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相对贫乏,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因此要有资源忧患意识。经调查发现,中学生的资源忧患意识淡薄,对其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是当务之急。地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特殊功能,使得中学地理教学成为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主阵地。面对新形势的要求,教师正在改变教育的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方法,探索具有个性魅力、符合新的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协作-探究教学模式是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有效教学模式,并通过具体的案例阐述该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关键词:资源忧患意识;地理教学;教学模式;协作-探究教学模式
资源忧患意识的教育既是科学知识的教学,同时又是观念与思想的教育。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无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使资源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心中。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学习国外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汲取其中的精华,并结合教学实践,来建构一些全新的教学模式。
一、协作一探究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评价。
1创设问题情境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什坦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从而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探究新的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就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凭自己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有启发性,最能够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是教师基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的资源环境知识、思想、价值和情感,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精心编制地理教学案例等方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2提出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而人们对创造力的研究已经证明,能否提出问题是创造力高低的表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有意义的、比较深刻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适合探究、分析解决的,但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却是适合于学生提问、探究、分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
3分析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应对本班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分组,一般每组合适的人数为3-8人,引导、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相互交流,以获得新的知识、观念,并学会探究的方法和策略。在学生的讨论中,要允许有不同意见的争论,并使学生有均等的机会,同学间彼此畅所欲言,共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使同学们能够从多个角度、不同的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使我们解决问题,还使学生养成彼此互相学习、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资源。
4总结评价
问题经过讨论后得到解决,教学并没有结束。教师应该要学生把讨论的结果或者以作业的形式或者以成果汇报的形式写下来。这样,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笔记、作业或者汇报的结果中发现讨论、解决问题中产生的独特的见解,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疑难问题或者争论不下的问题,教师应该阐明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而且教师还应该指出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优缺点。
二、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实例
课题:水资源问题探究
适合班级:高中二年级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把相关资料整理后呈现给同学:
我国是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4位,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我国实际上是水资源“穷国”,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我国是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水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按照现行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就处于严重缺水边缘。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我国目前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尚不足500立方米,离起码的生存需求都相去甚远。此外,还有16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2000立方米。也就是说,我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处于严重缺水状态。
水利专家们的预测结果更让人震惊:到下世纪中叶,以我国人口16亿人计,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现在还要减少1/4。缺水,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不仅如此,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更加剧了水荒的严重程度。
从时间上说,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左右以洪水的形式白白流掉了。而且降水量年际之间的变化也很大,经常是连续几年大水,或者是连续几年大早。
从空间上说,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状况极不匹配。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3,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淮河及其以北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其水资源量却不及全国的1/5。西北内陆河地区尤甚,其流域面积超过全国总面积的1/3,而水资源量还不到全国的1/20。
2.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就以上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并提出自己感到困惑并想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种多样,有的问题可能没有什么价值,甚至可能有些偏离教学内容,教师此时应该宽容地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积极鼓励,同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本案例中学生就提出了如下的一些问题:我国是“水资源大国”还是“水资源小国”?为什么说“水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调蓄水源中有什么重要意义?”“日常生活中你如何节约水资源”等等。
3.分析解决问题
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提出来的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要使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此时来回走动,及时了解学生讨论的动态,并组织在班上的讨论总结。每个组由一名同学发言,谈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如果有不完整的,组内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针对节约水资源方面,学生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和措施,并让一些学生讲述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的。
4.总结评价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进行总结。要对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发言进行表扬,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人的思考:中国现在的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这个现实不能改变,只能面对,而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却是可以改变的。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匮乏问题,每个中国人都要摒弃不良的浪费习惯,努力做到勤俭节约,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燃气,节约用纸,不用或少用塑胶袋,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制品,不浪费食物等等。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全国总的节约成果就相当可观。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把以上讨论的结果以作业的形式写下来。
(责任编辑:符 洁)
关键词:资源忧患意识;地理教学;教学模式;协作-探究教学模式
资源忧患意识的教育既是科学知识的教学,同时又是观念与思想的教育。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既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无法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使资源忧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牢牢地扎根于学生的心中。这就需要教师深入地学习国外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汲取其中的精华,并结合教学实践,来建构一些全新的教学模式。
一、协作一探究教学模式
该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总结评价。
1创设问题情境
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宾什坦认为,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并形成寻求问题答案的心理,从而促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探究新的知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讨论,就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表明,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凭自己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位于学生最近发展区、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最有启发性,最能够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索。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是教师基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的资源环境知识、思想、价值和情感,结合学生的实际,通过精心编制地理教学案例等方式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2提出问题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提不出问题,而人们对创造力的研究已经证明,能否提出问题是创造力高低的表现。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有意义的、比较深刻的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虽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适合探究、分析解决的,但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面临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却是适合于学生提问、探究、分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创设的问题情境,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学生能否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
3分析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是解决问题的主体。教师应对本班学生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分组,一般每组合适的人数为3-8人,引导、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相互交流,以获得新的知识、观念,并学会探究的方法和策略。在学生的讨论中,要允许有不同意见的争论,并使学生有均等的机会,同学间彼此畅所欲言,共同讨论要解决的问题,使同学们能够从多个角度、不同的侧面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使我们解决问题,还使学生养成彼此互相学习、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资源。
4总结评价
问题经过讨论后得到解决,教学并没有结束。教师应该要学生把讨论的结果或者以作业的形式或者以成果汇报的形式写下来。这样,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笔记、作业或者汇报的结果中发现讨论、解决问题中产生的独特的见解,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对于疑难问题或者争论不下的问题,教师应该阐明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而且教师还应该指出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优缺点。
二、协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实例
课题:水资源问题探究
适合班级:高中二年级
1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提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把相关资料整理后呈现给同学:
我国是水资源“大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4位,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然而并非所有人都知道我国实际上是水资源“穷国”,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的1/4。我国是世界上13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水环境的严重污染。水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按照现行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1000立方米为人类生存起码需求,人均水资源量2000立方米就处于严重缺水边缘。以这个标准来衡量,我国目前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尚不足500立方米,离起码的生存需求都相去甚远。此外,还有16个省、区人均水资源量低于2000立方米。也就是说,我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处于严重缺水状态。
水利专家们的预测结果更让人震惊:到下世纪中叶,以我国人口16亿人计,全国人均水资源量比现在还要减少1/4。缺水,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将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阶段。不仅如此,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更加剧了水荒的严重程度。
从时间上说,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水量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大部分地区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左右以洪水的形式白白流掉了。而且降水量年际之间的变化也很大,经常是连续几年大水,或者是连续几年大早。
从空间上说,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状况极不匹配。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3,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4/5;淮河及其以北的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其水资源量却不及全国的1/5。西北内陆河地区尤甚,其流域面积超过全国总面积的1/3,而水资源量还不到全国的1/20。
2.提出问题
鼓励学生就以上资料谈谈自己的感想,并提出自己感到困惑并想要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多种多样,有的问题可能没有什么价值,甚至可能有些偏离教学内容,教师此时应该宽容地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积极鼓励,同时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本案例中学生就提出了如下的一些问题:我国是“水资源大国”还是“水资源小国”?为什么说“水成为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南水北调工程在我国调蓄水源中有什么重要意义?”“日常生活中你如何节约水资源”等等。
3.分析解决问题
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提出来的问题。在讨论的过程中,要使组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此时来回走动,及时了解学生讨论的动态,并组织在班上的讨论总结。每个组由一名同学发言,谈自己组讨论的结果,如果有不完整的,组内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针对节约水资源方面,学生们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和措施,并让一些学生讲述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节约用水的。
4.总结评价
学生讨论完后,教师进行总结。要对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发言进行表扬,同时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人的思考:中国现在的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这个现实不能改变,只能面对,而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却是可以改变的。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匮乏问题,每个中国人都要摒弃不良的浪费习惯,努力做到勤俭节约,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比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节约燃气,节约用纸,不用或少用塑胶袋,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制品,不浪费食物等等。如果每个人节约一点,全国总的节约成果就相当可观。
最后布置作业,让学生把以上讨论的结果以作业的形式写下来。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