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是学校教研教改的重要课题,为此,就自己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的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1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是关键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教学共同体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然而他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所无与伦比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的作用。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1.1 走到学生中,和学生融为一体,先教学生学会做人。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我下狠心学习了与学生怎样才能和谐相处的方法,改变了过去只站在讲台上完成任务式的只教知识的做法,改变了和学生永远是两张皮,没有共同语言,更没有情感交流的关系。我试图从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爱好做起,开始走进学生的脑海,在生活上先与学生建立关系,后来再在学习上建立关系。结果学生越来越和我分不开了,爱与我谈心里话,不光爱与我进行知识性的东西的辩论,更重要的是在做人与理想方面谈得很多。因为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生命成长的质量。虽然我重视了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和、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工作,表面看起来没有直接教学数学知识,但学生思想认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明显的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好起来了。这一点正好说明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情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毅力、习惯等,所以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1.2 设置合理的问题,全面开动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中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要善于设置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问题来进行教学,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课堂中问题就是目标,解决了问题就达到了目标。要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成问题的过程。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位名人说过,有新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题。教学中如果教师时时处处能激发学生不断的发现和产生新的问题,又积极勇于想办法的去解决问题,课堂肯定是成功的教学。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先要激发学生想发现和愿意发现问题,这是发现问题的第一步,是最重要和根本的问题,这就要让学生表现为“我要学”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然后就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善于发现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是主体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进行引导、导向。
2.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2.2 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2.3 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
1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是关键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教学共同体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然而他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所无与伦比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的作用。俗话说“国无君,民亦乱”,在课堂教学中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教师来带领这群无忧无虑的孩子,那么,再好的孩子也不过是“一盘散沙”,不能成就大业。
1.1 走到学生中,和学生融为一体,先教学生学会做人。
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关系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只有师生关系良好,使学生爱学、好学,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我下狠心学习了与学生怎样才能和谐相处的方法,改变了过去只站在讲台上完成任务式的只教知识的做法,改变了和学生永远是两张皮,没有共同语言,更没有情感交流的关系。我试图从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爱好做起,开始走进学生的脑海,在生活上先与学生建立关系,后来再在学习上建立关系。结果学生越来越和我分不开了,爱与我谈心里话,不光爱与我进行知识性的东西的辩论,更重要的是在做人与理想方面谈得很多。因为教育的核心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生命成长的质量。虽然我重视了学生人格的不断完善和健全和、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工作,表面看起来没有直接教学数学知识,但学生思想认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明显的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好起来了。这一点正好说明决定学生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情商,是学生的学习态度、毅力、习惯等,所以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成了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1.2 设置合理的问题,全面开动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教学中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要善于设置问题,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通过问题来进行教学,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课堂中问题就是目标,解决了问题就达到了目标。要让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悬而未解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成问题的过程。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位名人说过,有新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有价值的课题。教学中如果教师时时处处能激发学生不断的发现和产生新的问题,又积极勇于想办法的去解决问题,课堂肯定是成功的教学。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学中先要激发学生想发现和愿意发现问题,这是发现问题的第一步,是最重要和根本的问题,这就要让学生表现为“我要学”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然后就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善于发现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是主体
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提高,这就要求课堂教学行为要围绕学生的“自主发展”进行引导、导向。
2.1 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的产生和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结果,学生一旦对于一样事物或是一门学科产生了兴趣,便会积极主动的投入,这正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一个开始。而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中的“小熊购物”时,我根据与之相关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大量的物品,在教室内办一个“商店”,同时让学生准备一定的“钱”(用彩纸代替);在活动中,让学生自扮收银员(或服务员),其他同学扮购物者,由于学生对“买东西”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深深地认识到书本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不感觉累,反而学习兴趣高涨,教学重难点得到了突破,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真正实现了有效教学。
2.2 加强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我觉得在教学中能借助学生亲身经历的事情,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效果会更好。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事先准备好实物-10枝铅笔,让学生自己先去数、去分,然后在小组内共同分,自己动手实践操作,而教师只作引导点拨,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找出问题,并自己去解决问题;既充分发动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又让学生自己完成了本课的任务,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
2.3 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增强学生的记忆与观察。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因而在教学中,我根据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东西直观化,让学生借助实物来观察分析,先初步进行感性认识,然后在进一步进行延伸,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学生能更好的接受。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我采用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及插图等,让学生整体性的认识角,再引导学生观察、制作角,进一步了解角的特点,最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再如:在教学“厘米认识”时,当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可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了解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一个手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等,借实际的东西初步了解,再进一步深化,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要看教师教,还要看学生学,只有将两者结合,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甚至比其更高,更有效。