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清代女子服饰的装饰工艺

来源 :艺术殿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miao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服饰上的变迁对于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对于清代女子服装装饰工艺的研究,是我国历史民族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这一课题,本文结合清代的历史人文与政治现象给予了探讨与研究,希望能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的民族文化研究理论的丰富提供参考与帮助。
  【关键词】清代服装;服装装饰工艺;旗袍
  对于我国的传统服饰变迁来说,清朝的建立对于我国民族服饰发展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清朝属于由我国北方地区女真族(后改称满族)为主导的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中央集权性质的封建政权,清政权的建立及其在全国范围内颁布剃发易服的政治命令强行推行以满文化为代表的民族装束与服饰,使得我国的传统服饰遭受重大冲击,使得我国长期以来传承的以宽袍大袖,束发右衽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服饰有了很大的改变,使得我国的民族服饰发展在封建政治统治力量的影响下有意识地注入了以渔猎游牧文化为特色的服饰风格。而此类风格在装饰工艺上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成因及其影响如何?以下本文就从具体方面对该课题展开详细论述:
  一、清代女子服饰特点
  清军入关后,满清政府针对其统治下的非女真族人民实行了“剃发令”强行以武力逼迫各族人民接受女真族发型与服饰,这虽然在短期内引起了巨大的民族矛盾,造成了“嘉定扬州起义”“八十日带发效忠”等民族反抗运动,但在清政府的武力镇压下,民族反抗运动最终失败,由此满清统治者推行的发型服装改革政策最终得到推行,但为缓和民族矛盾,清政府实行了“十从十不从”的政策,里面规定了在发型服饰上“男从女不从”的管理措施,具体说来就是非满族的男子必须要遵从剃发易服的命令改换满族服饰,但女子可以继续沿用以往的服饰形制。这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在男子服饰风格上较为统一,都改换成了以剃光头顶大部分头发,以金钱鼠尾鞭,马褂窄袖服装为主要形制的统一服饰风格,而在女装上变化发展缓慢而复杂。
  由于清初时期满清统治者在全国各个地区的行政官员委派上主要任命满族官员负责要职,因而造成满族人口随着行政体系的建立而迅速扩散到我国全国大部分地区。进而使得满族的女子服装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满族女装不象明朝的女子服饰分类繁琐,分春夏秋冬等不同的季节常服与内外衣,长短衫,而主要以长裙马褂为主要的服饰形制的基础,夏装以筒形马蹄袖的圆领长袍为主,冬装长袍为立领,可以在长袍外加马褂和坎肩。满族女子满族妇女不象明朝的汉族女子一样缠脚,而鞋子上采用高底旗鞋。因满族在兵制上实行的是旗兵制度,因而满人也被称为旗人,因而带有满族民族风格的女子服饰也因主要由旗人家庭的妇女穿着而被称为“旗装”。
  在旗装的代表性服饰组成当中,头饰发型、旗袍与旗鞋是其中最具满族特色的民族服饰,女子头饰入关前的传统样式为辫发盘髻,在入关后随着旗人身份的显贵,旗人女子采用夸张的头饰来装饰发型成为一种风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拉翅”,其采用扇面状的中空硬壳,高度可以达到二十厘米以上,通过跟头围大小相仿的圆箍用金属丝做架固定在头上,上可插各种簪花头饰,不用时可以取下。旗鞋最初的样式跟汉族女鞋上半部相仿,而在鞋底上采用较厚的中间厚,兩边薄的木底,这种木底鞋的产生究其原因,跟早期女真族女子要分担一部分家庭劳动,而北方气候寒冷,高底木鞋便于防寒有关。由于满族女子在清代的社会地位高贵,旗鞋的实用功能逐渐退化,而发展为中央垫有十多厘米左右的木质鞋跟的高底木鞋。旗袍最初由女真族女子的长袍发展而来,相对于明朝的女子服饰,早期女真族女袍主要特征为窄小的袖子与上半部较为紧身的筒形形制,究其原因,可能跟早期的女真族女子需要从事生产劳动,宽袍大袖明显不利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活动有关。而随着女子旗装发展为清代的贵族装束,其华丽性开始变得越来越高,带有装饰意味的马蹄袖,镶边开始在女装上出现,而紧身窄袖的风格一直延续下来,并在民国时期演变为具有民国文化代表性风格的旗袍。
  二、清代女子服饰装饰工艺
  清代的女子服饰由于受到满族文化的影响,出现了中原文化与女真女子民族服饰风格想融合的特征,其在装饰工艺上主要吸收了汉族文化中的刺绣,镶滚边,流苏、花边与图案装饰等来进行女装的装饰,这使得清代的女子服饰在样式上基础虽然较为单一,但装饰十分精美繁缛,以下本文分别以不同角度就其装饰风格工艺给予简单解析。
  (一)图案装饰
  清朝女子服主要的装饰图案包括团花图案,如意云纹等,团花属于采用花卉纹饰组成的圆形图案,通常以平铺性质用于女装的正面装饰上,而如意云纹装饰属于将汉族图案当中的“如意”与“云朵”的造型进行抽象化而形成的装饰性图案,可以作为单个装饰来修饰其他图案,也可以排列平铺用在主题装饰上。
  (二)镶滚工艺
  无论是镶嵌还是滚边,都属于在基础服装基础上的一种进一步修饰,“镶”指的是在服装面料上镶嵌各种图案或饰品,“滚”主要指的在衣服边缝当中以金线,彩丝图案等加上装饰。镶滚工艺以往在明朝服饰中也由一定程度的使用,但不如清朝女子服饰普遍,因清朝女装的款式基础较为单一,因而要表现女装的华贵与优美,镶滚工艺是在不改动原有款式基础上最为常用的装饰措施,这也使得其在清代女装中的应用频率大大提高了,并产生出特殊的款式简洁而装饰繁缛的旗装风格。
  (三)褶裥
  褶裥工艺属于通过制造特定的具有装饰效果的折叠或褶皱而提高服装审美性或功能性的服饰工艺,其最早出现可以上溯到我国秦汉时期,尽管汉族服装当中也有褶裥工艺的应用,但相对于旗装,其应用广度与频繁程度明显无法相比,清代的早期女子服饰上并不使用褶裥作为装饰,而到康熙,雍正执政时期,女装上开始出现以褶裥工艺进行装饰的现象,而这一现象在后期贵族后妃的服饰当中大量使用,成为继图案、镶滚之外最为重要的女装装饰手法,其在一些服饰上的应用使得服装的层次感得到很大提高,并形成了另一种不改动服装基础款式而在工艺上提高服饰审美行与艺术性的女装装饰手法,清代女装对于褶裥的应用,属于传承了我国汉民族文化,而将其融入满族服装的有益尝试,其对于我国民族服装的发展具有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结语
  以往对于清代服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男子发型及马褂、朝服等方面的研究上,而针对清代女子服饰的研究在学术领域相对匮乏,针对这一理论研究方面的不足,本文以清代女子服饰的装饰工艺为切入点,通过结合清代历史人文与政治方面的一些资料分析,来探讨清代女子服饰的发展变迁情况,装饰特征,形成原因等给予了探讨与研究,受笔者水平所限,本文的研究是粗陋的,不够全面的,不过希望能抛砖引玉,通过这一课题方向的探索,为我国服装文化研究的丰富性与系统性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盛文.浅析中国服饰文化之清代服饰[J].黑龙江科学,2017,8(3)
  [2]王荟春.清代满族女性服饰的艺术性表现[J].科研,2016(7)
  [3]陶冶.清代女子服饰装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J].赤子(上中旬),2017(7)
  作者简介:刘紫莹(1997-6-25),女,汉族,辽宁省辽阳市辽阳县,本科,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运用伽达默尔阐释学翻译理论,以李密的《陈情表》为研究范例,试从视域融合角度对其文本进行分析。《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以孝悌之义而传诵于世。《陈情表》的英译本众多,主要由罗经国,赖小琪以及 David R.Knechtgs 所译,为广大读者所欢迎。笔者将简要概述阐释学理论的同时,也将从译者与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译者与目标语言读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进行分析并解
期刊
【摘要】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出发,运用感性设计理念展开对服装表演活动的研究;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体验,展开对服装表演的模特、服装、场地空间、舞台设计、灯光设计的感性分析,并从设计的角度探讨服装表演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研究感性设计理念在服装表演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服装表演;感性设计;感性体验;以人为本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背景下,随着新发展理念的贯彻,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
期刊
【摘要】对于幼儿的教育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关注,当今许多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对于幼儿想象力的培养上仍有很多不足。体验式教学是被广泛认同的新的教学模式,它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特点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构建知识,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利用幼儿感性认识培养想象力的体验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幼儿;美术;想象力;培养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
期刊
【摘要】《河南小曲》创作于河南,是1962年刘明源老师在河南梆子乐团演出期间所作。在河南期间,刘明源先生收集了大量河南民间乐曲和河南风格的表现技巧,于是便根据曲牌《剪剪花》和河南坠胡的演奏技法创作出这首极具河南特色的《河南小曲》。该曲短小精悍卻不失地方风情,充分表现河南人民热爱家乡的自豪之情和幽默轻巧人民性格。其情感浓烈,韵味十足,与《豫南行》、《豫北叙事曲》等二胡曲代表了河南的音乐性格和地方风情
期刊
【摘要】观察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力可以通过实践训练养成。小学生因自身特点,对事物的观察不够全面,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引导。美术对小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美术观察力的重要性出发,借助美术课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课;观察力  培养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是美术课的一项目标。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要借助形象思维来帮助理解事
期刊
【摘要】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汉字教学研究中,汉字文化和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相对其他领域一直比较薄弱,文章检索近20年来在中国知网收录的相关领域的期刊和学位论文,结合相关专著,整理了汉字文化和对外汉字教学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汉字文化  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汉字教学一直面临教学难,研究少,研究成果不
期刊
【摘要】小学音乐课程是一门独立性、综合性都较强的基础学科,是学生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小学课程中开设音乐课程是有一定理论依据的,它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音乐情操,现阶段我国越来越重视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音乐自身具备深厚的艺术美,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的过程。而小学音乐审美教育的情感教学作为情感教育的一种,应当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通过情感教学,激发学生学习音
期刊
【摘要】现阶段,我国各类中职院校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历史关键期,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想要提升中职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此,文章针对当前中职美术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中职;美术设计与制作;教学模式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日益多元化,对于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逐年递增,在一定
期刊
【摘要】近些年在许多城市的群众文化战线,举办文化活动的事例比比皆是,举不胜举,这些活动的形式也是林林总总,丰富多彩。作为一名群众文化工作者责无旁贷,一定要把这项工作做精、做好。一个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但是老百姓的舞台,也是内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这些活动要体现民族性、大众性、健康性,最主要是要有当地的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本文针对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策略,展开深刻的思考
期刊
至西汉到东汉,经历了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变革后,以儒学为标志的理性精神似乎已渐入人们的观念和人文艺术领域。但实际上南国的自由幻想和北国的道德节操,是并行不悖的出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的。其实儒术本来就不是“独尊”的,董仲舒所提倡的儒术原本就是道家、阴阳家、名家等各家的杂糅,所以交织并列的是一个混沌而丰富的世界。或许汉画正是这方面最好的体现。  关于汉代画像石的记载,首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