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影响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rchi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网络文化参与的平等性、交流的平等性、环境的开放性、文化的多元共存性特征,使大学校园成为我国因特网用户最密集的区域。本文针对这些特点分析了校园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素质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提出了建设与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 校园网络文化 大学生 价值观 心理素质
  1.网络发展现状
  校园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在校园里的传播渗透,具有独特的文化形式,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2013年1月,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个百分点。从网民年龄结构分析,网民中20—29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了30.4%,年龄为10—19岁的网民占到24.0%,学生占整体网民的25.1%,如下图所示。青年群体已成为网络世界的主力军,而走在网络时代前沿的无疑是当代大学生。当前,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强烈和深刻的影响。如何利用校园网络平台正确引导大学生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首要任务。
  2.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有益影响
  2.1校园网络文化有利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大学生自信心。
  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和交往对象的无限性等特点有利于大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互助,宣泄不良情绪。在校园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在向网友倾诉的同时,也能得到网友的关心和安慰,获得心理支持,或找到同病相怜的人互相安慰,达到舒缓心理压力的目的。这种匿名的交往方式可使大学生在平等、宽松的社交环境中尽情展现自我,增强自信。
  近几年,校园网络文化的这一特点表现得特别突出。大学扩招,进入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造成学生来自学习、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空前增加。校园网络的隐蔽性让大学生匿名进入网站,在毫无顾忌、不受任何约束的情况下畅所欲言,缓解所受的压力。校园网络的开放性以没有国界没有传统藩篱、没有师长管束等特点成为大学生崇尚自我、标新立异的“圣地”。校园网络的平等性摒弃了现实生活高低贫富概念,只要能接入网络,便可以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平等的交流,相互了解。
  2.2網络文化丰富了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扩大了范围,间接地促进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和开放思想意识的增强。
  网络信息的高度图像化,扩大了感知事物的范围,使对世界的认识大大超出他们所能直接体验的生存世界,他们通过阅读网上大量的超文本信息,不断丰富知识,了解更新国内外的时事新闻。在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显著增强,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2.3网络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增强大学生道德自主性。
  网格既有利于大学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又有利于他们社会化,既能激发其创造潜力,又能激活其思想,网络让大学生接触到了多元的世界文化,接触到了开放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平等意识和全球眼光;在网络海量的知识影响下大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学习了现代的发散性思维方法,懂得在处理复杂事物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从而改变传统线性思维固有的死板和狭隘。
  3.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负面影响
  3.1网络文化的多元性、虚拟性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
  网络的虚拟性和多元性让许多虚假信息和不负责任的宣传在网上泛滥。在互联网中流传的网络文化中,不仅有宣传真、善、美的,而且有鼓吹假、丑、恶的;不仅有赞扬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而且有为资本主义歌功颂德的;不仅有宣传集体主义的,而且有赞扬极端个人主义的。而当代大学生一般都处在青年时期,这个阶段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完全成熟,正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阶段。互联网上错综复杂的网络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他们。再加上当代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阅历浅薄,也缺乏一定的政治鉴别能力,思想上极易迷失方向,不利于价值观的形成。
  3.2网络文化的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匿名性致使大学生道德价值混乱,造成大学生道德意识薄弱、行为偏颇。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隐蔽性、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可以让大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较大的放纵和随心所欲。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行为失控,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另一方面一旦在网络上受挫,就会认识到网络虚假的一面,无法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总是对信息持怀疑态度,久而久之这种怀疑的态度养成习惯带到现实生活中,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多疑和不信任的偏执性人格障碍,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造成了大学生道德意识薄弱、行为偏颇。
  4.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与完善
  针对以上情况,我院关于“网络发展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的科研小组以“校园网络发展对大学生价值取向和心理素质的影响”为主题对宜宾地区大专院校学生进行自编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高职高专大学生上网的基本情况、大学生网络思想道德素养现状和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情况。除了发放调查问卷外,还对部分个案进行了访谈,进而就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自我意识和个人的行为自主性都比较突出的网络大环境之中,这一时期他们的人格结构尚不完整,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在不断修正、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树立的,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各种不良表现和倾向,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至关重要,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面影响,避免或消除负面影响。
  4.1不断丰富优秀的网络文化,用健康的网站吸引当代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尽快学习和掌握信息网络技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建立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在这些网站上宣传那些健康的、积极的网络文化。宣传的材料應该图文并茂,多选取那些贴近当代大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素材,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促进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目的。
  4.2培养学生上网自律性,防止学生沉迷网络。
  大学生处于成长阶段,自我约束力较差,老师应该指导学生形成鉴别网上内容的能力,主动抵制网络不良文化;引导学生把有限的上网时间用于业务学习,查阅学习资料、拓宽学术视野,防止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和网络小说。
  4.3加强对网络信息的审查,让大学生远离色情、暴力、虚假信息。
  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虚拟性,导致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都有,这对大学生“三观”的形成发展颇为不利。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在技术上采取相关手段,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各种信息的源头加以审查。对于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信息,我们应该加以宣传和鼓励,对于那种宣传暴力、色情、虚假的信息和鼓吹资本主义的信息坚决予以封杀,绝不让这些信息进入互联网,同时要查清这些垃圾信息的发布者并严格依法处置相关人员。
  4.4提高教育工作者的信息网络技能和道德感染力。
  教育工作者作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严于律己,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教育者在授课过程中,在与学生交流的言谈中传递自爱、自制的“慎独”精神,呼唤起学生骨髓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使大学生们学会孝敬父母,关心朋友、诚信做人、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其次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熟悉和判断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即教会学生克制自己,抵制各种诱惑的能力。最后引导、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信息、判定各种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增强自身的抗干扰力和免疫力。
  4.5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完善规章制度。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政府作为统领全局的机构,在高校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当前,首先应当立健全对网络行为的有效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规。建立“网络警察”一定程度上能检查网络信息发布的合法性,构筑“信息海关”,及时删除网上垃圾,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
  5.结语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的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的载体,以它独有的特性吸引广大学生,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素质的形成。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我们应该结合实际重视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让校园网络文化成为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有用平台。
  参考文献:
  [1]甘容通.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107(4):137—138.
  [2]陆玉林,常晶晶.我国青年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简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
  [3]石书臣,唐海玲.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影响及应对[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03).
  [4]杨燕.网络对大学生文化和道德的影响及对策[J].2008(04):145-146.
  [5]旷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思考旷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思考.
  [6]林永惠.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29):80-82.
  [7]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4/content_5648188.htm.
  [8]李晓衡,高征难.建设先进网络文化的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1-4.
  [9]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739510.html
  [10]吴薇莉,苏文明,王政书,章红,张琴.大学生家庭教育模式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西华大学学报,2008(04).
  [11]邱杰.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成因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5(1):37-39,47.
  [12]中国教育信息网.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分析.http://www.chinaedu.edu.cn/.
  [13]陈志兵.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10.
  [14]徐佳.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心理因素[J].现代企业教育,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高考备考过程中,部分教师对作文教学不太重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作文教学手段单一,作文训练模式老套,弊端重重,效率低下。文章对高考作文教学效率低下原因作探讨。  关键词: 高考作文 教学理念 训练体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在观念上,对作文教学不太重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作文教学手段单一,作文训练模式老套,弊端重重,效率低下。对高考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做探索有其紧迫性,研究探
猴耳环来源于豆科猴耳环属植物猴耳环Archidendron clypearia (Jack) Nielsen的干燥叶,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泻等功效,可有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
摘 要: 《外贸函电》课程改革是指通过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增强学生英语和外贸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阅读和写作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文章就形成性评价在《外贸函电》课程改革中的运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 外贸函电 课程改革  一、传统评价体系的弊端  传统的外贸函电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以讲授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传授的内容大多照本宣科,不具有灵活性与实践性
摘 要: 作者以项目化教学理念为指导进行高职《经济法》课程改革,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应用”为主旨组织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方法、确立考核体系,全面探索了高职《经济法》课程项目化改革的途径。  关键词: 高职 《经济法》课程 教学改革  自2006年教育部提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文件以来,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潮中课程的改革和建设备受关注。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有利于实现高职教
数学新教材以其新的理念、新的结构、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体系,展现在我们面前,给我们焕然一新的感觉。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学生、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变化;《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学习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学生接受和喜欢,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合作精神、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近一年的教学实践,我收获很多,受益匪浅,现从以下
摘 要: 教师专业化是使教师从普通职业转化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最本质的含义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不断增强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要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离不开教师,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必须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 
摘 要: 本文从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入手,阐述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重构知识体系,采用多元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  关键词: 《机械设计基础》 高职教育 以学生为中心  《机械设计基础》作为机械类高职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主干学科课程。其教学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方面的知识,并初步具有灵活运
摘 要: 《诗经·卫风·氓》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是我国古代传统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在诗篇中,她的形象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生境况的不同,表现出了不同的形象特征。本文主要论述了她在恋爱、婚姻、弃妇这三个人生阶段中所表现出的不同形象特征。  关键词: 《诗经·卫风·氓》 女主人公 形象特征  《诗经·卫风·氓》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极为出色的篇章之一。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它不
摘 要: 双关修辞简洁凝练、含蓄风趣,有新颖别致的修辞效果。广告语中的双关修辞主要有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和语法双关。运用双关修辞,既可增加广告语的记忆价值,加强广告语对消费者的诱导作用,又可增强广告语的含蓄美,增添广告语的幽默感。  关键词: 广告语 双关修辞 社会语用学  1.引言  广告语言是试图通过语言影响我们行为的一种社会表现形式(杨永林,2004),在社会活动中很普通很活跃,它是一种最具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