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夜·勇士之刀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pf3631880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8月,我在英国一个集市的地摊上发现了一把库克锐短刀。此刀没有鞘,但刀身看起来有杀气,并有英文款识:CALCUTTA(加尔各答)。说到库克锐,就不得不提尼泊尔,还有廓尔喀雇佣军。
  独有的兵器
  库克锐是尼泊尔应用最普遍的武器,长约30厘米,甚是锋利。此刀本用于割草、开路和护身,后来引入军中,便成了随身必备的武器,它几乎可以成为尼泊尔的代称。除了印度有一些库克锐的变种之外,它可以说是尼泊尔独有的兵器。
  库克锐是一种刀身内曲的短刀,即刀身向刀刃的一侧弯曲,这样的刀形长于劈砍。库克锐没有护手,刀柄横截面为椭圆形,柄首处较粗,握把中间有一圈凸棱。刀柄材料一般为木质,但也有骨、角、牙、金属等材质。其刀鞘一般为皮制,通常皮鞘外另有夹层,可再插两把小刀。
  一般实战用的库克锐没有什么装饰,而另有一种礼品型的库克锐则有一定的装饰,它常被用于赠送给将要退役的军官作为纪念品。
  印度也有少量库克锐,但一般都改为印度式的刀柄,并且常在刀身上加雕刻图案。印度库克锐比尼泊尔的要好看得多,但未必实用。
  现在库克锐已经成为世界上流行的一种常见的刀型,野外生存爱好者携带一把库克锐,在很多地方都能带来便利。许多刀具公司都曾经制造库克锐,手工刀匠也多有制作库克锐的。
  勇猛的精神
  尼泊尔境内80%是山区,廓尔喀人自幼在坎坷的山路上行走,练就了一双“铁脚板”。他们性格强悍,身体健壮,特别善于山地战和近战。廓尔喀人一向以勇猛著称,他们周围常常笼罩着一种特别的气氛。他们的信条也对这种氛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懦弱地活着,不如就此死去。”一位印度高级军队将领曾说:“如果一个人说他不怕死,他要么在撒谎,要么是廓尔喀人。”
  1814年,尼泊尔王国的廓尔喀战士奇袭了克什米尔和不丹。英国人以3万人对付尼泊尔1.2万人,经过两年的苦战才勉强获胜。这一战对英国人是一个教训,尤其是廓尔喀兵宁死不屈的勇猛精神得到了英国人的敬佩。之后,英国与尼泊尔签订条约,享有招募廓尔喀兵的特权。从此,他们就在平均身高1.6米、佩带弯刀的尼泊尔男子中为英国军队招募新兵。因为在此之前,印度早就是英国殖民地,因此所招的廓尔喀士兵都编入印度军团之中,以营为单位,称为廓尔喀步兵营,最开始只有3个营,到二战最多时有45个整编营。
  曾经的首都
  笔者以前曾经买过几把库克锐,但都不是正规军用的,十余年前在一个军品店第一次见到实物,报价500元,就买了,但回来经研究,也无非是尼泊尔的现代制品,直到去年买到这把库克锐。此刀上的英文款识CALCUTTA(加尔各答)值得一说。
  加尔各答曾长期为英属印度的首都,直到20世纪初新德里才成为首都。缅甸战场是二战中的重要战场之一,加尔各答在地理上靠近缅甸,成为盟军的重要军事基地。英国名将斯利姆曾于1938年负责指挥第7廓尔喀步兵团的一个营,1942年斯利姆指挥新建立的第15军,司令部就设在加尔各答,1943年为东方集团军司令,1944年3月斯利姆指挥英军在英帕尔战役中取得大胜,毙伤、击溃日军5.3万人,从而扭转了缅甸战场的整个战局。
  二战之后,印度脱离英国而独立,廓尔喀营一部分归了英国,另一部分留在了印度。这把库克锐是在英国买到,有可能就是二战时英(印)军的库尔廓士兵的遗物。
其他文献
去年夏秋时节,上海市松江区程十发艺术馆举办了一次关于程十发艺术创作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之所以做这样一次活动,缘由很有意思:目前全国已有几十家书画名家艺术馆、美术馆,他们除了在各自的家乡弘扬大师艺术外,还成立了“中国书画名家馆联会”,而且商定每年举办一次年会,进行艺术主题研讨和举办专题展览,各家轮流做东。算起来,今年是第十八届年会,轮到松江的程十发艺术馆“唱主角”。相关专家、艺术家济济一堂地坐在一起
期刊
烟标上亮相次数最多的莫过于著名京剧艺术表演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2013年,笔者有幸收藏到数枚。  1917年,梅兰芳在上海先后演出了黛玉葬花、木兰从军、游园惊梦、天女散花等十出以旦角青衣花衫兼唱的本戏,一时轰动上海滩,商人们均以“梅郎”称之。由于梅兰芳的表演艺术既叫好又叫座,艺术写真形象较早登上烟标图案。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抓住机遇,及时推出了印有梅兰芳艺术形象的烟
期刊
经过多年的筹备,“水墨艺术:当代中国艺术的今夕与共”(Ink Art:Past as Pres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展览,于美国时间2013年12月11日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拉开帷幕。这是大都会博物馆首次推出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  近两年“水墨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有人说,连美国大都会都要办中国水墨展了,似乎这股“水墨风”就要在纽约登陆了。这让一些热爱中国水墨的
期刊
我有记账的好习惯,20年来一笔一笔从未漏记。月底小结,年终总结,所以20年来在收藏上花了多少钱?每年花了多少?我是有根有据的。2013年花了一笔大钱买了一堆小报。“大钱不大”,因为如今是“亿元时代”,你的所谓大钱能大到哪去呢?“小报不小”,民国小报最能体现民国的万种风情,好玩得很呢。  说实话,这笔买小报的钱对于我的财政实力来讲的确要算“大钱”,当时很是“纠结”——心疼钱花猛了。不久,我看到了香港
期刊
历史究竟是偶然或必然,这个问题留给学者去论证,在我看来,则是一连串的偶然与必然。比如人们常说:收藏是有钱有闲者附庸风雅之事,但我在幼年无经济能力时,偶见邮票及洋火、烟盒制作精、美图形新奇,于是在课余由信封裁取与路边捡拾,自娱之外并未花费或影响学习,却从中获得许多知识,拓宽了另一种视野。  及长,收藏成癖,开始玩钱。近年因缘际会,得以在许多奇珍异品拍卖信息公开前先行鉴赏,深刻体会马未都先生的经典名言
期刊
我从1997年开始收藏内蒙古戈壁石,到2012年年底,终于画上了购买的句号。无论从市场还是在藏家手里,已经得不到好石头了。其实,这种危机感早在五六年前就意识到,于是,将收藏的目光转向人物画面水石。很快又发现,收藏精品人物画面石犹如大海里捞针,在市场上能相中的凤毛麟角。  收藏爱好由奇石转向陶器,冥冥中是一种自然的选择。  遇见古陶  陶和瓷,我选择了陶。触发我收藏陶器的缘由,是2013年年初,在北
期刊
拍卖,无疑是近几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中一个最为活跃的环节。也可以说,一直以来,它都是艺术消费的一个“重要战场”。  相比前几年,拍卖留给人们的印象通常是“高端、大气、上档次”,2013年的中国内地拍卖市场发展则显得更加丰富多姿,是一介平民也好,“白富美”抑或“高帅富”也罢,只要愿意,都有可能在当中觅得自己心仪的“一杯羹”,而这种发展态势,恰恰也有力地为艺术消费再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具体而言,这种作
期刊
盛世兴收藏,收藏群体的迅猛发展使得民间历代积存的古董珍玩在十多年间被消化殆尽,如今的收藏市场中已经很难看到一件像样的玩意儿,就连存世众多的近代民俗物品都鲜有发现。  2013年国庆,我照例在本地古玩市场中寻寻觅觅,见一摊贩面前堆放了许多“老货”,驻足细看,多为普通农家使用的粗笨碗盘,难登大雅之堂。正欲离去,见摊主身旁纸箱中有一摞老绣片,色泽鲜艳夺目,想必品相一定不差。我向摊主要来这箱绣片翻看,都是
期刊
自“神农尝百草”以来,茶在各时各代文人雅士及百姓——特别是茶圣陆羽——的推动下逐渐盛行,品饮的方式不断演变,饮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形式。  斗茶之源  我国虽为茶叶的发源地,但起初茶是作为药物出现的,自西汉后才开始作为饮品,至唐代逐渐盛行。在阎立本所作的《萧翼赚兰亭图》、张萱的《烹茶仕女图》、周昉的《调琴啜茗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茶的友情出演。而在此时,也出现了茶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种形式——斗茶。 
期刊
为了拯救无辜的女子,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自愿嫁给国王。她每夜讲一个故事,讲到最精彩处时,天刚好亮了。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接着讲。就这样,她的故事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感动了。  这是几百年前在阿拉伯地区广为流传的故事——《一千零一夜》。新年伊始,您将听到的是不一样的版本。故事内容不再是“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航海家辛巴达”,而是“勇士之刀”、“美女蹉跎”、“大钱小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