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综合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学科,其地位格外重要。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表现为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教师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轻语文素养的培养,重视书面写作的训练而轻口头表达的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习惯、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等语文素养培养的做法,对照新课标,找出差距,继承传统中科学合理的做法,弥补其不足之处,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努力做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阅读,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阅读教学中,最多的活动无疑应是学生自己的读。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实现。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教师分析讲解和谈话讨论过多的现象,一节课中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很少。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首先,体验感悟就是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应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课堂上要形成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让学生在读、思中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其次,读思结合。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画、批注同步进行。提倡学生在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初读阶段了解大意,发现问题;精读阶段体验感悟,分析评价;熟读阶段积累背诵等。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二、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指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形成语文素养。学生应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及時地记录下来,如精美广告用语、经典的电视剧中规范的语言材料、谚语、歇后语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到工厂、农村、市场、商场、医院、法院、纪念馆、博物馆等各种场所去参观、访问、调查,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与人交往,丰富生活阅历,积累感性经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
三、在知识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学生在不断、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语言,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所提供的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这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人文精神的感悟,又有助于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在练习中,教师还要重视综合运用,减少单项训练。因为语言总是用来表达意思的,纯粹的单项训练不符合语言运用的实际。
四、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薄弱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素养的丰富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素养的培养及语言的积累,而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等语文素养的培养;重视书面习作训练,轻口语交际训练;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轻综合性学习。鉴于此,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各要素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语文素养的薄弱方面。
加强学法指导,如读书的方法、诵记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预习、复习方法等。强化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观察、思考习惯,提问、答问习惯,工整书写的习惯,勤于积累、练笔的习惯等。重视口语交际的教学,认真策划、组织上好交际课;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经常布置口语交际作业,如在节假日给亲戚朋友打电话问候或询问情况,设计一定的主题与成人进行口语交际等。
总之,教师应遵循语文知识的构建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以语言实践为平台,以读为基石,并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要尽量多地为学生创设积累运用语文、进行语文实践的情境,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和谐地发展,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意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学担负着积累语言的任务,应包括语言材料、语言范例、语言知识三方面的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是指汉字和词语,语言范例是指好词佳句、名段名篇名作,语言知识是指同语言材料、语言范例的掌握密切相关的字词句篇、语法逻辑等知识。教师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轻语文素养的培养,重视书面写作的训练而轻口头表达的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习惯、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等语文素养培养的做法,对照新课标,找出差距,继承传统中科学合理的做法,弥补其不足之处,利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努力做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就是阅读,因此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阅读教学中,最多的活动无疑应是学生自己的读。因为阅读技能只有在阅读实践中才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也只有在阅读中才能实现。但是,传统的阅读教学存在教师分析讲解和谈话讨论过多的现象,一节课中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很少。阅读教学要求真务实,必须坚持以读为本,课堂上不仅要保证学生读的时间,还要有一定的质量。首先,体验感悟就是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读的时间,教师要少分析,少提问,应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在课堂上要形成一种读的氛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要让学生在读、思中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其次,读思结合。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画、批注同步进行。提倡学生在读中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初读阶段了解大意,发现问题;精读阶段体验感悟,分析评价;熟读阶段积累背诵等。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独特感受与理解,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二、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应指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语文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从而形成语文素养。学生应把自己认为有用的内容及時地记录下来,如精美广告用语、经典的电视剧中规范的语言材料、谚语、歇后语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如到工厂、农村、市场、商场、医院、法院、纪念馆、博物馆等各种场所去参观、访问、调查,学会观察生活,学会与人交往,丰富生活阅历,积累感性经验,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
三、在知识运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在写话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学生在不断、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语言,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所提供的特定情境,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言,这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中人文精神的感悟,又有助于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能力。在练习中,教师还要重视综合运用,减少单项训练。因为语言总是用来表达意思的,纯粹的单项训练不符合语言运用的实际。
四、针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薄弱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素养的丰富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素养的培养及语言的积累,而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等语文素养的培养;重视书面习作训练,轻口语交际训练;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轻综合性学习。鉴于此,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各要素全面和谐地发展,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语文素养的薄弱方面。
加强学法指导,如读书的方法、诵记的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预习、复习方法等。强化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观察、思考习惯,提问、答问习惯,工整书写的习惯,勤于积累、练笔的习惯等。重视口语交际的教学,认真策划、组织上好交际课;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训练;经常布置口语交际作业,如在节假日给亲戚朋友打电话问候或询问情况,设计一定的主题与成人进行口语交际等。
总之,教师应遵循语文知识的构建规律和儿童的认知规律,以语言实践为平台,以读为基石,并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运用,要尽量多地为学生创设积累运用语文、进行语文实践的情境,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和谐地发展,以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