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服饰上的变迁对于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对于清代女子服装装饰工艺的研究,是我国历史民族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这一课题,本文结合清代的历史人文与政治现象给予了探讨与研究,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的民族文化研究理论的丰富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清代服装;服装装饰工艺;旗袍
对于我国的传统服饰变迁来说,清朝的建立对于我国民族服饰发展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清朝属于由我国北方地区女真族(后改称满族)为主导的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政权,清政权的建立及其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剃发易服的政治命令强行推行以满文化为代表的民族装束与服饰,使得我国的传统服饰遭受重大冲击,使得我国长期以来传承的以宽袍大袖,束发右衽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有了很大的改变,使得我国的民族服饰发展在封建政治统治力量的影响下有意识地注入了以渔猎游牧文化为特色的服饰风格。而此类风格在装饰工艺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成因及其影响如何?以下本文就从具体方面对该课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清代女子服饰特点
清军入关后,满清政府针对其统治下的非女真族人民实行了“剃发令”强行以武力逼迫各族人民接受女真族发型与服饰,这虽然在短期内引起了巨大的民族矛盾,造成了“嘉定扬州起义”“八十日带发效忠”等民族反抗运动,但在清政府的武力镇压下,民族反抗运动最终失败,由此满清统治者推行的发型服装改革政策最终得到推行,但为缓和民族矛盾,清政府实行了“十从十不从”的政策,里面规定了在发型服饰上“男从女不从”的管理措施,具体说来就是非满族的男子必须要遵从剃发易服的命令改换满族服饰,但女子可以继续沿用以往的服饰形制。这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男子服饰风格上较为统一,都改换成了以剃光头顶大部分头发,以金钱鼠尾鞭,马褂窄袖服装为主要形制的统一服饰风格,而在女装上变化发展缓慢而复杂。
由于清初时期满清统治者在全国各个地区的行政官员委派上主要任命满族官员负责要职,因而造成满族人口随着行政体系的建立而迅速扩散到我国全国大部分地区。进而使得满族的女子服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满族女装不象明朝的女子服饰分类繁琐,分春夏秋冬等不同的季节常服与内外衣,长短衫,而主要以长裙马褂为主要的服饰形制的基础,夏装以筒形马蹄袖的圆领长袍为主,冬装长袍为立领,可以在长袍外加马褂和坎肩。满族女子满族妇女不象明朝的汉族女子一样缠脚,而鞋子上采用高底旗鞋。因满族在兵制上实行的是旗兵制度,因而满人也被称为旗人,因而带有满族民族风格的女子服饰也因主要由旗人家庭的妇女穿着而被称为“旗装”。
在旗装的代表性服饰组成当中,头饰发型、旗袍与旗鞋是其中最具满族特色的民族服饰,女子头饰入关前的传统样式为辫发盘髻,在入关后随着旗人身份的显贵,旗人女子采用夸张的头饰来装饰发型成为一种风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拉翅”,其采用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可以达到二十厘米以上,通过跟头围大小相仿的圆箍用金属丝做架固定在头上,上可插各种簪花头饰,不用时可以取下。旗鞋最初的样式跟汉族女鞋上半部相仿,而在鞋底上采用较厚的中间厚,兩边薄的木底,这种木底鞋的产生究其原因,跟早期女真族女子要分担一部分家庭劳动,而北方气候寒冷,高底木鞋便于防寒有关。由于满族女子在清代的社会地位高贵,旗鞋的实用功能逐渐退化,而发展为中央垫有十多厘米左右的木质鞋跟的高底木鞋。旗袍最初由女真族女子的长袍发展而来,相对于明朝的女子服饰,早期女真族女袍主要特征为窄小的袖子与上半部较为紧身的筒形形制,究其原因,可能跟早期的女真族女子需要从事生产劳动,宽袍大袖明显不利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活动有关。而随着女子旗装发展为清代的贵族装束,其华丽性开始变得越来越高,带有装饰意味的马蹄袖,镶边开始在女装上出现,而紧身窄袖的风格一直延续下来,并在民国时期演变为具有民国文化代表性风格的旗袍。
二、清代女子服饰装饰工艺
清代的女子服饰由于受到满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中原文化与女真女子民族服饰风格想融合的特征,其在装饰工艺上主要吸收了汉族文化中的刺绣,镶滚边,流苏、花边与图案装饰等来进行女装的装饰,这使得清代的女子服饰在样式上基础虽然较为单一,但装饰十分精美繁缛,以下本文分别以不同角度就其装饰风格工艺给予简单解析。
(一)图案装饰
清朝女子服主要的装饰图案包括团花图案,如意云纹等,团花属于采用花卉纹饰组成的圆形图案,通常以平铺性质用于女装的正面装饰上,而如意云纹装饰属于将汉族图案当中的“如意”与“云朵”的造型进行抽象化而形成的装饰性图案,可以作为单个装饰来修饰其他图案,也可以排列平铺用在主题装饰上。
(二)镶滚工艺
无论是镶嵌还是滚边,都属于在基础服装基础上的一种进一步修饰,“镶”指的是在服装面料上镶嵌各种图案或饰品,“滚”主要指的在衣服边缝当中以金线,彩丝图案等加上装饰。镶滚工艺以往在明朝服饰中也由一定程度的使用,但不如清朝女子服饰普遍,因清朝女装的款式基础较为单一,因而要表现女装的华贵与优美,镶滚工艺是在不改动原有款式基础上最为常用的装饰措施,这也使得其在清代女装中的应用频率大大提高了,并产生出特殊的款式简洁而装饰繁缛的旗装风格。
(三)褶裥
褶裥工艺属于通过制造特定的具有装饰效果的折叠或褶皱而提高服装审美性或功能性的服饰工艺,其最早出现可以上溯到我国秦汉时期,尽管汉族服装当中也有褶裥工艺的应用,但相对于旗装,其应用广度与频繁程度明显无法相比,清代的早期女子服饰上并不使用褶裥作为装饰,而到康熙,雍正执政时期,女装上开始出现以褶裥工艺进行装饰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在后期贵族后妃的服饰当中大量使用,成为继图案、镶滚之外最为重要的女装装饰手法,其在一些服饰上的应用使得服装的层次感得到很大提高,并形成了另一种不改动服装基础款式而在工艺上提高服饰审美行与艺术性的女装装饰手法,清代女装对于褶裥的应用,属于传承了我国汉民族文化,而将其融入满族服装的有益尝试,其对于我国民族服装的发展具有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结语
以往对于清代服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子发型及马褂、朝服等方面的研究上,而针对清代女子服饰的研究在学术领域相对匮乏,针对这一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本文以清代女子服饰的装饰工艺为切入点,通过结合清代历史人文与政治方面的一些资料分析,来探讨清代女子服饰的发展变迁情况,装饰特征,形成原因等给予了探讨与研究,受笔者水平所限,本文的研究是粗陋的,不够全面的,不过希望能抛砖引玉,通过这一课题方向的探索,为我国服装文化研究的丰富性与系统性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盛文.浅析中国服饰文化之清代服饰[J].黑龙江科学,2017,8(3)
[2]王荟春.清代满族女性服饰的艺术性表现[J].科研,2016(7)
[3]陶冶.清代女子服饰装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7(7)
作者简介:刘紫莹(1997-6-25),女,汉族,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本科,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关键词】清代服装;服装装饰工艺;旗袍
对于我国的传统服饰变迁来说,清朝的建立对于我国民族服饰发展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清朝属于由我国北方地区女真族(后改称满族)为主导的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政权,清政权的建立及其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剃发易服的政治命令强行推行以满文化为代表的民族装束与服饰,使得我国的传统服饰遭受重大冲击,使得我国长期以来传承的以宽袍大袖,束发右衽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有了很大的改变,使得我国的民族服饰发展在封建政治统治力量的影响下有意识地注入了以渔猎游牧文化为特色的服饰风格。而此类风格在装饰工艺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成因及其影响如何?以下本文就从具体方面对该课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清代女子服饰特点
清军入关后,满清政府针对其统治下的非女真族人民实行了“剃发令”强行以武力逼迫各族人民接受女真族发型与服饰,这虽然在短期内引起了巨大的民族矛盾,造成了“嘉定扬州起义”“八十日带发效忠”等民族反抗运动,但在清政府的武力镇压下,民族反抗运动最终失败,由此满清统治者推行的发型服装改革政策最终得到推行,但为缓和民族矛盾,清政府实行了“十从十不从”的政策,里面规定了在发型服饰上“男从女不从”的管理措施,具体说来就是非满族的男子必须要遵从剃发易服的命令改换满族服饰,但女子可以继续沿用以往的服饰形制。这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男子服饰风格上较为统一,都改换成了以剃光头顶大部分头发,以金钱鼠尾鞭,马褂窄袖服装为主要形制的统一服饰风格,而在女装上变化发展缓慢而复杂。
由于清初时期满清统治者在全国各个地区的行政官员委派上主要任命满族官员负责要职,因而造成满族人口随着行政体系的建立而迅速扩散到我国全国大部分地区。进而使得满族的女子服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满族女装不象明朝的女子服饰分类繁琐,分春夏秋冬等不同的季节常服与内外衣,长短衫,而主要以长裙马褂为主要的服饰形制的基础,夏装以筒形马蹄袖的圆领长袍为主,冬装长袍为立领,可以在长袍外加马褂和坎肩。满族女子满族妇女不象明朝的汉族女子一样缠脚,而鞋子上采用高底旗鞋。因满族在兵制上实行的是旗兵制度,因而满人也被称为旗人,因而带有满族民族风格的女子服饰也因主要由旗人家庭的妇女穿着而被称为“旗装”。
在旗装的代表性服饰组成当中,头饰发型、旗袍与旗鞋是其中最具满族特色的民族服饰,女子头饰入关前的传统样式为辫发盘髻,在入关后随着旗人身份的显贵,旗人女子采用夸张的头饰来装饰发型成为一种风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拉翅”,其采用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可以达到二十厘米以上,通过跟头围大小相仿的圆箍用金属丝做架固定在头上,上可插各种簪花头饰,不用时可以取下。旗鞋最初的样式跟汉族女鞋上半部相仿,而在鞋底上采用较厚的中间厚,兩边薄的木底,这种木底鞋的产生究其原因,跟早期女真族女子要分担一部分家庭劳动,而北方气候寒冷,高底木鞋便于防寒有关。由于满族女子在清代的社会地位高贵,旗鞋的实用功能逐渐退化,而发展为中央垫有十多厘米左右的木质鞋跟的高底木鞋。旗袍最初由女真族女子的长袍发展而来,相对于明朝的女子服饰,早期女真族女袍主要特征为窄小的袖子与上半部较为紧身的筒形形制,究其原因,可能跟早期的女真族女子需要从事生产劳动,宽袍大袖明显不利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活动有关。而随着女子旗装发展为清代的贵族装束,其华丽性开始变得越来越高,带有装饰意味的马蹄袖,镶边开始在女装上出现,而紧身窄袖的风格一直延续下来,并在民国时期演变为具有民国文化代表性风格的旗袍。
二、清代女子服饰装饰工艺
清代的女子服饰由于受到满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中原文化与女真女子民族服饰风格想融合的特征,其在装饰工艺上主要吸收了汉族文化中的刺绣,镶滚边,流苏、花边与图案装饰等来进行女装的装饰,这使得清代的女子服饰在样式上基础虽然较为单一,但装饰十分精美繁缛,以下本文分别以不同角度就其装饰风格工艺给予简单解析。
(一)图案装饰
清朝女子服主要的装饰图案包括团花图案,如意云纹等,团花属于采用花卉纹饰组成的圆形图案,通常以平铺性质用于女装的正面装饰上,而如意云纹装饰属于将汉族图案当中的“如意”与“云朵”的造型进行抽象化而形成的装饰性图案,可以作为单个装饰来修饰其他图案,也可以排列平铺用在主题装饰上。
(二)镶滚工艺
无论是镶嵌还是滚边,都属于在基础服装基础上的一种进一步修饰,“镶”指的是在服装面料上镶嵌各种图案或饰品,“滚”主要指的在衣服边缝当中以金线,彩丝图案等加上装饰。镶滚工艺以往在明朝服饰中也由一定程度的使用,但不如清朝女子服饰普遍,因清朝女装的款式基础较为单一,因而要表现女装的华贵与优美,镶滚工艺是在不改动原有款式基础上最为常用的装饰措施,这也使得其在清代女装中的应用频率大大提高了,并产生出特殊的款式简洁而装饰繁缛的旗装风格。
(三)褶裥
褶裥工艺属于通过制造特定的具有装饰效果的折叠或褶皱而提高服装审美性或功能性的服饰工艺,其最早出现可以上溯到我国秦汉时期,尽管汉族服装当中也有褶裥工艺的应用,但相对于旗装,其应用广度与频繁程度明显无法相比,清代的早期女子服饰上并不使用褶裥作为装饰,而到康熙,雍正执政时期,女装上开始出现以褶裥工艺进行装饰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在后期贵族后妃的服饰当中大量使用,成为继图案、镶滚之外最为重要的女装装饰手法,其在一些服饰上的应用使得服装的层次感得到很大提高,并形成了另一种不改动服装基础款式而在工艺上提高服饰审美行与艺术性的女装装饰手法,清代女装对于褶裥的应用,属于传承了我国汉民族文化,而将其融入满族服装的有益尝试,其对于我国民族服装的发展具有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结语
以往对于清代服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子发型及马褂、朝服等方面的研究上,而针对清代女子服饰的研究在学术领域相对匮乏,针对这一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本文以清代女子服饰的装饰工艺为切入点,通过结合清代历史人文与政治方面的一些资料分析,来探讨清代女子服饰的发展变迁情况,装饰特征,形成原因等给予了探讨与研究,受笔者水平所限,本文的研究是粗陋的,不够全面的,不过希望能抛砖引玉,通过这一课题方向的探索,为我国服装文化研究的丰富性与系统性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盛文.浅析中国服饰文化之清代服饰[J].黑龙江科学,2017,8(3)
[2]王荟春.清代满族女性服饰的艺术性表现[J].科研,2016(7)
[3]陶冶.清代女子服饰装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7(7)
作者简介:刘紫莹(1997-6-25),女,汉族,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本科,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