《天边一朵云》的尺度,在戛纳影展收到的评价参差不齐。
台湾导演郑文堂拍摄青春片《夏天的尾巴》,自己的女儿郑宜农在片中饰演女主人公,全片正如宣传语所言,就像一曲清新的青春奏鸣曲。该片入围了金马奖,郑宜农也入围新人提名名单。
《刺青》是台湾导演周美玲继《艳光四射歌舞团》获国内外影展肯定后再度编、导的第二部剧情长片,这部女同志题材的影片也再次收到了影展的邀请。
另外,出现过《小毕的故事》中小毕的台湾演员钮承泽首次执导影片《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在刚刚结束的金马奖上获得国际费比锡影评人奖,这部风格化的制作“伪记录片”也是今年值得记住的影片。
另外,周杰伦拿出处女作《不能说的秘密》,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部作品都已经相当不错,这部作品显然只是他小试牛刀的开始。
韩国釜山电影节日渐成为整个亚洲最为耀眼的电影节,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人通过釜山走出来。去年,中国导演杨恒凭借《槟榔》获新浪潮奖;今年,中国青年导演蔡尚君凭借新现实主义公路电影《红色康拜因》获釜山的国际影评人大奖(费比西奖)。此外,王小帅获得了PPP计划最高奖釜山大奖,已故中国台湾导演杨德昌获得亚洲电影人奖,另外还有一部电影《夜未央》也入围了今年韩国釜山电影节,这部影片带有实验性,影片搬演了众人对少女被强奸事件的反应,该片导演潘建林是出任过影片《三峡好人》制片,同时还有入围今年釜山电影节的还有台湾导演陈芯宜的影片《流浪神狗人》。
东南亚向来是华语文化圈辐射的主要区域,最近几年,东南亚的独立电影创作也不断出来佳作。
比如去年,马来西亚导演陈翠梅凭借《爱情征服一切》获得韩国釜山电影节新人奖。
今年,新加坡鬼才导演陈子谦的《881》也算是华语电影里面的一个异数,本片中非常有区域气息的七月歌台的习俗实际是源自中国南方的传统,该片在新加坡票房达到两千万,而且受邀参加柏林等多个电影节。
独立纪录片
2007年中国独立记录片(独立记录片的定义相对国内电视频道资金制作的记录片或者专题片而言)的发展情况也算相当活跃,甚至可能超过了同年独立电影的表现。
凭借《铁西区》成为影展热门人物的王兵再次凭借《和凤呜》参加了嘎纳电影节非竞赛单元展映,又入选日本山形电影节国际竞赛单元和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等,并在马赛拿到了奖项。在第32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贾樟柯《无用》、王兵《和凤鸣》共同入选电影节记录片单元。上一回,王兵用《铁西区》来折射整个国家变化的影像,这一回,王兵拍摄《和凤鸣》依然是极具野心的,他希望拍摄成一个“个人的史诗”,这个人就是片中的主人公和凤鸣。
贾樟柯纪录片《无用》,在威尼斯就成为各个影展争抢的对象,贾樟柯已然成为中国艺术电影在世界市场上的一只绩优股,更加值得庆贺的是贾樟柯这个品牌已经成为欧美艺术电影市场的市场保证,贾樟柯的记录片投资回收都已经实现了很好的良性循环,相比起独立电影,独立记录片的路要更加难走很多,独立纪录片的商业化本身是一个大难题,制作人都靠着自己的热情和使命感在支撑,所以能收回投资简直就是很多独立纪录片人的奢望,不要说赚钱。比如听说此次《无用》的海外销售情况就很不错,法国片商还特别为《无用》制作展台。
杜海滨入选威尼斯电影节的《伞》,也是今年具有一定水准的一部重要记录片,其角度独具匠心,段落式的记录让整个记录片业初具相当规模的记录宽度,只可惜由于是出资方的命题作文,其有限的空间还不能真正让其成为一部史诗般的社会记录片,但不管怎么说,这依然今年不可忽视的一部记录片。
加拿大籍华裔导演张乔勇用了接近四年时间记录了长江边上两个家庭背景不同的年轻人在三峡工程的大背景下的生活变化,由此拍摄成了纪录片《沿江而上》。该片获得了2007年温哥华电影节最佳加拿大纪录长片,还入围2007年阿姆斯特丹电影节尤里斯?伊文思单元。继贾樟柯在2006年拍摄了三峡为背景的电影《三峡好人》之后,《沿江而上》再一次将三峡工程的命题抬上桌面(实际上,从拍摄周期来看,《沿江而上》要早于《三峡好人》几年。)。《沿江而上》具有某种西方化的视角,但也明显对自己的观点有所保留,三峡工程的命题讨论自本片起也许才刚刚开始。本片的制作费用高达百万,这在记录片里面也算是豪华制作了,相应片子本身画面包括后期制作也比国内独立制作高出一大截。
旅日导演李缨作品《靖国神社》和《沿江而上》同时入选2008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影像纪录单元”。李缨还拍摄了纪实故事片《蒙娜丽莎》(原名《非常家事》),为法国真实电影的流派添砖加瓦“其混合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独特的电影风格,正如对第27届法国阿弥尔国际电影节对本片给的评语,其混合剧情片与纪录片的独特的电影风格对法国真实电影及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艺术探索注入了新的活力。
美籍华裔电影人曾奕田以《好莱坞华人》夺得台湾金马奖最佳记录片奖,该片以访谈混合电影片断,其幽默诙谐得特点让这一看起来并不是非常抢眼的主题变得非常生动起来。该片几乎把有电影历史以上所有华人在好莱坞的点点滴滴都来了一个全景扫描。
华裔导演杨紫烨和另外一位白人导演合作完成的记录片《颍州的孩子》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同样是艾滋病的题材,相比起之前陈为军制作《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艰苦,《颖州的孩子》一片享有相当的便利,该片的出品方为中国预防艾滋病宣传制作中心,相比起《好死不如赖活着》的苍凉,该片也有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尾。
不过值得高兴的是最近,陈为军的记录片《请选我》(PLEASE VOTE FOR ME)入围2008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小名单,还入围2007年的白银纪录片电影节等。
台湾导演林泰州制作的实验性记录片《书包里的秘密》或许是今年度最具创意的记录片。该片大胆的使用了许多剧情片的拍摄手法,比如灯光设计,交叉漫画歌舞等各种形式,音乐音效设计以及画面构图设计,完全是一种大力参与生活的创作方式和态度,这些都使得本片很“好看”。或许严格来讲,本片或许应该归类到创意长片之类里面去,而非记录片。该片获邀参加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纪录片影展与韩国釜山国际影展。至此,这算是我交上的一份带有浓浓个人意味的2007年独立影像观察作业。
2007年过去了,繁华四处又乱象丛生,巨片依然还是不断增长,独立影像也以各种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电影工业的雏形也渐渐明晰,电影分级制度也更加紧迫,院线建设也日益加速生级换代,在分众的新媒体时代,中国的电影业依然艰辛与欣慰并存,不过中国影业自己也进入了自己分众元年,这是我们希望的所在。不过总的来说,到处都是一片勃勃生气,或许我说转折之年,应该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