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澳门话民生

来源 :澳门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mlivefor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讨论民生问题应当从整个社会的宏观层面着眼,考察各个社会群体的总体状況,或从有代表性的案例入手,探索趋势与规律,而不是针对个案做出具体的评价。
  
  这是一个永恒的热门话题。之所以永恒,是因为自从人类社会出现阶层或阶级的分化,有了“君”“民”或“官”“民”的对立之后,这个问题便应运而生,直至国家消亡、阶级阶层不复存在才会改变概念而告一段落。据说“民生”的词源可以一直上溯到春秋时期,《左传·宣公十二年》中便有了“民生在勤”的提法。之所以热门,是因为它涉及社会的所有成员,与每个人的生活或工作息息相关,在任何历史条件下都会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所以必将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议论。
  澳门也不例外。街谈巷议离不开它,新闻媒介追逐着它,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也必定围绕它大做文章。让我们顺应形势,遵从民意,也来随波逐流,为这首隽永的社会大合唱增添几个音符。
  
  澳门是否存在民生问题
  
  毫无疑问,澳门存在民生问题。为了取得共识,还得从民生的源头和本质说起。
  不必再去追溯古代的民生观,近现代中国对民生的重视无疑始於先驱者孙中山先生提出三民主义。在内地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孙中山全集》中,我们既可以找到关於民生定义的表述:“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又能够发现有关民生问题重要性的论述:“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民生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原动力”。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领导人也十分重视民生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並且作出具体的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温家宝总理2010年3月5日在全国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也强调:要“著力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同时郑重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情況下,我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根据上述精神,只要国民生计还未能尽善尽美,只要在社会建设、社会体制改革、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平等方面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那么,民生领域就存在问题。有人归纳出2010年我国内地的十大民生问题,它们分别是:反腐倡廉、安居工程、就业、医疗体制、教育、文化建设、食品安全、贫富分化、环境污染和社会治安。对照澳门的实际情況便可发现,澳门的民生同样存在问题。例如,政府高级官员中曾经揭露出贪污腐败分子,不少市民的居住条件较差,仍存在一定的失业率,物价指数和房价不断高涨,贫富差異悬殊,一些老街区的环境较差,博彩业的负面效应影响颇大,非法旅馆、盗窃、吸毒、卖淫嫖娼之类社会治安问题尚未杜绝等等。这些问题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就有可能日趋严重甚至酿成大祸。既然澳门的民生问题不可回避,那么,早作准备,未雨绸缪就十分必要了。
  
  澳门的民生问题是否严重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确定的答案,而是见仁见智,各执一词,相持不下。为了得出比较科学合理的结论,首先要对看问题的角度取得共识,然后再来进行一番对比。
  必须明确,讨论民生问题应当从整个社会的宏观层面著眼,考察各个社会群体的总体状況,或从有代表性的案例入手,探索趋势与规律,而不是针对个案做出具体的评价。个别人员、个别家庭的具体情況千差万别,境遇也可能相差悬殊,都应当进入民生考察的视线。但是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别来取代一般。应当关注全局,统筹兼顾。不妨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经济指标进行一些对比。
  首先来看劳动力参与率、失业率和就业不足率。从回归祖国的1999年开始,澳门的劳动力参与率一直保持在61.2%以上,最高时(2009年)甚至高达72.2%;相形之下,就业不足率全部低於3.6%,最近6年更是保持在2%以下。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失业率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回归祖国前期的四、五年中,年度总体失业率高达6%以上,但从2004年开始,失业率逐年下降,最低的2008年只有3%,就连受金融危机影响后的2009年,澳门的总失业率也只有3.6%。这几组数据反映了澳门民众的就业情況是十分良好的。与香港一比较,澳门的优势就更为明显。最近三年(2007至2009年)内,澳门的总失业率分别只是3.1%、3.0%、3.6%,而香港的相应指标则分别为4.0%、3.6%和5.4%,明显高於澳门。
  再来看工资状況。回归祖国以后,从2001年开始,澳门按行业统计的人均月工资收入中位数逐年提高。2003年以前为4600澳门元,2004年突破5000元大关,2006年已达到6701元,2007年至2009年分别达到7800元、8000元和8500元。2002年以来工资总收入中位数的同期变动率始终是正数,反映了工资收入的稳步增长趋势,其中2007年的同期变动率最大,高达16.4%。而香港近年的工资同期变动率维持在正负2%左右,显然无法同澳门稳步上升的趋势相比。还有一个很能反映民生情況的数据:人均居住面积。根据最近三年的统计,澳门全区的人均居住面积已从2007年的217平方尺,逐步增加到2008年的221平方尺和2009年的225平方尺。这一数据明显高於香港。
  综上所述,儘管澳门民众的生活仍有不尽人意之处,民生问题尚待有效改善,但平心而论,不要说同民不聊生的贫困国家相比,也不要说同遭受天災的地区相比,即便与不少温饱型的国家和地区对比,澳门的民生问题怎么看也不算严重。
  
  如何妥善处理澳门的民生问题
  
  回答好这个问题纔是真正对老百姓负责,因为澳门的民生毕竟存在问题,作为“社会温度计”的社情民意仍然时高时低,忽冷忽热。这里的关键在於树立先进观念,採取得力措施。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处理民生问题倘若不用现代化的先进观念作为指导,很可能事倍功半,甚至吃力不讨好。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公平观。公平不是平等,更不是平均。公平是政治意义上的依法合法,是社会层面的一视同仁,是生活中的合适与协调,公平是相对的。有些一味追求平等平均的做法,其实未必公平。例如,近几年澳门政府推行“现金分享计划”,每年补贴本澳同类(永久性或非永久性)居民一定数额的现金补贴,体现政府关注民生,希望全体居民平等享受这一待遇而皆大欢喜。可是,同样数量的现金对於家财亿万的赌王和失业待业的穷人来说,意义、作用和感觉都会有天壤之别。鲁迅先生在《硬译和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里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所受的酸辛,饥区的災民大约总不会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这段文字,想必对於只想或只会用“派糖”的方法来解決民生问题的人有所启发。
  措施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效果,民生问题的妥善解決有赖政府採取得力措施。笔者想到了以下四个方面:确保底线关注弱势群体,引导自助激励“造血功能”;动员社会推动慈善事业,改造旧区美化人居环境。
  确保底线关注弱势群体,是指对於处於社会最底层的弱势群体而言,要为他们设置並逐步提高基本的生活保障线,免除其后顾之忧。应当将最低的保障标准逐步提高,如贫困户的补助起点、补助额度,劳工的最低工资数额,每小时的工资标准,乃至敬老金的额度、现金分享的额度、社会救济的力度等等。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积累的丰厚,要让处於最底层的社会成员在原有的水平上逐步提高,同样甚至更多地分享社会进步带来的实惠。在内地有些地区已经实行差異补助的方法,如上海对於退休后根据政策投靠配偶、子女或父母回上海居住的人员,按照其退休工资的高低分成不同等级(目前只分两级),每月给予数量不等的补助。澳门可以参考外地的先进经验制定自己的政策。
  引导自助激励“造血功能”,是指对於生活状況较差但具备合适条件的人群,积极引导他们自尊自强,发扬自救自助精神,激励其不断提高“造血功能”,学会活化和激发自身的生命力,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状況。这一措施的指导思想是政府不养懒汉。近年特区政府不少有关职能部门都在积极开展就业前的培训工作,但是受欢迎程度偏低,社会影响不大,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扶助重点对象,树立典型,引导自力更生的社会风尚。
  动员社会推动慈善事业,是指政府要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前提下,倡导精神文明,发动並引导有条件的社会力量举办慈善事业,帮助境遇较差、求助社会的群体改善条件。政府在税收政策、贷款政策等方面要向慈善事业倾斜,以鼓励和引导社会慈善事业逐步发展壮大。国外经验表明,慈善事业对於动员社会力量帮助弱势群体、改善民生状态,确实能发挥比较显着的作用。2010年世界排名最前的富豪比尔·盖茨和巴菲特9月29日在北京举行的慈善宴会,儘管有着不尽相同的舆论和评价,但其社会影响还是相当大的。澳门社会财富的积累效果很出色,也不乏富可敌国的富豪,但澳门的慈善事业卻相对薄弱,这不仅值得引起深思,也更有必要设法改变现状。
  改造旧区美化人居环境,是指全面改造澳门的老旧城区,清除污染,修复破损,改善並美化全澳的人居环境。这也是针对全社会广大人群的积极措施。澳门经过数千年的文化积淀和数百年的中西文化碰撞,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印记,但不少地方也在岁月的消磨中渐渐黯然失色,不甚适应飞速发展、万象更新的当今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此,从宏观着眼,於微观入手,对澳门城区多年留存的中式或西式老宅、街巷、大厦、商舖、寺庙、教堂等进行有计划的整修及改造,不仅能使老城焕发青春,而且能开发出崭新的特定功能与使用价值,为美化人居环境、改善民生状況做出新的贡献。
其他文献
一年一度的施政报告,既是新屆政府展示雄心、实现理想的重要宣示,更是決定新一年政府施政理念的目标方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月崔特首随同相关官员先后会见各界社会团体,征询他们对政府未来施政的意见,及深入各区与居民座谈,了解及聆听社情民意,这种“请进来,走出去”倾听民意的安排,显见施政者有真心有诚意去制定一份贴近民意的施政报告, 值得赞赏之余,不得不提醒的是,一份“入心入肺”的施政报告,不能仅体现在形式
期刊
近日,在澳门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华商高峰会议”期间,行政长官崔世安设宴热情款待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吳伯雄及台湾商界一行。会晤双方就促进澳台关係发展,推动两地的深入交往合作进行了积极、坦诚的交流,气氛融洽热烈。吳伯雄还诚挚地邀请行政长官崔世安在适当的时候赴台湾访问考察,加强两地的交流合作与发展。  崔世安代表澳门特区政府感谢吳伯雄率团到访澳门。他说,第三届特区政府就任以来,十分重视推动与台湾方面的交流。
期刊
十年来最大的笑话,莫过於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強国之时,卻被南方的一些历史上中国的管辖地、藩属国欺负,蚕食土地,甚至以“不惜举国一战”相威胁。这种典型的“小头犯上,倚小卖小”,好像在试探中国的好脾气什么时候是个头。当然,这群“小朋友”之所以如此吵闹,是因为背后有美国在撑腰。山姆大叔近些年来解苏联、破东欧、拔萨达姆、除拉登、困卡扎菲、乱阿拉伯,颇有些四处开花,左右逢源之意;一时手热,意犹未尽,又想
期刊
“中国政府的禁赌行动使周边所有赌场都受到了波及,很多甚至是灭顶之災,当然澳门卻是例外,我们认为其中的一种原因就是中国政府只顾澳门繁荣,而没有警惕澳门赌场资本家将澳门的盈利转移到周边国家大兴土木建赌场,但老闆和赌客均为中国人为主。”一名缅甸赌场人士说。    从上个世纪末以来,周边国家争先恐后开设赌场的风潮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政府的心情。目前,中国周边除了越南、缅甸以外,马来西亚、菲律宾、老挝、柬埔
期刊
针对院舍服务对象多为年老及重度智障者,当局还必须制定全盘的智障人士援助政策,对现行所有智障人士培训机构切实加大资源投放,开放外地特殊教育师资来澳工作渠道,以让广大有需求的智障人士家长能够安心。    就上月崔特首深入各区,听取社会民生建议,为施政报告广纳民意。笔者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不得不站出来发表一点意见,本文借此要说的仍是老生常谈的澳门智障人士院舍问题。  谈及智障人士,很多人都会误解地将他们
期刊
近年,本澳房屋价格飙升,除了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前景一片向好外,与外地资金大手购入整栋楼宇、炒买炒卖频繁等情況也不无关係。当前,本澳並没有针对房屋买卖、地产中介人及楼花买卖的专门法律法规,对消费者的保障並不足够,尤其是楼花买卖方面。  楼花是房地产市场提供的一种商品,有别於已经可供入伙的现楼单位,是指准备或正在兴建、尚未落成的楼宇单位。由於本澳的经济体系较单一,银行贷款是其最主要的融资手段,故
期刊
俗称“汉语四六级”考试的汉语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测试,於2011年年底在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内蒙古和天津等试点地区开考,並从今年起推广到全国范围。儘管考试曲终人散,但关於汉语水平测试的必要性仍爭议不绝。要不要给国人测母语水平、测试内容设置、哪些人该测这些问题依旧困扰社会各界神经。最重要的是,用考试的方式,能否改变当下社会的汉语应用现状?  当下中国存在“汉语危机”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
期刊
9月25日凌晨,中国政府派出的包机缓缓降落在福州长乐国际机场停机坪。舱门打开,被日方非法抓扣17天的中国渔船船长詹其雄快步走下飞机,与手捧鲜花等候在机场的亲属紧紧拥抱在一起。历尽艰难、终於返回祖国怀抱的詹其雄激动地说:“这次能够平安回来,很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感谢祖国人民对我的关心。”  外交部部长助理胡正跃、福建省副省长洪捷序亲自到机场迎接。至此,9月7日在我国钓鱼岛海域被日方非法抓扣的15名船
期刊
吳仕明,1934年出生於澳门,曾从事教育、社会服务工作数十载,长期喜爱和参与美术活动。原广东省第八屆人大代表,第九、十屆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荣誉会长,澳门仁协之友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澳门基本法推广协会名誉顾问,澳门基金会、澳门科技大学基金会信托委员,澳门美术协会、书法篆刻协会监事长,澳门明明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吳仕明老师,1934年生於澳门,祖籍江西南昌。在澳门从事教
期刊
回归祖国以来,澳门坚持“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典范。2008年,澳门修订了《选民登记法》、《立法会选举法》、《行政长官选举法》三个选举法,加大打击贿选的力度,维护廉洁选举,确保人人参与、各界参与,体现了循序渐进推动政制发展的精神。对此,胡主席在第三屆特区政府就职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特别行政区政府和各社会团体坚持不懈宣传推广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