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学科的教学都积极的发生了变革,旨在更好的开展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积极的开展差异教育,对不同层次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而提升整体学生的学习水平,使所有学生获得公平进步的机会,进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帮助学生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差异教育的实施进行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差异教育;实施策略
引言
初中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学生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所有学生都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需要及时的转变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生采取有效的差异教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转变当前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相当于知识的“灌输机器”,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则是没有选择权,始终被动的接受,严重的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教师依然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树立,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进而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1.2、教师教学过于形式化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为了积极的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但却对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的了解,使得教学过于形式化,课堂看似十分的热闹,但却缺乏目的性,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影响了教学效率。
1.3、忽視了学生间的差异
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对学习好的学生青睐有加,并且大多是与学习好的学生互动,而对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缺乏关注,久而久之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使这部分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1]。
2、初中数学教学中差异教育的实施策略
2.1、分析个体差异,注重教学整体性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数学问题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2]。首先: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B层为成绩中等、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的学生;C层为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例如,在进行“频率估计概率”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构建协作式教学方式,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将各层学生组合分组,协作完成课堂任务。根据教学条件和环境,教师可以将随堂练习题一的内容作为协作教学内容,将10人(A层3人/层4人/C层3人)分为一个小组,各小组可以利用自己的方式,探索问题答案。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交流学习氛围,思想方式、分析方法以及解题技巧都能得到相互的启发和锻炼,学习质量也会自然而然地提升。
2.2、改变传统布置作业方式,科学运用差异性
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课堂知识,并巩固知识点,教师常常选择布置家庭作业。但家庭作业是教师统一留置,内容固定,而学生在知识点掌握程度、思考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作为难易确定的家庭作业,对于学习成绩中等学生而言较为合理,但对于成绩较差学生而言,不仅无法巩固学习知识,还打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激情,甚至丧失学习信心,拒绝学习等负性情绪[3]。由此可见,传统的布置作业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后应当如此设定课后作业:将学生进行分类,分别为能力强、能力中等与能力差,其中能力强者在作业基础上增加附加题,能力中等者在常规基础题上设定提高题,而能力差者只需做完基础题型即可,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均给予支持与鼓励。如此一来,学习差的学生得到肯定与鼓励,尝到了学习乐趣,并树立学习信心,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得到了科学的知识巩固,在能力范围内取得收获。按照差异教学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具有强化激励作用,指导学生保持能动性,不断在学习中体验乐趣。
2.3、共享个体差异,构建互补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考试成绩”是评估学生学习质量和成效的主要方式,这样的评价方式虽然存在合理性,但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对比式、互补式评价机制,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和同桌比,以此来学生的学习激情[4]。在差异化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重视纵向评价,将选择性评价转化为激励性评价,将单一的评价模式多样化,以各种方式促进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全面促进学生纵深发展。例如,数学教师需要改善统一化的评价方式,避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让学生制定学期学习计划,让学生每周总结学习状况,鼓励学生发现自我、批评自我、改善自我。例如,在教师可以设计课堂小测试,将数学题型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选做题,不限制字生的做题范围,给予学生尝试和努力的机会,让学生逐渐突破自我,获取数学学习自信。
结语
总之,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差异教育势在必行,其不仅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有效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的开展差异教育,使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燕妮.初中数学教学中差异教育的实施[J].甘肃教育,2019(19):112
[2]马心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教育应用分析[J].教书育人,2019(22):44
[3]黄啟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差异教育的效果分析[J].名师在线,2018(24):43-44
[4]王金柱,张宇平.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育的效果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6):76-77
关键词:初中数学;差异教育;实施策略
引言
初中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由于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学生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对所有学生都采取统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很容易产生两极分化,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效率的提升。因此,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下,教师需要及时的转变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对学生采取有效的差异教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转变当前教学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相当于知识的“灌输机器”,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则是没有选择权,始终被动的接受,严重的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教师依然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树立,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进而限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
1.2、教师教学过于形式化
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为了积极的响应新课改的号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但却对教学方法缺乏深入的了解,使得教学过于形式化,课堂看似十分的热闹,但却缺乏目的性,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影响了教学效率。
1.3、忽視了学生间的差异
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常常对学习好的学生青睐有加,并且大多是与学习好的学生互动,而对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缺乏关注,久而久之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使这部分学生失去了对数学的学习兴趣[1]。
2、初中数学教学中差异教育的实施策略
2.1、分析个体差异,注重教学整体性
在数学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数学教学内容的不同,结合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数学问题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2]。首先: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学习成绩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B层为成绩中等、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的学生;C层为数学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弱的学生。例如,在进行“频率估计概率”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构建协作式教学方式,结合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将各层学生组合分组,协作完成课堂任务。根据教学条件和环境,教师可以将随堂练习题一的内容作为协作教学内容,将10人(A层3人/层4人/C层3人)分为一个小组,各小组可以利用自己的方式,探索问题答案。在问题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的交流学习氛围,思想方式、分析方法以及解题技巧都能得到相互的启发和锻炼,学习质量也会自然而然地提升。
2.2、改变传统布置作业方式,科学运用差异性
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熟练掌握课堂知识,并巩固知识点,教师常常选择布置家庭作业。但家庭作业是教师统一留置,内容固定,而学生在知识点掌握程度、思考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作为难易确定的家庭作业,对于学习成绩中等学生而言较为合理,但对于成绩较差学生而言,不仅无法巩固学习知识,还打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激情,甚至丧失学习信心,拒绝学习等负性情绪[3]。由此可见,传统的布置作业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后应当如此设定课后作业:将学生进行分类,分别为能力强、能力中等与能力差,其中能力强者在作业基础上增加附加题,能力中等者在常规基础题上设定提高题,而能力差者只需做完基础题型即可,在学生完成作业后均给予支持与鼓励。如此一来,学习差的学生得到肯定与鼓励,尝到了学习乐趣,并树立学习信心,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得到了科学的知识巩固,在能力范围内取得收获。按照差异教学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具有强化激励作用,指导学生保持能动性,不断在学习中体验乐趣。
2.3、共享个体差异,构建互补评价机制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考试成绩”是评估学生学习质量和成效的主要方式,这样的评价方式虽然存在合理性,但是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课程设计中,可以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对比式、互补式评价机制,让学生自己和自己比、和同桌比,以此来学生的学习激情[4]。在差异化教育模式下,教师可以重视纵向评价,将选择性评价转化为激励性评价,将单一的评价模式多样化,以各种方式促进学生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全面促进学生纵深发展。例如,数学教师需要改善统一化的评价方式,避免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让学生制定学期学习计划,让学生每周总结学习状况,鼓励学生发现自我、批评自我、改善自我。例如,在教师可以设计课堂小测试,将数学题型分为基础题、提高题和选做题,不限制字生的做题范围,给予学生尝试和努力的机会,让学生逐渐突破自我,获取数学学习自信。
结语
总之,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差异教育势在必行,其不仅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还能有效的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灵活的开展差异教育,使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燕妮.初中数学教学中差异教育的实施[J].甘肃教育,2019(19):112
[2]马心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教育应用分析[J].教书育人,2019(22):44
[3]黄啟勇.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差异教育的效果分析[J].名师在线,2018(24):43-44
[4]王金柱,张宇平.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应用差异教育的效果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6):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