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根据教学目标对课文进行合理的重新归类组合,是创建高效课堂比较的可行方法。学生既可以在比较阅读中横向扩展阅读面,又可以在比较中纵向深入挖掘思想内容等,保证课堂的高效。
【关 键 词】 阅读;高效课堂;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推行,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旧有的课堂为高效课堂。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获得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一堂课是否高效,可以由学生收获的多少来衡量。学生收获的多少,又取决于课堂容量的大小和内容的深浅。容量过大或过小,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容量过小,学生一目了然;容量过大,学生又难于掌握;内容太浅,学生不需深思;内容太深,学生难于理解,这都无法使学生有足够多的收获。因此,怎样设定一堂课的容量及难易程度就成为了重要问题。
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不像理科知识那样由浅入深、由易趋难、梯度明显、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直接按教材编订的次序讲授。语文的此篇课文和彼篇课文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或者难易上的梯度。因此,怎样设定一堂课的容量及难度,就必须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来自主设定。那么怎样设置才比较合适呢?
一、分类教学
传统的将课文逐篇讲解显然不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单纯把几篇课文堆积到一堂课上来讲,也不能算大容量课堂,更谈不上高效。单纯的堆积罗列,课文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讲解起来既不能横向联系扩展,又不能深入挖掘纵向加深,反而支离破碎,连完整都谈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运用分类教学的方法。
课文分类的方式有多种,同主题可归为一类,同题材可归为一类,同体裁也可归为一类,等等,不拘于一格,依据教学目标而定。
同一篇文章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入不同的组别中。这并不妨碍课堂的高效,反而可以因为在不同的课上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而使学生对文本理解得更全面、更深透。而同是多角度学习一篇文章,在不同的课上学习和在一堂课上反复研读效率是很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抓住一篇文章,从主题到人物,从艺术特色到文体特征,各个角度逐一分析,则文本探究不可谓不深入,但效率恐怕不会很高。因为长时间停留在一篇课文上,学生会失去新鲜感,感到审美疲劳,分析得再深入、再精辟,学生也听不到心里去。反之,在不同的课时中分别提到某篇文章在某方面的特点,学生就会觉得很惊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分类角度
虽然分类的角度很多,但个人以为,先从内容角度入手比较方便。高中生的思维还是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处在发展阶段,比较薄弱。因此在阅读文本时,内容上注意得多,理解得深,形式上的特点则往往意识不到,或者不易接受。按照由难而易的原则,先从内容入手为好。
以《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为例。教材基本是按照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过程编排(个别篇目按小说的不同类型编排,如《唐打猎》《婴宁》均为清代作品,却据类型分别归入笔记小说和传奇小说,编排在一、二两个单元)。如果按教材既定的顺序讲授,则只能从形式入手,而且四个单元均侧重体裁特征的探究。这样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了解未免太单一、浅薄。如果分析人物形象,挖掘思想内容的话,同一单元的作品在人物形象、主题上未必又密切联系,缺乏可比性,势必落入逐篇讲解的旧套。
我以为,完全可以打乱教材现在的编排顺序,从真正成熟的小说唐传奇入手,再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题材切入。可以选唐传奇中的两篇代表作《李娃传》《霍小玉传》(读本)外加一篇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作为一个主题课。这三篇小说虽分属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但题材相同,故事相似,可比性非常大,有利于深入挖掘。
三、比较处理
三篇小说如果逐篇分讲的话,每篇至少需要两课时,三篇比较处理则只需三课时足够。
第一课时,阅读文本。三篇小说的篇幅都比较长,且《李》《霍》又是文言文,故需要较长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文本时只需要笼统地提一个问题:三篇小说题材相同,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结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思考。
第二课时就围绕这个大问题展开。不过,为避免大而无当,大问题要分解成小问题。即结局不同的原因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找。引导学生从大体上归结几个典型角度,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观点自由分组深入探讨,之后选出代表综合发言。讨论时,要避免学生各行其是,发表自己观点时重复,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致使课堂效率降低。
典型角度不过是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原因,时代原因,封建家长制度原因等几个。这些问题在一篇课文中,学生很难有深入的认识,即使教师分析出来,他们接受程度也不高,总觉得是教师强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单篇小说不具有普遍性,三篇小说比较着读就完全不同了。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小说的普遍意义。在分析人物性格方面,三个男主人公和三个女主人公分别比较,差异立刻就彰显出来了,差异出来,特点也就出来了。另一方面,学生在比较、分析人物性格时会自然而然地多角度切入,此时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白如何阅读小说,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他们以后再学习小说时就能灵活运用了。
分析完性格原因后,再考虑时代原因。三篇小说发生在两个时代,《霍小玉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个发生在唐代一个在明代,却都是悲剧,这说明,妓女和富家公子相恋的悲剧有跨时代的普遍意义。而《李娃传》《霍小玉传》都发生在唐代,却一喜一悲,说明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个人性格对自身命运的影响仍然是决定性的。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第三课时是总结课。学生归纳六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归纳这三篇小说的普遍意义,归纳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等等。
这样三课时的课,既有横向扩展,又有纵向深入,其效率是分别单讲一篇课文完全不能相比的。
以上时同题材归为一类,还可以同类型归为一类,如具有话本小说典型特征的《施润泽滩阙遇友》《错斩崔宁》等,作为一个主题课,同中析异,一样可以取得短时高效的效果。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更可以比较,如传奇小说《李娃传》《霍小玉传》和话本小说《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碾玉观音》等等。
根据教学目标对课文进行合理的重新归类组合是创建高效课堂比较的可行方法。学生既可以在比较阅读中横向扩展阅读面,又可以在比较中纵向深入挖掘思想内容等,保证课堂的高效。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新课改的逐步推行,业内同仁对高效课堂的研究必将广泛、深入且迅速地展开,研究成果的缤纷多彩指日可待,个人一隅之见,聊备一说,就正于方家。
【参考文献】
[1] 刘国河. 浅谈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4).
[2] 余昱. “有用”与“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3] 杨艳辉. 如何搞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 才智,2009(21).
【关 键 词】 阅读;高效课堂;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推行,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旧有的课堂为高效课堂。让学生在每堂课上都获得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一堂课是否高效,可以由学生收获的多少来衡量。学生收获的多少,又取决于课堂容量的大小和内容的深浅。容量过大或过小,内容过深或过浅都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容量过小,学生一目了然;容量过大,学生又难于掌握;内容太浅,学生不需深思;内容太深,学生难于理解,这都无法使学生有足够多的收获。因此,怎样设定一堂课的容量及难易程度就成为了重要问题。
语文教学有其特殊性,不像理科知识那样由浅入深、由易趋难、梯度明显、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直接按教材编订的次序讲授。语文的此篇课文和彼篇课文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或者难易上的梯度。因此,怎样设定一堂课的容量及难度,就必须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来自主设定。那么怎样设置才比较合适呢?
一、分类教学
传统的将课文逐篇讲解显然不符合高效课堂的要求,单纯把几篇课文堆积到一堂课上来讲,也不能算大容量课堂,更谈不上高效。单纯的堆积罗列,课文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讲解起来既不能横向联系扩展,又不能深入挖掘纵向加深,反而支离破碎,连完整都谈不上。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运用分类教学的方法。
课文分类的方式有多种,同主题可归为一类,同题材可归为一类,同体裁也可归为一类,等等,不拘于一格,依据教学目标而定。
同一篇文章可以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分入不同的组别中。这并不妨碍课堂的高效,反而可以因为在不同的课上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而使学生对文本理解得更全面、更深透。而同是多角度学习一篇文章,在不同的课上学习和在一堂课上反复研读效率是很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抓住一篇文章,从主题到人物,从艺术特色到文体特征,各个角度逐一分析,则文本探究不可谓不深入,但效率恐怕不会很高。因为长时间停留在一篇课文上,学生会失去新鲜感,感到审美疲劳,分析得再深入、再精辟,学生也听不到心里去。反之,在不同的课时中分别提到某篇文章在某方面的特点,学生就会觉得很惊喜,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分类角度
虽然分类的角度很多,但个人以为,先从内容角度入手比较方便。高中生的思维还是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处在发展阶段,比较薄弱。因此在阅读文本时,内容上注意得多,理解得深,形式上的特点则往往意识不到,或者不易接受。按照由难而易的原则,先从内容入手为好。
以《中国古代小说(选读)》为例。教材基本是按照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过程编排(个别篇目按小说的不同类型编排,如《唐打猎》《婴宁》均为清代作品,却据类型分别归入笔记小说和传奇小说,编排在一、二两个单元)。如果按教材既定的顺序讲授,则只能从形式入手,而且四个单元均侧重体裁特征的探究。这样对中国古典小说的了解未免太单一、浅薄。如果分析人物形象,挖掘思想内容的话,同一单元的作品在人物形象、主题上未必又密切联系,缺乏可比性,势必落入逐篇讲解的旧套。
我以为,完全可以打乱教材现在的编排顺序,从真正成熟的小说唐传奇入手,再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爱情题材切入。可以选唐传奇中的两篇代表作《李娃传》《霍小玉传》(读本)外加一篇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作为一个主题课。这三篇小说虽分属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但题材相同,故事相似,可比性非常大,有利于深入挖掘。
三、比较处理
三篇小说如果逐篇分讲的话,每篇至少需要两课时,三篇比较处理则只需三课时足够。
第一课时,阅读文本。三篇小说的篇幅都比较长,且《李》《霍》又是文言文,故需要较长的阅读时间。在阅读文本时只需要笼统地提一个问题:三篇小说题材相同,为什么出现了不同的结局。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思考。
第二课时就围绕这个大问题展开。不过,为避免大而无当,大问题要分解成小问题。即结局不同的原因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找。引导学生从大体上归结几个典型角度,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观点自由分组深入探讨,之后选出代表综合发言。讨论时,要避免学生各行其是,发表自己观点时重复,造成时间上的浪费,致使课堂效率降低。
典型角度不过是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原因,时代原因,封建家长制度原因等几个。这些问题在一篇课文中,学生很难有深入的认识,即使教师分析出来,他们接受程度也不高,总觉得是教师强加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单篇小说不具有普遍性,三篇小说比较着读就完全不同了。学生很容易就能看出小说的普遍意义。在分析人物性格方面,三个男主人公和三个女主人公分别比较,差异立刻就彰显出来了,差异出来,特点也就出来了。另一方面,学生在比较、分析人物性格时会自然而然地多角度切入,此时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明白如何阅读小说,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他们以后再学习小说时就能灵活运用了。
分析完性格原因后,再考虑时代原因。三篇小说发生在两个时代,《霍小玉传》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个发生在唐代一个在明代,却都是悲剧,这说明,妓女和富家公子相恋的悲剧有跨时代的普遍意义。而《李娃传》《霍小玉传》都发生在唐代,却一喜一悲,说明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个人性格对自身命运的影响仍然是决定性的。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情感态度。
第三课时是总结课。学生归纳六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归纳这三篇小说的普遍意义,归纳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等等。
这样三课时的课,既有横向扩展,又有纵向深入,其效率是分别单讲一篇课文完全不能相比的。
以上时同题材归为一类,还可以同类型归为一类,如具有话本小说典型特征的《施润泽滩阙遇友》《错斩崔宁》等,作为一个主题课,同中析异,一样可以取得短时高效的效果。同题材不同类型的更可以比较,如传奇小说《李娃传》《霍小玉传》和话本小说《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碾玉观音》等等。
根据教学目标对课文进行合理的重新归类组合是创建高效课堂比较的可行方法。学生既可以在比较阅读中横向扩展阅读面,又可以在比较中纵向深入挖掘思想内容等,保证课堂的高效。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贯彻,新课改的逐步推行,业内同仁对高效课堂的研究必将广泛、深入且迅速地展开,研究成果的缤纷多彩指日可待,个人一隅之见,聊备一说,就正于方家。
【参考文献】
[1] 刘国河. 浅谈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4).
[2] 余昱. “有用”与“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实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
[3] 杨艳辉. 如何搞好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 才智,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