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觉在唐诗中的审美价值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iley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有很多种,如视错觉、听错觉、运动错觉、时间错觉、方位错觉等。
  错觉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都是知觉对象受背景条件干扰的情况下发生的,是知觉情景发生了变化的结果。错觉的产生也有主观原因,如时间错觉中“光阴似箭”或“度日如年”,当前知觉与经验中的矛盾,思维推理上的错误等。在实践活动中,错觉被广泛利用,错觉入诗的现象非常普遍,无论古诗还是当代诗都有许多人将错觉写入诗作,且大多成为名篇佳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五七言古今体诗的高峰,唐诗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发展长河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炫丽的瑰宝。唐诗中错觉运用以视错觉居多。视错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图形错觉,二是颜色错觉。图形错觉可能有种种原因引起,譬如在过去经验与现在条件的差异下,由于记忆痕迹或感知对象本身的某种环境条件的变异,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觉现象。
  一、以错觉为题材,结构诗作的叙事框架,造境写意。这在卢纶的五言绝句《塞下曲》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诗为“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这首短诗叙述的全部内容就是因视错觉而引发的逸事。由于对错觉绘声绘色的描写,不但成功地渲染了富于刺激性的军旅生活那种紧张的战斗气氛,更表现了将军临危不惧的胆略,惊人的膂力和高超的箭法。
  二、以错觉这种包孕性的片刻作结,丰富诗歌的审美含蕴。关于诗的结尾,白居易有“卒章显其志”之说,南宋沈义父的《乐府指南》则主张“以景结情”,“含不尽之意”,而错觉,这种不同于描写景物的结尾方式,这种不加评说、不事渲染描摹,只作客观展示、看似不了了之的手法,其实更能激发读者想象力,去寻味其言外之旨趣。王维的《书事》较为典型,“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来。”诗作看起来措词平平,都是白描式的叙述,也没有任何直接表现诗人主观意志的议论,只有一个“慵”字略带感情色彩,读者一时很难把握诗歌的旨趣。其实,只要仔细玩味,真正识得末句错觉的运用之妙,打开诗歌意境大门的钥匙也就找到了。诗作前两句是写时当白昼,天气由雨转阴,但好静厌动的诗人宁愿紧闭大门,在深院中闲坐散心。诗作后两句写看着满地绿茸茸的青苔,突然产生了青苔的绿色要漫染到衣服上来的错觉。由于人的视觉具有惰性,长久观看对象后,视网膜上会以后象的形式在短时间内保持刺激物的色彩痕迹,当诗人把视点从久看的青苔转移到衣服上那瞬间,自然会在衣服上映上后象留下的色彩。诗人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灵思妙想将生活错觉诗化处理。这样,满地的青苔的绿就像在宣纸上作画的颜料一样,要渗透到人的衣服上来了。结尾这一神来之笔有四种妙用:(一)照应并强化了前面的渲染环境之深幽静雅与心境之虚空闲逸,正因为如此,诗人才会在长坐久看时产生这种错觉;(二)变静为动,使静态的画面充满了活力,本来诗中遮天的薄云,紧闭的院门,慵怠的主人,满地的青苔都是静止的,阒无声息,给人一种停滞和压抑感,而由于错觉的妙用,整幅画面仿佛映着绿光,显示出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着生机;(三)表现了诗人独特的个性,表面上看,王维喜好清静,性情疏懒,但骨子里却是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的;(四)暗示出诗人陶醉于清幽恬静的生活的趣好。诗人院门深闭,幽居独处,自成一统,无尘嚣之扰,无荣辱之忧,静心在大自然中找乐,有意在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中品味人生的真谛。
  三、以错觉构成局部意象,状景写貌,为抒发情感服务。这是诗最常用的手法,如马戴的《落日怅望》,孟浩然的《舟中晓望》,从其中的诗句“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等,可以体会到视错觉大多出现在状景写物诗句中。这些错觉意象不但生动地表现了奇丽的大自然美景,而且内中也寄寓了诗人的审美情感,如杜甫的《春宿左省》中“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这联诗,这是当时任左拾遗掌供奉讽谏的诗人在门下省值夜班时远望皇帝阙的真实感受,只见巍峨的皇宫中万扇门窗在熠熠繁星辉映下,仿佛在隐隐闪动,突兀而起的宫殿楼阁由于耸入云霄被月光照耀而显得特别明澈,这是诗人出于对皇权的敬畏和景仰所产生的错觉,但诗人巧妙地将错觉提炼为诗歌意象,成功地描绘了星月映照下皇家宫苑巍然肃穆的景象,同时也暗寓对圣上帝居高远崇敬与颂扬。
  四、用错觉意象叠加的方式写景叙事,抒情表意,构筑动人的诗歌意境。李白的《东鲁门泛舟二首》(其一)是表现诗人寓居山东衮州城东时,在月下泛舟拜访孔巢父的生活趣事的,诗作前三句“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轻舟泛月寻溪转”,句句有奇妙的错觉意象。首句写日落时分,回光返照,诗人见水中沙洲格外净明而产生“天倒开”的错觉,次句写清波荡漾,溪流萦回,水影摇晃,使诗人又产生“水中石动”的错觉,三句写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诗人再生飘飘欲仙般“在轻舟泛月”的错觉,连续三个错觉叠加,一个比一个奇特,一个比一个美妙,不但成功地描画出在“素月分辉,明河共影”之夜泛舟溪流时亲眼目睹的美丽景观,同时也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当时悠然闲逸的心境,最后诗人再用一个错觉“疑是山阴雪后来”结尾,到底是自己月夜泛舟访友呢还是东晋王徽之雪夜访戴逵呢?一刹那间也糊涂不清了,诗人暗用王徽之雪夜访戴逵兴尽而返之典,把诗情推向高潮,将自己访友时那种轻松愉快,物我两忘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反映了诗人那种感觉敏锐,诗心独具的浪漫气质,由于诗作是写诗人从傍晚到夜深在月光下,溪流中得到的视觉印象,而夜色、月光、溪水往往使人眼中的景物在形态特征上显得朦胧模糊,与平常那种平淡无奇,清晰准确的知觉相比,这种带有某种虚化性质的错觉更具有审美价值,更美妙动人,更能反映诗人特定情景中的心理活动内容。
  李白这种错觉,用移情理论来解释再恰当不过了。移情理论可以看作是运用“错觉”来解释审美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张:一个审美观察者把自己认同于审美者,并使自己某种情感投射、转移到对象上面去,以使审美观察者对在对象上面获得与其本身的真实形态不相符合的某种情感信息。由于我们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中去,因而“物”与“我”也就不算分开,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得越充分,越强烈,我们也就越加不会感到自我的存在,因为自我已经跑到对象中去了,我们对对象的感受,实际上并不是感受对象本身,而是在欣赏“我自己”。立普斯认为,移情现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事实,对象即是自我,而我所经验到的自我同样也是对象,移情现象就是自我和对象之间的某种对立状态的消失或者尚未存在的事实,每当人们产生某种强烈的情感体验或情绪波动时,总会产生一种“设身处地”或“推己及人”的习惯,以求在外物上寻求某种寄托或依扶,让外物也分享自己的痛苦与快乐。由于受强烈的情感刺激的人的精神状态高度紧张,它会严重地影响感受能力的正常运转,使大脑的知性判断发生“情变”,从而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安慰,这样一来,由于对物的感受是注射了自身的情感,于是主体对物的感受状态便往往是一种错觉,主体认为是物的某种发生的东西,偏偏并不是物的真实属性,而是自己的一种情感状态。于是就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象波德莱尔描述的:“你注视一棵在微风中荡漾摇曳的树,你开始把你的情感、欲望一齐假借给树,你自己也就变成了一棵树了。”同理,你看到在蔚蓝的天空中回旋的飞鸟,你觉得她代表了“超尘脱俗”——一个终古不灭的希望,你自己也就变成一个飞鸟了。这种错觉体验似乎导致了审美对象的客观形态与审美主体视觉中形态的差异,在物理上无疑是不真实的,但对于我们的情感来说,对于我们的审美心理来说,也许是一种对对象更真实的认识和判断。
  错觉入诗之所以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还在于它表现了人们普遍体验过的生活经验,会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的认同感和美的新鲜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知觉对比、相对运动,直线透视之类的屡见不鲜的错觉现象早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但高明的诗人却将其审美化,并敷以情感色彩,诉诸文字形式,最终定格成形为诗,当读者看到这些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诗句时,自然产生一种惊喜,为之眼睛一亮,原来错觉入诗还有如此动人的艺术魅力,这是那些平淡庸常的正常知觉,理智判断所不能企及的,就像唐人张谓的《早梅》所写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溪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诗人远望路旁桥边的寒梅,洁白如玉的迷离神态,好象是经冬未消的白雪,这种知觉尽管是失真的,但却是新鲜的,奇妙的。因为看见梅花仅仅是梅花,这种知觉尽管是真实的,但却是缺乏诗意的,正由于诗人巧用了这个错觉,把梅花早发的特色及凌寒傲霜的精神展现出来,从而获得“陌生化”的效果。
  
  马灵芝,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其他文献
What is electric current?rnAn electric current is the flow of elec-tric charge. In electric circuits this charge is often carried by moving electrons in a wire.
期刊
在大学校园这座象牙塔里,教授通常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研究生们则是天之骄子。作为现代社会公认的文化精英,他们身上承载着普罗大众对渊博知识和清高人格的向往和追求。在这
一些学生因认识不清,思想上依然受一些偏见的误导,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教学中可以从明确目的、端正态度、培养兴趣、表扬鼓励、降低要求,以及注重课堂趣味性,同时帮
A 10-year-old boy decided to study Judo despite the fact that he had lost his left arm in a terrible car accident.
期刊
国家领导人近期多次倡导的“包容性增长”是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其核心理念是“共享性”,以人为本,使经济发展回归增长本意,使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进步以及人民生活的改善同步进行,并且追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教育领域是什么样的?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局面。然而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改革的矛盾异常突出:专家的理想化教育教学理念、社会的功利化
江教授的讲座从各方面讲述了音乐文化品位的涵义和意义,本文将从歌词对音乐文化品位的重要性方面论述。本文从歌词的起源,到歌词本身的内容和意义,再到对无词歌的音乐理解方
2007年9月22日,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在北京隆重举办“演艺设备工程企业综合技术能力等级评定暨招投标论坛”.文化部、建设部、民政部、北京市文化局、上海国际招标有限公司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习,使学生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高中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修课体现课程的均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发掘、保护和传承一向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则更多的承受着来自当今社会各个层面上的威胁,本文通过对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