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稿日期:2011-06-13
作者简介:于振荣(1965-),男,辽宁大连人,副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学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社会富。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国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才有保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适时、有效、顺利推进又是破解“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由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技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的刘艳博士论文《农地使用权流转研究》,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如何推进农地使用权顺利流转,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部力作。纵观全书主要体现在以下突破:
第一,观点有所创新。首先,作者将农地产权归纳为农地的使用权、农地的收益权和农地的转让权,将农地所有权剔除于农地产权之外,并认为农地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各个权利之间可以进行交易和分割,其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农地产权结构,不同的产权结构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结构,从而不同的产权结构就具有不同的产权效率。其次,作者按照农户的收入来源,将农户的收入水平分为总体收入水平、农业收入水平与非农收入水平,进而总结出农户的收入水平及其来源是影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决定因素:农户从农业获得的收入越高,越有意愿转入土地;农户从农业获得的收入越低,越有意愿转出土地。农户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越高,越有意愿转出土地;农户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越低,越有意愿转入土地。农户的投资行为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从农业或非农业获得收入的高低,他的优势能力、投资偏好和过去的经验等对农户的投资行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农户从农业和非农业所获得的收入都很高时,从农业获得的收入越容易,农户越有意愿转入土地;从非农业获得的收入越容易,农户越有意愿转出土地。再次,作者将农户的长期投资划分为“与特定地块不相连的长期投资”和“与特定地块相连的长期投资”两类,并分别考察了影响这两类长期投资的决定因素,发现他们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土地的小调整对于这两类长期投资的影响明显不同:“减人减地”使减地农户的长期投资大幅度下降,但对农户的农家肥使用量并没有什么影响;而“增人增地”对于增地农户的任何长期投资都没有什么影响。最后,在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机制方面,作者提出了发展制造业,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第二,视角有所不同。作者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进行剖析,而且从社会学、法学的角度,将相关理论运用到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之中。将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对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户的行为选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作者首先在一个严格选择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内研究与农地使用权流转有关的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命题,然后从产权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出发系统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经济学与法学),指出影响中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选择(经济学与社会学)。
第三,方法有所突破。作者采用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理论、历史和经验相结合,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相结合的三大宏观研究方法,力图吸收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理论成果,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特殊国情和现实情况,既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又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和经济社会结构在空间的表现状态(如农村工业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协调),既着重进行经济分析,又适当配以政治、文化、社会、地理和人口等方面的分析,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东中西部典型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进行具体剖析,以寻找农地流转总体发展规律和各地区农地流转的个体发展特点,来达到推动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目的。
(责任编辑:韩淑丽)
作者简介:于振荣(1965-),男,辽宁大连人,副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学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农业兴则百业兴,农民富则社会富。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中国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才有保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适时、有效、顺利推进又是破解“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由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技专著出版基金资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出版的刘艳博士论文《农地使用权流转研究》,全面系统地探讨了如何推进农地使用权顺利流转,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是破解“三农”问题的一部力作。纵观全书主要体现在以下突破:
第一,观点有所创新。首先,作者将农地产权归纳为农地的使用权、农地的收益权和农地的转让权,将农地所有权剔除于农地产权之外,并认为农地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各个权利之间可以进行交易和分割,其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不同的农地产权结构,不同的产权结构形成不同的利益主体结构,从而不同的产权结构就具有不同的产权效率。其次,作者按照农户的收入来源,将农户的收入水平分为总体收入水平、农业收入水平与非农收入水平,进而总结出农户的收入水平及其来源是影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决定因素:农户从农业获得的收入越高,越有意愿转入土地;农户从农业获得的收入越低,越有意愿转出土地。农户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越高,越有意愿转出土地;农户从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越低,越有意愿转入土地。农户的投资行为并不完全取决于他从农业或非农业获得收入的高低,他的优势能力、投资偏好和过去的经验等对农户的投资行为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农户从农业和非农业所获得的收入都很高时,从农业获得的收入越容易,农户越有意愿转入土地;从非农业获得的收入越容易,农户越有意愿转出土地。再次,作者将农户的长期投资划分为“与特定地块不相连的长期投资”和“与特定地块相连的长期投资”两类,并分别考察了影响这两类长期投资的决定因素,发现他们的影响作用是不同的。土地的小调整对于这两类长期投资的影响明显不同:“减人减地”使减地农户的长期投资大幅度下降,但对农户的农家肥使用量并没有什么影响;而“增人增地”对于增地农户的任何长期投资都没有什么影响。最后,在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机制方面,作者提出了发展制造业,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意义。
第二,视角有所不同。作者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中国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进行剖析,而且从社会学、法学的角度,将相关理论运用到具体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之中。将经济学、法学和社会学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对农地使用权流转中农户的行为选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作者首先在一个严格选择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内研究与农地使用权流转有关的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命题,然后从产权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出发系统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经济学与法学),指出影响中国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选择(经济学与社会学)。
第三,方法有所突破。作者采用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理论、历史和经验相结合,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相结合的三大宏观研究方法,力图吸收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学等理论成果,紧密结合中国的历史经验教训、特殊国情和现实情况,既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又考虑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差异性和经济社会结构在空间的表现状态(如农村工业化和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协调),既着重进行经济分析,又适当配以政治、文化、社会、地理和人口等方面的分析,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东中西部典型地区农地使用权流转进行具体剖析,以寻找农地流转总体发展规律和各地区农地流转的个体发展特点,来达到推动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目的。
(责任编辑:韩淑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